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15 09:42:00| 人氣462|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翻閱蘇信義「黑翔」「TANKO」「冊頁 」文本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翻閱蘇信義「黑翔」「TANKO」「冊頁  」文本-文:戴明德

 

前言──

  認識藝術家蘇信義,記憶中是從其1992年畫集「聖境、俗世、光」的那張站立在旗津沙灘上的背影人像開始,相片中以海洋、港灣、潮汐、貨櫃船、踽行的遊子……等等原初印象觸動我對斯人的好奇。跨頁圖片的右下方呈陰暗色調,以反白字寫著法國新浪潮藝術電影導演楚浮的名句「我從不現代的,我總是向著過去眺望,鎖定在心靈深處無止盡也不肯枯竭的激情」,當時年紀輕妄涉世未深;無從體會其中奧妙。祇對無法面見藝術家的神秘面紗感興趣,無耐命運弄人,數年後初逢之際,斯人前後髮際已不可同日而語,不過筆者對其藝術創作執著堅毅的推崇,卻毫髮無傷,前述背影之迷的影像,我在為他2000年「生命流轉.工業史詩」畫集的人物拍攝,以正反一百八十度方向揭曉。爾後我漸次了解一個知天命的旅人面對大海回首來時路,眺望眼前一望無際的視界,如何安住激情的心靈!坦臆面對屬於歷史、土地、城市、原鄉,如何將熟悉的成長軌跡編織成共同記憶!

  觀察當前國內外美術館或創作者,經常以策展取向,打造專題形塑議題,展現藝術家的專業形象,大多在藝術行政的流程中運籌帷幄,針對創作的主題軸線難以持久連結一致,反觀蘇信義的創作形態,一開始就堅決鎖定明確命題軸心。追溯1990年首次個展「黑翔.明曜.島」一系列以恆春、墾丁為題材的夜景,「白屋」「原鄉」作品表彰其個人特質與外在環境變遷掙扎交融下,對悠關人、土地的觀照。1991年「恆春.風物.誌」,仍然以黑夜暗沈的墨綠傳遞南方蒼涼的哀淒訊息,延前續後;抒情對唱遙遠恆春謠,思想曲調喚回我們對落山風、原生植物、飛魚燈塔、夜鷹、歸鄉牛群等的圖誌記憶。1992年「聖境.俗世.光」,象徵歷史的恆春燈塔、化石與引徵激情的玫瑰,指涉自由的帆船,透過燈塔寒月微光和城市霓虹彩光,鄉野微風吹動墨藍巨纛般的浪花,彼此交織出聖境、俗世、光之間的南方曲韻。1994年「漂泊.夢歌.黃金路」,一反往常內歛溫馴寧靜抑鬱的內在隱諱性格,直接以強烈色調釋放油彩的魂魄,到處看到精靈亂竄,生性敦厚的水牛發情似地狂奔,更見歸鄉途中驕陽四射,漂泊者靈魂在金黃稻穗中得到歸屬而釋放,適確隱喻台灣現實中強烈境遷現象。2000年「生命流轉.工業史詩」,在歷經19891998十年間,上千張紙上圖誌手札的萃煉,直接記錄藝術家面對藝術創作的深思熟慮過程,思緒起落突破瓶頸的衝撞瘀青腫塊,探索材質被剪接裁黏的異質變化,在直覺探原挖揭本質的冒險行徑中茁壯。吸吶工業城市日夜繁忙空氣污穢的精華,像史學家書寫工業都會生活神聖情懷,藝術家以自家獨門優雅美學手法,挪借屬於勞動者汗水淋漓過後汙濁衣物,搬弄碼頭蒸發後的油漆色層之物件、斑鏽的廢鐵……等揮舞著工作道場中「TANKO信義」大旗,心繫著場域背後看不到的生命流轉的悲憫,吶喊著深層世界的情愫,賣力演活這場「生命流轉工業史詩」的戲碼。

  2006「信義冊頁   」延展工業花園作品,自視為文字造冊者的藝術符號園丁,展出分成兩個區塊主軸,紙上作品的創作手記系列,當時繪製動機本以為可為大作品舖路,後來發現不適合以小放大的複製流程,經多年的沈澱,體悟出小品有其獨立性,加以如電影的「後製」銷解合成,重組並置出新的視覺饗宴。()畫布的大件作品,材質的揮灑自在從容,命題方式文字的魅力更加聳動,「女體-青春三部曲.金玫小姐」、「生命原是一種糾纏」作品,主題名字文本原創,經過意涵的演繹串連,形成書冊的詩詞目錄,活頁可供翻閱,信義冊頁  繼TANKO信義自我品牌的再確認,筆者於後文將做深入解析。蘇信義對作品力求純粹的繪畫,材質放任自體還回其貌,避免被故事性覆蓋精神主體,但在展出形式的專題需求,不避諱「言說」「解字」的曖昧冥想訊息,藉由詮釋語言文字的註解,連結閱讀者觀看作品時最佳黏著劑,建構出如油畫作品「框裡與框外」的弦外之音。

  正當蘇信義的創作處於高峰狀態之際,尚有太多的未然,不過筆者相信他始終認真在做自己,非他人可以取代的「本尊」「自身」「自體」「自創品牌」如假包換獨一無二的「自己」。他在第一本畫集的創作自述中提及『我的老師李石樵說:「藝術是一場真刀實槍的輸贏,必需要有極大的勇氣與堅強的決心,它並非是一場拿刀揮劍的比舞,因為那祇要招式精采美妙即可,因此繪畫不祇是求畫面的完美,更應有深刻的意義與文化內容」。天使與鳥人的差異,祇是取決於背後光圈的有無吧!』。回溯其創作態度的原初,接續師承傳統美訓,先師吳梅嶺、李石樵皆以他們情操教化;身體力行的篤實古風浸染學子,深刻銘記在蘇氏肺腑,堅持其想望古典精神,探望當代新意,成就個人氣韻與背後光圈。欣賞蘇信義的作品,不妨輕唱「綠島小夜曲」的聲調或者高歌「阮那打開心內的窗」的心情,再或者像翻閱你所喜歡的詩集小說加啡啡的心境,把黑翔明曜島,恆春風物誌、聖境俗世光……當詩詞吟唱,相信與其藝術距離弗遠矣!

第一部份:超越「島」「誌」「光」「黃金路」的黏著

關於「黑翔.明曜.島」:

「島」是「黑翔.明曜.島」之尾翼字,摘取蘇信義早期四個主題尾字,黏著拼貼島誌光黃金路,分別探索過程如下:

  蘇信義曾提及,1979美麗島事件的發生,給他個人極大的衝擊,相信他對藝術本質的態度上,文化內涵的實體感知中,觀照生命、生活、土地、自然、歷史、宿命、地理交織連結,深深影響他創作繪畫的核心議題。面對解嚴前的台灣政治沈鬱氛圍,那種化之不去的社會陰霾情結,形成民眾集體意識共同的魔障,蘇氏深刻的自我省思,歷經社會意識的紊亂質疑,以抒情替代批判,充分展現其敏銳的創作才情。1985年開始植入泥土種苗,挖揭本土文化源頭的活水,掠取惦念原鄉感人的風物描寫,作品有重大的突破性表現,其憂鬱浪漫特質彰顯無遺,冷冽色調一系列恆春、墾丁夜色,「原鄉」「呼喚」「紅三角」最能傳輸「黑翔、明曜、島」中在黑暗中隱喻迷惘的訊息。

〈原鄉〉(198565×53cm):靜謐黑夜,輪月高掛,俯瞰南方孤立的燈塔,四周空寂,喚醒創作者對原鄉的往事記憶,思緒如潮汐般傾洩,心之所繫猶如航泳於黑夜長河中的舵手,創作靈感泉湧無盡,右前方黑白相間流動的行草浪濤筆觸,宛如奔馳歸途的牛群,遙望著原鄉的「燈塔」;不就是朴子老家那座水道「高塔」!〈原鄉〉的牛群隱晦造形並不明顯,與風景土地的關係並不密合,「牛」系列在蘇氏作品於此萌芽,畫龍點睛的意味較重,和「誌」中的牛在作品扮演意象空間意義不同。

〈呼喚〉(198746×38cm):碎裂的身驅印痕,昂揚挺立、引頸掙扎,茫然徘徊,躊躇無助、面對湛藍的海洋城市吶喊,猶似藝術創作者飽受滄桑的心路歷程,更似南方住民對泥土、海洋吟唱的低迴愁悵詩歌,悠揚中隱含著無限的期盼與呼喚。

〈紅三角〉(198965×53cm):在這件早期作品中,可發現白色身驅如化石沈溺於水面,照理說身在水中,頭應浮在水面,畫家反裝倒置,繫著象徵色慾陷阱的粉紅三角,吊詭的氛圍及構圖,似乎指涉城市情慾的沈淪。畸形誇大的頭像,如蠻荒的欉林野地,面對靜夜星空駐守,如衛星出巡偵測著貪婪島嶼,從至高點探視情色向度,海與島依存如唇齒,欲與情色難以分崩離析,時空錯置的詭譎,頭顱倒三角,星座三角和曖昧紅三角糾纏交媾複雜的座標關係,直指社會失序、錯亂、焦慮現象酷似空照圖大現形。

關於「恆春.風物.誌」:

  1991年發表此系列作品,緜密延接「黑翔」系列,譜錄社會氣氛詭譎多變而陰鬱,蘇信義正視銘誌處境,環視所及的文化、政治、經濟等結構的移動變革。觀見海外旅人無從返鄉歸國,每逢異國遊行集會勢必淚唱台灣曲-〈黃昏的故鄉〉,鮭魚猶知逆游返鄉,更何況是這些熱愛台灣的學人遊子!蘇氏嘔心瀝血描繪灰面鷲、貓頭鷹、台灣牛、飛魚分別隱喻突破人為禁錮、藩籬的精神表徵,渾厚油彩強烈對比的動物野性,釋放出屬於恆春風物最艱韌的生命熱情,在火紅的秋陽中燃燒。

〈植物系列〉〈燈塔系列〉以粉彩和複合媒材細膩質的表現,恆春的植物以極簡的線性符號書寫,悄悄的訴說著從土地萌芽的故事,象徵歷史表徵的恆春燈塔,沈浸在黑夜幽暗大海中,「飛魚.塔」超越時空跳躍季節地理的恆常印象,築構夢藝記憶的舞台,演出現代戲碼藉助這僅有的微光匯聚。

〈硬頸〉(199130F.油畫):牛原本是置身於草原大地,這些牛群大都站立在畫面最前方,逆光背景是一片沙灘大海,所立足的空間位置突兀,創作者以此影射時空的過渡,〈向前走〉〈歸鄉〉引徵返鄉遊子的情境。〈硬頸〉的性格深刻描繪出台灣人任勞任怨的本性,符合台灣先人蓽路藍縷的開拓者個性,硬頸的背後是一種難以駕馭的執著、頑固。在解嚴前的年代,無法銷解的鄉愁與土地斯守者抑鬱情緒產生頑抗性格。此期蘇氏所繪的牛,形塑〈歸鄉〉〈硬頸〉作品,象徵遊子返鄉或堅毅性格之轉化,牛的存在烘襯恆春意象。

〈王者〉(1991100F.油畫):類似星際大戰科幻場景,只在「魔戒」中才有的大卡斯運鏡,灰面鷲如看守山林般悍衛燈塔,傲視群星、月光和宇宙浩澣,塔台方向儀急速轉動,暗指面對未來的方向牽引,或者正處於歸零的空轉中,悍將王者尊容的背後天際幻像人頭,如虎視眈眈獨眼擬視的侵略者,針鋒相對的敵視隱喻,猶似比利時眼鏡蛇畫派筆下;描寫動物為生存法則奮戰的狂野悽美。

關於「聖境.俗世.光」:

  1992年創作本系列作品,此時的簽名為「’92信義」,自1991起即以此形式「’91信義」至1997皆如此,1985-1990以信義’85式樣簽名,1998-2005以「’98TANKO信義」署名,2006以「’06信義冊頁」簽名,透過簽名模式區格創作的階段、時期,屬於蘇氏特有的簽名哲學,是未來研究他作品首先要面對的議題!特此記上一筆以資備忘!

  「聖境、俗世、光」遠遠拋開學院中客觀描寫,打破往常自然寫實的空間,去除視覺性、物理性法則,將生活中記憶的意識層,透過蒙太奇合成的幻覺,圖像表現超時空並置,層層色料由薄至厚漸次堆疊,奔放狂飇的筆觸,形之以黝黑暗沈的色域視覺,沈鬱到令人窒息的稀薄空氣氛圍,應合畫家深藏意識層所展現的社會批判和壓抑,如刀劍般銳利刺向觀者的心靈,產生視覺對話的撼動。

  除了外在色彩造形的形式表現,蘇信義更在意創作的內在精神,強調其自身的內歛性格氣質,對所處的文化現象,做深入的觀察省思,體驗土地的聲音、城市霓虹的詭魅慾火情挑,時空錯亂社會價值迷惘,靜謐的星空微光和城市繁囂燈紅衝突並存,畫家以〈聖光〉〈歷史、化石、玫瑰〉、〈記憶裝置〉等傾洩滲透胸中臆氣。

〈台灣組曲〉(1992116.5×91cm):這件以灰白黑帶淺褐、綠色調作品,頗富交響曲格律,複雜中尤有次序,灰濛中的肅穆和靜謐被秋風落葉劃破死寂。集合挪用各時期表徵性的圖象符碼,以極簡之線性編織,帆船穿梭自由行、海芋純白卻多情、台灣牛知死不知跑(台語-認命之意),休憩是為行更遠的路,漂泊的紙鶴將在那個港口與帆艇重逢?追憶式的自由意識,讓屬於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在無先驗預設中無限想像,自由貼黏組合我們共鳴的曲調。

〈記憶裝置〉系列(1992.多件作品,油畫):記憶好像常與事實不符,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獲諾貝爾文學獎)近年寫回憶童年往事,發表後常有讀者訂正,質疑其記憶與失憶落差?台灣美術史學者謝里法先生也有類似經驗,記得童年站在基隆港看軍機投彈亂射,近年再回到現場,事實與記憶南轅北轍。蘇氏對記憶的激情經常形之於油彩作品中,在寬廣留白畫布中,任意裝置其難以消受的原初情感,隨彩筆任意漫遊於聖境與俗世間,尋找自己心中那道光。

關於「漂泊.夢歌.黃金路」:

  主要創作時間1993-1994年,這系列作品一反過去隱晦的色彩慣性,併發解放後的狂情,以濃郁厚塗堆累色彩,發抒胸臆中藏匿的塊壘,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Georg Baselitz的作品沈抑而嚴肅,濃彩厚實渾重,線條簡約有力且狂放,有幾分悲壯而激昂,1963年早期「The Foot」腳的作品到1995First Flemish Foot」腳的連作,「腳」是作品中影射的靈魂,有歷史刻痕的厚度,倒立的人像身軀,刀疤殘留原創刻痕的木雕作品,強調描寫圖像精神意涵。在蘇信義「漂泊.夢歌.黃金路」作品,試圖以此心理意識內化為畫家自己的精神性空間,他不祇描寫牛的外在形似或客體視覺空間,蘇氏深化對牛的感情狀態,到達賦予牛隻表情、精神、容顏姿態、內歛忍辱負重的性格,將人格聖化在對牛的依託上,蘇信義假藉聖化牛的描繪,就是間接描繪自己,牛的頭像即是他「自畫像」的化身,漂泊夢歌黃金路更是他處在這塊土地的精神狀態,對土地歷史、艱澀的牛脾氣注入藝術家靈魂的生命空間,救贖他自己;成就他自己。

’93B聖光〉(1993116.5×9cm.油畫):蘇信義曾於手札中「意象得由共同的符號經驗鋪陳,是否憶起走過千帆的原始台灣,以及牛犂大地的生命台灣……延續生命文化之光」我想他畫中的微光氛圍概分:()農業社會下大自然在夜裡的星月幽光()城市繁囂情色表徵的霓虹燈光()生命文化之光等。在聖光作品中有作者迎送新舊社會歷史的矛盾情結,左上方的古屋白牆是歷史印痕遺址,右上方的垂直霓光是新興域市意符,前方混沌的雙實體最令人迷惘,瞹眛的影射意味著:()厚實如化石是歷史()擁抱情人樹是愛情()形影不離的傘形貝殼是堅貞的愛情()相依偎的牛頭像等意象,超越時空幻像,聖光在微風晃動與大地同呼吸。

〈漂泊.夢歌.黃金路系列〉(1993多件系列作品.油畫):這些屬於東方氣質的牛、溫馴、農耕、任勞任怨,憨厚性格,與西方鬪牛之狂悍相異,富有人牛共舞的東方溫和氣質。西班牙導演阿多諾「悄悄告訴她」中女鬪牛士面對情感糾纏,分神間被從柵欄瘋狂衝出的鬪牛,狠狠撞成植物人。狂野的西方牛彰顯了蘇氏筆下台灣牛的溫馨,為了台灣土地汗水流不盡。豐收使漂泊靈魂得到夢歌吟唱,在土地上忍苦負重耕耘,耕出生命之光的金黃。


第二部份TANKO信義創作解碼

關於「生命流轉.工業史詩」:

  1998-2000創作本系列作品。1973年蘇信義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執教25年後於19986月退休,教師時期的蘇氏,自1989-1998十年間不斷利用片段瑣碎時間完成許多創作手記。退休後專業創作的蘇氏,百號作品泉湧而出,現成物材質的直接挪借,撿拾汗水浸襲的勞工衣物、汰退的馬達皮帶、墊片、繩索漁網、鐵片,大量使用工業材料,樹脂強力膠、矽力控、黏著劑、塑鋼土、石英沙、波特蘭水泥壓克力超越材料應用的向度,工作場域從畫室延伸到碼頭港口舞台,工業材料的手舞足蹈,編寫勞動者心酸血淚悲歌,港都故事在滄桑歲月中漫駛,工業史詩的完成是「身體行走城市」的完成,為生活打拼、置身工作環境中,飽受工業、化學臭氧逼鼻、面對工人娶沒某(娶不到老婆),從招牌手機中尋找終身幸福,外籍新娘以嫁計酬,道盡勞工的困境,藝術家蘇信義貼身觀望體驗,入神參悟工業場域生存競技場,了悟生命原汁原味,透過親身在工業庭園的漫遊行走,碰觸時空轉變移位的悵然,深沈撥弄他為勞動者、工業城市立下藝術碑文的情緒,勞動者以勞力血汗書寫工業城市的榮耀,蘇氏以工業材料書寫工業城市的美學,透過隱喻轉化拼貼剪黏,創造「生命流轉.工業史詩」連作,救贖城市角落尚待慰撫的靈魂。

  1998年蘇氏開始啟用「’98,’99TANKO信義」簽名模式,高雄古名打狗,英譯TANKO,蘇氏擅於轉喻手法,英文字母的背後,作者或許有其背後含意,就其創作的個人氣質、專業養成背景,生活狀態、堅持的理念,做穿鑿附會解說;推繹連結各種可能的訊息。國名代號、世界性組織或病毒名稱,為了讓人易記,我們熟悉的R.O.C中華民國,WHO(世界衛生組織)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都以簡稱縮寫替代。基本上TAIWANTANKOKAOHIUNG已是地名的極簡字。想以推衍文字隱含意義,表彰「生命流轉」的可能變數及象徵意旨。特以T(Theatre)戲院、A(Accomplishment)完成、N(Nostalgia)鄉愁、K(Kiss)親吻、O(Orthodox)傳統的說法等這五個關鍵字點出蘇式創作觀點脈絡,簡述如下:

T(Theatre)-戲院經驗的延展:

  Theatre(US=theater),在牛津雙解辭典字意:戲院.劇場講堂發生的場所戲劇,戲劇文學等。Thealre(戲院)對蘇信義藝術啟蒙如旭日東昇的晨曦。他在「生命流轉、工業史詩」中提及「1956(畫家當時8歲)--朴子.神祕的光影:50年代,夏日小鎮,陽光普照,午後總是溜進電影院。那黑盒中,正放映著日片:姿三四郎、宮本武藏、車夫松五郎。明亮的陽光,在戲院窗戶黑色布幕間隙躍動,格外閃耀。銀幕上光影的對比,明滅的韻律,夢境與現實來回擺盪,黑暗中常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吸引著我,一步一步走向藝術之途。」

  台南〈全美戲院〉萌芽李安電影的種苗,是蘊釀世界級「導演夢」開始的地方,朴子的幾家電影院,是蘇信義啟開藝術興趣的開端,對光影移動,明曜.黑翔的強烈感受,虛擬世界中擬真視覺影像在黑箱廳院中被放大茲生夢想,真實的世界卻扮演著無情的熬鍊,在陽光的街上感受不到現實暖意。看完電影的少年驚覺明暗變化的鬼魅奧秘;因此也開啟對色彩造形的嚮往。「女體.青春三部曲.金玫小姐」三百號大作,是蘇氏幼年對異性胴體美感最原初的記憶印象,瑣裂的記憶痕跡在明晰的畫布方格與材質膠劑中高度密合,往事重新被提及或調整對話焦距,戲院經驗對在小鎮成長的少年影響甚深,是蘇氏日後延展其抽象空間與生命空間的創作泉源活水。

 

AAccomplishment不斷自我完成與自我突破:

  Accomplishment在牛津雙解辭典字意:完成成就、成績,完成之事才藝,教養,技藝。蘇信義被高美館館長李俊賢稱許為具有紳士氣質的畫家,也就是有教養的畫家。高雄藝術家常給人一種草莽不拘的印象,蘇氏溫文儒雅的談話舉止,內歛深思的文人氣質,相異於在地藝術家的「衝氣」(台語),這樣的風格特質,有賴於對創作的自我完成與自我突破,從而展現才情成就自己。

  藝術表現並非只是接受訓練,一味學習,還得藝術家自身具備感知能力、敏銳的觀察力、旺盛精準的實行力,懂得尋找文化活水的交融,維持創作的激情,表現文化內容的厚度。蘇氏常云:「天使與鳥人的差異,祇是取決於背後的光圈的有無吧」足見無形的精神意念遠超忽外在的相似。蘇信義對他每一時期的作品皆很嚴謹,所營造的主題、內容確題直接,從「黑翔、明曜、島」至近期之信義冊頁『』,皆秉持其特色:(a)超脫抽象與具象制約隨機並用繪畫與材質融合。(b)平面與立體互補並置相互平衡(c)材質複合滲透多媒材多元共存(d)隱喻物質或轉化精神意涵(e)實物性書寫、線性書寫偶發與自動性的直覺紓發等創作特質,都是他在每一階段自我突破,超脫自我挑戰的實例。

NNostalgia鄉愁認同.他鄉是原鄉

Nostalgia牛津雙解辭典字意:鄉愁;思鄉病留念過去;懷舊。蘇信義的作品,某種程度帶有些微的鄉愁味。生活上他觸及故鄉人來到城市發展,過去在加工廠做成衣,在港口做粗工,小學同學走遠洋娶不到老婆,居住在陋巷的同鄉老厝邊(鄰居)……等隨時撥觸他的原鄉情感,但定居高雄這麼久,對高雄的情感認同視為原鄉。在作品「原鄉」(1985)「歸鄉」(1991),蘇氏的原鄉在這裡是恆春墾丁。對於心中惦記的文化泉源認同也是「原鄉」所在。

  就「原鄉」情愫分野,我在蘇氏身上可以看到四種「原鄉」況味的氣質,簡述如下:

(一)「出生成長的原鄉」:嘉南平原,廣袤遼曠的米鄉原野,朴子位於諸羅山城與布袋東石港中繼小鎮,古稱「樸仔腳」,民間傳聞媽祖廟(配天宮)前種有樸仔樹而得名。鎮上文人薈萃,詩人楊爾材辜尚賢頗為盛名,曾組織「朴雅吟社」,鎮上繡花產業盛極一時。樸實民風的小鎮浸染著少年的藝術家,常在數家戲院中穿梭,並接受美育家吳梅嶺的啟蒙,朴子是蘇氏成長的原鄉。

(二)墾丁恆春「原鄉的呼喚」:從深夜中的墾丁燈塔、恆春風物,湛藍憂鬱的低迴色域,令人感知蘇氏對此泥土的原鄉認同,對土地歷史的追弔與歌頌,以牛群歸鄉暗指他鄉遊子的鄉愁,影射的是海外學人也是他自己此期的作品,有社會批判及內在生命受抑鬱的吶喊寫照。

(三)高雄「在地新原鄉」的認同:久居高雄後的蘇信義,關注城市生命共構共存的黏密關係,對待工業城市的真誠,觀瞻愛河夜晚,城市光廊的霓虹美感。藝術家在此城市專心美術教育,全神投入各階段的創作。生活高雄三十年的晨昏印痕,對地域情感的移情轉化在場域中,人與人發生的舞台戲碼,透過現場的參與和書寫,將工業磁場中冷峻機械理性,適時挹注背後人文悲喜血汗的柔情,彰顯現成物的精神本質,TANKO信義是獨立的作品符碼。在工業史詩系列中,蘇信義的哀怨鄉愁情緒似已放懷,我想他早已內化「打狗新原鄉」的認同了,套句李安的名言「每個人心中皆有一座斷背山」,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生命的原鄉」吧!

(四)台灣泥土文化認同的「生命原鄉」:「台灣植物誌」系列,是蘇氏對土地情感描繪最直接的表述,以自然的抽象的,植物的、抒情的,超越視覺與意識的慣性,應用自發書寫與自由拼湊各種材質,猶如台灣各族群彼此認同;相互包容的「生命原鄉」。

 

KKiss蘇信義Kiss陳艷淑Kiss藝術

Kiss在牛津雙解辭典字意:吻接吻(以表示親密或致意)。

  「蘇信義Kiss陳艷淑」是2004年在台南「台灣新藝」的畫展名稱,與妻對話的呢喃細語,戲碼在家演的還不夠,搬到畫廊激情演出,蘇信義的「女體.青春三部曲金玫小組」VS陳艷淑的「金色夏天」裝置作品。藝術家庭在台灣為數可觀,但要相互扶持相安無事者好像不容易數。蘇信義清礎扮演女性藝術家先生的角色,懂得發揮其紳士魅力,溫文氣質謹守分際,堪稱模範藝術家庭!令人艷羨推崇。

  Kiss陳艷淑後的蘇信義,也費了一番氣力Kiss了一千多件平面剪貼材質,更不客氣地Kiss工業材料和廢棄現成物,就連黏著劑也不放過,親吻的原料汁液更是穿腸入肚,壓克力像是吻後的唇膏。怪不得蘇氏要說「逼近瞬間爆發,紅色情深,被色彩吻臉的季節;天才是時代的異端,先和材質對話,漫談戀愛、對決,使材質和本性融在一起,釋放油彩精靈,就如同尋找肥沃的大地,有一天,每一粒種子,許是風吹,許是路過,許是深埋泥裡億萬年……」,黑夜被貓頭鷹親吻,孤塔明燈被漁夫親吻,微風中牛群親吻大地,蘇信義在藝海泳航中不斷向著對岸原鄉親吻。

OOrthodox古典與傳統的胸臆匯流

Orthodox牛津雙解辭典字意:持有正統或純正之見解、信仰等傳統的說法正教正統的性格、常規。

  前面提及法國導演楚浮的「我總是向著過去眺望,鎖定在心靈深處無止盡也不肯枯竭的激情」,在蘇氏創作的背後,積抑胸臆的傳統思維,來自生活教養、教育典範、土地情感,相關友朋的人生際遇之感動,古典音樂、文學之浸染,傳統的家庭倫常、信仰,屬於古典的本質美感,匯流蘇氏的情感世界,這股莫大的情愫力量,既現代又古典,既新潮又傳統,既直接又隱喻,以既矛盾又諧調的語彙,傳輸蘇氏多元風貌的藝術網絡。

〈工業花園〉系列作品(1998-1999十多件系列作品 複合媒材):

  這系列的作品明顯去繪畫的意味,借用現成物及黏著劑直接書寫,取代油彩描寫表現。挪用工業場域的現場物件材料與長期界入精神觀照和感知,將具工業時代印記的機械理性空間節奏,轉化成感性人文抒情韻律。材質書寫的質地看似粗礦,其實細節非常精緻。潑墨與傾倒奔洩和滾筒加速書寫,黏著劑與波特蘭水泥在空氣中蒸發凝結,油漬的手套,刺鼻的汗水腥味衣物,魚網繩索等物件之拼貼,將勞工勞動現象從舞台抽離,適度擷取並重新擬塑,製造另一齣戲碼。工業花園展現生命空間之悲喜離合遺留的產物,蘇氏的將之聖化,以並置或極簡找到平面空間之低限,留白與立體浮雕的並置,心理意象的詩情,在潑灑過程的肢體律動搖擺,以大面線性自由塗繪,此時無意識的先驗本能,材質本性發揮無遺,材料自性及勞力表徵的油漆汗臭味,加雜糾纏交織重構,指涉出屬於工業城市的符碼。

 

第三部份填補信義冊頁『』的空思夢想

(一)打釘、黏補、貼膏藥:

  用這樣的標題詮釋此期作品,不免讓閱讀者愕然跌破眼鏡,這可是筆者用心良苦的題意言說,話說台灣在六○年代農業社會,物資匱乏民生疾苦,在有「酒矸可賣嘸!」的時代!只要日常用品中易碎物破裂時,一定請修補匠維修,煮飯的鍋子破了以鐵片修補,陶碗玻璃皿裂了也以鐵釘修護,其技藝神乎其技,修皮鞋雨傘同屬藝匠絕活,加上走江湖賣膏藥耍猴戲的,鑼鼓技窮之際,推出的膏藥,肚子痛貼肚齊,眼睛疼貼下懷,手折腳斷貼吊膏,這些民間藝人的才藝雖不登大雅之堂,但在生活環境、成長經歷中,卻是深刻的共通記憶,它是民間生命力的書寫。

  蘇信義於1989-1998十年間的作品,有筆記的況味,將影像印刷物、膠帶、油彩、粉彩以自由書寫拼貼剪黏,讓材質呈現自性原貌。此次展出的創作手記,如「旗津記事5夏夜微風雙連作,「旗津記事」三連作,記憶裝置水果七連作,時間雕塑5─線性等,蘇氏歷經十年歲月萃煉沈澱,畫家以電影「後製」的觀念,超越時間空間的圖像黏著與拼貼,產生新的繪畫生命。

  走進這次的展覽場,整體展覽就是一件創作,信義冊頁『』指涉引喻著蘇信義作品如日記筆記可供閱讀翻閱冊頁   是古字,同策或冊與讀書(台語)之意,『』是藝術家創作進入禪定空無自在之境,自信態度已近「無得失」「無為」狀態,示意作品的解讀通過當事人「自行書寫」「自行填補」而完成閱讀程序。創作者心中空出來的虛白,似乎需要從生活中填補,像打釘貼補的絕技過程,以宗教儀式的救贖信念,平填那未知的留白。

(二)時間書寫:

─瞬間與流轉是時間書寫的文本─

  關於這裡所探索的「書寫」在東方的書法講究生氣運韻的氣勢功力與精神的集中和鬆放,滿與空的安置形構,繪畫書寫亦然,直觀的視覺呈現,身體與空間的行雲流水,時間的刻痕印記,色與形的被牽引融合依存。時間書寫是進行式中的抽取與填補過程,前述的補釘、貼膏藥,就是被填補或貼黏前即已有時間用渡磨耗傷裂的歲月流轉現象,敘述時間的容器就在書寫中漏下流沙。

〈時間雕塑5一線性〉(189×174cm,紙上混合版畫):六件並置的作品上下對話,透過同原版(深色版),經不同印次順序,拖洩減輕其印痕,填補的色塊游移晃動位置,產生視覺中時間是塑材,流程是媒介,混合成「時間雕塑」中時間被凝結定格的辯証。畫面油墨穿透,滲透流失像沙漏之異動,一邊增加一邊減少,蘇氏似乎在此作品延此概念執行。

〈超越鄉愁的國境〉(1999182×116.5×6,複合媒材:在米白與白色極細微色差和如黴菌般的質的,左邊垂吊的打結繩索示意時間告白,古時以打結代表單位記號,指涉時間單位的時針或分針的累積數量,左下方弧型痕記,是垂直鐘擺搖晃留下的書寫軌跡,且帶有時間流逝訊息,可見時間的意義是超越鄉愁的國境,來去不需國境護照的制約。

(三)空間書寫:

  -留白與充塞是空間書寫文本-

  平心而論蘇氏在信義冊頁『』的繪畫空間,大致上是心理意象空間,甚至是表現內層存在的生命空間意涵,在平面繪畫展現的形式,是在虛擬心理意識層的真實感受,其對空間的書寫是超越任何材料箝制,自由增疊和隨意刪減,達到隱喻或想望現象的企圖,『』空白填寫,由格子漫畫的方式轉化留白與充塞填滿的空間書寫,是蘇氏創作時借力使力的能耐吧!

「工業騎士7─黑光測量」「工業騎士8─白色情深」:這兩件作品是蘇氏「生命流變.工業史詩」之後的新作,畫家從過去工業材料的過度倚賴,到現在脫穎而出的放鬆自在,反而能把工業美學中的特質和空間書寫彰顯的更淋漓,更具想像空間,同時也反應畫家原有的氣質反射。這兩件作品形式看似西方,其實也很東方,流動活潑的塗鴉線性無意識書寫,留白的含蓄氣韻及靈動,優美而沈著穩健,現成物的聚匯置放,如太極拳般舒緩流暢極至,力道匯聚著攻防的核心,整體畫面的營造已有忘我的從容,當你穿越閱讀超乎感觸空間書寫文本時,相信是可以游刃有餘面對生命中輕與重的坦然承受吧!

(四)材質書寫:

  -物件與黏著是材質書寫的文本-

1998工業史詩系列被蘇氏啟動後,在別人不以為意的實存物件,蘇氏也許視之為創作材料的珍寶。閱讀過這些年來的作品,不難發覺到不少材質本身在質變,媒介膠質似乎推進時間性的書寫行列。不同新舊的物件本身就有時間的問題,作品完成後,1999年的作品到2006年時所看到的作品文本,被材料質變和時間因素重新「被書寫」這種現象在別處不易見到,但在蘇氏的作品就可以看到材質的一度書寫二度書寫和自身書寫的特殊情況。

〈聖家族〉(生命流轉.工業史詩)(1999162×130cm複合媒材):上回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看到它時(2000),印象十分深刻,飽和而明亮的火紅及橙橘色彩,包裹著勞動者棄置不用的衣服,恍如悲歡的歲月被凍結,或者如被擬人化的衣物家族聚會談心。2006年正修技術學院再度看到「聖家族」時,好像再說另外一個故事,我們看到自己和聖家族一起成長,甚至一起走向死亡或老化,有一天,也許聖家族中的成員(衣服)會像老翁的牙齒從口腔中鬆脫,我擔心地問過畫家本人,他說沒關係,靜觀其變;難道「掉落」「質變」本身就是書寫!

(五)填寫閱讀『』冊頁 文本:

  填寫本身就是進行式,閱讀也是進行式,蘇信義設下一個想像的陷阱『』讓觀眾跳,留下的空白給大家自行填充回補,如遊戲般互動,讓這個苦悶的社會,製造一些遊戲性的樂趣,增加活下去的理由,敦請卡奴一塊來玩,減輕跳樓和燒炭比率!

  信義冊頁 是蘇氏2006年作品的簽名,再加『』號就是他這次展出的主題名稱,會場看到不少欣賞者,狐疑這個文字符號的意涵,感到無比的挫折,也有不少藝術界的朋友也是一頭霧水,像是被他故弄玄虛唬住。其實蘇氏的用意是請大家以看電影或四格漫畫的心情去閱讀畫家的日記。(現在年青人都在網路上窺看別人的隱私日記,蘇老師的日記太LKK了)

  冊頁是古字,是古書;是以竹編的竹簡書冊,也是「策」「書(台語)」或動詞讀書之意,其文本原意也真不少。以前罵人不明事理叫「不翻車(台語)」,就是讀過的書沒有在車中抽出重讀一遍之意。蘇氏最想建構的是讓大家從古書、漫畫或電影膠卷中翻閱,感受時光流逝,現實與夢境的流變,生命的書寫由翻閱者自己填寫創造。此期作品意識型態放一邊,繪畫材質的純度放中間。

結語

  費盡心思探索蘇信義的作品,了解藝術家如何面對異變的台灣生存環境?如何走過悲愴的歷史慘烈年代?如何接續上一代先行者的傳統遺風?如何安置自己生命課題的掃描、輸出、還原?對藝術本質的觸探追尋實踐,創作態度的激情執著,蘇氏足為我輩後進典範。在他的作品中不難閱讀到被記憶所燻烤過的殘留原味;及被歲月刷滌後餘漏的明曜光環,既渾然又明晰,宛如深夜裡明月之光渾,亦如清晨彌霧般的微光,潦動異鄉人游動的靈魂,蘇信義歷經長途跋涉,從「黑翔」到「漂泊.夢歌.黃金路」釋放油彩的精靈能量,「工業史詩」解放材質,隱喻生命流轉現象-「TANKO信義精神」與「工業花園」的花團錦簇同在,信義冊頁『』,虛擬書寫人生的角本(軟體),從容自在的創作態勢,引領閱讀者一起填補、書寫、翻閱每個人自己生命中的空白冊頁。

 

戴明德識於20063月.嘉義大學美術學系

台長: 靜謐旋律
人氣(462)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嘉義藝聞 |
此分類下一篇:「繪我嘉義、您所暸解的二二八」美展
此分類上一篇:"繪我嘉義""您所暸解的二二八"美術活動比賽

君兒
文章來來回回看了數次,如有圖,與文字搭配看,我想更能了解蘇信義其創作。決定到書局購其畫冊,來研究,感覺是好的。
2006-04-16 06:33:00
Abiang
找到一張蘇信義「生命流轉工業史詩」時期作品,先行貼上以供參考。
2006-04-16 21:40:00
Alana
雖然沒有親眼看到蘇信義的作品,從你的文本書寫,似乎一幅幅呈現躍入眼裡,真是美好的饗宴﹌
2008-10-12 13:18: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