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在愛中成長
作者:曾昭旭
作者自述:
『我所要傳達的人生感悟其實不外是一個愛字。
也就是說,愛是我十七篇影評中的一貫之旨。
但只說一個愛字是無意義的,它只是一個空名,而內容未定。
要詮表愛,必須將它的內容展開,這於是有了人生與歷史。
當然,人生的內容是未必有愛的,也可能只是黑暗無名,
若然則這一番歷程也可能只是時間的反覆乃至無名的流轉,而不成歷史。
要成其歷史,則必須在歷程中有生命的成長,才見得出意義與愛。』
《電影的題材與主題》
電影(是一種語言)的功能在傳達作者心中的某些感情、意念或思想。
語言(末)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材料,感情意念(本)的充分表達才是目的。
電影的真正動人處並不在什麼特殊題材而在主題的富有意義。
所以觀賞電影應該將重心放在主題的找尋上,
對題材的欣賞,則要配合主題的呈現去領略它的佳妙。
【主題—深層結構(雖是事實存在,卻有待欣賞者去開發)】:
被選定的特殊意念。就作者內在的意念來說。
同樣一個主題可以用不同的題材來表達。
一部作品的主題總應該是表達作者對人生的理想、愛、悲憫與關懷。
起初的形式或許是在對人生的批判反省,但內在仍是基於對人生的肯定。
【題材—表層結構】:
被選用的語言材料。就作者選用的語言材料來說。
同樣的題材也可被用來表達不同的意念。
題材本質上是中性的,
因為它的身分只是工具、材料,而工具材料本身並沒有好壞可言。
它的好壞只在於技術上能否充分傳達出作者所想要傳達的主題,
如果能便是好工具,不能便是壞工具。
題材的選用可能涉及暴力、色情、賭博、同性戀…等。
舉以下電影為例:
《瑪麗亞的情人》題材是【愛情、婚姻跟生活】,
主題可能是【回家的艱難路】
《遠離非洲》題材是【愛情與原野風光】,
主題可能是【要找到生命的活水,人生才會有意義。】
《蜘蛛女之吻》題材是【同性戀、牢獄生活】,
主題可能是是【如何解除生命的自我束縛?】
《滅》題材是【逃獄】,
主題可能是【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紐約大逃亡》題材是【逃獄】,
但主題卻是【在反省機械化的大都市對人性的壓迫。】
主題同樣是在探討【生命中誠實與虛偽的掙扎】的
《阿瑪迪斯》與《天涯何處無芳草》,
但題材卻分別是【兩個音樂家的敵友關係】與【年輕人心中愛與慾的矛盾】。
《電影語言的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
為什麼電影與小說總不直接把意思說清楚而老是要拐個彎來表達?
一、由於它所要表達的意思本來就不堪直說或者很難說得周全,
所以不如隱藏在其中讓人去體會,反而不會失真。
二、這樣會使文學藝術更富有彈性,
可以讓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時空裏讀它,都各有不同的感受。
三、邀請讀者欣賞者來共同參與的意思,
一件作品的含意不是由它直接灌輸給你的,
也要你付出一些辛苦乃至一些創造性的詮釋或想像才能了解,
這樣讀者若一旦獨懂了,也才會更感快慰。
就以電影《滅》來分述所謂的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
【表層結構】:
鋪續一老一少兩犯人逃離一座大監獄,卻誤上一輛失去控制的火車,
最後火車撞毀,兩人雖極力挽救,總歸無效。隨後獄長追捕而至,
男主角做了與獄長隨著火車頭奔向死亡的選擇。而讓年輕人安全離開。
【深層結構】:
詮釋為是人面對整個受拘限而無可奈何的人生,所做的一些無望抗爭,
然後領悟到心靈的放下才是唯一的解脫之道。
詮釋如下:
監獄就隱喻整個現實人生。囚犯就隱喻所有活在世上的人。
失控的火車就隱喻無名盲動的人生歷程。
撞毀就隱喻這種盲動人生的悲劇宿命。
監獄長就隱喻構成這宿命悲劇的主要力量(鬥爭)。
男主角戰勝了監獄長就隱喻人超越了人人相鬥的悲劇宿命而得到人生困惑的根本解除。
放棄將車停下是隱喻人既已在精神上自由,便不須再對命運作無謂抗爭。
將後車鬆開則隱喻這種人生的覺悟,其本質便是對人世的同情與愛。
《電影欣賞也是一種藝術的創作》
【滿紙荒唐言(表層結構),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深層結構),誰解其中味?】
電影之所以要講究含蓄,
無非基於藝術所要傳達的那一份意境是無法說清楚的,
甚至無法認知理解。就如【愛】這回事。
藝術作品本身,並不是一種客觀的知識或資訊,
而毋寧說是一種溝通人心的媒介與橋樑。
作品的深層結構雖代表作者的真摯情意、深刻感動以及內心深處的理想和夢,
但這些既然是生命終無法完全理解、充分說明的奧秘,那麼,老實說,
它也是連作者自己都並不十分了解的。
作者的真實情況常常是:
他是感覺到它的整體存在,但僅僅了解它的某一片面。
於是他努力通過他的片面了解,試圖將它的整體烘托出來,
請所有欣賞者幫他一起細參,以印證他的了解,並指引他的疑惑。
欣賞者的作用則是接下作者所拋出來的這顆球,
然後依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生命經驗,
試著去對這一番意象作出另一角度、另一層次的理解與詮釋,去回應給作者。
作者或許也會從中獲得新的啟發,讓他的作品以及他的人生體驗更豐富起來。
作者將他的生命體驗,通過作品拋給欣賞者,
讓欣賞者感受到一份撞擊與喜悅。
然後欣賞者在藉著這部作品的引發,蒐羅出他生命忠和作品相應的體驗,
附隨著作品的原來結構而組織起來,
便形成一重新創的深層結構,回應給作者。
作者就可以品味這新發掘出來的意義結構,
更了解他原先呈現出來的這份奧秘的情義了。
(作者→作品→欣賞者→影評→作者)
《看電影的4步驟》
【感動的發生與主題的呈現】
看完一部電影,真誠地問自己:對它到底有沒有感覺或感動?
所謂的【感動】:是指對作品的整體性感覺,而不是枝節的、
對某一個演員的表演或某一個鏡頭的拍攝的感動。
【整體性的感覺】:
表示你多少已進入到作品的脈絡之中,也就是多少走進作者的生命之中,
碰觸到蘊藏在語言脈絡中的作者意念或作品主題了。
【作品的主題】:指貫串整部作品的最高理念。
(整體性掌握→有感覺→親切、確實、引發喜悅→懂得一部作品的開始)
【對主題的詮釋】
詮釋如何去進行?
咀嚼、品嚐→整體性感覺←----鏡頭、影像、對白、情節(找出共同點,一以貫之)
【對詮釋的檢查與修正】
將詮釋放回電影裡!
看電影的情節、場景、對話乃至氣氛,是不是都可以直接間接指向這個詮釋,
或蘊涵這個詮釋,或有助於表達這個詮釋。
如果都能,便可以依循電影畫面的表層結構,
順利地組織成另一套有關於電影內涵意義的深層結構來。
如果依據甲的詮釋我們必須剔除十點瑕疵,
而依據乙的詮釋則只須過慮掉五點雜質,我們就應該選擇乙詮釋。
【作品的再欣賞】
電影以及文學藝術的欣賞,本質上都是訴諸感性而非可憑恃理性分析。
以直接感覺活動為主,
它的最高目標便是要獲得最舒暢的感受、最美妙的感覺、最透徹的感悟。
由感官直通生命心靈,境界固然高低有別,總歸是訴諸直感而不落言詮。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握住整全,具體的美,而不致一經分析,便掛一漏萬;
得到了一種所謂意義的認知,卻遺忘了更本質更重要的生命與美。
從事藝術創作之所以要分析:
一、只是一種輔助。
因為人再是上生活久了,難免有習氣、有成見,
使得人遇事便套進模式,而感覺日益遲鈍麻木。
整體性感覺是需要人生命暢通,
心竅靈活…各部分感官(視、聽、觸…)都敏銳,才能恰當配合而呈現的。
一有怠惰執著,便會見木不見林,而錯把片斷刺激當成整體性感覺,
這時人對作品的領略便會根本偏差。
二、另有一種功能。
有助於分享自己對於作品的感動;或引導他人去欣賞。
但無論怎樣,藝術欣賞最後還是要回到直感才算完成。
也就是說讀了他人的分析文章,固然還要自己親自去觀賞一遍,
真獲得了他說的那種感動才算完成。
《嘗試寫一篇影評》
切入的角度:它給了我什麼樣的感動?它蘊含了什麼意念?
為什麼要寫影評?
一、寫作有助於我們進行周密的思考。亦有助於幫我們弄懂一件事。
也算是一種在無中生有地創作自己的意見。
二、寫作有助於和別人分享我們的經驗或心得。
《補述》
由於這不是一本小說而僅是作者對自己所看過的電影有感而發的影析,
所以自己遂不方便多發表自己的感想而選擇以整理的方式,
將作者於該書後面的附錄:【與青少年談電影】
以自己易懂的方式做個簡單的摘要,期許自己日後再看完一部電影之後,
也能有那精闢理解的能力,
而不是只流於簡單的幾個字如【好】或【不好】就將電影給簡單帶過了。
畢竟有些電影給人的感受確實是淵源流長的,
直至多年後仍是有那麼深刻的印象,
如果不能試著說些什麼,總是有感缺憾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