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8-18 03:56:01| 人氣2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群眾的眼睛真是雪亮的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部落格專用相簿




群眾的眼睛真是雪亮的嗎?
分類:古今雜談
 


唐高宗李治在位的時候,右僕射戴至德和左僕射劉仁軌同理朝政。劉仁軌為人很和氣,有人向他申訴事情時,他總是「美言許之」(《舊唐書?戴傳》),至於辦不辦、怎麼辦,先讓你感覺樂呵呵再說。

而戴至德不然,有人向他申訴時,他總是「先據理難詰,未嘗與奪,若有理者,密為奏之」,也就是說,不輕易許諾,而是把事情搞清楚,調查明白後上報給皇上定奪。所以,當時的人都稱讚劉仁軌。

有一次,一老婦人申訴事情,把狀子呈遞上去,戴至德正要審理,婦人問左右的人:「這個是劉僕射還是戴僕射?」旁邊的人說是戴僕射。老婦人聽了,急忙跑到戴至德跟前說:「原來是不管事的戴僕射,趕快把狀子還給我。」

戴至德在職期間,沒什麼明顯的業績;在皇帝和同僚面前,也不善於言詞。他死後,唐高宗很痛惜地說:「自從我失去戴至德,再也聽不到意見了。他在的時候,我有不對的地方,他從不放過。」於是把戴至德的奏章拿出來,竟有滿滿一匣子,人們這才知道原來戴至德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



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包括那個給戴至德遞訴狀的老婦人在內,幾乎所有的人,在大伙認為戴至德不好的時候,都一致認為他不好;在皇帝認為戴至德好的時候,又都一致認為他好。

這些人評判一個人的好壞優劣,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只是以自己的好惡做評判是非的標準,至於戴至德好在哪、壞在哪,沒有人深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隨意給他扣上了一頂或褒或貶的帽子,可戴至德還是那個戴至德。

這不得不叫人懷疑: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嗎?

按照唐制,官員的優劣,其考察和評判的標準大致有三條,也就是所謂的「三實」,即:德行、才用、勞效。

依據這三條標準來衡量戴至德:他為人實在,德行好;他做事認真,才用強;他當官勤勉,勞效高,各方面都表現得相當不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能正確樹立自己的政績觀,推功隱德。

正因為此,高宗曾用飛白字體,賜給戴至德一幅書法:「泛洪源,俟舟楫」,以示尊寵和倚重。戴至德死後,「輟朝三日,使百官以次赴宅哭之」。



  像這樣優秀的官員,按理說應該給人留下一個非常好的印象,可為什麼卻遭到了誤解呢?讀過《舊唐書.劉仁軌傳》的人,可能會注意到,在此傳的總評中,撰史者曾耐人尋味地引述過唐朝史臣韋述的一句話,把劉仁軌和戴至德進行了一番比較:

  「劉(仁軌)則甘言接人,以收物譽;戴(至德)則正色拒下,推美於君。故樂城之善於今未弭,而戴氏之績無所聞焉。嗚呼!高名美稱,或因邀飾而致遠;深仁至行,或以韜晦而莫傳。豈唯劉、戴而然,蓋自古有之矣。故孔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非夫聖智,鮮不惑也。」

戴至德之所以遭到誤解,從自身因素講,一是他不會玩虛的,不會幹面子活兒;二是他做人很本分,很低調。

從外部因素講,群眾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蒙蔽、迷惑。所以,引用孔子的話:大伙都說這個人好,不一定就好;大伙都說這個人壞,不一定就壞。

群眾的眼睛不一定都是雪亮的,戴至德的遭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台長: gary
人氣(2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復古 |
此分類下一篇:何謂「才高八斗」?
此分類上一篇:「客氣」一詞源於一場戰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