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夜晚,仰望天空,成千上萬的繁星組成巨大的光帶,中國古代將其看成是天河,它就是天文學上所說的「銀河系」。在天河東邊有發橙色光芒的星叫牽牛星,旁邊有兩顆小星,象徵著牛郎擔著的兩個孩子;天河西邊有發青光的明星就是織女星,旁邊四顆星形成菱形,象徵織布的梭子。
早在三四千年前,人們就將這些星星賦予了人的品格。西周民歌《詩經.小雅.大東》曰:「跛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脘彼牽牛,不以服廂。」是說織女每天紡織七個時辰(約今日的14小時),卻織不成錦緞;而牽牛星也拉不了車(廂)。
漢代《古詩十九首詩》中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是說織女整天紡織,隔著小河,牛郎與她卻不能相會傾訴,表現織女、牛郎二人的相思之苦。
據說,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間,牛郎和織女通過喜鵲搭的天橋來相會,這就是由來已久的「七夕節」。而近年來,人們將「七夕節」稱為中國的情人節,這很不準確,也不妥當。
首先,我們先要清楚,情人與夫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夫妻也叫夫婦,指結婚或婚娶形成的正式婚姻關係,其中兩人分別是丈夫與妻子;而情人是指情夫或情婦,指男女雙方中一方或兩方已有配偶,但他們之間仍保持著性愛關係,男方是女方的情夫,女方是男方的情婦。
情人也可指相愛中的男女一方,但他們結婚後,就不能再稱情人,而叫夫妻。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是七月七日夜間牛郎和織女相會,他們二人的關係是夫妻關係,而並非是情人。
據古代傳說,牛郎的父母早逝,與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對他並不好,經常虐待他,後來竟然讓牛郎與老牛一起生活。老牛實際上是金牛星變的。一天,仙女們來到銀河,脫下錦繡衣裳,在清澈的河水中洗澡嬉戲。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偷偷拿走了織女的衣裳。於是,二人由此相識、相戀、成婚,男耕女織,還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小孩。
老牛臨死前,讓牛郎將它的皮留下,以備急用。聞聽織女與牛郎結婚,玉帝和王母娘娘大怒,命令天神下人間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老牛皮,挑上兩個孩子去追趕。
牛皮使他像風一樣快,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一霎時,銀河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
日久天長,玉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於是,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都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的相會搭鵲橋。
自古以來,表現牛郎織女故事的各種文學藝術作品數不勝數。很明顯,牛郎織女是夫妻關係,還生有一兒一女,並不是情人關係。他們在七月七日相會是夫妻相會,而並非情人相會。所以,將「七夕節」稱為情人節,從概念上講是錯誤的。
其次,情人節,確切地說是西方情人節,其格調、特點是自由的、浪漫的,其追求的是美好的愛情境界,自由的愛情空間。然而,「七夕節」牛郎與織女的相會卻是不自由的,受到極大限制的。
牛郎與織女的婚姻愛情,受到玉帝和王母娘娘的橫加干涉,強制拆散而使勞燕分飛。這其實像徵著幾千年來,中國封建勢力對男女青年自由的婚姻愛情的破壞和干預。
三百六十五天才讓牛郎織女相會一次,這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這些統治者的一點施捨、一點恩惠,是很不自由、很受限制的相會,充滿悲情、充滿壓抑,自然也就談不上浪漫情調。從這個意義上說,將「七夕節」叫做情人節不妥當。
再者,中國的「「七夕節」」和西方的情人節在文化內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七夕節」也叫「乞巧節」,乞巧就是乞求靈巧的手藝。據說人間的巧手女子都是向七仙女乞來巧手的。
這種風俗起源很早,據《西京雜記》中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俗也。」後來還結紮綵樓,用以乞巧;皇宮中的乞巧活動也非常盛行。在七夕的夜晚,嬪妃宮女乞求美妙的手藝。
據載,唐玄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宮中夜宴,宮女們各人將小蜘蛛放在盒中,第二天看是否結網,網形是否圓滿、美觀,是否得「巧」;古代婦女在七夕之夜還要「觀星慕仙」,舉行聚會。結綵樓,穿七孔針,並在庭院陳列瓜果供品,乞求靈巧。
在南方一些地區,「七夕節」這天,姑娘們要把自己親手編的五彩線、五彩繩扔到屋頂上,讓喜鵲銜到天上去,為牛郎織女搭橋。自古以來,全國各地有各種各樣的「乞巧」習俗,表現了女子希望學到好手藝,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西漢元狩三年(西元前120年),漢武帝在長安西南開鑿了方圓四十里的昆明池,象徵天上銀河,在昆明池的東西兩旁,雕刻了牛郎、織女的石像,遺留至今。
牛郎像人稱石爺,織女像人稱石婆(石爺廟、石婆廟今天尚在)。據說,這對石像是西漢朝廷設立的,屬於中央政府的官方行為,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學界也有這樣的觀點,認為牛郎織女故事從此發源。因此,「七夕節」與陜西西安有著密切關係。
中國古老傳統的「七夕節」與西方的情人節有著很大的差異。將「七夕節」叫做情人節,用西方文化來簡單地取代或者詮釋中國傳統文化,顯然不準確不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