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起源與形成
道家與道教=廣成子
古 代 傳 說 中 的 仙 人 。 《 莊 子 ‧ 在 宥 》 記 載 : 廣 成 子 為 軒 轅 時 人 , 隱 居 在 崆 峒 山 石 穴 之 中 。 黃 帝 曾 向 廣 成 子 問 道 , 廣 成 子 回 答 說 : 「 至 道 之 精 , 窈 窈 冥 冥 ; 至 道 之 極 , 昏 昏 默 默 。 無 視 無 聽 , 抱 神 以 靜 , 形 將 自 正 。 」 並 說 自 己 以 「 守 一 」 、 「 處 和 」 的 方 法 修 身 , 至 一 千 二 百 歲 而 不 老 。 於 是 授 黃 帝 《 自 然 經 》 一 卷 。 道 教 尊 廣 成 子 為 「 十 二 金 仙 」 之 一 。
參考文獻 :
《莊子‧在宥》、
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第173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執筆人:李剛
廣 成 子 的 生 平:傳 為 古 之 仙 人 , 居 崆 峒 山 ( 今 河 南 臨 汝 ) 石 室 之 中 。 唐 杜 光 庭 在 《 道 德 真 經 廣 聖義 》 中 稱 : 「 黃 帝 時 , 老 君 為 廣 成 子 , 為 帝 說 《 道 德 經 》 及 五 茄 之 法 。 」 又 謂 , 「 黃 帝 時 , 老 君 號 廣 成 子 , 居 崆 峒 山 , 黃 帝 詣 而 師 之 , 為 說 《 道 戒 經 》 , 教 以 理 身 之 道 , 黃 帝 修 之 , 白 日 升 天 」。
思 想 : 據 《 莊 子 》 記 載 , 他 曾 向 黃 帝 傳 授 「 治 身 之 道 」 : 「 至 道 之 精 , 杳 杳 冥 冥 。 至 道 之 極 , 昏 昏 默 默 。 無 視 無 聽 , 抱 神 以 靜 , 形 將 自 正 。 必 靜 必 清 , 無 勞 爾 形 , 無 搖 爾 精 , 乃 可 以 長 生 。 目 無 所 見 , 耳 無 所 聞 , 心 無 所 知 , 汝 神 將 守 形 , 形 乃 長 生 。 慎 內 閉 外 , 多 知 為 敗 。 」 廣 成 子 告 黃 帝 言 : 「 我 守 其 一 , 而 處 其 和 , 故 千 二 百 年 而 未 嘗 衰 老 。 」 「 得 吾 道 者 , 上 為 皇 而 下 為 王 ; 失 吾 道 者 , 上 見 光 而 下 為 土 。 」 「 余 將 去 汝 , 入 於 無 窮 之 門 , 以 游 無 極 之 野 。 吾 與 日 月 參 光 , 吾 與 天 地 為 常 。 」 此 外 , 一 些 據 稱 為 廣 成 子 所 傳 的 養 生 法 中 包 含 了 房 中 養 生 的 內 容 , 是 後 世 房 中 著 作 經 常 引 用 的 經 典 。
著 作 : 據 葛 洪 記 載 , 黃 帝 「 過 崆 峒 , 從 廣 成 子 受 《 自 然 之 經 》 」 。 《 歷 代 真 仙 體 道 通 鑒 》 稱 廣 成 子 「 一 號 力 默 子 , 作 成 《 道 成 經 》 七 十 卷 」 , 「 授 帝 《 陰 陽 經 》 」 。
參考文獻:
《雲笈七籤》、
《神仙傳》、
《莊子》、
《中華道教大辭典》、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
執筆人:姜生
道家與道教 - 黃帝
中 華 民 族 的 始 祖 , 中 國 人 自 稱 為 炎 黃 子 孫 。 相 傳 號 軒 轅 氏 , 繼 炎 帝 神 農 氏 之 後 , 統 一 華 夏 族 。 設 官 職 , 舉 賢 能 , 大 治 天 下 ; 推 曆 數 , 祭 山 川 鬼 神 ; 造 弓 矢 , 建 房 屋 , 作 衣 服 , 興 文 字 , 制 樂 器 , 創 醫 藥 , 發 明 指 南 車 , 於 是 有 中 國 古 代 文 化 的 興 起 。 黃 帝 在 傳 說 中 為 「 龍 蹺 仙 蹤 」 的 始 祖 , 道 教 將 其 奉 為 神 仙 , 係 五 天 帝 之 一 。 《 道 藏 》 中 有 許 多 道 經 托 名 是 黃 帝 所 作 , 著 名 者 如 《 黃 帝 陰 符 經 》 、 《 黃 帝 龍 首 經 》 等 。
參考文獻:
《史記‧五帝本紀》;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1卷第60-62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第163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執筆人:李剛
道家與道教 - 老子
據 《 史 記 ‧ 老 子 傳 》 記 載 : 老 子 為 楚 國 苦 縣 人 , 姓 李 , 名 耳 , 字 聃 , 周 守 藏 室 之 史 。 孔 子 曾 向 老 子 問 禮 , 讚 美 老 子 「 猶 龍 」 , 故 道 經 中 有 《 猶 龍 傳 》 。 老 子 又 應 關 令 尹 喜 的 請 求 著 書 上 下 篇 , 即 後 世 道 教 尊 奉 的 《 道 德 經 》 。 漢 代 關 於 老 子 的 傳 說 已 經 比 較 多 , 有 說 老 子 即 老 萊 子 , 或 說 為 周 太 史 詹 , 或 說 不 是,莫 知 其 然 。司 馬 遷 對 此 也 難 肯 定 , 稱 其 為 「 隱 君子 」 , 說 其 下 落 莫 知 所 終 ; 其 年 齡 一 百 六 十 餘 歲 , 或 說 二 百 餘 歲 , 因 其 修 道 而 養 壽 。 老 子 是 先 秦 時 代 的 著 名 思 想 家 , 所 著 《 道 德 經 》 對 後 世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 唐 代 皇 帝 曾 尊 封 老 子 為 太 上 玄 元 皇 帝 , 宋 代 加 號 稱 太 上 老 君 混 元 上 德 皇 帝 。 道 教 尊 老 子 為 祖 師 , 稱 為 太 上 老 君 , 又 為 三 清 中 的 道 德 天 尊 。 道 教 經 書 說 老 子 從 遠 古 以 來 世 代 變 化 , 降 臨 人 間 演 法 弘 道 。
參考文獻: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第13-14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1卷第62-63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第1卷第214-218頁,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
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第361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李養正《道教經史論稿》第254-270頁,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
執筆人:李剛
道家與道教 - 莊子
先 秦 時 道 家 學 者 。 據 《 史 記 》 所 說 : 名 周 ,字 子 休 。 宋 國 蒙 人 。 曾 任 漆 園 吏 , 與 梁 惠 王 、 齊 宣 王 同 時 。 一 身 貧 寒 , 不 為 名 利 所 動 。 著 有 《 莊 子 》 一 書 , 大 旨 本 於 《 老 子 》 , 也 有 自 己 獨 到 見 解 , 對 後 世 哲 學 、 文 學 產 生 了 深 遠 的 影 響 。 在 道 教 經 書 中 , 莊 子 拜 長 桑 公 子 為 師 , 隱 於 抱 犢 山 修 道 , 後 服 丹 白 日 升 天 , 補 太 極 闈 編 郎 。 唐 玄 宗 時 封 為 南 華 真 人 , 《 莊 子 》 得 稱 《 南 華 真 經 》 。 宋 徽 宗 時 封 為 微 妙 元 通 真 君 。 道 教 學 者 中 解 釋 《 莊 子 》 的 代 表 作 為 唐 代 成 玄 英 的 《 莊 子 疏 》。
參考文獻:
《史記‧莊子傳》、
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第362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執筆人:李剛
莊子
莊 子 的 生 平:莊 子 ( 約 公 元 前 3 6 9 ~ 前 2 8 6 年 ) , 戰 國 時 期 道 家 著 名 代 表 人 物 , 名 周 , 宋 國 蒙 ( 今 河 南 商 丘 ) 人 。 早 年 作 過 漆 園 吏 , 後 一 直 隱 居 。 他 學 識 淵 博 , 交 遊 很 廣 。 他 生 活 貧 困 , 但 淡 泊 名 利 , 以 清 靜 修 道 為 務 , 楚 王 聞 其 賢 德 , 曾 派 使 者 贈 以 千 金 並 請 他 作 宰 相 , 被 他 拒 絕 。 遂 終 身 不 復 仕 , 隱 居 於 抱 犢 山 中 。 後 得 仙 而 去 。 所 著 書 五 十 二 篇 名 曰 莊 子 。 唐 玄 宗 時 追 號 南 華 真 人 , 宋 徽 宗 封 微 妙 元 通 真 君 。
道 家 思 想 : 莊 子 精 通 老 子 之 學 , 是 老 子 道 家 思 想 的 繼 承 和 發 揚 者 。 在 歷 史 上 「 老 莊 」 並 稱 。 在 唐 代 , 帝 王 在 尊 崇 老 子 的 同 時 , 也 很 敬 重 莊 子 , 《 莊 子 》 是 當 時 官 方 學 術 之 一 。
1. 莊 子 認 為 : 「 夫 道 有 情 有 信 , 無 為 無 形 , 可 傳 而 不 可 受 , 可 得 而 不 可 見 。 自 本 自 根 , 未 有 天 地 , 自 古 以 固 存 。 神 鬼 神 帝 , 生 天 生 地 。 在 太 極 之 先 , 而 不 為 高 ; 在 六 極 之 下 , 而 不 為 深 ; 先 天 地 生 , 而 不 為 久 , 長 於 上 古 , 而 不 為 老 。 」 他 認 為 道 是 「 先 天 地 生 」 的 , 是 產 生 萬 物 的 根 源 , 而 無 所 不 存 在 的 。
2. 莊 子 認 為 : 「 以 道 觀 之 , 物 無 貴 賤 」 , 「 大 道 不 稱 , 大 辯 不 言 」 , 應 該 從 道 的 高 度 來 觀 察 萬 事 萬 物 。
3. 莊 子 認 為 , 「 至 人 無 己 , 神 人 無 功 , 聖 人 無 名 」 , 要 想 與 道 合 一 , 必 須 「 無 己 」 。 通 過 「 心 齋 」 , 「 坐 忘 」 , 「 朝 徹 」 , 與 道 合 一 。
4. 莊 子 認 為 至 德 之 世 , 人 們 都 順 應 大 道 , 無 為 而 治 , 是 理 想 的 社 會 。
《 莊 子 》 之 重 生 : 莊 子 主 張 人 應 當 注 重 保 全 身 命 、 養 生 頤 志 , 而 不 應 為 外 在 事 物 所 驅 動 , 鼓 噪 欲 望 , 終 為 其 所 毀 滅 。 故 而 , 當 楚 國 國 君 派 兩 個 大 夫 到 河 邊 去 邀 請 莊 子 作 宰 相 時 , 莊 子 頭 也 不 回 地 繼 續 釣 魚 , 他 問 那 兩 個 大 夫 : 我 聽 說 楚 國 國 君 的 大 廟 裡 供 奉 著 一 個 大 龜 , 此 龜 死 時 已 三 千 歲 。 請 問 二 位 : 你 們 說 是 做 那 大 龜 被 殺 死 然 後 被 供 奉 在 高 堂 好 呢 , 還 是 曳 著 尾 巴 在 泥 巴 裡 面 爬 的 好 ? 兩 位 大 夫 立 刻 回 答 說 : 曳 著 尾 巴 在 泥 巴 裡 爬 的 好 。 於 是 莊 子 笑 道 : 對 , 我 寧 願 做 那 曳 尾 於 泥 中 的 龜 。
參考文獻:
《南華真經》(即《莊子》)、
《中華道教大辭典》、
《中國哲學史》
執筆人:姜生
道家與道教 - 先秦道家思想
先 秦 道 家 是 種 學 術 上 的 派 別 , 並 非 宗 教 ,《 老子 》、《 莊 子 》 也 都 是 學 術 著 作 , 而 非 宗 教 經 典 , 它 們 成 為 道 教 的 思 想 理 論 來 源 之 一 是 歷 史 形 成 的 , 也 是 道 教 主 動 地 大 加 利 用 的 結 果 。 道 教 之 所 以 能 利 用 先 秦 道 家 的 思 想 作 為 其 宗 教 教 義 的 基 石 , 是 道 家 思 想 中 有 一 些 可 供 選 擇 的 因 素 。 道 家 比 較 注 重 養 生 , 其 中 有 些 思 想 便 說 到 「 長 生 」 , 如 《 老 子 》 中 有 「 穀 神 不 死 」 、 「 長 生 久 視 之 道 」 ; 《 莊 子 》 說 ﹕ 無 勞 你 的 形 , 無 搖 你 的 精 , 便 可 以 長 生 , 千 歲 厭 世 , 去 而 上 仙 , 乘 著 白 雲 , 到 達 帝 鄉 。 這 些 都 成 為 後 世 道 教 神 仙 長 生 思 想 的 理 論 依 據 。 先 秦 道 家 哲 學 的 「 道 」 具 有 神 秘 蘊 義 , 道 教 將 其 進 一 步 神 秘 化 , 把 它 人 格 神 化 , 使 之 成 為 有 意 志 、 有 感 情 的 造 物 主 , 從 而 使 道 家 哲 學 宗 教 神 學 化 。 有 學 者 認 為 , 老 莊 思 想 與 原 始 宗 教 本 有 淵 源 , 道 家 和 道 教 來 自 同 一 種 古 老 的 宗 教 根 源 , 故 二 者 關 係 極 為 密 切 , 道 教 是 道 家 思 想 的 延 伸 。 這 種 緊 密 聯 繫 正 是 先 秦 道 家 演 化 為 後 世 道 教 的 內 在 契 機 。 從 道 家 的 發 展 階 段 看 , 有 先 秦 老 莊 道 家 、 秦 漢 黃 老 道 家 、 魏 晉 玄 學 道 家 。 先 秦 道 家 成 為 道 教 教 義 的 理 論 基 礎 , 其 關 鍵 的 演 變 階 段 正 是 秦 漢 的 黃 老 道 家 。 近 人 蒙 文 通 在 《 古 學 甄 微 ‧ 道 教 史 瑣 談 》 中 指 出 : 魏 晉 以 後 老 、 莊 諸 書 入 道 教 , 後 世 道 徒 莫 不 宗 之 , 成 為 道 教 哲 學 的 精 義 所 在 , 不 可 能 捨 去 老 莊 而 談 道 教 。 先 秦 道 家 思 想 是 道 教 形 成 的 重 要 思 想 理 論 淵 源 。
參考文獻: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上編《論老聃》、《論莊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年版、
牟鍾鑒等《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上編第2235頁,齊魯書社1991年版
執筆人:李剛
道家與道教 - 道教與道家的同異
道 教 是 以 長 生 不 老 之 道 為 最 高 信 仰 的 中 國 本 土 固 有 的 宗 教 , 它 用 神 仙 不 死 之 道 教 化 信 仰 者 , 勸 人 通 過 養 生 修 煉 和 道 德 品 行 的 修 養 而 長 生 成 仙 , 最 終 解 脫 死 亡 , 求 得 永 恆 。 道 教 與 道 家 不 同 , 道 家 是 中 國 哲 學 史 上 的 一 個 流 派 , 而 道 教 是 宗 教 , 但 二 者 之 間 又 有 聯 繫 , 道 家 思 想 的 核 心 範 疇 「 道 」 為 道 教 所 繼 承 改 造 , 道 家 創 始 人 老 子 被 道 教 塑 造 為 太 上 老 君 , 《 道 德 經 》 和 《 莊 子 》 既 是 道 家 典 籍 , 又 成 為 道 教 的 「 真 經 」 。 道 教 在 多 方 面 繼 承 改 造 了 道 家 的 東 西 , 繼 承 顯 示 出 與 道 家 的 聯 繫 , 改 造 則 顯 示 了 區 別 。 可 以 說 , 道 教 與 道 家 的 價 值 取 向 根 本 上 還 是 不 同 的 。 按 照 後 世 的 劃 分 標 準 , 一 般 把 道 家 的 發 展 階 段 分 為 : 先 秦 老 莊 道 家 , 秦 漢 黃 老 道 家 , 魏 晉 玄 學 道 家 。 魏 晉 以 後 , 道 家 實 際 上 已 成 為 一 個 歷 史 名 詞 , 不 復 存 在 , 道 家 被 道 教 取 而 代 之 。 所 以 魏 晉 以 後 人 們 所 說 的 道 家 , 除 了 確 指 先 秦 和 漢 魏 晉 道 家 以 外 , 多 指 的 是 道 教 。 即 便 是 人 們 常 說 的 「 唐 代 欽 定 道 家 」 , 其 骨 幹 多 是 道 教 中 人 物 , 實 際 上 也 是 道 教 。 因 此 可 以 說 , 魏 晉 以 後 道 教 取 代 了 道 家 的 地 位 , 在 社 會 上 扮 演 角 色 , 發 揮 功 能 作 用 。 美 國 學 者 唐 納 德 ‧ 畢 肖 普 教 授 主 編 的 《 中 國 思 想 導 論 》 一 書 指 出 : 「 認 為 道 教 是 作 為 純 哲 學 的 道 家 思 想 的 普 遍 墮 落 和 腐 敗 的 產 物 的 看 法 是 毫 無 道 理 的 , 我 們 應 用 另 一 種 眼 光 來 看 這 兩 者 之 間 的 關 係 。 道 教 的 思 想 體 系 中 包 含 了 道 家 的 哲 學 思 想 所 缺 少 的 因 素 , 而 這 些 因 素 在 現 實 生 活 中 對 於 人 來 說 卻 是 至 關 重 要 的 , 例 如 , 道 家 訴 諸 心 靈 或 理 性 , 而 道 教 卻 訴 諸 於 人 的 情 感 、 情 緒 或 情 趣 。 道 教 充 分 普 遍 而 又 巧 妙 地 利 用 人 的 敬 懼 、 神 秘 和 驚 異 等 感 覺 , 而 道 家 卻 對 此 熟 視 無 睹 。 」 不 僅 看 到 道 教 與 道 家 的 差 異 , 而 且 認 為 兩 者 是 互 補 的 , 道 教 對 於 一 般 人 的 現 實 生 活 更 具 有 特 殊 的 意 義 。 要 認 識 和 理 解 道 教 , 必 須 明 確 區 分 道 家 與 道 教 , 同 時 又 不 要 忘 記 二 者 間 的 密 切 聯 繫 。
參考文獻:
《文史知識》1987年5期任繼愈《道家與道教》、
李養正《道教經史論稿‧老子、老聃與道教》,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
李剛《漢代道教哲學‧導論》之三,巴蜀書社1995年版
執筆人: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