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專用相簿
&佛門卍字
又作萬字、萬字、卍卍字。音譯作室利靺蹉洛剎曩。意譯作吉祥海雲、吉祥喜旋。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種好之一。乃顯現於佛及十地菩薩胸臆等處之德相。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大般若經卷三八一等,均記載佛之胸前、手足、腰間等處有卍字。於今印度阿摩羅婆提出土之佛足石,亦刻有數個卍字。
卍之形,原是古代印度表示吉祥之標誌。除印度外,波斯、希臘均有此類符號,通常被視為太陽、電光、火、流水等之象徵。在古代印度,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均使用之。最早時,古印度人認為此一符號乃存於梵天、毘濕笯吉慄瑟拏胸部之旋毛,而普遍視之為吉祥、清淨、圓滿之標相。在佛教,卍字為佛及十地菩薩胸前之吉祥相,其後漸成為代表佛教之標誌。
卍字之漢譯,古來有數說,鳩摩羅什、玄奘等諸師譯為「德」字,菩提流支則譯為「萬」字,表示功德圓滿之意。另於宋高僧傳卷三則謂,卍字譯為「萬」並非取其意譯,而係準其音。然卍字之音,初時不入經傳,至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始製定此字讀為「萬」,而謂其乃「吉祥萬德之所集」。
然「卍」本為一種記號,而非一字。歷來之所以聯讀為「卍字」者,一方面固因習慣使然,最主要者則因自梵文譯成漢文時之訛誤。蓋梵語laksana音譯作洛剎曩,為「相」之義;另一梵語aksara,音譯作惡剎羅,為「字」之義。或因洛剎曩、惡剎羅兩音相近,遂將其字義混同。準此而言,則卍字、萬字應作卍相、萬相,始符其梵語本義。
相當於「卍」字之梵語不只一字,以新華嚴經為例,全經之卍字共有十七處,皆讀為「萬」,然以梵本對勘之,則其原語共有四種:
srivatsa,音譯作室利靺蹉,意譯作吉祥臆、吉祥犢。新華嚴經卷四十八:「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雲。」其中,「卍」之原語即為 srivatsa,係指毛髮等旋轉重疊如海雲之相。
nandy-avarta,音譯作難提迦物多,意譯為喜旋。新華嚴經卷二十七:「其髮右旋,光淨潤澤,卍字嚴飾。」其中,「卍」之原語即為 nandy-avarta,係指佛髮右旋之相。
svastika,音譯作塞縛悉底迦、濊佉阿悉底迦,意譯為有樂。新華嚴經卷二十七:「願一切眾生得如卍字髮,螺文右旋髮。」其中,「卍」字之原語即為 svastika,含有「有樂」之義,意指毛髮右旋,自成紋樣,令見者咸得欣悅之相。
purnaghata,音譯作本囊伽吒,意譯為增長。新譯華嚴經卷二十七:「願一切眾生得輪相指,指節圓滿,文相右旋,願一切眾生得如蓮華卍字旋指。」其中,「卍」之原語即為 purnaghata,為「滿瓶」之義,意指佛之頭部或指節等處圓滿隆起之相。由是可知,上舉四相之中,除purnaghata 之外,其餘三者皆與毛髮有關,然三者之語義亦略有差異,惟諸經論所譯一概皆作「卍」字,實與梵本語義有所出入。
卍字自古即有左右旋之別,於印度教,男性神多用表示,女性神多用卍表示。於佛教,現存於鹿野苑之古塔,其上之卍字全為「卍」,該塔係阿育王時代之建築物,為紀念佛陀昔時於此入定而建者。
在西藏,喇嘛教徒多用,棒教徒則用卍。我國歷代左右旋混用各半,慧琳音義與高麗大藏經皆主張,日本大正藏亦準之而採用,然宋、元、明三版藏經均用卍。卍字產生左右旋之紛歧,主要係由於「立場」之差異。
蓋經中多處有「右旋」之說,且佛眉間白毫亦宛轉右旋,又如禮敬佛菩薩時亦需右繞而行,故「右旋」一詞已成定說,惟究竟以「卍」為右旋,抑或以「」為右旋,則是爭論之關鍵。若以卍字置於吾人之前,而以吾人之立場觀望卍字,右旋則成;然若以卍字本身之立場而言,則卍乃符右旋之方向。
‧摘錄自‧《佛光大辭典》
部落格專用相簿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