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畫家、也是生活玩家;既是平面藝術家,也是跨領域藝術家。她,就是徐畢華。有著紅潤健康的膚色和開朗露齒的笑容,她,悠遊於畫畫、花藝、舞蹈、寫作、、、真是一個快樂的藝術玩家。
從小喜歡畫畫的徐畢華,大學讀政大教育系。「我念這系是電腦選的啦!」徐畢華當初填志願時,不確定自己是否真要往藝術領域發展,於是她去詢問導師,導師則建議她先讀人文科學,好好奠基人文涵養就對了!之後再慢慢考慮。徐畢華因此填了許多人文科學領域的系,如中文、新聞、外文等,最後分發進入教育系。
教育系沒白讀
大学四年主修教育、輔修英文,諸多心理學課程幫助徐畢華除了解別人,更認識自我的人格發展;而英文輔系也養成了她長年閱讀外文資訊、開濶國際視野的習慣。
師長課堂一句話 入藝術領域契機
在她大四時,教育系鄭石岩教授所開「教學原理」課程課堂上的一句話,令徐畢華終身難忘,也改變了她的人生方向。那次的上課主題是:「什麼是最有意義的學習?」她永遠記得鄭老師的答案:「人要往自己的才趣發展。」
這句話,讓徐畢華突然頓悟--「我該追求我的興趣與才能了!」她立刻放下準備考教育所的書,毅然決然轉回藝術領域。她體會到:「人生中真的有很多像這樣無意間的機緣,就此改變了你的命運。」
專注地孤獨 獨特性闖出一片天
「當然不是說想回,就立刻能回得去,重點是你的人生前期也已經做了很多準備。」徐畢華大學時,依舊不輟地畫畫、參加學校采虹社,也到校外畫室上課。因此當她不再往教育界發展時,也能從容開創藝術的一片天。畢業兩年後,徐畢華就開了生平第一次畫展。
即便通往藝術的道路看似順暢,但徐畢華也不是一畢業就決定專職當藝術家。她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政大中正圖書館閱覽組負責文史哲、藝術類的圖書管理、及閱讀咨詢。這份工作讓她盡情地看遍所有人文科學書籍,她相當喜歡。但由於圖書館有早、晚班之分,當她輪到下午三點的晚班,她便必須中斷一早開始手邊正進行的創作及靈感。最後,她選擇辭去這份工作。
徐畢華認為,藝術家要會享受孤獨,而且心還得沉穩,不能因追求別人口中的名利,而干擾了自己作畫的本心。如果想在這領域闖出一片天,她認為「獨特性」很重要。徐畢華不諱言,她今天能創作能獨特,可能跟她不是接受學院派教育出身有關,所以她沒有師承的包袱與壓力,能畫自己所愛。
技跨東西 現自然之美為畫中溫暖
仔細觀察徐畢華的畫,不難發現她是一個跨文化的人,東西技法、東西文化在她畫筆下,融合得恰到好處。不論來自何方,人們都能在她的畫中探索出感動。「我常接到各國人的來信,他們認為我的抽象畫好獨特,卻有種溫暖的心靈共鳴。」徐畢華開心地提到創作誠懇的重要。
她熱愛大自然,習於將自然的天道與智慧體現在畫中。「大自然給我很多創作的靈感。」她現居於都會邊緣的木柵山林之中,並在家中庭院耕種花草,快意地貼近大自然,從中體悟人生。「當我看到天上雲在飄,就給人一種悠游而無常的自在感,讓我覺得人又何必固執、何必ㄍ一ㄥ呢?」
雙親支持 成就藝術家人生
徐畢華豁達的觀念,以及她今天之所以能成為藝術家,父母的影響自然不在話下。徐畢華的母親從小就任她恣意繪畫,讓她畫在家裡的牆壁、紙窗和毛玻璃門上,不但沒挨罵,還小心翼翼地保護它們。每當家中有客人時,母親還會很自豪地展示她的大作給客人看。她直言:「因為父母凡事信賴我又沒嚴格管教我,我才能走上創作的路。」
並不是每個父母都像徐畢華的雙親那樣,鼓勵小孩往自己興趣發展;有時候,父母扮演的是「制止」角色,讓小孩不敢或猶豫作抉擇。但徐畢華說:「自己一定要有決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她相信每個人的生命都有最深沉的部分,那是每個人生命的主體,當自己全心投入時,才能開發出潛能來。
追求興趣 終身學習
不過,她強調工作不一定要和興趣相關,也可以是這份工作讓你有餘裕去投入自己的興趣,不會覺得生活只剩工作而已。徐畢華鼓勵大學生「終身學習」,學習跨領域、學習和自己現在所學完全不一樣的事物。她相信人的潛力無窮,愈開發自己,愈覺得人生的開濶與生命的累積成正比。徐畢華接受科班的教育系訓練,却選擇走向藝術;在多年創作之後,又選擇回到校園,負岌海外充實及印証自己的創作。如今雖然她是一個專業的藝術家,却也自許為是一位文化生活美學教育的傳播者。
收於眼底,藏於畫中。徐畢華的眼睛,永遠漾著一顆年輕、奔放、對萬物充滿感謝與好奇的心;徐畢華的畫,也永遠感動著每顆觀畫者的心。
PS
誰說教育系沒出路
自己打拼的最實在
http://hr.handle.idv.tw/FNO_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