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九集) 2011/12/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99
https://player.amtb.de/jw6/player.php?file=https://vod.amtb.de/redirect/media/mp4/02/02-037/02-037-0099.mp4&autoplay=false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四十四面,第五行「護佛種性」。請看經文: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這十六個字,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受持如來甚深法藏』。「此有二解」,第一個,「《淨影疏》曰:明修勝解如來藏性,是如來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現己心,故曰受持。是以明心為受持甚深法藏」。這個意思,明是明瞭,也可以當說明。修學勝解如來藏性,這一句實際上就是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淨土宗所說的理一心不亂。如來藏,著重後頭那個性,如來藏性就是自性、就是法性,經典裡面通常稱真如、稱本性,都是說的它。勝解是真正明白了,就是明心見性,對於這樁事情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這就是「如來甚深法藏」。見性,對一切法通達無阻了,再沒有障礙。所以闇障既除,這個闇障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些全都放下了。明現己心,這就是明心,自己的真心、本性就現前了,這叫受持。是以明心為受持甚深法藏,換句話說,就是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就是受持甚深法藏。這是什麼人?法身大士,權教菩薩、二乘都沒有分。這是隋朝小慧遠大師他說的。
第二種,是日本《甄解》裡面說的,它說得好,它說,「即聞持三世一切如來法藏也」。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過去沒見過,未來也沒有見過,現在的佛,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出三藏十二分教,這是如來法藏。為什麼說三世一切如來?一佛即一切佛,佛佛道同。為什麼?佛佛都圓滿見性了,所以他們所說的決定沒有兩樣。所以釋迦牟尼佛才說,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全說的是古佛經教,沒有在古佛經上多加一個字。說得這麼嚴謹,所以我說比孔老夫子所說的「述而不作」還要嚴謹。我們能相信嗎?能。為什麼?所證相同,所說相同,所用教學方法也相同,他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下面說的這個道理就深了,「多聞歸一聞」,我們中國人講一聞千悟,這一聞他就通了,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聞即是聞其名號」,這都歸到淨土去了,這個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到最後就歸這一聞。
「是以聞佛名號,為受持甚深法藏也,彌合淨宗。」這幾句話是念老說的,說得好!千經萬論,真正搞通之後,你就老實念佛了。為什麼我們今天不老實念佛,還要搞這個、搞那個?沒開悟。真正開悟之後,那就示現這個。你看善導大師、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延壽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示現在禪宗。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專念彌陀,成為淨宗第六代祖師,淨宗的六祖就是永明延壽。永明延壽做的這個,《甄解》裡面所說的完全相同,是不是《甄解》見到永明延壽大師這個做法而有所啟示?他說得這麼好。我們也相信,許許多多菩薩開悟之後專修淨土,轉到極樂世界去了。極樂世界確實是大乘專修的一個聖地,阿彌陀佛為大家建造的,這是聖城。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護者,維護。佛種性者有多說」。《探玄記》,這是賢首大師註的,《六十華嚴》的註解,「菩薩所行,名為佛種」,這是一種說法。「又《淨影疏》曰:法界諸度,是佛種性」。這兩說是一個意思,都是以菩薩六波羅蜜為佛種性。「所謂度者,即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故以度為佛種性也」。「又《會疏》據諸經論,標舉佛種性之四義,今但舉其三」,第一個「眾生所具佛性。眾生心中具如來性,本來不變能生過」,過是超過,「恆沙功德,但為無明所蔽,雖有同無」。無明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障礙了,雖然有等於沒有。「菩薩為興教化,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名為紹隆佛種」。這是第一種說法,也是大乘經上常講的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句話大乘經上佛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即當作佛。所以,他要是依照佛所講的理論跟方法修學,肯定成佛。
佛的千經萬論,都是善巧方便,提醒我們、勉勵我們、警惕我們,最後教我們要認識諸法實相,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如是而已,就這麼一個單純的目標。你放下執著,證阿羅漢果,取得正覺;再放下分別,你是正等正覺;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了,這個佛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可是問題怎麼?問題眾生放不下。放不下,佛有種種方便,一切方便當中第一方便,無與倫比的方便,那就是阿彌陀佛所建立的持名念佛。一切眾生,確實我們看到了,上面從等覺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之流,都念佛往生,下面到地獄眾生,一句名號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一生當中究竟圓滿佛道。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得到什麼?就是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認識了。認識之後就要幹,特別是在今天,我們遇到古老的馬雅災難預言,就在明年。我們希望在這一年的時間,我們把這句佛號念好。什麼叫念好?一切時、一切處,念頭一起就是阿彌陀佛,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第一念是阿彌陀佛,我們往生就有把握了。第一念不是,這麻煩就大了。我們在這段時間要特別用功努力。當然教要聽,為什麼?我們之所以不能專心,都是對教理不是十分清楚;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一點懷疑都沒有了,這個事情就不難!這個道理要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還有什麼懷疑的?一切放下了。一切事隨緣,絕不攀緣。雖隨緣,絕不能放在心上,為什麼?放在心上就是障礙,放在心上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鍋漏匠三年能夠那樣殊勝的往生,沒有別的,他就是心裡一句佛號。怎麼練成的?諦閑老法師教他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一天到晚二六時中就一句佛號,什麼心也不操。老和尚給他找了個護法,就是附近一個老太太,念佛的老太太,給他燒兩頓飯,中午、晚上,早飯自己搞,讓他自理,給他洗衣服,就行了。另外有比較富有的幾位居士,每個月拿一點錢給他做生活費用,他就一個人。三年就成功了。他什麼都不懂!他的成就就是老實、聽話、真幹,就這六個字,這六個字他做到了,他就成功。像鍋漏匠這樣的成就的,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有十幾個,這哪裡是假的!這些人的示現,在三轉法輪裡頭是作證轉,他給我們做證明。上上根人不需要,佛陀一指示、一開示馬上就明白了;第二種人還要勸他;第三種人勸都不行,不相信,那要證明。這就是上中下三根。下下根人要拿證據給他看,他相信;中等的人,這就像經典,講經說法是勸你,聽明白了,搞清楚了,對佛陀真正起了感恩的心。苦口婆心這樣勸導我們,勸了四十九年,終於清楚了,終於明白了。我們展開經本念一遍,就是佛勸我們一遍,讀兩遍就是勸兩遍。我們今天什麼經教都放下了,就靠這一門,就依靠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這才行。
相信我們自己有佛性,相信我們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的密切關係,我們原本是一體,現在還是一體,一體絕對不會化解。所以我們真正發心,決定得佛現前的加持。我們什麼都不求,只求一切時一切處阿彌陀佛名號常常現前,不會忘掉。佛門裡頭念佛人講失念,失念是念念你忘掉了,被妄想取而代之,這種經驗很多人都有。為什麼我們念不好?毛病在此地。我們求佛加持,讓我們沒有失念,能保持這一念。一天當中能保持住不失這個念頭,一個月當中不失這個念頭,我們就有把握了,這是真功夫,比什麼都重要。對於世法、佛法,隨緣就好了,不攀緣,為什麼?來不及了。
這些話要相信,眾生心中本具如來藏性,本來不變,能生超過恆河沙的功德。現在但為無明所蔽,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現在被這些東西障礙了。我們的如來藏性不能現前,我們現在不生功德,生煩惱,雖有同無,這是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感謝諸佛菩薩為興教化,興起佛陀的教育。教育的目標,幫助我們開發我們本具的如來藏,這叫紹隆佛種。讓我們怎樣?我們真的學佛了,我們真的成佛了,這是紹隆佛種,這是續佛慧命。我們覺悟、成就了,再教別人,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這是依本具的佛性。
第二「以菩提心為佛種」,這另一個說法。「《華手經》曰:譬如無牛,則無醍醐」。醍醐是從牛奶裡面提煉出來的,它的來源、原料就是牛奶。如果沒有牛,就不會有牛奶,也不會有醍醐。醍醐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古印度他們飲料當中最好的,最好的飲料,就是醍醐,用這個來做比喻。「若無菩薩發心」,那就沒有佛種了,這個發心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我們這些年所說的,統統依本經經題,前面加了個真誠。真誠,菩提心的體。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用真誠心來待,沒有一絲毫欺騙,沒有一絲毫虛偽。菩提心對自己,是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一般講的深心。深心,古大德的註解是好善好德,我們用清淨平等覺是最明顯的了。什麼是善?什麼是德?清淨是善,平等是善,覺就是德。所以自己,對自己,真誠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不清淨、不平等、不覺,真誠就沒有了。真誠的自受用就是清淨平等覺,真誠的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對人沒有慈悲、沒有愛心,菩提心就沒有了,菩提心是真誠,真誠就沒有了。真誠待人,對事對物就是一片慈悲,真誠的愛心,這個叫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佛種就沒有了,以菩提心為佛種。「若有牛則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薩發心,則佛種不斷」。
第三「以稱名為佛種」,就是念佛。「《寶雲經》曰:譬如種樹,有其種子,離於腐敗,具足生芽因緣」。這是用植物來說,做比喻。我們種棵桃樹,一定有個桃核做種子。這個桃核非常完整,沒有腐敗,沒有被破壞,種下去它會生芽,它會成長,它能長成一棵樹,將來結桃。「善男子,聞佛名者,得其種子,具足因緣,便得受記」。就像種樹一樣,我們聽到這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落在阿賴耶識裡頭,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它將來遇到因緣,它就起作用。那我們今天播種!現在人不相信佛,只要他心裡頭落入佛的種子,來生後世遇到佛的緣分,這個種子就起現行,他慢慢就能相信。聽到這一句佛號,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見到阿彌陀佛的像,見到阿彌陀佛的名字,這是書寫的,一歷眼根也是永為道種。所以造像功德不可思議。即使今天佛教重點在觀光旅遊,也有好處,他看到寺廟的形式、看到裡面的佛像,眼睛看到了經書,雖然只看外表,連翻都不翻一頁,也種了善根,阿賴耶識裡頭也落了種子。這個種子雖然很淡薄,一世會比一世深刻。所以佛說,我們這些人今天肯學《無量壽經》,真信、真發願,念佛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佛是這麼告訴我們的,是真的嗎?我們相信佛沒有妄語,那就曉得我們是多生多劫薰習成種。現前這些眾生他不如我們,他的阿賴耶裡面佛種子很淡薄,他沒有長久薰習。我們是長久薰習,才有今天這種景象,不是長久薰修,哪來的這個景象!
下面,念老的按語。「按經義云」,前面《寶雲經》上所說的,「種植種子,如不腐敗,必能生根發芽,長成大樹。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必得受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這說得真好!我們對於這個法門、對於這部經典、修學的方法,真信,真正發願,真念這個佛號。這佛號什麼叫真念?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的標準就是真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叫真念。我們今天不懷疑有沒有做到?勉強。為什麼?真的不懷疑,什麼問題都沒有了。破疑生信,就在研經、聽教。研經聽教目的何在?就是在破迷起信。破迷起信之後還不捨經教,那是希望對自己的信心更加堅定,用意在此地,對於往生,能夠增高品位。教理通達之後可以幫助別人,跟大家在一起研習、在一起學習,教學相長,好處多多!聽十遍不如講一遍,講一遍的效果超過聽十遍。真的是堅定了我們的信心、加強我們的願心,我們對世緣看破了,你真能放下。能放下就能夠一心,能一心就能有把握往生,在這一生當中有把握了。
「據《會疏》義,以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也。」說得真好!「常使不絕者」,《嘉祥疏》裡頭說,「欲使如來法種不斷故也」。我們能念佛、能往生,把這個法門傳給大眾,世世代代傳下去,我們自己要具足如來的三轉法輪,示轉、勸轉、作證轉,我們往生就是給大家做證明,真走了,不是假的。就像世尊當年在世,具足三轉法輪,給我們看到了。「《淨影疏》曰:護使離障,起善無間,名常不絕。」護是護持,護持裡頭最重要的,是要幫助他離開障礙,讓他的修學一帆風順,起善不起惡。這個意思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持,要保持純淨純善,這叫常不絕,常使不絕。
「又《甄解》曰:《大論》云」,引《大智度論》上的話,「於無佛處,讚歎三寶音。三寶音者,即受持宣說佛法藏也,眾生由之植善發智,成德契理,故三寶種子,傳傳相繼,常使不絕」。這是講三寶音。於無佛處,讚歎三寶音,什麼叫無佛處?我們要常常記得在《仁王經疏》上講的,沒有人講經,沒有人聽經,這就是無佛處,法就滅了。有人講經、有人聽經,沒有人真正修行,這叫末法;末法有人講,沒有人真幹。有人講經、有人聽經、有人真的依教奉行,這叫像法。不但有人修行,還真有人證果,淨宗法門往生就是證果,有講的、有聽的、有真修的、有真往生的,這是正法。這個地方沒有講經的不行!
現在沒人講經了,還好高科技幫我們個大忙,我們可以用這種工具把法音傳播到遠處,沒人講經的地方,他能夠收看、他能夠收聽,這等於有講經。有講經的,有在電視機面前、在電腦面前有聽經的、有真修的,能不能往生現在我們沒有看到,但是我們看到這是末法時期,佛的末法時期存在。沒人講經,末法沒有了,滅法了。特別在滅法的時候,佛在這裡勸我們,勸我們什麼?讚歎三寶音。讚歎三寶音,三寶音,三寶音就是受持、宣說佛法藏。當然你先受持,你要不接受,你要不肯學習,你怎麼會講得出來?這裡頭含的有很深的意思。沒有受持而來宣講佛經,那個不算。為什麼?那當作學校一種課程來學習,教授未必受持。你們學生想聽這堂課,我來給你們講講,他沒有受持,這個諸位要知道。像方東美先生那種人不多,他是什麼?他真正得到三寶的好處。他從峨嵋山養病回去之後,在山上看到佛經,真生歡喜心,一生都沒有放下,每天讀佛經,他有受持!他在學校裡面講的課程,全部講佛經。他要開的課程,學校也不敢反對他,都得聽他的話。晚年,二十多年,在學校裡面講大乘佛學,講隋唐佛學、魏晉佛學、華嚴哲學,講這些東西。我認識他的時候,跟他學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是以哲學為主,也就是佛學。但是晚年,老人到六十多歲以後,他真正學佛了。雖然沒有皈依,他真學了,鍥而不捨,從佛學慢慢真的變成學佛。他在生病的時候才皈依,廣欽法師給他做皈依的,這也是在台灣的一位大德。
宣說佛法藏這就是很重要的一樁事情!「眾生由之植善發智」,這個眾生是什麼?聽眾,聽經的,跟他學習的人。聽懂了,相信了,覺悟了,這善根發現,智慧生起來。「成德契理」,這是有行有證。「故三寶種子,傳傳相繼,常使不絕」,一代傳一代,相續不斷。以上這三種講法都講得好,念老勸我們合參,就是互相參考,都說得好。護佛種性重要,這指能護法。
底下第四段,「悲演濟度」,這是大悲心。演是真幹,所以佛法裡常講演說。釋迦牟尼佛,演是表演,你看八相成道,表演。表演之後再說,人家相信,你做到了;你沒有做到,你說到做不到,別人不相信。那怎麼樣?那就是前面講的,種善根而已,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善根種了,芽都沒有發出來。如果講的這個人,他自己真做到了,那個啟發的力量就很大,會讓聽眾感動,認真學習,由勉強的相信,到最後變成真的相信。最初的信都是勉強的,哪有真信!有人學一輩子,都停留在勉強的信,所以在緊急關頭他第一念不是佛。在災難來臨的時候,他第一個感覺是心慌、散亂、驚嚇,他不是佛號。真正有功夫的人,災難現前,不驚不怖,佛號現前,那真管用!我們看經文: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這是菩薩大慈大悲,做出榜樣表演給大家看,把佛法做出來。怎麼個做法?這裡提了一個綱領,我們要知道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真的去學佛了。我們看念老的註解,『興大悲』。「從此句直至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一共十句,「表諸大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之德行」。就這兩句,什麼叫同體大悲?什麼叫無緣大慈?這裡頭講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誰都會說,沒人把它做出來。菩薩在此地為我們做榜樣,把大慈大悲做出來給我們看。「興大悲,愍有情」,愍是什麼?哀念。「菩薩悲憫眾生,普令出苦,非二乘凡夫愛見之悲,故云大悲」。凡夫有沒有?凡夫也有,對他的親人、對他的父母、對他的兒女有慈悲心,對別人就沒有了。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慈悲,不是二乘、凡夫能相比的。
特別是現前眾生,造的惡業太重,感得也是前所未有的苦報,災難現前,疾病太多。疾病雖多,古聖先賢告訴我們,不外乎生理上的疾病,那是什麼?我們的飲食、生活方面失調所引起身體的毛病。這樁事情,只要我們飲食起居小心謹慎就可以避免。第二類的是冤業病,冤親債主,我們所造這些惡業,殺害許許多多無辜眾生,這些眾生要來索命。佛經上講,你吃牠半斤,你得還牠八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冤業病。生理的病,醫藥可以調理,冤業病,醫生一點辦法都沒有。那用什麼方法?要用調解的方法。所以宗教裡面的祈禱,佛門裡頭有佛事,是化解。請佛菩薩幫助化解,他要接受了,離開了,病就好了。第三種是你自己造作罪業太深,累積下來成的病,沒治。因為它不是生理的,它也不是冤家對頭,所以藥物沒用、調解沒用,是你自己的罪太深了。這種罪業有沒有辦法化解?也有,真正懺悔。你不懺悔,你的罪業天天在增長,它不會消除的。而且這種罪業大部分都是地獄,非常可怕!這是什麼?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完全違背了性德。像我們中國人講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無禮無恥,這種心,心行,這是性罪。
現在人這三大類的病都非常普遍,哪個人不造?為什麼會造這些罪?沒有人教!現在的教育已經不講保健,這是講衛生保健,不講這些了。縱然教學衛生保健,只講求生理,冤業不講,心理不講,沒有心理衛生,沒有善念的衛生。所以今天人惹這麼大的災禍,不會回頭,你跟他講,他說你迷信,換句話說,回不了頭來。這時候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演。演什麼?表演出來,做出來,把真實的利益做出來給他看,他看到了,相信了!我最近這十幾年,參加很多次國際會議,幾乎與會的這些朋友跟我接觸的,他不問別的,就問我怎麼保養身體的。這就我們演給他看,這個形象就度了不少人。為什麼年齡這麼大,我參加國際會議的時候七十多歲,在大會當中年齡算是長者。好像是我大概在七十五歲的樣子,七十四、五歲的時候參加的,代表澳洲大學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別人看我這麼大的年齡,不像!問我怎麼保養。我告訴他,兩樁事情,第一個心要清淨,盡量減少妄念;第二個素食,生活簡單,你就能保持健康。可見得現在人最重視關心的還是自己健康問題,給他一個很好的形象。所以一定要做出來。
儒釋道的三個根重要,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你要想真做就要從三個根做起,沒有這三個根,全是假的。五戒、十善都做不到,沙彌律儀、比丘戒、菩薩戒是假的。如果真正做到,我相信你一定身心健康,你活到九十歲、一百歲,頭腦清楚,身心健壯。不但佛法把這個事情講清楚了,現在量子力學家也說清楚了,以心控物,只要心健康,你的身就健康,不在年齡。問題是你的心,你的心是不是真的慈悲,慈悲是健康的根本。換句話就是愛心,你是不是真的有愛心,是不是真的會愛人、愛事、愛物,對於天地萬法純粹、純一的一個愛心。這個愛心是什麼?性德。我們常講,五倫裡頭的核心「父子有親」,就是那種親愛,天真爛漫、無私無邪的愛心,沒有任何條件的,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真做到了,身心健康,頭腦清楚,你聽經會開悟。你迷惑顛倒,聽經不開悟,聽經還胡思亂想,那怎麼行!
我們拿現在人最容易懂的,大慈大悲就是愛心。同體大悲,眾生跟我是一體,佛說的,現在量子力學家說的,完全相同,同體;同體就是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本體。無緣大慈,無緣是沒有條件,不是「你是我的父母我愛你、你是我的子女我愛你」,不是的,沒有條件,無條件的,平等的愛心。表現在柔和質直,言語、態度柔和慈祥,質直就是真誠,裡面是真誠,表現在外面柔和慈悲,這比什麼都重要。連我們,這個地方有一份資料,是講二0一二災難的,科學家也提出來,真正能解決的就是個愛心。地球從三度空間轉變為四度空間,這當中有三天空間是零度,怎麼能轉過?要靠眾生精神的力量,精神力量裡面最偉大的就是愛心。我們如何能把這個愛心發揚光大?真正做到的是佛陀,諸佛如來、諸大菩薩、聲聞、緣覺,全都是建立在愛心上。這一點我們要特別強調,要真正去做,學著愛人、愛物、愛花草樹木、愛山河大地、愛一切眾生,什麼樣的冤親都會化解了。
「又《會疏》曰:拔苦為悲」,拔苦是救苦,幫助眾生離開苦,離苦得樂,這就是悲心、憐憫心,「乃至悲是真實平等之悲,故謂大悲」。真的悲心,平等的悲心,這叫大悲。「又《涅槃經十一》曰: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他怎麼成佛的?他有慈悲心。中國古時候,讀書人向佛門大德請教,什麼是佛法?佛門大德就告訴他,兩句話八個字,「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就是佛法。慈悲、方便代表了全部的佛法,這四個字做不到,我們是搞佛學,不是學佛,學佛要從這個地方落實。真正落實,《弟子規》做到了,《感應篇》做到了,《十善業》也做到了,不學都做到。有沒有學過?沒學過,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所做的與它完全相應,一點都沒有違背,可見得這是性德。我們這麼多年也常常說,這都是古人的教誨,清淨心,現在人所講的免疫力,清淨心是最高的免疫力,不會受到細菌的侵犯。慈悲心是化毒,什麼樣的劇毒遇到慈悲都化解了。我們保養我們的身體,慈悲兩個字妙極了,有了慈悲,我們什麼藥物都不要,慈能解毒,悲能免疫,身心自然健康。
這個「又《涅槃經十一》」,這是剛才念過的。「密部《大日經一》」,《大日經》第一卷,「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故諸大士咸發同體大悲之心」,要肯定宇宙一切萬物跟我是同體。所以人最重要的,首先是要學自愛。現在人最難的事情,他不自愛,他對自己都不愛,他怎麼會愛別人?所以佛給他講自性裡面東西他不能接受,他迷得太深,這是我們當前弘法利生最嚴重的障礙。我們怎麼做?必須從本身做起,要相信老祖宗的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先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後就能解決別人的問題;自己問題不得解決,是永遠不能解決別人問題的。我們沒有諸佛菩薩那種智慧、神通、善巧方便,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慈悲心,大慈大悲發足了,我們的性德我相信自然會流露。也不必去學,自己就通了,為什麼?那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慈悲能夠除掉我們身心一切障礙,要救度一切眾生,先救度自己。
這下面提出幾個具體的方案。第一個『演慈辯』。「從慈心起說」。演是表演,慈是無條件的愛,悲也是愛,不過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悲是救濟苦難,慈是讓眾生得樂,讓眾生得歡喜,都是愛心,真誠的愛心。「《淨影疏》曰:依慈起說,名演慈辯」。這就是說,你給眾生說法,你教他,一個人也教,兩個人也教,幾百、幾千人也教,你登台、或者是給他說法,你用的是什麼心?真誠的慈悲,真誠幫助他離苦得樂。苦樂是從哪來的?從迷悟來的,迷了就有苦,悟了就有樂。所以,苦樂是從果上說的,迷悟是從因上說的。佛菩薩跟他講經說法,幫助他破迷開悟,真愛他,你沒有真正的慈悲心,他不會受感動。這是我們佛門裡面講的攝受力,慈悲心是最有效果的攝受力,讓他感動,讓他知道你真的是在愛他,你真的是在幫助他。他做再多的錯事都是應該的,不再責備他,為什麼?經上佛教導我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別怪他,他自己不知道,沒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現在沒有了。他的父母不知道,他的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也未必知道,也許到高祖父母曉得有這樁事情。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丟掉了有二百年,二百年多少代了。我們在日本講經,日本法師告訴我們,古時候他們的寺院庵堂也是天天講經,他們把講經教學丟掉四百年了,所以沒有人講經了。日本現在留下來講經地方在哪裡?在學校,他們有佛教大學。他說講經在那裡頭的,寺院裡頭沒有講經,過去有。四百年了,你能怪他嗎?不可以怪他。所以,今天無論什麼人幹什麼壞事都要原諒,用孔老夫子的方法,忠恕。忠,沒有偏心,不偏不邪,真誠心是忠;恕是原諒他,就像原諒自己一樣。我們自己做很多錯事,沒有責備自己,別人做錯了怎麼可以責備別人。要冷靜下來,認真去學習祖宗的教誨,學習佛菩薩的經典,這就對了。我們自己學,希望大家跟我們一起學,這是「演慈辯」。
『授法眼』,「授」是給他。什麼叫「法眼」?「法眼者,如來五眼之一」。佛有五眼,第一個是肉眼,第二個是天眼,第三個是慧眼,第四個是法眼,第五個是佛眼。大乘教裡常稱五眼圓明,這是讚佛的,諸佛世尊五眼圓明。「法眼者,乃菩薩為度眾生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叫法眼。度眾生就是教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要幫助他,我自己要沒有轉過來,我就不能幫助他。學佛,無論在家出家,總得把這句話記在心上,從自己做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中國老祖宗千萬年世世代代教導後人的,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太重要了!這兩句話能做到,你在世間是真正的善人,你學佛,你會成為真正善知識,無論世法、佛法你都有能力教化眾生;這兩句話做不到,我們就沒有辦法去感化眾生。「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念老在這一段,這裡給我們說明白這一句,「法眼者,乃菩薩為度眾生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這句是念老寫的。我們對於一切法門不能夠真正了解,我們就沒有辦法做到,了解之後才能夠起行,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會疏》曰:佛道正見,名為法眼」。正確理解,像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法眼。「《淨影疏》曰:智能照法,故名法眼」。所以法眼叫智慧眼,放下情執,智慧才能現前。法眼,菩薩所得的;慧眼,阿羅漢所得的;肉眼,我們一切凡夫都有;天眼,天人所得的。天眼智沒有障礙,肉眼有障礙。「《淨影疏》曰:智能照法,故名法眼。由上可見,法眼者,了達眾生種種根器,善知一切救度之法,應機施與,而度脫之。如上之智慧,即名法眼。」這就講得很清楚、很具體,所謂法眼是智慧,明瞭、通達眾生的根器。
在我們這個時代,社會大眾是什麼樣的根器?跟古時候不一樣,跟六十年前不一樣,不但六十年前,跟三十年前也不一樣,這是我們自己要細心去思惟、去觀察。太久的時間我們不知道,像我這個年齡,我還能記事的時候,七、八歲記事了,這八十年來我就很清楚。六十年前的社會,古時候這種社會善良的風氣雖然沒有了,但是還有影響。大人常常在口裡說到的,我們聽到,沒有見到但是聽到,常常聽,有印象。抗戰之後變了,古老的這種影響沒有了,人爭利,風氣壞了,跟從前差太多了。以前的人,我小時候在農村的人,吃飽穿暖他就知足了,用現在科學的話,他沒有進取的心、沒有競爭的心。但是社會安定,社會祥和,人與人之間都能夠互相關懷、互相照顧,確實是互助合作。我們小孩,無論到哪裡村莊,大人照顧我們都像照顧他自己小孩一樣。問你叫什麼名字、姓什麼,你住在哪裡,會不會回去?不會回去,他送我們回家。抗戰勝利之後,這種風氣沒有了。
以後社會愈演愈烈,與傳統愈走愈遠,而且腳步很快,自自然然讓我們感到不安。變成一種什麼?變成心浮氣躁,這都是自然演變的。而社會隨著科技的發達,財色名食睡的誘惑這個力量太大了,誰能不動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社會極力提倡競爭、鬥爭,變成這個時代全球的風尚,人全被教壞了,距離聖賢、距離佛法就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怎麼能把他挽回來?所以非常艱難。能遇到一個、兩個,那是寶!不像從前,從前很多,沒有這麼大的偏離,沒這麼大的幅度,容易回頭。現在一百八十度,不容易回頭,非常困難。
這些年來,我們雖然極力提倡傳統文化,講經教學五十年沒中斷,有沒有收到效果?有,很微薄,這個與社會風氣有很大的關係。對自己真有好處,為什麼?自己每天鍥而不捨,展開經卷,隨文入觀,入到這個境界。這裡頭有法喜,法喜充滿,我們還能把心定住。現在大部分明白了,明白之後可以把心定在阿彌陀佛上,不懷疑了,非常樂意,心甘情願把心定在阿彌陀佛上。你要問三十年前?三十年前勉強定在阿彌陀佛上。又加上這三十年的修學,才真正落實在阿彌陀佛上,不再懷疑了。一心一意只求淨土,別的統統放下了,這個對自己是莫大的安慰。
知道眾生的根器,也知道救度眾生的方法,但是救度眾生的方法不是講的,講了沒人相信,要做。最好的方法是做一個示範的城鎮,把這個小城、小鎮的人真正教好,全心全力把他教好,成為世界上一個示範中心,讓大家來看,讓大家共同來學習,這樣子他真有信心了。否則怎麼說,都說這是理想,這個做不到。我們如果不是過去在湯池這個三年的實驗,人家要是緊逼著來追問我們,我們到最後什麼?不敢堅定回答。我們也懷疑能不能做到,那他們怎麼會相信?現在科學的精神,把證據擺在第一條,你說,拿證據來看。沒有充分的證明,就不承認你這個方法是可行的。我們湯池這個三年,祖宗保佑,三寶加持,不是人力能搞成的。我知道那是感應,曇花一現,讓大家對這個事情相信了。最重要是給我們自己的信心,讓我們自己親自看到這個事情,這信心十足。所以,我現在到處勸人搞實驗點,實驗點做成功,能救社會、能救國家、能救世界,那個功德無量無邊!誰去做?要有大福報的人去做,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我知道這些方法,沒有福報。當然最好是國家肯去做。
「淨影又曰:教法生解,名授法眼」,這個也說得好。你教,聽的人、接受的人他能理解,他明白了,換句話說,他覺悟了,這叫授法眼。「蓋教導眾生,於佛法生正解,如同以法眼授與眾生也」,這個意思很好。你不教他,他不知道,教他之後他真的明白了。所以前面要記住,前面演慈辯,你自己要做到,你再教他,他相信;你自己沒有做到,你教他,他不相信。你說這個好,為什麼你做不到?你說布施可以得財富,為什麼你不肯布施?你告訴人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拼命在做,大家會相信:你看,他真幹!教別人幹,自己不幹的人,你騙人,他說你欺騙他。現在這個社會,欺騙人的人太多,所以他對你懷疑是正常的,一點都不稀奇。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轉貼自::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099&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法喜充滿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