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3-03 15:24:53| 人氣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淨土大經科註(第九十七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七集)  2011/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97

 

影片網址:https://player.amtb.de/jw6/player.php?file=https://vod.amtb.de/redirect/media/mp4/02/02-037/02-037-0097.mp4&autoplay=false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四十二面第五行:

 

  「《會疏》曰:三界虛妄,皆不常住,總名世間。眾生國土,臧否萬差,是名諸所有法。菩薩深以大智慧,達性空無相,故云超過。」這是解釋「超過世間」。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就是指六道,這裡面沒有一法是常住的,全都是無常的。現在科學家證明,所有的現象都是屬於波動現象,波動生滅的速度極快,我們所看到的是個虛幻不實的幻相,也就是這種波動的連續相。佛在幾千年前,在禪定當中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知道這些究竟是怎麼回事情。總名這叫世間,世是指的時間,中國人以三十年為一世,所以世是三個十字,間是講的空間。界也是一樣的意思,所以世界、世間是一個意思,就是講時間與空間之內的。世間在通常講有三種,佛門裡常說的,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這佛法常說的。有情世間是指一切動物,指動物而言的。植物跟礦物都包括在器世間,器是器具、器皿,叫器世間。這兩種之外,還有一種智正覺世間,智慧的智,智正覺。那是證果的人,阿羅漢以上的,四聖法界與諸佛菩薩的剎土,這是聖人住的,叫智正覺世間。這是通常的分類。

 

  《大智度論》裡面也有三種世間,我們把它節錄在此地。「隔別名世,間差名間。謂十界假名」,這個世是隔別的意思,現前、後,這是隔別。我們講昨天、今天、明天,這就是隔別,還是從時間上講的。間,這是空間,空間有差別。所以他說十界假名,十法界是假名,不是真的。《般若經》上佛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不是真的,佛法是因眾生而建立的,沒有眾生哪來的佛法?眾生在迷,佛幫助這些眾生回歸覺悟,用種種方法,這就稱為佛法。十界假名是第一種,第二種「五陰世間」,第三種「國土世間」,國土就是依報,說這個三種。「一一差別不同」,把世間分為這三大類,「故名三種世間」。下面有個簡單解釋,什麼叫十界?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這十法界。五陰是眾生身,此身是色受想行識五陰所成的,所以叫五陰世間。五陰的範圍非常廣大,我們看它的說法,《智度論》的說法。

 

  第一個「假名世間,亦名眾生世間。假名者,於十界五陰實法上」,把十法界、五陰看之為真實。這是什麼?凡夫的,凡夫都看到這是真實法,在真實法上「假立名字,各各不同」。十法界,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自然現象,我們要理解它、解釋它、說明它,不能不立個名相,不立名相不好稱呼。什麼叫佛法界,什麼叫菩薩法界,都要有名字。名都是從理、從相或者從作用上建立的,佛法也把它歸為三大類,體性、現相、作用,有這三大類。「假立名字,各各不同,是為假名世間」。「實法者,謂十界五陰皆實有」,有這回事情,稱它為實有。統統是凡夫所見,凡夫對於這些法分別執著而不肯放下。「假立名字者,謂十界名字,非實有也」,所有的名字全是假的。

 

  學佛,佛學裡頭的名詞術語,要知道都是個代表,便於解釋,一種方便法。正像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常是什麼?常是永恆的、是真的,名可不是真的,所以全是假名。「既有十界五陰實法,即有十界眾生假名。且如人界中,各各有身」。譬如我們人,是這個社會,我們把人看作實體,他一定有個名字,好稱呼他,好跟他溝通,跟他往來,所以「各各有名字也,餘界亦然」。五陰也要給它名字,動植物也要給它名字,山河大地都要給它個名字。這些名字我們一定要知道,它不是真的,它是人建立的,名字可以常常換。同樣一個地方,一個城市,古代的名字跟現代不一樣,自古以來可能改名改了好幾次。可別把名當真,不要執著名字相。

 

  《大乘起信論》裡頭告訴我們,馬鳴菩薩作的,聞經聽法要記住三個原則。第一個不執著言說相。言語,長說、短說、深說、淺說都沒有關係,我們要知道他所說義理之所在,不要著在假相上,這個很重要。第二個不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它是代表一個實體,或者代表一種觀念,代表一個意思,我們都要能體會到。像佛法裡頭講自性講了十幾個名詞,為什麼講這麼多?一樁事情用一個名詞不就行了,說這麼多。我們初學佛的時候就有個疑問,我們提出來問老師,老師告訴我們,這是佛陀教學的方便,就是叫你不要執著名字,只要說的是這樁事情都可以,用意在這個地方。第三不執著心緣相。我聽了,聽了覺得這是什麼意思,不要去想它,為什麼?你想就想錯了,無論你怎麼去想它,你都是錯的。這個意思深了,為什麼?要知道佛根本就沒有說法。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他一生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個字,誰要說他說法那叫謗佛。明明說了四十九年,留了這麼多經典,怎麼沒有說一個字?真實法,一個字都沒說,為什麼?說不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但說不出來,想都想不到,言語達不到,思想達不到,你怎麼說?所以佛以善巧方便叫我們去悟入,一定要悟入。聽了、看到了、接觸到了,豁然大悟。佛用的這些方法,他身,六根在表演,言語、名相是方便,是善巧方便。你會看、會聽,會的人開悟了,不會的人迷在文字裡頭、迷在言語裡頭,把他的言語、文字當作佛法,那就錯了。在中國惠能大師的表演很好,他不要文字。

 

  這就是馬鳴菩薩教給我們的,聽經要會聽,學教要會學。會是什麼?是不著相。從這個裡頭見性,那就真的會了。我們一般人,學了幾十年都不會,原因在哪裡?我們著了言說相、著了文字相、著了心緣相。我看這句經文,我想是什麼意思,那不是佛的意思,是我的意思。你看這句經文,你想什麼意思,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絕對不是如來真實義,因為如來沒有真實義,你怎麼會見到如來真實義?沒有真實義就是如來的真實義,為什麼?真如本性裡頭一法不立。我們經上剛剛學過的,真實之際裡頭沒有一法。自性裡頭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沒有自然現象,你怎麼在裡頭看到一法、聞到一法?那就錯了。這個的確很玄,但是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所以世尊,說而無說,無說而說。

 

  《四十華嚴》經題註解裡面,這是清涼大師註解裡頭我們看到的。佛說他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經文,他所說的全是古佛所說的,佛說我沒有在古佛經上加一個字。比孔老夫子還要嚴謹,孔老夫子只是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夫子還沒有「我集大成,不敢在古人傳說裡頭增減一個字」,孔子沒有說。那什麼?可以增減,孔子自己意思可以增減。釋迦牟尼佛嚴格,一個字增減都沒有。是真的嗎?是真的。為什麼?古佛明心見性了,他說出來這樣子,今佛也明心見性了,說出來哪有不相同的地方?完全相同。所以,今佛說就是古佛說,古佛說就是今佛說,是一不是二,不增不減。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這才是事實真相。

 

  第二個「五陰世間,亦名五眾世間。五陰者,色受想行識」。為什麼叫眾,五眾?無論是色、是受、是想、是行、是識,統是眾緣和合,現在我們知道了。現代的科學家善於分析,最近這一百年,這一個世紀,發現了原子。怎麼發現的?把細胞分開來,細胞裡頭究竟有些什麼東西?發現細胞是原子組成的。再把原子分析出來,原子裡頭有原子核、有中子、有電子,是這樣組合起來的。再把電子、中子、原子核再分析起來,原來它又由許許多多粒子組成的。說明什麼?再小的東西還是眾緣和合。分到最小的物質,不能再分,沒法子分了,現在大概差不多也到這個境界了,講粒子有幾十種,講夸克也有幾十種,這些都可以稱為基本粒子。黃念老在註解裡頭引用科學家講的中微子,中微子有多大?他說一個電子,這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原子裡頭的一個電子,一個中微子的體積是這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換句話說,一百億個中微子聚集在一起,等於一個電子。分到最後科學家發現了,原來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這個東西從哪裡來?從心念變現出來的,所以看出物質的本質是意念。

 

  所以現代科學家提出一個理論,「以心控物」,因為物質是從念頭變現出來的,念頭可以改變物質,找到這麼個理論。有沒有效?有效。從哪些地方來觀察到?從生病的人,有些病很重,醫生沒有辦法治療,放棄治療,告訴他,你存活期間只有二、三個月。中國有,外國也有。居然有少數人,他不用吃藥,也不用打針,二、三個月之後沒死,再去檢查,他病毒沒有了,這是不可思議的奇蹟。現在知道,這個人心念很善,也就是他的精神狀態極佳。他把他的疾病忘掉了,根本就沒去想它,他自然就好了,他念頭轉移了,多半是有宗教信仰的。只要心念轉了,物質現象它就產生改變。從這個理論,科學家肯定,集體的意念可以改變星球,有這麼大的能量。所以,再小的物質現象,就是彌勒菩薩講的,「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最小的物質現象,「形皆有識」。你看,那麼小的物質現象裡頭還有色受想行識,特別叫個五陰世間,有這個現象。

 

  這個現象生存的時間極為短暫,照彌勒菩薩的說法,大概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說一秒鐘它的生滅已經有一千六百兆次,我們怎麼會知道?現在科學家是用精密的科學儀器觀察到了。佛怎麼知道的?佛是從禪定裡面看到的,現量境界,比科學家看得還要清楚,直接看到的,不要用儀器。禪定功夫有淺深不同,這要很深的禪定,大乘經典裡面佛常說,八地以上你就能看見。七地以下知道有這個事情,聽佛講經,像我們現在聽佛講經,知道有這個事情,我們沒見到;科學家用這些儀器觀察到了,我們沒有這些儀器,我們也沒看到。我們相信科學家不騙人,他說的跟佛說的完全相同,讓我們對佛所說的話不再懷疑,肯定佛說的是真話,一點都不假。

 

  禪定就是把心集中在一處。我們的心念是散亂的,到處跑,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這就是把心收回來。孟子也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就收心。什麼叫學問?把這些妄念收回來,集中在一處,那就是學問。真的嗎?對,集中在一處,你就能發現很多東西,它生智慧。散亂不生智慧,生煩惱、生妄念,集中在一處生智慧。所以佛法,無論哪個法門,離不開禪定,離開禪定就不是佛法。怎樣你才能得定?佛說得很好,因戒得定。佛講了很多規矩,你遵守,你就會得定。戒不是為別的事情,是為了得定。定呢?定是為了開智慧。都要把目標方向搞清楚、搞明白,別錯用了。因為定裡頭都有神通,如果把我持戒、修定我希望得到神通,你路走錯了。是可以得神通,神通不重要,智慧重要。終極的目標在明心見性,這個太重要了!見性之後,宇宙之間一切諸法你全都明白了。

 

  十法界五陰各各差別,這叫五陰世間。「色即質礙之色」,質礙,我們今天講物質現象。色、聲、香、味、觸都屬於物質,法裡頭有物質、有精神。前五識所緣是物質現象,純是六、七識所緣的是精神現象,那就後面這四種。「受即領納諸塵」,受是什麼?感受,它是這個作用,「想即思想,行即造作,識即分別善惡」。執著、分別這都是識,執著是第七識,分別是第六識。這個五類「陰覆真性」,覆是覆蓋,陰覆就是障礙,它障礙真性,真性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叫它做陰。這個東西要用智慧把它照破,定不行,定沒有這麼深度,從定要開慧,真實智慧照見了。

 

  第三種「國土世間」,這在佛法裡叫器世間。「即眾生所依之境界也。既有能依之身」,我們身需要一個依靠,需要這個大地,「即有所依之土。十界所依,各各差別,故名國土世間」。十法界,有正當然就有依,依正是不能分開的。我們現在的科學,實在講能夠探測了解清楚的不多。科學家告訴我們,許許多多星球裡頭沒有人居住。在佛法裡講,沒有人居住的話那裡就不能稱為世界,沒有正報,哪來的依報?依正是同時發生的。你看《還源觀》上講的,從一體,起二用。那個二用,一個正報,一個依報,同時起來的。怎麼會只有一種,不可能的事情,決定是同時起來,而是我們沒發現。依照佛法講的,有依就有正,有正就有依,決定依正是同時存在的。不可能那個地方是個星球,裡頭沒有人住,就是沒有有情眾生去住,不可能。有情眾生空間維次不一樣,有我們能看到的、有看不到的;有些他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那高維次的;有些我們看不到他,他們也看不到我們,這情形很複雜。依正莊嚴,《還源觀》文字雖然不長,它講得很清楚。

 

  既然有依正,無論是依報是正報,統統都有三種周遍,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統統都有。後面這是教導我們,《還源觀》一共六段,前面三段是講宇宙人生,也就是講的《華嚴經》上所說的體、相、用。經題上用「大方廣」三個字做代表,大是形容體,廣是講相,從體起相,體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大;起二用這是相,現相了;相現了之後就三種周遍,那是作用。這作用不可思議,周遍法界,一念之間就周遍法界,為什麼?因為自性是一個共同體。自性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今天科學家所說的一個零點能量體,跟佛法講的自性就非常接近,它確實是零點。零點裡面就是說明,它裡頭什麼都沒有,有就不能說是零,零點就是真如自性。一念不覺它就不是零了,它裡頭起了一念,從零變成一,一就變成二,二就變成三,三生萬法,這中國道家講的,講得好,講得不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八卦上說,道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不如《還源觀》上講得那麼簡單,一生二,一是一體,二是二用。這個二就是宇宙,第二個就是正報,就是我,我從哪裡來的?我跟宇宙同時發生的。所以一定要認識自己,不要把自己搞錯了。

 

  宇宙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我也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我是正報,宇宙是依報,依正是一不是二。起的作用,依報有這三種作用,正報也有這三種作用,就是第一個作用,周遍法界,第二個作用,出生無盡,第三個作用,含容空有。這三個作用同時的,而且是交叉的。這個道理說完了,教導我們如何能隨順性德,再回歸自性。賢首國師說了四德,能隨順這四德就叫諸佛菩薩,違背這四德那就叫凡夫。四德頭一個,「隨緣妙用」。一切法,無論是正報、是依報,都不能夠獨自生存,這個科學家發現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現象是什麼?是群體。真的,佛家講的緣,科學家佩服得不得了,緣,緣生。緣就很複雜,必須依很多緣,那個活動的現象,那叫生命的意義,沒有單獨的。緣裡頭有染有淨、有善有惡,差別太大了,叫出生無盡。

 

  修行裡頭最重要的,修行的方法很多,總有個根本,那個根是什麼?根就是含容空有,換句話說,你要能夠全部包容。佛門裡頭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修行的一個根本,修行的起點,也是修行的終點。心量小不行,小了什麼?小了與事實真相全違背了。中國古人所謂是量大福大,量小就沒福。連虛空都要包容,何況萬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大乘修行的起點,首先把心量拓開,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個東西現在科學家沒找到,一念不覺他找到了,佛是早就找到了。一切放下它就在現前,你只要起心動念,你找不到它,分別執著,跟它愈去愈遠。所以心量拓開,後面教給你修行的方法,五止、六觀,五止是教你放下,六觀就是看破。止是定,觀是慧,前面四德就是戒,你看這個裡頭含的戒定慧三學,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

 

  我們回來看念老的註解。「眾生國土,臧否萬差」,臧是善,否是不善,千差萬別,說不盡,「是名諸所有法」。「菩薩深以大智慧,達性空無相」,達是通達,他真的是明瞭。性是什麼?性是體,體是空的,沒有相。沒有相它能現相,能現相的空,是不生不滅、本自清淨、本無動搖,惠能大師說的。它所現的相,現相再多,統統叫幻相,不是真的。因為,所有的相都是從波動當中產生的,產生的現象不同,那是波的頻率不一樣,全是波動現象。這個被近代最近三十年的尖端科學家他們發現了,跟佛經上講的一樣。「故云超過」,超過兩種生死,超過種種世間,他回歸自性了。

 

  「又《甄解》之說稍異於前,彼曰:世間諸所有法者,有為可破壞,名世間」。

有為法是無常的,有為法就是生滅法,它有生有滅,滅就是破壞,這個叫世間。他說「依正善惡因果等,一切有為諸法,言所有法也」。這是諸法,有依報、有正報,有善有惡,有因有果,一切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有滅。《百法明門論》裡頭,天親菩薩將《瑜伽師地論》裡頭六百六十法歸納為百法,便於初學。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為法,後頭六個是無為法。其實後面六個,真正無為只有一個,真如無為。其他的因為說不上,它沒有有為的現象,它又不是真的無為法,有為法裡頭不收它,所以列到無為。我們可以說它是相似無為,它很像無為,但它不是真的無為,真的無為只有真如,確實沒有作為。所有法包括這些,這一切有為法。「菩薩能知一切三界虛妄」,一切三界,六道裡頭的三界虛妄,智正覺裡頭的三界也是虛妄。雖然知道三界虛妄,你看「而行世間不捨」,菩薩在這個世間也在教化眾生,也跟這些世間人和光同塵。差別在哪裡?差別,這些人覺而不迷,真正這個世間人迷而不覺,差別在此地。這叫超過,這些菩薩在教化眾生超過世間,在世間,超過世間。

 

  「以上諸說皆是」,可以說都說得很好。最後,「《甄解》彌契本經」,《甄解》裡面所說的,就是最後這一段,跟淨宗的教義相應。阿彌陀佛確確實實是發大菩提心,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知道,為什麼?每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立刻就傳到阿彌陀佛那裡去了。我們一念想往生,一念想求他,哪有不感應的道理!你要問為什麼?周遍法界,它起作用是周遍法界。我們動個念頭,這是心念,阿彌陀佛立刻知道,這是六、七識,動念頭。物質現象,我們身體狀況,每個細胞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在波動,這個波動現象也周遍法界。換句話說,我們身體狀況阿彌陀佛也一清二楚,比我們自己還清楚。我們自己對於全身每一個細胞的狀況我們不知道,阿彌陀佛知道。所以我們身心狀況,佛統統知道。這樁事情我們自己肯定,沒有懷疑,我們跟佛確實是連在一起,這當中好像無形的一個網一樣。美國布萊登博士寫的一本書,叫《無量之網》,都在這一網當中,遍法界虛空界一網打盡,阿彌陀佛全知道。

 

  所以諸佛菩薩,乃至於世界上所有宗教,他們那些經典裡面都教導我們要真誠。真誠是什麼?真誠是性德。佛真誠,菩薩真誠,凡是覺悟的人都真誠。不真誠怎麼?不真誠就是迷惑,迷惑的人不真誠,造業的人不真誠。我們今天懺悔,只要真誠就是真懺悔,過去所造的別去理它了。「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問問因果是不是的?因果也是的,我們所有一切造作也是的,畢竟空、不可得,自性清淨心當中什麼也沒有。我們回歸自性,無始劫來的業障、習氣統統懺除了,回歸自性。這個道理我們懂,問題是回不去,那我們就不能不依靠阿彌陀佛。他老人家有方便,只要我們把念頭轉過來念他,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無始劫來的業障自然就消除,就沒有了,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也沒有了。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你要記住這句話。心裡頭不是阿彌陀佛,你的業障消不掉,煩惱也斷不掉;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斷煩惱、消業障,自自然然不見了。

 

  我們學《大經》學了十幾遍,這些道理應該有一點概念。這個概念要加深,為什麼?淺了不起作用,加深就起作用。我們念佛往生淨土,不但是決定得生,而且品位大幅度的提升。為什麼提升?業障消了,煩惱斷了,他就提升。淨宗的殊勝在此地,淨宗的微妙也在此地。淨宗的成就是無量法門裡面無與倫比,找不到一法能跟它相比,所以十方諸佛讚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能夠得到十方諸佛的讚歎,不容易!我們現在遇到了,不依靠他依靠誰?

 

  再看下面這一段,「辛二、作不請友」。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是化他,利他。前面這一段是自己的修持,妙行顯實,就是《還源觀》上所說的隨緣妙用。妙在哪裡?妙在跟自性相應,妙在跟真實之際相應、真實智慧相應、真實利益相應,這個妙。但是所有一切妙裡面最重要的是真實之際,你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了解,因為你了解,你就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為什麼?知道放在心上是罪過,自性清淨心裡頭一樣東西都沒有,佛法也沒有。我們今天不得已,真正像這些上上根的人我們做不到,我們今天不得已,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為什麼?這個東西放在心上,這是阿彌陀佛跟我們約定的,只要把這個放在心上,他就會來接引你。阿彌陀佛是個標誌,我們身上帶著這個標誌,他一看到他就來接引我們,這個道理要懂。其他的都不能放,其他盡量淘汰,淘汰得愈多愈好。其他是什麼?妄想、雜念、業障、煩惱,這個東西愈少愈好。有也能帶去,但是你要把力量、心念集中在這句佛號上,讓這句佛號產生力量。我們的力量不能再分散,分得太多,分太散了,怕到時候不起作用,怕不能往生。這樁事情我們不能不顧及,我們不可以大意,要做絕對有把握的事情,那就是我的心念決定集中在阿彌陀佛上,比什麼都重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問題全解決了。在極樂世界時間長短沒關係,決定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極樂世界一定幫助我們把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乾淨。

 

  前面這些人明心見性了,這個諸位要知道,契入真實之際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那就是響應阿彌陀佛的事業,彌陀的大業是什麼?『心常諦住度世之道』,這是彌陀的大業,阿彌陀佛在做,我們去做幫手,幫著他做。「諦者,安也。度者,出也。故本句之大義為心常安住於出世無為之道」,心要安住在這裡。「《淨影疏》云:諦謂安諦,謂常安住真實無為度世之道」。這個道是真實,這個道是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甄解》曰:出有為,證無為,而不著無為,故云諦住」。如果是著了無為,那就變成小乘,阿羅漢、辟支佛,安住在偏真涅槃,那是無為,他不起作用。菩薩不然,菩薩證得無為,不住無為,他起作用。起作用,起作用不礙事,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出現,示現八相成道,他老人家是安住無為,不住無為。

 

  八相成道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就有為了,就不是無為。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他的示現是表演,像唱戲一樣的,完全是做給我們看,是用身教。捨棄世間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的生活,為什麼?那個裡頭有七情五欲、有貪瞋痴慢,煩惱,他是把煩惱放下了。你看別人要爭的,爭名逐利,他是名利都到手了,不要了。告訴我們,人生在世那不是目的,那個沒有意義。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學道,道能了生死、能出三界、能成佛,這個重要。三界有生死,要找個不生不死的地方,這重要。他示現一個知識分子,一個好學的年輕人,十九歲出去參學。這一參學就十二年,印度所有的學派、宗教他統統參訪過,都跟他們學過,最後把這個也放下。這個放下是什麼?給知識分子說,知道太多了是障礙,叫所知障,把這個也放下。統統放下,在菩提樹下入定,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問題解決了。明心見性就是真實之際找到了,真實智慧開了,真實的利益得到了,開始他教化眾生,作不請友,開始做這個工作。你看『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這就是隨緣。『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是隨緣。這兩句話,「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菩薩的兩願。

 

  我們看註解。《甄解》意思說得好,「此菩薩心常住無住處涅槃,云心常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二邊都不住。「又《會疏》曰:悲智相印,以為棲神之宅,故云諦住」。諦是實實在在的,真實不假。他住在哪裡?住在大悲、大智。大悲,憐憫一切眾生,那是個動力。他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為什麼要這麼辛苦來教化眾生?到底為什麼?他什麼也不為。世間人對他不了解,世間人幹什麼都有企圖、都有目的,佛什麼都沒有。佛幫助一切眾生,希望你們趕快成佛,你們本來是佛,只是現在迷而不覺。所以菩薩住在哪裡?住在悲智,悲裡頭有智,智裡頭有悲。三千年前住在悲智,現在還是住在悲智,永遠住在悲智。眾生無邊誓願度,每一尊佛陀、每一尊菩薩都跟地藏王菩薩一樣,地獄不空,地藏菩薩是誓不成佛,諸佛如來是地獄不空他度眾生的事業沒有停止的,樂此不疲。

 

  能以一身現無量無邊身,同時在法界虛空界裡面度有緣眾生。什麼叫有緣?能相信的,有緣;能接受的,有緣;能理解的,有緣;能真幹的,有緣。只要有這樣的人,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對自己不知道,他曉得。為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前世,佛知道,佛的宿命通知道我們過去無量世。所以他看到我們,這人有沒有善根一看就知道。有善根就得照顧,善根成熟,那就得幫助他。什麼叫善根成熟?我們對於淨土法門、對阿彌陀佛,真信、真願,真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個善根成熟。善根成熟,他成佛的機緣到了,接引你到極樂世界你就成佛了。成熟是成佛,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不能不相信。

 

  他的行動,「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萬物指萬法。自在者,通達無礙」,智慧、神通、道力他圓滿了。「《法華經序品》云:盡諸有結,心得自在。」結,前面講過,煩惱的代名詞。有,指的是三界,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四聖法界有。這些結使,佛統統斷盡了,都沒有了,所以他在十法界裡頭得大自在,一點障礙都沒有。自在,通達無礙。「又自在者,施為無壅,神通自在」。施為是講教學,示現八相成道、教化眾生沒有障礙,神通自在。這是佛家的事業,祖師大德常說的如來家業。特別是出家的佛弟子,為什麼出家?繼承如來家業。如來家業裡頭沒有名利、沒有財富,如來家業是什麼?就是這個經裡面講的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這是如來家三種真實,我們要繼承、要發揚光大。如來不捨眾生,我們能捨嗎?如來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我們要繼承佛的家業,要跟佛一樣,我的心也是常諦住在度世之道。於一切萬法隨意自在,真正學到隨緣妙用,妙用就自在了。妙用那個妙是什麼?妙是不著相,妙是沒有自己,身見破了,妙是沒有對立,妙是沒有成見,妙是能隨順眾生,這叫妙!有了自己就不妙,不妙什麼?有了自己就生煩惱,就不妙了。妙是妙只生智慧,不生煩惱,妙是天天法喜充滿,無憂無慮、無牽無掛,這叫妙。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沒有障礙,神通自在。

 

  「夫心有拘累,隨物而轉,故為煩惱所縛」。這是從反面說,不自在。什麼是不自在?你心有拘累,你心有牽掛,你心有憂慮,你心有貪著,你心放不下,那就是你有累了,累贅。你隨物而轉,你禁不起外面的誘惑,名利現前,動心了,動什麼心?貪著,貪瞋痴起來了。外道,不正確、不圓滿的這些知見,你遇到了,你沒有智慧,好奇,我也想去學它。正法丟掉了,去學偏邪,很多,不是少數。佛門裡面,十個宗派擺在面前,只有這一門能幫助你這一生成就。你好高騖遠,這是老太婆教,這是釋迦牟尼佛對這些下下根性的人的方便法。我們是知識分子,自認為自己是上上根人,怎麼能學這個東西,學這個豈不是被人笑話嗎?華嚴、法華、三論、法相、禪宗、密宗,高!動不動心?這一動心,這一生成佛機會就斷掉了。所以不容易!

 

  我們今天終於明白了,能受持這個法門是真正上上根,不一定認識字,不一定相貌端正。我前面跟諸位舉的例子,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鍋漏匠,上上根人,三年的時間,到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了。我們想想,四土三輩九品,他是在哪個品位?絕對不是很低的品位。善導大師給我們說過,「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鍋漏匠的緣太殊勝了!沒人干擾他,三年如一日,聽老和尚的教誨,一點懷疑都沒有,百分之百的做到,這個緣幾個人有?他真信、真願,一句佛號念成功了。往生前一天,他到城裡去,看看他的那些親戚朋友,他從住進那個小廟,三年沒有出來,跟閉關一樣。生活沒有問題,有人給他煮飯,有人給他洗衣服,他的工作就是念佛,念阿彌陀佛,除念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事都沒有,也沒有人找他。那個廟裡頭沒有香火,沒有人去燒香,比閉關還清淨。他去看看老朋友,見最後一次面,要離開了。第二天他就往生了。雖然什麼話都沒有說,我們就知道他預知時至,走得那麼瀟灑,是我們念佛人的好榜樣。這個事情記錄在《影塵回憶錄》裡頭,這真的,不是假的。

 

  諦老還有個徒弟,那是知識分子,學的東西很多,參禪也相當有功夫,江蘇鎮江金山寺的首座和尚,很了不起,最後死了的時候去當土地公去了。這是老和尚常常把這兩個人拿出來做例子,你看,一個參禪的,最後當土地公,一個念佛的,預知時至,到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去了,不能比!他這個三年,心裡就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他無始劫的業障、煩惱全消了,這是我們可以肯定。他有沒有智慧?有,業障消了智慧就現前。他為什麼不留下來?法緣,人家聽到是鍋漏匠出身的,誰願意聽他?他沒有弘法的緣。他這一示現就是弘法利生,現身說法,這還得了!你不相信,做給你看。

 

  所以凡夫,只要有我,只要有自私自利,只要有一點貪瞋痴,你就會被煩惱所轉。這下面說,「凡夫著有,二乘滯空」,二乘人著空,凡夫著有不肯放,二乘滯空也不肯放,所以他住到偏真涅槃裡面去了。所以「皆墮情執之中,咸是心隨物轉」,錯了。物隨心轉就對了,那就是菩薩。我們想想,我們現在是心隨著外面境界轉,還是外面境界隨著我們心轉?換句話說,我們的心還會受外面境界人事物的影響,就是被物轉了。如果我們念佛,外面人事物我們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不放在心上,不為它所動,我們就得念佛三昧了。功夫再深一點,不但它不能影響我,我就影響它,那你就能轉物了。《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跟佛就沒有兩樣。先要學著不被外境所轉,你就得定,更進一步你能夠轉外物,你就是佛菩薩了。「心隨物轉,故於萬物不得自在」。

 

  「大士深達法性」,這些菩薩不是淺,通達法性,深深通達法性。你看他們厲害,「當相離相」,不是離開,到深山找個山洞去修行,不是的,就在這花花都市裡頭,他心不動,不被境界所轉,當相離相。知道什麼?知道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心被外面境界稍稍動,立刻要提起觀照功夫,觀照功夫,《金剛經》上這句話最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放下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也能放下。用這個做觀照好,心才動,觀照立刻提起來;遲了,遲了你就被外面境界轉了。「故無縛繫」,你不隨物轉,你就沒有煩惱,縛、繫都是煩惱的代名詞,你才能得自在。「宗門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這是宗門大德的話。他的心是清淨的,對萬物看破了,萬物裡頭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所以,萬物放得下,萬物圍繞著你也沒有關係,為什麼?不著相。這是真功夫,這真本事。「進而物隨心轉」,再進一步,不但我不被物轉,我還能轉物。能轉物是智慧開了,不為物轉是得定,從定開慧,你才能教化眾生,「故能隨意自在」。

 

  「《淨影疏》云:由成勝通」,通是神通,殊勝的神通,「於一切物變化隨意,故能利物,名為自在」。於一切物能夠變化隨意,你教化眾生就方便了,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些都是法身菩薩,最低的也是阿羅漢。阿羅漢具足六通,他有神足通他能變化,所以他真正能利益眾生。宋朝濟公活佛,《高僧傳》上有這個人,不是假的。他出現在宋高宗的時代,跟岳飛同時代。《高僧傳》裡面所記載的記得很多,好像他的傳記有好幾卷,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抗戰期間,鎮江金山寺裡的妙善法師,他老人家一生形象跟濟公差不多,真正做到物隨心轉,能隨意自在。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引用: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097&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聞法歡喜 圓滿吉祥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淨空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九十八集)
此分類上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九十六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