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12-07 10:49:56| 人氣1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淨土大經科註(第九十五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五集)  2011/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95

 

影片網址:https://player.amtb.de/jw6/player.php?file=https://vod.amtb.de/redirect/media/mp4/02/02-037/02-037-0095.mp4&autoplay=false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四十面,第三行,經文: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

  「見《唐譯》。《魏譯》文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淨影疏》曰:入謂解也,謂解眾生種種言音,用之起說。」這個意思就是菩薩有智慧、有能力,自然能夠通達眾生的語言。我們知道在我們這個小地球上,眾生的文字就很多,幾百種之多,語言更多。菩薩有能力,自然能夠通達,用與眾生共同的語言交流,眾生才能夠契入境界。「《會疏》引《密跡經》云: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這個「垓」是中國古時候的數字單位。十兆稱為經,就是經典那個經,也是個數字單位,十兆是經,十經是垓。垓這個數字很大,十個兆是一經,十個經是一垓。那多少垓?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這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教區三千大千世界,這個範圍大了。

  黃念老告訴我,我們現在這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是個小世界。經上講的,一個須彌山,須彌山就是銀河系的中心,現在科學家稱為黑洞。日月確實是圍繞著須彌山的四周,圍繞須彌山。所以一個單位是一個銀河系,一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千個銀河系;以小千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中千為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所以一個大千世界,實際上是一千個中千世界。以銀河系為單位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有十億個銀河系。此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這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裡頭有這麼多眾生之類,有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應該是正確的。這些眾生「言辭各異」,言語不一樣,文字也不相同。「計是一切皆歸一義至真之惠,菩薩應殊唱異言,說法開化」。言辭都差別,不一樣,但是義理是相通的。我們講性相是通的、事理是通的、因果是通的,只是說的言語不相同,使用的文字不相同,在我們這個地球上能看得見,三千大千世界也不例外。

  佛菩薩教化眾生這是至真之惠。佛菩薩有能力懂得各種眾生的語言,佛更不必說了,大經上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每個人聽起來都像聽自己的語言,都能懂佛說的意思。我們這個世界裡頭,國際會議當中語言不同,要用翻譯。現在科學這種翻譯機器進步了,翻譯的人可以能跟說話的人同步就能翻譯出來。當然還是有困難,我相信不能把原話百分之百的翻譯出來。翻譯的人也告訴我,能翻譯到六成就不錯了,完全翻譯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佛菩薩有這個能力,為什麼有這個能力?我們從邏輯思惟裡頭得到一個原則,就是一切法不離自性,明心見性了,這個問題應該全部解決了。這些菩薩全都是法身菩薩,《華嚴經》上說,圓教初住以上就是法身大士,他們不住在十法界,住在如來實報莊嚴土。所以他們恢復了性能,本性裡面、自性裡頭的智慧德能全恢復了,煩惱習氣斷盡了。法身菩薩只留下無明的習氣,見思煩惱習氣斷了,塵沙煩惱習氣斷了,所以他有能力。再看在我們這個世間,像阿羅漢,甚至於不是四果,三果、初果都有他心通,不必說話,他想些什麼,這些人都知道。法身菩薩的通,絕對不是二乘、權教菩薩能夠相比的,所以我相信這個語言、文字他自然就通達、就明白了。

  惠能大師是示現,不學習這些文字,但是他很厲害,你念給他聽,他能跟你講,他聽一遍就不會忘記,這都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開悟之後就是法身菩薩,他留下這個身體,這是我們一般講有餘依涅槃。他功德圓滿,煩惱寂滅了,這就是證得涅槃,但是人在這個世間,並沒有灰身滅智,叫有餘依涅槃。為度眾生作此示現,證入涅槃他生死自在,他住在世間多久也自在。這樣的人住在世間完全為的緣,眾生還有緣要度的,他就留在世間;與他有緣的眾生都度盡了,他就沒有緣了,他就走了,生死自在。這是教化眾生,這是真實至真之惠。「菩薩應殊唱異言」,這個殊就是各種不同眾生、各種不同的語言、各種不同的文字,他都能夠說法開化。所以要幫助眾生,沒有這個能力不行。

  《密跡經》又說,「復云」是又說,「此菩薩能入種種言音,能說法開化」。這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了,經文裡面確實有這個意思。「又《稱讚大乘功德經》云:傍生鬼等,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傍生是畜生道,鬼是餓鬼道,六道裡頭這兩道的眾生,也能夠聽佛菩薩隨類音而說法。我們知道,佛與菩薩們在這兩道裡面教化眾生很多,佛菩薩非常慈悲,哪一道都去。好像在近代,鬼道眾生跟佛特別有緣,活在世間不相信,死了以後都聽經、都念佛,還真往生了。這個緣也非常稀有,不是容易事情,跟世尊在《彌陀經》上講的是同樣的一個道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彼國是西方極樂世界,鬼、畜生能夠聽經、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多善根、多福德、遇到緣。

  那我們想,為什麼他有善根、有福德還墮到畜生道、墮到餓鬼道?這個問題不難懂。現在在這個世間我們所看到的,學佛的人有多少?我們認識的,他學了佛,他也念佛,他也研究經教,他有沒有貪心?貪心沒斷,他還貪圖世間名聞利養,還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放下。死了以後,最後一念是貪心,鬼道去了。這個鬼有善根、有福德,佛菩薩不會捨棄。只要有這樣基礎的,最後這一念錯了,走錯地方,一念愚痴,畜生道去了;一念瞋恚,地獄道去了,這三途。三途裡頭有善根福德的人不少,佛菩薩決定不捨棄他們,佛菩薩就應化到他那一道,跟他講經說法,現同樣的身,他是鬼道,現鬼道身;他是畜生道,現畜生身。能說法、能開化他們,開是開示,化是度化。

  「由上眾生無邊,眾生語言亦是多種」,也是無量無邊。「但法身大士悉能解了,隨其本類言音,而為說法,應機隨緣,普作饒益」,這是菩薩,菩薩有這個能力。「惡趣眾生」,惡趣是講的三惡道,「亦聞如來之隨類音,而得聞法得度。此明會中諸大士,皆有如是智慧辯才與功德威力也」。這個會中,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這一會,在這一會裡面有很多大菩薩。這一會很特別,在家菩薩很多,「賢護等十六正士」,舉的這十六個代表,就是上首,居士當中上首。他們都是等覺菩薩,示現居士身,地位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沒有兩樣,慈悲到極處。下面接著說: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這是講菩薩說法的內容,他說些什麼,這八個字可以說是所有大乘法門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有人問我們,佛經裡頭講些什麼?我們用這個經三個真實就圓滿的答覆了。第一個「真實之際」,這個比較難懂,什麼叫真實之際?我們把這個際換一個字來講,事實真相。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就是真實之際,因為真實之際,際就是實相,這個好懂。佛經上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第一個。第二個是「真實智慧」,這個沒有問題。第三個「真實利益」。人家要問,我們要能夠解釋,這裡頭沒有迷信,而與近代的科學已經相應了。佛談這些問題,外國人說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現代科學家把它證實了,他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現在科學裡頭講物質最小的,原子、電子、粒子、夸克,夸克有幾十種,基本粒子有上百種,這些都是屬於真實之際。什麼是物質現象,什麼是精神現象,什麼是自然現象,這都是屬於真實之際。大乘經上講得清楚、講得明白。

  真是什麼?「真實之際者,佛之知見也」,他看到了,他明白了,他能講清楚、講明白。「一部淨土妙法,舉體是佛之知見,處處是華嚴境界。」體是真實之際,體是自性,跟哲學裡面講的本體是一個意思。哲學一直到今天,本體也沒有找到,有很多種說法。處處確實是華嚴境界。「故此經中,悉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部《無量壽經》,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處處就是華藏世界,這個經跟《華嚴》沒有兩樣,古人把它稱為中本《華嚴》很有道理。華嚴境界最特出的就是十玄,本經處處見到十玄。故此經中,悉是開化顯示,開是開示,化是教化、轉化,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顯示真實之際,諸法實相,佛知佛見。

  「咸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示悟入,《法華經》上講的。佛對我們就是前面兩個字,我們閉塞,他把我們的悟門打開。打開之後我們還不知道,他詳細指示,一樁一樁指給你看,明白了,後頭是我們的事情。佛講開示你要能悟入,講了半天一個也沒有悟入,這不叫開示。所以,以後遇到別人請我們講開示,不敢當!為什麼?我們一講,聽眾裡頭決定有悟入的,只要有一個,那都叫開示;如果一個都沒有,就不叫開示。這個標準要懂得。我們不是佛、不是菩薩,沒有辦法說得叫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哪裡叫開示!我們上台做什麼?我們做心得報告分享,提供大家做參考,請大家多指教,這就對了。我們要不懂這個道理,隨便「我今天給大家講開示」,內行的人說我們太傲慢,外行的人不懂,內行人懂得。換句話說,連我們自己也不懂得開示的意思,什麼叫開示。這《法華經》上說的。

  所以我們要悟,悟就是聽明白、理解了。入就更難了,入是什麼?入境界了,入是證。信解行證,到他理解了才叫悟。所以我們今天在外面講佛法,實在講希望第一個目標達到就不錯了,什麼?他相信了。如果他相信了能理解,這個意義就更深了。解了以後?解了以後他要肯幹,到行,信解行,古大德說,這就是像法時期;有證,那就是正法時期。古大德講正法、像法、末法,他是這樣解釋的,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真幹、依教奉行的,有證果的,這是正法;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真幹,沒證果,這叫像法;有講經、有聽經,沒有真幹的,這叫末法,聽是聽了,沒做到,做不到,末法;講經的沒有了,聽經的也沒有了,那叫滅法,法就沒有了。我們聽這番話,就知道佛法在世間不能不講經,不講經佛法就滅了。講經聽眾人不拘多少,那是緣分,有一個人聽都要講,這是什麼?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不能說人一、二個太少了,不講了,這個不可以。

  我第一次,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第一個認識的就是暢懷法師,在他那個道場講《楞嚴經》。暢懷法師頭一天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就告訴我,警告我,他說香港佛教不重視講經,聽經的人太少了。國內外有名氣的這些大和尚、老法師到香港來講經,第一天大家會來,來看看,最後一天會來,參加圓滿,當中沒人來。他告訴我,可能就一、二個,可能沒有。因為我們那次講經時間比較長,兩個月,六十天,真不容易。香港是這樣狀況,叫我心裡要有數。我說沒有關係,沒有人聽,有桌椅板凳聽,排上椅子一排一排的,椅子可以聽。他說那行,你能這樣講法,那沒有問題。沒有人聽,擺著圓凳子它們聽。頭一天確實來的人很多,小講堂裡都坐滿了,連樓梯口上都站的有人,第二天也不錯,天天都還可以。大概過了一個星期,暢懷法師很感嘆,他說法師你的法緣很好,怎麼每天都有這麼多人!還警告我,香港有一些專門找法師麻煩的人來聽經,提出難題來問,讓你回答不了,當面給你難看。還有這些人,要我小心,他專門來找碴的。講到第二個星期,我問他這些專門找麻煩的人有沒有來?有,他說有幾個來了,還好他沒有找麻煩。過了幾天這些人請我吃飯,暢懷法師我們一起,吃飯。他們有個學佛社,是一些知識分子,專門研究經典的,所以找麻煩。大概我講的他們還滿意,所以始終沒有提問題,沒有找麻煩。

  兩個月之後,我們的講經處所搬到香港光明講堂,繼續再講兩個月。所以那次是講了四個月,兩處,前兩個月在九龍,後兩個月在香港南塘道,就在跑馬地,在那邊講兩個月,法緣非常殊勝。所以以後每年我到香港來講一個月。以後外面法緣好,我到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以後有澳洲、東南亞,國外的緣非常殊勝。在中國還講了兩次,一次是兩天,第二次好像是四天,在廣州光孝寺,本煥老和尚做住持,他請我去的。第一次聽眾七百多人,第二次聽眾兩千多人,他講堂外面裝了喇叭,很多人在外面樹下聽經,講堂太小了。所以,不能不講經,不能不跟眾生結法緣,非常重要!我的法緣好,李老師教的,一定要跟眾生結法緣。結法緣從哪裡結起,用什麼來結?用你自己的真誠心、恭敬心,這個重要。一定要謙虛,處處請人指教。所以我們始終抱著一個態度,不敢為人師,誠誠懇懇的告訴聽眾,我是來學習的,不敢說講經。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教,幫助我改進,幫助我進步。誠誠懇懇,老老實實,這就對了。

  所以開示,聽眾要能夠悟入,真正見到效果。現在這個很難,我們把標準降低,第一個目標,把佛教介紹給大家,讓大家不要誤會,使大家對佛教有個好的印象,我們這個講演目的達到了。更進一步就是生起信心,這是第二步,他對於佛法有信心。第三步就是讓他理解,愈深愈好,深入的理解。再接著,發心真的想學,這目的一步一步就達到了。因為這個時代講經的人少,社會對佛教太生疏了,他們的印象都是寺廟裡頭經懺佛事法會,認為這就是佛教。不知道佛教是教育,不知道佛教是個高等教育,是普世教育,沒有人知道。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做起來太辛苦,我這一代比上一代辛苦多了。上一代,我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章嘉大師,他們比我們容易多了,他們的信徒是我們這些人,還有一點傳統文化的根。現在的眾生這個根完全沒有,他從生下來所接觸到的是這個花花世界,今天要他們來接受佛法,難,真難!我們如果表現不好,他根本瞧不起你。要做出好榜樣,讓他看到、接觸到了心裡頭有所感觸,慢慢才能夠接受佛法。最初是好奇的心,佛法到底是什麼?來探索、來了解一下。不是真正高明的人,他怎麼會學習,怎麼會接受?

  我是個很好的例子,我這一生,說出家人來給我講經、講佛法,不太可能。我的歪道理很多,他要說不過我,這講辯才,辯才有邪有正,我是歪辯才,你不能把我說服,這不可能的事情。我接觸過基督教,接觸過伊斯蘭教,我都沒有相信它們,怎麼可能信佛?信佛,同學們都知道,我是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在哲學概論這門課程最後講到佛經哲學,我是這樣進來的。方老師把佛經看作哲學,影響了我三年,前三年,是用哲學的眼光來看佛學。這三年我同時跟章嘉大師學,我佛學的基礎、根基,章嘉大師給我奠定的,這是真實智慧。老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教我讀《釋迦譜》、讀《釋迦方志》,我們對釋迦牟尼佛有認識。這個緣很重要!否則的話,對釋迦牟尼佛不認識。老師講得好,你學佛,你對釋迦佛不了解、不認識,你會走彎路。這個話是真的,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學佛,他不是從這個路子走的。我們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他是我們的榜樣。

  這個人真正是看得破、放得下,十九歲捨棄王位,放下榮華富貴的生活,出去修道,為了什麼?為了幫助社會一些苦難眾生離苦得樂。他不是為他一個國家,他是為世界,為國家,做國王做得到,為世界,做國王做不到,你不能干涉別人政治。所以,他做教學,教學,每個國家都需要,每個族群都需要,每個人都需要。這是很偉大的思想,我們不能不佩服。教學要有本事,所以他出去參學,學了十二年,印度所有的學術、宗教他都涉獵過。而且我們了解,無論是學術、是宗教,印度人非常重視禪定。四禪八定是婆羅門傳下來的,婆羅門在印度非常有地位,受人崇拜。我們知道,世尊四禪八定一定修得很好,禪定裡面,空間的維次突破了,所以對六道輪迴的事情了解就太清楚了。你在定中可以能看到,不但看到、聽到,你能夠完全接觸到。

  世尊他是示現,他用的這套方法是讓我們學習的,給我們做參考的,我們要想到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你想教化眾生,不能不斷煩惱,不能沒有高尚的品德,不能沒有深廣的學術,因為它是教育。所以學習了十二年,他放棄了,為什麼放棄的,經上沒有說清楚,我們自己來推想。我們是個知識分子,學了十二年,六道輪迴搞清楚了,肯定會想到,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我能想到,我相信別人也能想到。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婆羅門不能解決,印度這些哲學學派也不能解決,所以他給我們示現,放棄。放棄,到恆河邊上畢缽羅樹下入定,入更深的禪定,他的禪定功夫到第八定,到第九定,第十定、第十一定,入到更深的禪定就開悟了。這一開悟,這就是禪宗裡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的問題解決了,就開始教學。所以他的示現,十九歲,要用現在的話來講,把煩惱障放下;三十歲,不再學了,把所知障放下。這兩種障礙都是障礙你明心見性,統統放下,這一入定,問題解決了。這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真實智慧、真實之際、真實利益從哪來的?從這兒來的。所以我們要細心體會,佛那種表演有很深的意思在。

  所以,學佛不是求名聞利養,不是求富貴,不是求什麼地位,名聞利養全部都要拋棄,你才能夠契入性德。這種教學方法,方老師佩服五體投地,說他不是一個普通的老師,普通的老師做不到。他現身說法,說到真做到,做到然後再說到,這是世界上老師最好的榜樣。我們稱孔子為至聖先師,如果用中國人來稱對釋迦牟尼佛,那是世界的至聖先師,一點不為過。他做得太徹底了,做得非常圓滿,成就了智慧。你看他教學由淺而深,鹿野苑講普世教育,教你怎麼做人。因為印度人相信六道輪迴,佛教他,你怎樣能夠保住人身,來生不失人身,生生世世都做一個富貴的人、幸福的人。講這些,講了十二年,大家歡喜。這就用現在的話說,提升群眾的道德觀念,倫理、道德、因果,他教這些東西。十二年之後開始講方等,告訴大家,還有比這個更高的。更高是哪裡?天道,婆羅門講天道,很多宗教哲學裡講天道。天道講得詳細,講得明白。

  我早年住在台北,住在韓館長家裡住了十七年,不容易!沒有韓館長也就沒有我了,我不是還俗,就是搞經懺佛事去了。那時候只有兩條路,逼著你,沒有一個人贊成講經,你說糟不糟!韓館長隔壁有個天主教堂,這個堂主神父也是個做學問的人,方豪,在台灣都知道,他做過政治大學文學院的院長。這個人也是初中畢業,一生研究宋史,就是宋朝的歷史,他在台灣是宋史專家。你問他宋朝典章制度,他如數家珍,清清楚楚。初中畢業,專門搞一樣,一生都做出頂尖的人物,你不能不佩服他。所以學術要專攻,不能搞多,搞多你的精力分散了,你不能集中。方神父跟我非常好,知道我學佛、講經,他也很歡喜,來看我,看我家裡有一部《大藏經》,非常歡喜,他借去看。看了之後,他告訴我,你佛經上對於天道講得比我們經典講得清楚,好像是去過似的。我說不錯,佛真去過,經常接受天主的邀請,在天上講經。我說你們好好的學你們的宗教,將來你們生到天堂,天主請佛講經,你們都可以在那裡學佛,然後你才曉得我們是一家人。所以你不要叫他「那個教不好,你來信佛教」,不可以,決定不可以。勸他,他一定到天堂,到天堂的時候,天主比他聰明,天主邀請佛菩薩。這經典上都有記載的,真的佛是去過。

  方等以後,方等慢慢就境界不斷提升,方等八年,你看二十年基礎,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年之後,跟大家講真實智慧,講宇宙人生真相,這個東西是哲學、科學,這大乘經。講般若,般若一下就講了二十二年,般若是智慧,就是今天所說的哲學與科學。但是我們世間這些科學,是把心跟物分開,物理、心理。在佛法沒有,佛法是一個,統一的。法相唯識偏重在心理,物質是附帶的。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是從意念變現出來的,這是佛家的看法,這個看法到現在被證實了。近代的科學家專門研究物質,發現物質確實是意念的累積產生的現象,物質現象。你看阿賴耶先有業相,業相就是現在講的能量;從能量再出現信息,現在人講信息,佛法講轉相;從轉相變現出物質現象,境界相。物質是這麼生的,先有能量,再有轉相,然後才到境界相。如果從四分上說法,先有自證分,自證分就是能量,信息就是見分,物質就是相分,還有個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講得清楚,講得好!

  佛法認為這三種現象是一體,不能分的。用現在的科學說,能量、信息、物質是一體,不可以分。現在科學家逐漸向這個方向走了。所以佛法是學術,真的是學術。佛從哪裡來的?菩薩從哪裡來的?宇宙萬物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極樂世界是我們自性變現的,阿彌陀佛也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法外無心,心外無法,這是佛法的核心。所以,這些叫佛知佛見,他證得的,就是近代科學跟哲學上研究的命題,佛經早就有答案了。

  「《智度論》曰:如、法性、實際,是三」,這三樣「皆是諸法實相異名」,一個意思。說如、如如、真如,說法性、說實際,說諸法實相,就是宇宙萬法的真相,佛經上用了很多的名詞。我們初學的時候懷疑,用一個名詞不就好了,何必用那麼多?搞得我們頭昏腦脹,搞這麼多名詞。然後老師告訴我們,佛有他的密義。這個密義是什麼?很深的意思,很深的道理,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我們明白了!名字是假的,執著名字相你永遠見不到自性。佛是教你放下名字相,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你就見到了。他給你講這些東西,你完全理解了,最重要是你自己要證得,你不證得,聽別人講的,你得不到利益。所以佛家要求證,這就是科學精神,科學一定要拿證據來,佛法你拿證據來。但是佛法所拿的證據是從禪定裡面得來的,你沒有入他那個境界,你不知道,你入到他那個境界之後,你完全知道,你一說他就懂。

  所以你看看,惠能大師跟五祖在方丈室裡頭他們的談話,那是大定裡頭的境界,楞嚴大定,法華三昧,華嚴三昧,是這個境界。不是這個境界你怎麼能說得出來!惠能大師只講了五句,五祖就說行了,不必再說,給他做證明,你確實契入境界了;也就是你確實像《法華經》上說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明心見性,衣缽就傳給他了。他們不是盤腿在入定,他們在講經,五祖講《金剛經》給他聽,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那個定在哪裡,你們有沒有看出來?他們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不是禪堂裡頭盤腿面壁,不是!這個定才叫管用,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定是什麼?心不散亂。

  於是我們就知道了,我們如果把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放在心中,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我們都能夠守住,心裡只有一句佛號,不受外面干擾,是不是華嚴三昧?是不是法華三昧?是!一點沒錯,跟念佛三昧是一不是二。為什麼?自性本定,他就一切放下了。淨宗有個方便處是什麼?你就抓住阿彌陀佛,其他放下。華嚴三昧、法華三昧連阿彌陀佛都沒有,同等的境界。我們抓住阿彌陀佛,這叫方便法門,這個就比華嚴、法華方便太多了。華嚴、法華我們入不進去,但是念佛三昧行。為什麼?它有個把柄,我們可以抓住,華嚴、法華沒把柄,抓不住,這個太難了。淨宗就是有這句佛號,阿彌陀佛這種善巧方便真的是太偉大了,用這一句佛號接引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裡面斷煩惱、消業障、成佛道。無比殊勝,這個機會決定不能錯過。所以捨,捨得乾淨,就抓住這個。

  所以,這是一部經隨分解,能解多少沒關係,不重要,信願持名重要。可是經你每念一遍有一遍的悟處,念十遍有十遍的悟處,你悟得愈深、悟得愈廣,對往生極樂世界品位肯定的不斷向上提升。所以好處!另外一個好處,對中下根性人說的,你要不研究經教、讀誦經文的時候你會打妄想,妄想破壞你念佛的功夫,就是它破壞念佛三昧。為什麼念佛三昧得不到?妄念太多,雜事太多。不受任何干擾我們才能成就,而且成就很快。確實三、五年成就的,人多得很,成就之後他不往生,他在那裡教化眾生。這是他的慈悲,他自己知道與這些眾生有緣,他要住世。他隨時可以走,生死自在,他不是走不了,隨時可以走。所以,我們努力加把勁,契入這個境界不難,我們念佛的同學,各個人都有這個機會、都有這個緣分,不要錯過。心上只有阿彌陀佛。

  下面,「《甄解》云:實相妙處盡理至極,云際」。為什麼說實際,實際是什麼意思?際是邊際,實相的妙處盡理至極,一般也稱它為窮理至極,就是對這個理的研究達到極處,極處就叫做際。深到底了,廣到了邊,這叫際。實相的深廣都達到邊際了,這稱之為實際。什麼人到這個地步?妙覺如來。我們要問,初住菩薩,《華嚴經》上圓教初住,妄想分別執著全斷了,大乘裡面所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斷了,我們常說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人到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放下無明的境界,於一切法,我看見了、我聽到了,但是我不起心不動念。在《華嚴》這就是圓教初住,他不住十法界,他住實報土,我們稱他為法身大士。他的境界跟妙覺如來的境界是不是一樣?是一樣,完全一樣。有沒有差別?有差別。差別在哪裡?妙覺看得清楚,他看到的模糊。古人有個比喻,妙覺好像在外面看月亮,等覺,等覺好像在叫隔羅望月。古時候窗上沒有這個玻璃,用什麼?用很細的紗,絲綢織的,你看到透明的,也看得很清楚,但它總是隔了一層。妙覺沒有隔,沒有障礙;你還有一層,有一層羅紗。你也看得很清楚,但是總比不上那個沒有障礙的看得更清楚,就這個意思,都看見了。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見性了,見到了,沒有入。入是什麼?入是住,他現在住在實報土,沒有住在自性裡頭,自性叫常寂光,所以他還是住實報土。實報土不是真的,他要住到自性、住到常寂光,實報土就不見了,就沒有了。所以實報土有現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不例外。實報土必須在什麼狀況之下不見了?入常寂光,他有能力住常寂光。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不行,還不能住常寂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報土叫一真法界。我們把這個東西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再模糊了。所以住報土不難,我們努努力可以能做到,阿彌陀佛幫助我們。可是住寂光就不容易了,在極樂世界實報土,必須把無始無明的習氣斷乾淨,你自然就入常寂光。入常寂光這是住到實際,就真的是證得了。這個證得太了不起了,我們的身心跟整個宇宙融成一體,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極小的微塵裡頭也在,極大的虛空法界也在。沒有形相,三種現象都沒有,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都沒有,不可思議。這是至極。所以,實際兩個字的意思我們得搞清楚,為什麼叫實際,真實之際,這三種真實,本經上說的。

  據上面兩種說法,「則真實即實相之異名。真實之際者,乃實相妙理究竟至極者也,亦正是佛之知見」。這幾個名詞意思完全相同,佛之知見、真實之際、諸法實相,一個意思,同樣一樁事情。但是這三個名詞合起來講,我們印象就深了,清楚多了。「《會疏》曰:開顯真實為顯示。」開顯,古人用比喻來講,譬如這是個倉庫,藏寶的,這個倉庫門是關著的。這個寶是什麼?是自己的自性,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就好比一道門把它關住了。佛菩薩來幫助我們把這個門打開,打開之後我們不識貨,我們對於自性的體、相、作用一無所知。所以佛再幫助我們一樁一樁指示出來,我們覺悟、明白了。明白之後我們就得受用,我們曉得哪樣東西有什麼作用,我什麼時候需要,需要的時候我能用得上。用這個比喻,這個比喻好懂。

  但是這個寶庫,這是自性。所以佛講經教學,為我們說種種法,就是幫助我們打開悟門。悟門打開,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能聽得懂。所以說法有善巧,真讓我聽懂,真讓我聽明白了。這樁事情,我們為什麼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明白?是自己有業障,自己有煩惱,煩惱跟業障障礙了我們的悟門,雖聽經不能開悟。這怎麼辦?古德教導我們,多聽,一遍一遍重複的聽。所以古大德有句話說得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是書裡頭講的道理,你把這本書好好的去念,念上一千遍,意思你就見到了。真的嗎?真的。為什麼?一千遍,心定了。心定下來,就是我們的煩惱、業障不起作用了,煩惱、業障雖然沒斷,伏住了。什麼東西伏住?這一千遍的定功把它伏住了,豁然開悟,明白了。這個經驗我們自己有,讀書千遍,我們講經也有千遍,天天心裡沒有想別的,都在想這個經,求這經裡頭到底講什麼。我所了解的我全講出來,一絲毫保留都沒有。保留是什麼?保留是吝法,保留是障礙,你不會再有更深的體會。你統統說出來,底下還有深的,明天、後天又發現了。永遠沒有保留,天天都是和盤托出,我就這麼多,全部托出來了,一點保留都沒有,天天不一樣!這就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的道理,遍遍講,遍遍不一樣。遍遍,我這方法遍遍不用舊的材料。

  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不准我記筆記。他看我看得最清楚,講經聽眾的席位,我是擺在第一排正當中,跟他面對面,所以他看得清楚,不准記筆記。開頭記了三天,老師把我叫到房間,你聽經在寫什麼?我說寫筆記。你記這個幹什麼?怕忘記。老師就告訴我,沒有用,明年你的境界提升了,這些東西全沒用了,你費了這些時間、精力,浪費了。我想想這個話有道理,那怎麼辦?專心聽。這個話很有道理。我在台中專心聽了十年,不過老師講經,一個星期講一次,十年大概只有一年多。如果天天講,不就是一年多嗎?一個星期講一次,大概一年是四十個星期,因為他有放假,大概一般是四十五個星期的樣子,一年。一年四十五堂課,我在那裡聽了十年,體會到這個意思,也是老師特別指點。

  可是講經這個利益大了,我講經天天講。當時有很多人也帶了諷刺的話說我,淨空法師喜歡講經,這個話是帶諷刺的口吻。我告訴大家,我說因為我不會,我用這個方法來學習;我說哪一天我真會了,你請我講經,我不會講了。不會怎麼?學習。我用這個方法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的一種方法,我是用這個方法來修行的,用這個方法來斷煩惱、來消業障,我是用的這個方法。我用得有效果,愈用愈感覺得得心應手,煩惱輕、智慧長,這就是成績。煩惱一年比一年少,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雖然增長幅度不大,它增長。這從哪裡看?你們聽我講經聽出來了,同樣一部經,每講的一遍不一樣,跟前頭講的不一樣,這就是很好的證明。所以這是一種修學的方法,目的念佛求生淨土,迴向也能夠加持別人。阿彌陀佛厲害,四十八願、五劫修行的功德加持給眾生,真加持得上。我們六十年學佛,五十三年講經,這個功德迴向,沒有佛那麼大,有一點點,也能夠加得上。如果沒有,拿什麼加持?沒有東西加持。

  《會疏》下面這句話說,「開顯真實為顯示,謂會十界歸一乘剋成菩提故」。十界是枝末,一乘是根本,會十界歸一乘,這就是成就菩提。用個剋成,這是什麼?剋期求證,我把我的成就預定在哪一天達到。「真實之際者,以一佛乘為法涯際故」,一乘是佛法的底蘊,一乘是佛法的邊際。佛所說的二乘,大乘、小乘,三乘,菩薩、聲聞、緣覺,說五乘,再加上人乘跟天乘,都是從一乘裡面延伸出來的,終極一定要會歸到一乘,得大圓滿;不會歸到一乘不圓滿,它有欠缺。所以,一佛乘是一切法的邊際,是一切法的底蘊,從深度講,到底了,從廣的講,它到邊際了。「又《甄解》曰:若依小乘」,從小乘講,「偏真為實際」。小乘的底就是偏真,所以稱之為小乘涅槃,涅槃就是實際的意思。「若依漸教,以離二邊為真實際。若依聖道實教,諸法實相為真實際。若依淨土,光闡道教為權方便,誓願一佛乘為真實際,一實真如海故。」這是講佛在教學當中每一個階段,實際就好比是畢業一樣的。十二年阿含,小教,小乘畢業了,小乘學完了;第二個階段,方等,八年學完了,達到方等的邊際;二十二年般若學完了,那是大乘的邊際;再八年,法華學完了,那是一佛乘,所以究竟的邊際。

  「聖道守理而非唯理,淨土以事而非唯事」,這個話主要的意思,教我們決定不要執著。不但不能執著,實際上是教我們於一切法裡頭不能夠起心動念,你才真正看到真相。起心動念就隔了一層,分別又隔一層,執著再隔一層。不可以起心動念,為什麼?起心動念是假的。真心,真性起用就是佛菩薩,真性就是沒有起心動念,就是真心;起心動念就變質了,迷了。不起心不動念是佛;起心動念是菩薩,低了一級;再起了分別,就變成二乘;再起上執著,就變成六道凡夫,向下墮落;極其嚴重的執著就到地獄去了。這些真理,真實的道理,真實的因果報應,一點都不假,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我們就會放下,我們一切境緣當中,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都不會執著了。

  初學,業障重,煩惱、習氣深,那就怎麼?修忍辱波羅蜜,要忍。由忍然後慢慢才到定,心就定了。所以,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六波羅蜜裡頭,忍辱、精進、禪定,不能忍沒有進步,忍才有進步。布施是教你放下,大乘教裡佛常說,你能放下,你能不能真正有成就就在能不能有忍辱波羅蜜;有忍才有成就,有忍才能有定,有定才能開慧,開慧是成就。所以凡事不能忍,這事情做不成功,世間法常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可見得忍辱,世出世間聖賢都重視,都認真的在學習。

  釋迦牟尼佛做忍辱仙人,就是在那一世他修忍辱波羅蜜,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他能忍,所以他提升了。你看,連成佛都不是個定法。娑婆世界賢劫千佛,釋迦牟尼佛原本是第五尊,彌勒是第四尊佛,彌勒先成佛,釋迦在後。因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功德把釋迦牟尼佛成佛提前了,釋迦變成第四尊佛,彌勒變成第五尊佛。這個示現什麼意思?告訴我們,忍辱能把我們的功夫提前,有這麼大的力量。不能忍就不能得定,沒有定就沒有智慧。六波羅蜜是有順序的,不能顛倒的,第一個是教你放下;你放下了,第二個教你守規矩,持戒,持戒是守規矩;你能守規矩了,還得忍辱,什麼都能忍,逆來順受,你才會有成就。歌利王對釋迦牟尼佛,就是對忍辱仙人有好處,要不是歌利王加給他這個侮辱,釋迦牟尼佛沒有這個機會修忍辱,圓滿的忍辱波羅蜜。給他這個機會,讓他提前成佛。釋迦佛感恩,死之前跟歌利王講,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了,憍陳如尊者第一個得度,憍陳如就是那個時候的歌利王。佛說話算話,真的,他成佛,憍陳如第一個人,第一個證阿羅漢。

  所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們用善心對一切人,人人是好人,用善心對一切事,事事是好事。什麼是善心?清淨心、平等心、覺心,經題上告訴我們「清淨平等覺」。用這種心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萬物,這叫真修行。修行在哪裡?在生活,在起心動念,在言語造作。離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說你到哪修學?你沒地方修!所以聖道守理而非唯理,淨土以事而非唯事,括弧裡解釋得好,「即事即理,事事無礙」。事裡頭就是理,理裡頭就是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華嚴境界。「於眾生所入,則雖有事理空有不同,而從諸佛咨嗟見之」,咨嗟是讚美,你看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十方如來讚歎淨宗,「則唯此誓願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可見《會疏》與《甄解》均以此淨宗一佛乘,為真實之際」,這個話說得好,「亦即佛之知見」,跟《法華經》上完全相同。

  今天時間到了,這一句我們明天再從這裡學起。

 

引用: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095&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聞法吉祥 平安健康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1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淨空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九十六集)
此分類上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九十四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