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7-09 14:25:52| 人氣2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淨土大經科註(第七十七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七十七集)  2011/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77

影片網址 :https://player.amtb.de/jw6/player.php?file=https://vod.amtb.de/redirect/media/mp4/02/02-037/02-037-0077.mp4&autoplay=true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一十六面,第三行後面的兩句看起,從「甄解」這裡看起:

  「《甄解》曰:福田者,供養如來,所施雖少,獲福宏多。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甄解》是日本淨宗祖師所作的,他解釋福田,供養如來就是供佛。為什麼?佛的福報最大,智慧如海,福報像須彌山一樣。我們供養他,供養得雖然少,但是得的福多、得的福大。譬如良田,這個田地非常肥沃、非常好,種子種下去雖然不多,它收穫得多,這個比喻也很恰當。佛為什麼福報大?中國古人常說的,叫量大福大,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你的福有多大,跟你的量可以說成正比例。貧困的人量小,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別人,所以無論他怎麼修福,福都不大。這個道理,學佛的同學應該懂得,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心量很小怎麼能生大福!佛的心量最大,尤其是阿彌陀佛,念念想著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量沒有人能夠相比。他想不是隨便想,他有真實的智慧、德能去幫助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眾生,他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智慧。問題是眾生能接受多少,他就能得多少,這個道理我們尤其要明瞭。我們的心量小,佛的心量大,我們得佛加持的也不多,這就是受自己心量的限制。

  所以佛法常講上中下三根,這個三根在佛經裡面用雨露做比喻。大樹,雨落下來的時候它吸收的水分多,小樹它吸收得少,小草它吸收得更少。雨落下來是平等的,為什麼大樹、小樹、小草各個吸收的水分不一樣?心量不一樣,小草只需要那一點點它就夠了。同樣一個道理,我們的心量一定要拓開,心量不拓開不會有成就。常常要為眾生著想,不要為自己,自己天天在學習,為誰學習的?為眾生學習的,不是為自己。心量大,肯學習,肯為眾生想,肯為眾生服務,這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得到多少,還是自己心量大小、願力大小這個有關係。如果真的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我相信你不會超過十年,你的智慧、福報跟阿彌陀佛就差不多。佛的力量真加得上!這個話都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量子力學家都懂得,都能夠做證明。

  但是這個心量不容易發出來,原因是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煩惱、習氣,我們通常叫業障。業障這個名詞用得非常好,業是造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原因是我們對於真妄、是非、利害,我們自己搞不清楚,搞不清楚是沒有這個智慧,有意無意念頭錯了、言語錯了、行為錯了,有意無意常常犯。如果不常犯,菩提道就很容易成就,不難!這業障怎麼辦?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懺除業障」,一定要懂得懺悔。什麼叫懺悔?早年章嘉大師教我,後不再造叫真懺悔,懺悔那些儀式老師說不重要,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話我相信不是章嘉大師一個人說的,肯定很多人說,因為我在新加坡,納丹總統他就跟我講過。他是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告訴我,他在宗教裡頭最佩服佛教,他說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跟章嘉大師講的是一樣的話。所以我相信這句話是古大德所說的,實質重要,形式不重要。所以在言行方面,他是活活潑潑,隨順機宜,才真正做到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因為他沒有拘束,什麼場合用什麼方式,活的。那不重要,重要是真誠心,後不再造,要真懺悔。許多人雖然懺除業障,業障老懺不了、除不掉,什麼原因?懺了他又造,習氣,很難改過來,有意無意就犯。要真心去立志,像夫子所說的不貳過,過失只能有一次,沒有第二次。第二次、第三次還重犯這個過失,這就錯了,大錯了,知過而不能改,這叫真的過失。

  所以佛是大福田,佛一生所做的事情沒有為自己,那個福是從這來的。一絲毫都沒有為自己,為什麼?佛我相破了、我執破了,沒有我。須陀洹破身見,沒破我執,什麼人破我執?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我執是真的破了。我執是什麼?末那識,末那是我執。初住菩薩轉八識成四智,我沒有了,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不再有分別執著了。可是在他境界裡頭,他是見性了,自性裡面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自性有三德,三德每一樣裡頭都有我;法身裡面有常樂我淨四德,般若裡頭也有常樂我淨,解脫裡頭也有常樂我淨。那個我叫真我,不是我執。那個我是什麼意思?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佛家講四淨德,常樂我淨四淨德,常是不生不滅,所以般若、法身、解脫統統都沒有生滅。樂是永遠沒有苦,三苦、八苦都沒有;我就是主宰、自在;淨是清淨,就像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供養這種人福報當然大,世間人也是一樣,供養有福的人得福就大,供養沒福的人得福就少,不是沒有福,有福。

  底下說,《菩薩本行經》,你看這個註解,他是用好多經論來作註。「所以佛為福田,貯無上功德故」。佛是每天都在那裡積功累德,他的功德多大!一絲毫染污都沒有,一絲毫執著都沒有,永遠是恆順眾生,永遠是幫助成就眾生,永遠是順著,不是逆著的,這個非常了不起。眾生作惡,隨順他的惡,那個隨順是無量的慈悲。為什麼?不隨順你不能接受,隨順你你就歡喜了。知道你造惡業,惡業要不除你回不了頭來。甚至於菩薩還成就你的惡業,希望你的惡業提前把它報掉,有道理,報掉之後你就能接受,你就能回頭了。這是我們凡夫看不到的,這是真實智慧,對眾生的真實利益。「以上諸釋」,經典裡面的解釋,祖師大德的解釋,「皆與今經相契」,跟本經的這兩句話相契合。

  「又《俱舍論》有四福田」,這是講我們修福,你要懂得哪是福田。第一個叫「趣田」,趣指什麼?指「畜生」。我們對待畜生要知道布施恩德。年輕的法師講經說法沒人聽,沒法緣,老和尚教他每天拿點小米去餵鳥,布施牠們。到小和尚年歲大的時候,一群年輕人都跟他學習,哪來的?小鳥投胎做人了。這老和尚知道,小和尚不知道,真的如是!畜生接受布施,這個布施裡頭都給牠說法,都給牠授三皈依,都給牠祝福,牠的罪就很快消掉了。再得人身,跟小和尚有緣,就特別喜歡小和尚,小和尚老了,他們都做他徒弟,這福田。所以我們有這個機會不要錯過,螞蟻都是福田,好好照顧。菜園裡頭的小蟲,跟我們最近的,要好好照顧牠們。院子裡頭、菜園裡面,我們放上念佛機念阿彌陀佛,讓牠們時時刻刻都聽到。我們學習經教,不要忘記為牠們迴向。

  第二種「苦田,貧窮困苦之人」,這些人要照顧。我們居住在一個地方,對於地方的鄰居、鄰里鄉黨不能不照顧,要把這些人當作兄弟姐妹看待,年老的人當父母看待。為什麼?度眾生得由近而遠,近水樓台先得月,跟你做鄰居的沒有沾到佛光,你還說你佛光普照,哪有這個話?講不通。鄰居先度,第一優先,天天見面,一見面合掌阿彌陀佛,好啊,佛號就進去了。我們早年住在外國,見面合掌,外國人看到知道我們給他鞠躬,他很歡喜。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意思?他會問。我們就給他說明,阿彌陀佛是長壽的意思,他聽了很歡喜,我們祝福他長壽。阿彌陀佛是清淨的意思,阿彌陀佛是快樂的意思。這個好,我們都要,所以他也會念了,我們鄰居統統見面都會念阿彌陀佛。我們講得沒錯,極樂世界是快樂,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無量壽,所以清淨、快樂。你給他講別的他不懂,這個講法他很容易懂,一聽就明白了,他就喜歡。苦田要記住,一定要照顧。

  第三個「恩田,父母」,這是恩田。第四個「德田」,是老師,「三乘之賢聖」。老師也是恩田、也是德田,德田裡面包括聖人。不同族群的聖人、不同宗教的聖人我們都應該供養,都是我們修福的地方,門戶之見要突破。每個人都把門關起來,跟人家不往來,宗教就會有衝突,族群就會有衝突;門戶打開,我們是一家人,這些衝突自然就化解了。我們對別人宗教,他們信奉的神,我們進他的教堂、進他的寺廟,我們也頂禮、我們也鞠躬、我們也恭敬,他們信徒歡喜。這裡頭許許多多的誤會,自然就化解了。他們有些人會問,你為什麼對我們宗教的神會那麼樣尊敬?我們就會說,我們宗教裡拜的釋迦牟尼佛,就是那個神的化身。他一聽才高興了,佛是我們這個神的化身,是一家人。你想想看,你那個神在我們佛教裡怎麼教我們的,你看到這個經,神在我們這個宗教裡教我們的。原來是他的神教的,他就來聽經了,慢慢他就明白了。我們沒有騙他,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有一次在日本,日本有個老和尚,以前這些老和尚在,我常去,去看看他們,現在老和尚都不在了。中村康隆,我第一次跟他見面,他告訴我,全世界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了不起,觀世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耶穌身得度他就現耶穌,應以摩西身得度他就現摩西。所有宗教全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一家人,一個人!我們相信佛菩薩有沒有化身?有。所以千手觀音頭上那個三十二應,三十二種相,我們現在全畫錯了,都畫成一樣的。應該畫成各種不同宗教、各種不同族群,菩薩隨類化身在各個不同宗教、各個不同的地區。我在馬六甲一個緬甸的寺廟,我去參觀,裡面供養大概有三、四十尊釋迦牟尼佛。玉雕的,都是站著的相,三、四十尊,統統是釋迦牟尼佛。你看面孔,面孔不一樣,有一個緬甸人,有一個馬來人,有一個越南人,還有一個西藏人,有一個日本人,有個中國人,各種各族群不同的面孔,統統是釋迦牟尼佛在那裡化身變現的。這個好!這個非常有意義。可是我在那裡就是沒有看到耶穌的面孔,沒有看到穆罕默德的面孔。這是正確的,這不是假的。所以你就曉得,這些有智慧的人有大福德,他們起心動念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他不分宗教,不分你是哪個族群,也不分你哪個國家、什麼文化,他都不分,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所以「是為廣義之福田」。

  今天的世界跟過去不一樣,八十年前,先進的交通工具有,不發達,沒這麼普遍。特別是在中國的內陸,抗戰期間,中國沒有公路。我聽說中國在戰前,公路只有一條,南京到杭州叫京杭國道,是鋪柏油的,雙線道。那雙線道很小,兩輛車子一個去一個來,雙線道,鋪的是柏油。其他的公路都是泥沙、沙土,下雨全是泥巴,抗戰八年,我們經歷過的。每天逃難,跟行軍一樣,那個走路是非常困難的,平坦的道路沒有。生活環境雖然很苦,但是人心都很善良,跟現在這個社會不一樣。這兩句經文提醒我們要積功累德,要廣種福田,也就是說要修慧、要修福。底下一段,第三個小段「救苦」。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這一段也就是兩句經文。念老的註解,『以諸法藥,救療三苦』,「諸佛度生,應病與藥,藥喻如來妙法,病喻眾生疾苦」。這個意思就說得很清楚。諸佛度眾生方法多,所謂法門無量,大乘教常講的八萬四千,小乘常說的三千威儀,所以方法很多。該用什麼方法?那要看眾生,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所以佛說法是活活潑潑的。佛告訴我們,「佛無有定法可說」,千變萬化,這才叫救苦救難,你需要什麼就給你說什麼,決定是相應的。「如《涅槃經》曰: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藥」。什麼是無上微妙法藥?把你的毛病治好了,也就是把眾生的苦難解決了。

  所有一切苦難從哪裡來的?這個一定要知道。現在一般人都覺得是從外頭來的,錯誤了,外面沒有,外面是真沒有。所有一切苦難是從自己錯誤觀念當中產生的,外面真沒有。如果外頭真有苦難,諸位想想顏回,貧困到極處,居陋巷,住的是非常簡陋的小棚,不叫房子。吃飯沒有飯碗,用竹子編個簍子,「簞食」,喝水用葫蘆瓢,「瓢飲」。孔夫子非常感嘆,一般人過他那個生活受不了,誰能忍受那樣清苦的生活?可是顏回沒覺得苦,顏回很快樂,孔子弟子當中這是最快樂的一個人,法喜充滿。他樂從哪來?這就說明苦樂跟外頭境界不相干,完全是從念頭產生,不善的念頭帶給你痛苦,善好的念頭帶給你快樂。這個事情佛知道,所以佛有本事幫助人離苦得樂,你開悟就樂了,你迷惑的時候苦!迷的人心外求法,那真苦;悟的人曉得,真法、正法不在外頭,在哪裡?在自性裡頭。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就明白了,我們求智慧、求德能、求相好,應該從自性裡頭求,不在外頭,外頭求不到。

  前兩天丁居士來訪問做為訪談,告訴我,現在很多女孩子去美容。她是不是真的美容?不是的,那叫毀容,不是美容。你的面孔,父母生下來就是最完美的,你要不喜歡、要改變它,你就毀掉容了。所以美容院那個美字是騙人的,千萬別上當。真的應該寫毀容院,你們哪個願意毀容就來,我幫助你毀容,一點都不假。前幾年我在澳洲,有個義工居士、義工同修在我那裡照顧我生活。我每天看她愁苦不堪,我說妳怎麼搞的?鼻子痛。我說什麼原因?她說二十多年前美容去把鼻子整形,現在二十年之後苦不堪言。我說是妳自己愚痴,妳上當了。我看到美容受苦受難的看得很多,所以那美容院要改個字,叫毀容院就對了,願意去毀容就到那兒去。一定要曉得,自然的是最健康的,你想要美容很容易,不要到美容院,你去找佛菩薩,那真的是美容。佛菩薩告訴你「相由心生」,你心美善,相就美善,相隨心轉。美容院只有佛菩薩有資格開,凡夫開的是假的、是騙人的,那真的是毀容院,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千萬不能上當。你看學佛的人,相貌不好,可是學個三年五載,他相貌變了,十年八年你去看他很圓滿了。你從這裡證明,相由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頭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貪瞋痴慢疑,那個相貌一定不好。你們看看佛菩薩的相貌多慈悲、多安詳、多美,美容要跟觀音菩薩學,觀音菩薩美從哪來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從這來的。你們能夠學大慈大悲,不各個都跟觀世音菩薩一樣嗎?別搞錯了。所以佛是應病與藥,無量無邊法門幫助無量無邊苦難眾生。

  「三苦」,這是經教裡頭常講的,第一個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苦苦裡頭常說的有八苦,諸位要曉得,八苦就是三苦裡頭的苦苦。這八種大家都知道,頭四個就是生老病死,苦啊!生苦,出生的苦我們每個人都忘掉了,人很健忘,出生那個苦忘掉了。坐胎那個苦忘掉了,十個月住在母親胎胞裡面,那個胎胞美其名叫子宮,子住的宮殿。其實佛說那是地獄,叫什麼?叫胎獄,不是宮殿,住在那裡不好受。母親喝一杯涼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獄,母親喝杯熱茶,他就像在八熱地獄,母親如果不高興發一頓脾氣,他就驚慌失措,他就嚇死了。所以母親的情緒對胎兒影響很大。懂得這些道理,懷孕期間一定要遵守古德所講的懷孕之禮,十個月要心平氣和,言語、意念都要端莊。

  歷史上記載,周文王的母親,那是個很好的例子。她懷孕懷文王的時候,「眼不看惡色」,就是不好看的東西不看,不受它影響;「耳不聽淫聲」,不正當的話不聽;「口不出傲言」,不要說發脾氣,帶一點傲慢的口吻都不會說的。你看,她就能夠攝身口意。所以生下來小孩她會教,把他教成聖人,聖賢是母親教出來的。人要有個好母親的話,就是聖賢人,所以母親對子女不能不負責任。母親偉大之處在此地,替人類製造聖賢,這還得了!這個功德沒人能比。聖賢是人教出來的,佛菩薩也是人教出來的,做母親的人要會教。今天這個世界沒有聖人出現,社會動亂,誰的責任?做母親的責任,沒有把兒女教好。所以現在做母親很苦,為什麼?果報!妳要把小孩都教好了,妳現在就享福了,妳沒有教好的話,妳現在得受罪,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不是沒有道理。問題不在外頭,在自己,自己沒做好。所以生苦。如果不知道生苦,你看看小孩出生,小孩一出生就哇哇大哭,那一定很苦,不苦他為什麼哭?你有沒有看到哪個小孩生下來哈哈大笑,很快樂的樣子?沒有。都好像吃了很大的苦頭,九死一生,真是像這種情形。所以生之苦,我們要能體會到。

  老苦,這大家都看到,尤其是現在的老人,現在的老人是非常非常可憐,為什麼?兒女不養老。在過去,富有的國家還不錯,國家養老。可是現在災難這麼多,國家養不起,老人就更可憐了,老人每個月的生活費用國家供給不起,怎麼辦?這是嚴重的社會問題。老人退休了,晚年就靠那一點退休金,自己又不會理財,不到個三年五載錢被人騙光了。這個社會千變萬化,所謂吃人的社會,現在老人多可憐、多苦!所以住老人院裡頭,自殺率大概最高的就是老人院,常常聽到老人院老人自殺,為什麼?孤單,沒人照顧。親人都沒有了,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人的尊嚴沒有了,最後尋短見自殺,帶著怨恨離開這個世間。學佛的人知道,信仰宗教的人知道,他對這個世間怨恨,有怨恨他就有報復,冤冤相報麻煩透了,生生世世這個結都解不開。

  病苦,這個一般人都知道,現在的疾病很複雜。中國有非常好的醫療,沒人學了,中國的醫療有五千多年的歷史。現在人不相信中醫,相信西醫,所以中醫沒有人學了,沒有人學中醫就會斷掉,這真可惜。中國在古代,古代的社會對於兩種人最為人尊敬的,一個是教書的老師,一個是行醫的醫生,這兩種人生活都非常清苦。但是社會上沒有人不尊敬,為什麼?他們是捨己為人。這兩種人都不是要錢的,說讀書人,收個學生要收他的學費,這個講不過去,良心上說不過去,怎麼可以要錢?老師生活怎麼辦?是學生家長逢年過節送一點禮,讓老師生活能過得去。所以,老師都是所謂叫窮秀才,他沒有從事生產工作,全心全力教下一代。如果他服務這個地方是個富有的家庭,他的供給就會豐富一點;如果是個清寒的家族,他的生活就相當苦,苦他不會以為是苦,他還是教下去。這兩種人有德行,真是清高士。醫生是給人治病的,病治好了,人家富有的多給一點錢給你,供養你,沒有的就少供養一點,再沒有的,完全免費。甚至於這病人家裡還有苦難的,醫生有的時候還要補貼他一些。所以,學醫是為了救人,不是為了賺錢,這種人在社會上普遍受到大家尊敬;老師是為了把下一代教好,也不是為賺錢的。不像現在,現在聽說開補習班很賺錢,比學校老師的工資要高出好多倍,十倍都不止,聽說。補習班是學店,開學店。變了,社會整個變掉了!所以這個社會有災難,原因就從這來的,基本的德行沒有了。

  基本德行是五個字,仁,仁者愛人。現在的人連自己都不愛,他怎麼會愛別人?他要愛自己他能毀容嗎?毀容就是不自愛。諸位一定要記住,招牌上那個字是很美,叫美容,實際上它是毀容,這是不自愛。要把自己父母給你這個面貌你把它毀掉,大不孝!連自己都不愛,他怎麼會愛人?第二個義,義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現在全違背了,不知道什麼叫情理法。義沒有了,仁義沒有,道德就沒有了。禮沒有了,現在人不懂禮。不能怪他,沒學過,現在社會上也沒有禮,他已經看不到了。智更不必說,沒智慧,全是感情用事,煩惱當家,沒有理智。末後一個不講信用,最後一個是信,沒信用,說話不負責任。真的,所以現在多少企業家,我們所遇到的,都嘆息找不到員工。大學每年畢業出來的學生很多,博士、碩士找不到工作,為什麼?他們學得不錯,他不會做人。老闆是希望會做人的,不會做人。這個是教育出了問題,出了很大的問題。最後就是信用,信用都沒有了,破產了。中國人做人基本德行五個字全都沒有了,社會就亂了,災難就來了,我們不能不知道。這些課程非常重要,人生必修的課程,我們要認真來補習,把這些功課補出來。

  這是講生老病,末後一個死,死苦。死了真苦,為什麼?惡道去了。幾個人死了將來能夠到三善道?絕大多數的都到三惡道去了。生老病死沒有一個人能逃掉,你在這一生做人你必須得承受。除這個之外,有求不得苦,你心裡面所希求的、所期望的得不到。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不希望看到的,偏偏天天見面,不願意做的工作不能不做。怨憎會、求不得。愛別離,喜歡的不能夠常聚,人事物都一樣,人活得多痛苦。末後一個五陰熾盛,這是從理上講的,前面七樁從事上講的,你好懂。理上講,五陰熾盛是煩惱、習氣,日夜都不停止,晚上還作惡夢。這是佛家講的人生,苦苦。

  第二種「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壞是什麼?我們中國人講的樂極生悲,快樂的事情離開了,悲傷就來了,人間常事,沒法子離開。但是壞苦天上都有,欲界天人有苦苦,但是輕,沒有我們這麼嚴重,有苦苦。色界天人就沒有苦苦,這個八苦他們沒有。色界天人是化生,不是胎生,化生。他們確實很快樂,他們沒有七情五欲,所以心地清淨,清淨快樂。但是他們有老死,老化的時間很短,只有在壽命臨終前七天,人才覺得老化,只要一發現老化就曉得壽命快到了。在這個之前沒有感覺得老化,他壽命比人長,長很多。所以到臨命終時壞苦,那個壞苦就非常非常的明顯。快樂的事情過去了,像一場夢一樣。

  「行苦,行者,遷流之義。由一切之遷流無常,而生苦惱」。這個行苦意思就是說,你不能夠永遠保持,隨著時間遷流你天天在變化,我們常講青春不駐,這叫行苦。我們人衰老不是突然衰的,是一秒一秒鐘在衰,這叫遷流,誰知道?我們看到老化,十年十年很容易看出來,一年一年不太容易看出來,一個月就更不容易看出來。殊不知老化是一分一秒在那裡移動,你不能保住,你不能叫它停住不動,從生到死。我初學佛的時候體會到一樁事情,人的一生有什麼意思,從出生那天就是一條路、一個方向,拼命勇猛精進,一分一秒都不停止,到哪裡去?到墳墓去。不是從生到死嗎?真精進,一秒鐘都不停止。這叫人生,確實無常,我們不能沒有警惕。這個問題是人生頭等的大問題,有沒有辦法解決?古往今來,中國、外國,多少聖哲想這樁事情,尋求解決之道,有沒有結果?有,有非常殊勝的結果。發現到什麼?發現到肉體有生滅,靈性沒有生滅,死了他又來投胎,還是他,我們中國人講靈魂不滅,這真的。佛法講靈性,靈性跟靈魂實在講是一樁事情,但是不一樣。靈魂是迷,迷而不覺,它不會出六道輪迴。靈性覺悟了,覺悟了它要出六道輪迴,它真的出去了。六道之外海闊天空,有很多奇妙的世界。

  這些覺悟的人,一般人講修行的人,把六道的因把它斷掉,六道的果就能夠脫離。六道的因是什麼?強烈的情執,這是六道裡頭第一個因。古大德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這兩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那個愛是什麼?是愛欲,就是對財色名食睡的愛,這個執著要是很重的話,出不了六道輪迴。覺悟了、明白了,我這一生想超越六道輪迴,他就把這個愛欲斷掉,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我們這個身體滅了之後,靈性就超越六道輪迴。念佛第一殊勝!念佛人的目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部經,就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讓我們認識阿彌陀佛,我們到那邊去學習。那邊是個保證班,保證我們一生成佛,我們問題就解決了。八萬四千法門不是保證班,唯獨這個法門是保證班,阿彌陀佛保證,釋迦牟尼佛保證,你只要認真修學你決定成就,成就的果德會跟他們一樣。

  底下說,「《嘉祥疏》云:三有之苦,故云三苦」,這括弧裡頭說的,「即三界生死」。「《甄解》謂祥釋為穩」,這是日本祖師的註解,他也讚歎嘉祥大師這個說法,這個說法非常的穩妥,說得好。三有之苦,三有這個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是什麼?有了因。你有欲界的因你離不開欲界,你有色界的因你離不開色界,你有無色界的因你離不開無色界。只要不能離開,三界都苦,欲界苦苦、壞苦、行苦統統要受;色界沒有苦苦,但是有壞苦、有行苦;無色界連壞苦都沒有,但是有行苦。所以佛說三界統苦。真正聰明人要超越三界,也就是離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不是個好地方,這個一定要知道,在這裡頭受罪、造業、受報。尤其是人與人之間,人與所有動物之間,人與一切鬼神之間,都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意無意殺害的畜生、蚊蟲螞蟻,牠要不要報復?牠要,那是一條命。有意無意得罪樹木花草,樹神,得罪了山川大地,他如果怨恨,也都會來找麻煩。所以這裡頭的日子不好過。真正聰明人,明白事實真相,都會發心求出,想辦法出離六道輪迴。

  我們看下面,「蓋除三有生死之苦,更合淨宗之旨」,淨土宗它就是幫助我們離開三有、離開六道輪迴。「《甄解》釋經文曰:如來大醫王,能知其病,應病與藥,治三有之苦。病有眾多,法藥亦多,故云諸法藥」。這經文上,「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如來,這是釋迦牟尼佛,比喻他是大醫王,能治三界一切眾生的病苦。他造業受報,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遇到佛法,佛就能幫助你,佛會教你,你如果是依教奉行,你真的能夠離苦得樂。但是今天佛不在世,這個大醫王過世了,雖然他過世,過去他治病這些藥方都在。這個藥方是什麼?經典,過去跟很多人治病的這些方法,理論、方法都在這裡,很多!後人蒐集,現在編成一部大書,叫《大藏經》。《大藏經》是什麼?就是佛陀為六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講的這些方法。六道眾生是病人,《大藏經》是藥方,可是藥方要用得對症,不對症的,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把命送掉了。你到藥店,你沒有處方,你敢吃那些藥嗎?有些藥馬上就要命。

  現在處方的人沒有了,過去有繼承人,佛有繼承人他的學生,依教奉行,他雖然沒有能力開藥方,但是他比我們經驗豐富,他可以在藥方裡頭去選擇,哪個方子適合你。因為過去曾經有跟你相似的這些病痛,如果你用這個藥方應當有效。如果沒有能力選擇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擇好了,就是念佛法門。我們沒有能力選擇,我們也找不到高明人替我們選擇,這個方法是世尊選的。世尊在《大集經》上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真正持戒就能夠了生死出三界;「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現在是末法,「末法時期淨土成就」,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末法有一萬年,就這一萬年當中只有這部經、這個法門,可以真正幫助我們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

  我學佛六十年,起初不相信,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總是懷疑。不斷煩惱、不消業障,也能脫離六道輪迴?沒聽說過。只有這部經上說了,其他經論上都沒有,都是要消業障、要斷煩惱。消業障、斷煩惱幾個人能做到?說得容易,懺除業障,後不再造,你能做到嗎?孔子讚歎他的學生,他的學生三千人,三千裡頭有七十二個傑出的,叫七十二賢。真正做到懺悔、不貳過的,就是顏回一個人,所以孔子特別讚歎他。三千人只有一個做到,其他的都做不到,你就曉得懺悔改過之難。

  難,難也有方法,孔子沒有拿出方法出來,釋迦牟尼佛拿出方法出來。這方法是什麼?念阿彌陀佛。你把念頭轉過來,只念阿彌陀佛,其他的全部放下,這個方法妙極了。真正把一切都放下,煩惱也放下,業障也放下,煩惱不必斷自然沒有了,只有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念久了,煩惱就不見了,自然不見,業障自然消了。這個方法真妙!夫子沒有這個辦法,釋迦牟尼佛有這個辦法。諸佛如來也沒有這個辦法,只有阿彌陀佛有這個辦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你就用阿彌陀佛這個辦法,一生成功,念上個三年五載,成功了,就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可了不起,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那是什麼?那就成佛了,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這種殊勝的利益到哪裡去找!這樣「救療三苦」,第一,沒有第二的。所以,這個法門遇到不容易,真正遇到了,千萬要記住,要把它抓牢,不能讓它空過。空過,我們後悔就遲了,下一次再碰到這個法門,不曉得哪一生哪一劫,很難遇到,太難了。所以一定要在這一生成就。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經文,「授記佛護」,經文:

  【昇灌頂階。授菩提記。】

  『升灌頂階』,見《唐譯》,「階者位也」,階位。「灌頂者,印度古代國王即位時,取四海水,灌於王頂」。灌頂是印度一種習俗,國王即位的時候舉行灌頂的禮。「密教同之,有灌頂法」,在佛門裡頭,密宗有灌頂法。「灌頂有多種,簡言之,則為二種」,簡單的說,把它歸納就兩大類。第一種叫「結緣灌頂」,通常密宗的上師跟大家做灌頂,這都是結緣灌頂,讓大家都歡喜,結緣灌頂。「行人乞法,為結佛緣,引入灌頂壇,授以本尊之印與真言,此後行人即可依教隨分修習,是為結緣灌頂」。就像顯教裡面的皈依一樣,顯教裡面傳授三皈依,三皈依有結緣三皈。現在我們可以說,無論是出家、在家,統統都是結緣三皈,為什麼?沒做到。沒有皈,也沒有依,皈是回頭,我們沒回頭;依是依靠,沒依靠佛,全是假的,舉一個形式,就是結緣。這一定要懂得。

  三皈依在顯教,是入佛第一個大典,非常隆重來舉行,有老師傳授,有大德來證明。皈依,皈是回頭,回歸,依是依靠。我們在沒有皈依之前,我們是迷惑顛倒,我們所依的,日常生活當中所主宰我們是煩惱習氣,是自私自利、是貪瞋痴慢,我們是聽這個指揮,造作一切惡業。皈,我們從這裡回過頭來,我們依佛陀、依佛的教誨,不依我們煩惱行事,這得真幹才行。皈依佛,佛是什麼?佛是覺悟。所以真正皈依佛是覺而不迷,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悟。我們有沒有做到?沒做到,沒做到就是結緣皈依,這個要知道。今天就是連受大戒都是結緣,為什麼?做不到,頭一個三皈做不到,五戒做不到,所以全是假的。

  怎樣才是真的皈依佛?你對佛要認識、要了解,那就是經典天天不能離開。我真正知道佛教我些什麼,我要求個轉變,我要依照佛的指導重新做人,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經本是標準、是依靠。這就真學佛,真的皈依三寶。佛教我們哪些可以做的我們就做,教我們不可以做的就不做。最明顯的十善業,不能殺生、不能偷盜、不能邪淫、不能妄語、不能兩舌、不能綺語、不能惡口(惡口是發脾氣罵人,不可以的)、不能貪、不能痴、不能瞋恚。這個東西得真做到才行,有標準,覺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正確,沒看錯,這個不容易。法的標準是佛知佛見,入佛知見,那就成佛了。法落實在經典,佛在世的時候依靠佛,佛不在世依靠經典,三皈裡頭經典是第一重要。我們有沒有真的這一生當中,依照一部經典來修行?不能多,多就亂掉了。一定要認識,經典再多,佛說得很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意思就是勸導,你只要學一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成功了。不能貪多,貪多就亂了,你不會成就。我們得要聽話,聽話就是聽指導,要遵循,那就一門深入,不能搞第二門。

  話說得很容易,做起來很難,誰肯聽話?誰不想多學一點?佛說話慈悲,真實智慧,你一門通了,一切自然通了。他是真的教你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全通了,怎麼個通法?一門深入才通。你學很多法門你決定不會通,為什麼?你的精神、你的時間、力量全分散了,這世間人沒智慧。用佛的方法各個都成佛,佛是什麼方法?就是一門深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一開了,全懂得了。禪宗六祖惠能給我們做了個好榜樣,惠能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雖然是佛門的祖師,講堂裡頭沒有聽過一堂課,禪堂裡頭沒有坐過一炷香,念佛堂裡頭也沒有去念過半個鐘點,他成為祖師,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為什麼?就是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放下,放下就成佛了。所以佛教一般人,能大師那是上上根人,為什麼?他一下能放得下,我們不能放下,慢慢放,那就是中下根人。中下根人慢慢放怎麼個放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慢慢放。如果你不照這個方法,你一輩子入不了佛門,無論怎麼樣好學、怎麼用功,於佛沒有分。你走的是一條錯路、是一條彎路,你不走佛的正路。自以為聰明,走彎路,這一生浪費了,到老死後悔莫及。這個道理古時候有人講,現在沒人講了,沒有人知道。

  皈依僧,僧是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這個一定要懂得。一切三寶的根源是自性,自性覺是佛寶,自性正是法寶,自性清淨是僧寶。不是假相,聽說皈依佛就想到佛像,錯了,完全想歪了,聽到皈依法就想到經典,聽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全錯了。經典不是經典的文字,是經典裡面的道理,是經典裡面的方法,經典裡面所說的境界,這是真經。光讀文字,對於文字裡面所含的這些道理、方法、境界都不懂,讀也是白讀。為什麼?不開智慧,得不到受用。僧六根清淨,那是嚴持戒律,戒律沒有別的,幫助你得清淨心而已,它作用就在此地。心地清淨自然就得禪定,得到禪定自然就開智慧。佛這個方法,不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教學,而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是用這個方法。淨土宗,淨土宗是戒定慧三學,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當中圓滿,妙不可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其他統統放下,這就是覺,不覺做不到。

  這一部經,天天想著這部經,天天念著這部經,把這部經的道理、方法融會在日常生活當中,這真正叫得定。這個定是真的,不是盤腿面壁那個定,那個定沒用處。真的定是什麼?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他心不散亂,也就是說,眼耳鼻舌身不受外面環境干擾,這叫定;還受外頭環境干擾,沒有得定。為什麼不干擾?因為他有覺,覺的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外面環境全是假相,放在心上就錯了,放在心上就被染污了,心就不清淨。根本不放在心上,所以永遠保持心的清淨平等覺,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不就全在一句名號當中!這是淨宗的殊勝。密宗裡頭灌頂,就跟顯教裡面的傳授三皈同樣一個道理。授以本尊之印,淨土宗的印就是阿彌陀佛。真言也是咒語,密宗有,那要是淨土宗,淨土宗也就是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是無上的真言。此後行人即可依教隨分修學,這是結緣,結緣灌頂。

  第二種「受職灌頂」,這個不一樣了,「於如法積行之士,傳受祕法,而作灌頂」。這就等於念書畢業了,舉行畢業典禮,頒發給他畢業證書,給他穿上博士的服裝,戴上博士帽子,這個灌頂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裡頭也有等級的,不一樣。譬如讀書,你參加畢業典禮,有小學畢業、有初中畢業、有高中畢業、有大學畢業、有碩士畢業、有博士畢業,不一樣。所以一個人在修學過程當中,要受很多次的灌頂。「得灌頂已,堪受師位」,得到灌頂之後,你就正式成為老師了,就是你可以傳教,你可以教學。「於密法中作阿闍黎」,阿闍黎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親教師,像現在學校裡指導教授。他親自教你才有這個關係,不是親自指導我的沒有這個關係。所以闍黎也不是隨便稱呼的,關係很親密,他親自指導我的這個老師,稱闍黎。「是為受職(或傳教)灌頂」。

  「上乃粗分」,這是大分,「若詳論之,則在上述二者之間,尚有常行之四種灌頂」,不一樣,這四種灌頂這裡也說出來了。第一個「瓶灌」,這是最常見的。上師,你看拿著個小水瓶水,手指沾著水,彈到你頭上,這灌頂。這是表法的意思,「得修習生起次第之自在」。第二「密灌,得修氣脈明點之自在」。密宗裡頭確實有氣功在裡頭,所以學密大概都懂得氣功。第三是「慧灌,得具菩提心訣之修持自在」,這個位子一次比一次高,真正發菩提心了。換句話說,瓶灌是一般凡夫;密灌是真正修行人,真正發願依照密教的儀軌來修行;到慧灌的時候,這是有成就了,發菩提心,這發菩提心是真正大乘菩薩。最後是「大手印灌,得修大手印道之自在」,大手印跟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的大開圓解,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同一個階層。所以通常有這四個等級。

  我們繼續看下面,「又灌頂復有初位與後位之別」。「初位者,如《大日經疏十五》曰:(下文略有刪節)譬如世間剎利之種」,這用世間法來做比喻,印度剎利就是王族,「欲紹嗣其位」,太子接受王位,「令王種不斷故,為其嫡子」,嫡子就是我們所說的太子,「而作灌頂」。「取四大海水,以四寶瓶盛之。水令流注太子之頂。灌此水已,大聲三唱」,就是要說三遍,「汝等當知」,這就是大家,大家應該知道,「太子已受位竟」,他已經登基成為國王了。「自今以後,所有教敕皆當奉行」,皇帝有命令、有聖旨那應當要奉行,這個話要說三遍。等於說對全國人民宣布,太子登基做國王,全國人民都必須要服從,是這個意思。「今如來法王,亦復如是」,這是菩薩灌頂,菩薩成佛了,「為令佛種不斷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這就是佛門弟子。「從此以後,一切聖眾咸所敬仰,亦知此人畢竟不退於無上菩提,定紹如來法王之位」。「以上就行人初位而釋」,來解釋,這是剛剛登基,剛剛入位。「至於後位」,則如《秘藏記》裡面所說的,「菩薩初地乃至等覺」,這一共十一個位次,這個才是前面所講的大手印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引用: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077&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圓滿吉祥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27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淨空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七十八集)
此分類上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七十五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