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9-09 08:50:52| 人氣1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淨土大經科註(第三十九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九集)  201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39

 

影片網址:https://player.amtb.de/jw6/player.php?file=https://vod.amtb.de/redirect/media/mp4/02/02-037/02-037-0039.mp4&autoplay=true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註》第二百一十四面,「五時」的第三,第一行,「方等時」,我們看註解:

  「第三,於此後八年之中」。第二時是「阿含」,好比是小學,十二年。十二年圓滿就提升到中學,「方等」好比是中學,八年。再下面這是大學,「般若時」,二十二年。最後「法華涅槃」,就好比是研究所。我們從這個地方能看得出來,佛教導眾生是循序漸進。所以佛在《佛藏經》裡面,《佛藏經》是一部經,小部經,這裡面說了,「佛子」,就是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個意思是說,跟佛學教一定要循序漸進,由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一定從這裡進去。如果不依這個次第,佛不承認是他的學生。佛教傳到中國來,都是遵守這個教誨,到唐朝中葉,我們中國這些祖師大德才會商不學小乘了。為什麼不學?小乘的教義跟中國的儒、道很相似,而且儒跟道比小乘還容易學,心量比它們還大,更有利於學習般若。這個看法是非常正確的,所以小乘在中國就放棄了。經典雖然很完全,《大藏經》上《四阿含》,就是小乘經典,學的人沒有了。宋朝以後,成實、俱舍這兩宗的名稱都沒有了。這一段歷史我們要懂得,不是中國人好高騖遠,中國本土的文化代替了小乘,是這個意思。

  代替正不正確?在這一千三百年當中,我們就看到了。唐朝中葉到現在一千三百年,成就的,這個成就是明心見性,教下是大開圓解,成就的人很多,我們概略估計肯定超過三千人,這個成績太可觀了。至於往生,往生就是成就,而且成就應該比他們還要高,比宗門、教下要高,那更多了!慧遠大師在唐朝之前,在東晉的時候,距離我們現在應該是一千五百年。這一千五百年,念佛法門真正往生的,我們最保守的估計也超過十萬人,這還得了嗎?十萬人去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成績太可觀了。所以,佛教變成中國傳統文化裡頭的一員,不能分割,講中國文化一定是儒、釋、道,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佛到中國來就圓滿了,儒、道都圓滿了。

  方等時佛講了不少經,舉其顯著的、明顯的,《維摩經》、《大集經》、《楞嚴經》,《大集》裡面就含著很多。「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小是小乘,偏也是講小乘,他學的東西不圓滿,人天佛法。最高的境界可以超越六道輪迴,生到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十法界聲聞法界,不究竟,十法界沒有超越。那是基礎,大乘的基礎,非學不可,但是不能止於這個境界,要知道不斷向上提升。所以世尊在方等這個階段,讚歎大乘,褒獎圓教,褒也是讚歎的意思,圓是究竟圓滿。「廣說藏通別圓四教」,這天臺家所說的,藏通別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均被眾機」,均是平等,普遍利益一切眾生,這叫方等時;方是方法,等是平等,用平等的方法幫助眾生成就。所以,這部經也是在方等時講的。這個地方,「《楞嚴》並此經」,此經就是《無量壽經》,淨土三經都是這個時候講的。

  第四個階段「般若時」。「第四,又於後二十二年,說《大般若》諸經,名般若時。」二十二年,我們就曉得,釋迦牟尼佛應化在世間,主要講的是什麼?就是般若。般若說什麼?說諸法實相。你看《般若經》裡頭,這句話說得很多,般若部經典都能看到這句話,「諸法實相」。諸法是一切法,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一切理事、性相、因果,統統包含在其中,說明它的真相。就是今天哲學跟科學主要研究的,就這個東西。你看佛教學,前面二十年的基礎,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年,學了二十年之後,才開始學般若,學諸法實相。這宇宙到底是什麼?怎麼回事情?要把它徹底搞清楚、搞明白。這不是宗教,宗教對這個事情不能談,為什麼?這是神的意思,人不可以隨便討論神的意思,人不可以隨便質問神,神怎麼說,只有去聽、去奉行,不能過問。佛不是的,佛是打破砂鍋問到底。所以方東美先生說,「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他是學哲學的。我們學了六十年,發現不但是哲學的最高峰,也是科學的最高峰。為什麼?科學也探討這個問題。哲學的探討是從理論上,用思惟,科學是用實驗,偏重在物質上,哲學偏重在心理上。那佛告訴我們,心理跟物理是一樁事情,是一不是二,不能分開的,一體的兩面。心理可以影響物理,這最近的科學發現了,證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最後,「法華涅槃時」,《法華》說了八年,《涅槃》是一天一夜,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遺囑。他要離開人間了,《涅槃經》是老人家的遺囑。「說此法時」,此法是淨土法門,「在第三方等時」。「又此經蒙世尊多次宣說」,所以不能限定一時。也就是,方等時說過,般若時也說過,法華時也說過,他說過很多次。專說的,專門介紹的是在方等,附帶說的,一共有一百多部經典。可見得這個法門重要,不重要不會重複。我們看後面的註解。「第五,最後以八年說《法華經》,一日一夜說《涅槃經》,九界三乘」,九界是指九法界,十法界裡除了佛,下面這個九法界。三乘是聲聞乘,聲聞是小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叫三乘。「悉蒙授記」,這樁事情是在法華會上,授記就是佛給他們做證明、做見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什麼時候你作佛?那是你的緣分,佛給你說你決定成佛。你的緣要是殊勝,成佛得快,成佛早;緣要不殊勝,這時間可能就晚一點,遲一點,決定成佛。為什麼?因為你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所以他應當作佛。佛應化在世間,幫助大家,給大家做增上緣,幫助大家早一天回歸自性,就這個意思。所以,「無論小大」,不管是大根性、是小根性,「皆令作佛,此時名曰法華涅槃時」,這是最後的。

  「說本經時在第三方等時,又此經蒙世尊多次宣說,故不應限於一時。」五時都講了,連華嚴時,華嚴時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說了。五時都說,我們能體會到這個法門的殊勝,這個法門的必要,我們能遇到、能修學這個法門,這是暢佛本懷。善導大師講過一句話,「諸佛所以興出世」,一切諸佛如來他所以應化在世間,只有一樁事情,「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這個法門。為什麼?這個法門普度,不像其他法門,它有特別的當機那一部分人。上中下根性不相同,唯獨這個法門上中下統統都可以學,都可以成就,所以它是平等法門。平等的成就,你看一往生,往生確實三輩,上根人實報土,中根人方便土,下根人同居土,但是一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就平等了。平等的方法、平等的果報,這是一切經裡頭沒有的。菩薩難信,我們要是信了,我們就是上上根人,選擇這個法門。不是上上根,不是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他遇不到,遇到他也不會選擇;遇到能選擇,上上根人。

  再看下面一段,「判教」,丁,這是第四段,判教。「四教與五教」,現在在中國佛教講判教,都是說這兩家。在中國判教有十二家,這兩家是最值得大家尊重的、學習的,它判得好,就是天臺跟賢首,天臺是智者大師,賢首是華嚴宗第三代的賢首大師。「古今諸師判分教相者,凡有十二家,其中最著者乃天臺所立之四教,與賢首宗之五教。」先說天臺的四教,天臺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教相分為四種,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這裡頭有簡單的介紹,「一者藏教,亦名小乘教」。這個藏從哪裡來的?從經典來的。它有三藏經典,就是律藏、經藏、論藏,完全根據經典學習,稱它為藏教。這就是《四阿含》,小乘三藏。

  「二者通教,謂大乘中通說三乘,通被三根。」通教是大乘,是大乘的開始,也就是大乘的初階。前面通藏教,後面通別教、通圓教,所以稱它為通,它上下都通。也就是說,大乘跟小乘當中的銜接,好像是預備班一樣,預科。它的對象,上中下三根它都對。

  「三者別教,謂大乘經中所說教法,不通小乘等者是也。」這別是什麼?小乘沒分,佛對小乘從來不講。譬如說講心理現象,佛在《阿含》裡面只講到第六識,末那跟阿賴耶沒說過。別教當中,講阿賴耶、講末那,講了八識。所以,末那跟阿賴耶就是別教,前六識是通教,通小乘。這一類的開導、教學。

  「四者圓教,謂法界自在,具足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門。」講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裡頭完全講真實話,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這個說法是圓教的,別教裡頭沒有說,為什麼?程度不夠,說了之後你會提很多問題。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對這個還有懷疑,佛不說;慢慢把你提升,提升到你可以接受的時候,佛就給你講。所以,藏通別圓是講教義淺深上說的,愈往後頭愈深,愈往後頭的意思愈廣。

  賢首宗是華嚴宗,華嚴宗立五教,比天臺家多了一種。它有小乘教,相當於藏教;它有大乘始教,相當於通教;終教,大乘的終教,相當於別教;圓教它分了兩種,一種頓教,一種圓教,頓也屬於圓。頓是沒有階級,像禪宗屬於頓教,它沒有階級的,這是一步登天的,沒有次第的,這叫頓。最後也是圓教。「賢首宗判教云:聖教萬差,要唯有五」,把它歸納為五類,第一小乘,第二大乘始教,第三終教,有始有終,這是大乘,第四是頓教,第五是圓教。第一個「小乘教,所說唯是人空,少說法空」。所以小乘人執著人空,無我,但是他執著有法。人為什麼說空?因為人是法變現出來的,法是能變,人是所變,能變的不空,所變的是空的。

  就是四大五蘊變成人,四大是物質現象,五蘊是精神現象。五蘊裡頭,色就是四大,四大其實講也不好懂,佛是講了個比喻,地水火風,這叫四大。它的含義的確是非常深,物質現象。我們講到物質現象,馬上就能夠想到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那個裡頭的一念,你說多微細。現在我們用秒算,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在這個時間裡面產生了五蘊色受想行識,產生這個東西。要從這五個過程當中來講,這麼短時間裡面,還要把它分成五段,因為它的發展不是同時現前的,它有次第。這個次第是先有受想行識,然後才有物質,太微細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再要乘五,這還得了嗎?佛說,這個事實真相八地以上菩薩能見到,這個話的意思是什麼?說明它是真的,不是假的。八地以上菩薩可以給你做證明,他見到了,你修到第八地,你也看到了。

  色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我們也可以說,受想行是精神現象,那個識是自然現象,識是阿賴耶。這三種現象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八地上去第四個,八地、九地、十地、等覺,第四個,他看到五蘊皆空。也就是說,他看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裡頭是些什麼東西,色受想行識,他看到這個東西。這個東西要科學家講,莫名其妙,沒有理由,突然蹦出來,馬上就消失。科學家這個話在《楞嚴經》上說得很文明,「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一出來馬上就消失了。科學家所發現的,佛講的一樣。所以,小教人程度很淺,不講法空,只講人空,人空他要聽懂了就很難得了,為什麼?不再執著身是我。破身見,小乘須陀洹,須陀洹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但是他執著五蘊是有的,我沒有,有五蘊,他執著法不空,人是空的。到大乘通教則給你講法空,亦不明顯,「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含糊籠統的說,「未盡法源故」,對於一切諸法的根源沒有說清楚。

  「大乘始教,未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義」,這個沒有說,這大乘開始,佛不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佛講,定性闡提不能成佛。闡提是沒善根的人,我們講五逆十惡,一點善根沒有,這種人不能作佛。這是大乘始教所說,可是大乘終教就不是這樣的,佛改變口氣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時候給你說真的,所以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裡頭的善巧、善意我們就明白了,他根基淺,他還造業,勸他造善業,別造惡業,不就這個意思嗎?到他心地清淨了,能夠接受真實法,跟他講了他不奇怪,他可以接受,說真實的。真實的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連蚊蟲螞蟻都有佛性,既有佛性,當然可以作佛。程度不到不能講,講了麻煩,你怎麼跟他講他都不懂,他不能接受。「未盡大乘極則之談」,大乘是給你說一點點,說個開端,所以叫開始。

  「終教,由中道妙有,定性闡提,皆當作佛。」造極重罪業的人墮阿鼻地獄,沒多久他就出來了。我們通常一般學佛的人不能接受,說造極重罪業,他怎麼可以出來?我們現在明白了,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全都是假的,就像作夢一樣。關鍵在什麼地方?關鍵在迷悟,迷了就有善惡,就有天堂地獄;覺悟,善惡沒有了,天堂地獄也沒有了。這個墮地獄的人,真的他有善根,過去生中也修的福德,只是在這個階段當中他突然迷了,造了極重的罪業墮地獄。墮地獄之後他就後悔,後悔是覺悟,他就能認錯,他就能後悔,這個不容易。一認錯、一後悔他就出來了,地獄就沒有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個明白道理要跟一般人講,真的很難接受。因為一般人確實不知道罪性本空,不是真的。不空只有自性、本性,只有這個東西是真的,其他所有一切萬事萬法的自性都是了不可得,這叫無性,無自性,是對萬物講的。無自性的本性那是真的,本性裡頭三種現象都沒有,講得通,不是講不通。沒有,自己以為有,它就真出現這現象;你要知道這個現象沒有自性,你就見到本性了。所以,不必要把這些相消滅了你才覺悟,不必消滅你就清清楚楚,你就了解它事實真相。這終教,定性闡提,皆當作佛,地獄眾生不例外,「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所以叫終。這大乘到最後最高層。

  「頓教,唯說真性,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名為頓。」地位漸次,像《華嚴經》上說的五十一個位次。頓教沒有位次,你現在在凡夫,凡夫一下就成佛了。就像惠能大師一樣,沒有開悟的時候他是凡夫,一開悟了就是法身菩薩,他沒有經過大乘小乘,沒有按這個順序。這是極少數極少數的人,《壇經》上說上上根人,沒有階級的。理上能講得通嗎?講得通,因為自性根本就沒有階級。這階級從哪來的?階級是從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產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一時斷掉,就沒有了,這叫頓教。所以他的成就快,成就特別高,接近圓教。「唯說真性,一念不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豁然大悟,都是這個教相,非常特殊,這叫頓。「如《思益經》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一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三地到四地,這是有階級的,他沒有階級。「《楞伽經》云:初地即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等。」沒有,這叫頓教。

  最後叫「圓教」,圓是「統該前四,圓滿具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圓教。也就是說,自性裡頭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這叫圓滿,圓滿才叫事實真相。前面種種說法都是圓滿裡頭某一個部分,這是從總體上來說,圓滿具足。惠能大師說過,開悟的時候第三句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圓滿,後面「能生萬法」是這個圓滿的示現。如果自性裡頭沒有,怎麼能現萬法?能現萬法,自性裡一定有,一樣都不缺。遍法界虛空界就是自性現的相,自性是體,出現的現相,相不離體,體也不離相。你要真正搞清楚了,相就是體,體就在相中,性相不二,性相是一,這叫見性。見性在哪裡見?知道一切現象就是真如本性,不再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見了,真見到了。有妄想分別執著,見不到,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它就在現前,你的心清淨平等覺,那就是你的真心。

  「圓滿具足。所說唯是無盡法界」,這些經典裡面所講的,像《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上所說的,「性海圓融」,把我們的真性比喻作大海,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緣起無礙。相即相入」,這個緣起是性起,是從自性裡面現出來無量的因緣,說不盡的。一切諸佛共同來說這個緣起,說無量劫都說不盡。這個道理我們懂,我們知道這個事實,這個事實真相是什麼?就是念頭。我們從早到晚多少個念頭,自己不知道。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裡頭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我們怎麼會知道?「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他們才真的明瞭。等覺菩薩還差一等,他也明瞭,沒有佛那麼清楚,那樣的明朗,沒有。相即相入,一體,自他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就相即相入。

  「帝網重重」,這是比喻,這個帝是忉利天主,中國人叫玉皇大帝,他的宮殿裡面有羅網。這羅網非常莊嚴,每個網交叉的地方都有一顆明珠,寶珠。這個寶珠能放光,光能照一切,每個珠都能放光,每個珠的光在一切珠光中,而自己這個珠的光也在一切珠之中。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交參」,主不是獨一,它是任一,我是主,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是伴;他是主,我也是他的伴。這個主就好比講台,上講台講的人是主,他下台了,換一個人,又換了個主,他就變成伴。每個人都是主,每個人都是伴,平等,不是獨一,任一;任何一個人都是主,任何一個人都是伴,這是真理。所以「無盡無盡,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一切位,圓成正覺」。十信心滿是誰?初住菩薩,《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就成佛了。十信圓滿,信心圓滿就成佛了,你說信心多重要!經文裡面會講到十信。

  「以上判教雖有不同,但頓漸二教,諸家同攝。」這底下還有二教,二教就是頓跟漸,我們看註解。「二教。以上判教雖有不同,但頓漸二教,諸家同攝」,都承認,都認為學習有頓根、有漸根。頓根是利根,非常聰明,他學習的進度很快;漸根是普通根性,要按部就班的學習,從小學、中學、大學。可是有很多根很利的,小學念個三、四年級,他就可以念研究所,他中學、大學都不需要念,真有這種人,太少了。「天臺、賢首兩家,亦皆以漸頓而分四教五教。《五教章》云:或分為二」,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相分為兩類,就是漸、頓。「以始終二教,所有解行,並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通名為漸。」就是依照修學進度慢慢向上提升,這叫漸。「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這是頓教。凡夫成佛,在理論上講是頓,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放下便是。你放不下!放下什麼?《華嚴經》上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大乘教裡面,名相不一樣,大乘教一般都說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說這三大類。《華嚴》所說的,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這三大類的煩惱一下放下,就成佛了,這叫頓。我一下放不了,我每天放一點,每個月放一點,那叫漸教,慢慢來。漸,一切眾生都有分;那個頓不是一切眾生都有分,極少數的人有分。

  我們以禪宗為例子,在一句話之下,三個統統都放下,在中國典籍記載裡頭只有惠能大師一個人。學了三年五載放下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有不少人,也不太多,像永嘉大師他們這個就是屬於這一類的,三、五年就成功。還有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四、五十年放下的也有,都是了不起的人,為什麼?一生當中成就了。宗門典籍裡面所記載的,《五燈會元》一千七百人,《景德傳燈錄》也是記載這些事情的。我們再合天臺、賢首、法相、三論這些教下,大開圓解的,應該超過三千人。比起念佛修淨土,這叫難行道!他們那樣的根性人行,我們學那個法門,一生不會成就。這兩個一比你就曉得,淨土法門念佛往生不可思議,簡單容易,成就比他們還殊勝。淨土是煩惱不斷,自己沒有了,業障不要消,自然沒有了。什麼原因?念頭轉了。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分別執著都沒有。記住,一切分別執著都沒有,你才能轉得了境界,只要有分別、有執著就不行了。我對世間法不分別、不執著,我對於研究經教還要分別執著也不行。不是叫你換對象,是叫你把分別執著放下。不是說你分別執著對象放下,不是的,對象放不放下沒關係,要把能分別、能執著的放下,你就對了;能起心、能動念的放下,這阿賴耶。淨宗之妙就妙在方法上,這個方法太妙了、太好了。

  這個方法從理上講,是釋迦牟尼佛常說的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的心不想這樁事情,這就放下;想這樁事情,沒放下。不能想,不能想又不能不想,妄想太多,這個不想,那個又冒出來了,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佛教我們的方法,只想阿彌陀佛,妙絕了。想阿彌陀佛怎麼辦?想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你只要有想,一定有個目標、有個方向。你想貪名、貪利,在這個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有權力,我要支配別人,我要擁有一切,這都是想。這個想的果報在哪裡?如果是善心,在天堂,如果是惡念,在地獄,從心想生!心想是因,後頭有果報,不能不負責任,不能不謹慎。我一個念頭專想阿彌陀佛,果報在極樂世界,六道裡頭哪一道都找不到阿彌陀佛,沒有。念念只跟阿彌陀佛相應,不與一切法相應,你必定生淨土;你生到淨土,必定一生成佛,就這麼個道理。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要明白,把這樁事情當作我這一生唯一的一樁大事。如果這樁事情錯了,你耽誤了,你就要知道,你還要搞六道輪迴;如果要搞六道輪迴,三途有分。人天兩道很難,與倫常不相應,得不到人身,與十善業道不相應,得不到人身。十善業道,人天因,六道裡頭人道、天道的因,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羅、羅剎,這些不能不知道。

  漸教的意思懂了,再說頓教。「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他沒有階級,一聽就徹悟,徹底明白了。明白之後,妄想執著就放下了,解行頓成,立刻就成就。「一念不生」,這就成佛了。沒有一個妄念,連佛的念頭都沒有,為什麼?佛的念頭也是個妄念,自性裡頭沒有這個念頭,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以後在大乘教裡聽到說「無佛無眾生」,你不要覺得奇怪,那是明心見性的人,真成佛了。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金剛經》上說的這個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放下了。放下不是不學,這個要懂,我們要學習。學習怎麼放下?學,明瞭之後不要放在心上,就叫放下。實在難,真難。所以這個法門就妙了,深妙無極。我們把什麼放在心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一切時、一切處,自己生活,獨自生活,跟大眾一起相處,心裡就是阿彌陀佛。

  我要怎樣加強我的念佛,讓我的念佛達到究竟圓滿?方法有。你看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每個人都是阿彌陀佛,每樁事都是阿彌陀佛,一切萬物沒有一個不是阿彌陀佛,你念佛功德圓滿了。遍法界虛空界只有一個阿彌陀佛,你說你成不成佛?你決定成佛。道理就是世尊在《觀經》上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心裡頭是阿彌陀佛,是心是佛;我今天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全是阿彌陀佛,那是心作佛,你就真成佛了。這什麼教?頓教。我們有沒有圓頓的根性?有,一切根性我們都具足。我們的圓頓根性被迷失了,雖有不起作用。如果一旦覺悟,一旦起作用,就頓超了。他所表現的現象,我們用佛法說,五戒十善圓滿,三皈圓滿,菩薩六波羅蜜圓滿,普賢十願圓滿。為什麼?性德現前,佛的心、佛的樣子現前,這些德行是佛的樣子。

  「我國隋代慧遠師判本經曰」,法師的德號跟我們初祖廬山慧遠完全相同,初祖出生在東晉時代,這一位慧遠法師是隋朝時代,相去大概一、二百年。所以,在佛門裡面稱他叫小慧遠,廬山東林寺淨土宗初祖則稱大慧遠。這是小慧遠,他叫慧遠法師。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叫《無量壽經義疏》,也叫《淨影疏》,他住的道場叫淨影寺,這是淨影寺的方丈。「判本經曰:今此經者,二藏之中,菩薩藏收」,它屬於菩薩藏,「為根熟人頓教法輪」。真頓教,為什麼?一生成就,只要你這一生念佛往生,就屬於頓。頓裡頭也有三輩九品,下下品也是頓,我這一生成就了,不要等到第二生。我們要努力,要真幹。「云何知頓?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於淨土。不從小大」,不從小乘,也不從大乘,所以它是頓教。明朝大佑法師判小本,大佑是幽溪大師,他的《彌陀經》註解叫《圓中鈔》,就他作的。《圓中鈔》裡頭判「漸頓分之,此屬頓教」。「我國諸師判本經大小二本,多同此說。故知,本經在頓漸二教中,為頓教所攝。」一生成就,這就是屬於頓。我們看到瑩珂法師,宋朝時候人,只念了三天三夜,他就往生了,頓教。念佛三年往生的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的,十之七八都三年往生,真快!哪一個法門能夠三年成就?唯獨此法。

  「若依五教」,賢首宗的,「古今中外淨宗大德,莫不以本經實屬圓教也」。這部經實實在在裡面所講的,圓滿法輪。我們看註解。「以上乃就頓漸二教而判。若依賢首小、始、終、頓、圓五教,以判本經教相,古今中外淨宗諸大德,雖因機緣不同,而稍異其辭,而其實旨,莫不以本經不但實屬圓頓教,且為頓中之頓,圓中之圓。」這兩句講得好!禪是頓教,性宗是頓教,《華嚴》是圓教,《法華》是圓教,要跟這部經來比,這部經實實在在超越它們。為什麼?一生真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入華嚴境界,就入法華境界。依照《華嚴》、《法華》,一生未必能入它的境界,這是真的。頓中之頓,圓中之圓,這八個字講得太好了。修學這個法門的,無論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用現在的話說,你受過教育、你不認識字統統可以修學,統統可以成就。而且成就的,因為你修的法門是一樣的,一向專念,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是一樣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不是頓中之頓?是不是圓中之圓?確實!這個法門我們愈學愈清楚、愈明白,實在是太難得了。遇到這個法門,不能夠一心專注,當面錯過,這叫真可惜。當面錯過的人多,不是少數,怎麼錯過?他還有雜念,他還有妄想,他還有分別,他還有執著,不能一心專注。

  我們看看《往生傳》裡面記載往生那些人,絕大多數他們的成功,我們總結一句話,都能做到專心、專注,一心專注,所以他成功了。把這個世間拉拉雜雜統統放下,與我不相干,我要不肯放下,就繼續搞六道輪迴;我要想到極樂世界就徹底放下,沒有別的。極樂世界很容易去,你帶著這邊的垃圾就去不成,人家那個地方是清淨國土,清淨平等覺,這個地方一切的染污都不能夠帶去。只帶著你的清淨心去,心淨則國土淨,你才能感應到淨土。你那個不清淨的心與淨土就不能感應,念再多的佛、做再多的好事都沒用。做所有的好事,那是將來得福報的增上緣,你往生不了極樂世界,你在六道裡頭無論在哪一道,你有福報。這些理事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才不至於破壞這一生無比殊勝的緣分。

  「清代彭二林」,就是彭際清居士,他在《起信論》,這是《無量壽經起信論》,不是《大乘起信論》,是他作的,他說「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他說這個經是圓教。彭居士是佛門的大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大善知識,這個人不是普通人,他是乾隆年間的人。日本道隱師,他的註解,《無量壽經》註解,叫《甄解》,《無量壽經甄解》,這是他的著作,「直判本經為本願一乘、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彼土大德,多同此說」,彼土是日本。日本的大德給《無量壽經》做註解有三十多家,中國過去大德給《無量壽經》做註解只有兩家,日本人對這個真下了功夫。「《大經釋》曰:天臺、真言雖皆名頓教,然彼許斷惑證理,故猶是漸教也。」因為他們還講斷煩惱、證菩提,斷煩惱、證菩提那就是漸,不是頓。這個法門,不斷煩惱,煩惱自然沒有了,不消業障,業障也自然不見了,這才叫真正的頓。「明」,這是說明,「未斷惑凡夫,直出過三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為頓中之頓」。這是講淨土。沒有斷煩惱的凡夫,直出,直接就超出,超出三界,不需要從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一層一層向上提升才超越,不需要,從人道直接就出去,就超越三界。就是淨宗法門,叫橫超三界。所以這個教,教學的方法是頓中之頓。

  「又日溪師云:聖道諸教,理是圓融,益是隔偏,以其頓機難得也。」這下面還有。聖道,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教,所教的一切修學方法,理是圓融的,利益不相等。為什麼?眾生根機不一樣。用佛的話來說,眾生的善根不一樣,福德不一樣,因緣不一樣,所以得的利益就有偏,不相同。真正頓機難得,真正頓機不一定是有學問、有聰明智慧,不一定。淨宗真正頓根的根機就是相信,迫切希望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是淨宗的頓機。因為他這種修法,一般三年就成功了。參禪三年得定不容易,說三年開悟就更難,太少了。念佛三年往生的太多了!念佛不能成就,沒有別的,放不下,就這一句話。真放下,他就真成就了,為什麼放不下?對於這部經教認識不夠。如果真的認識,認清楚了,兩個世界都搞清楚了,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擺在你面前,你想到哪裡去?

  雖然你發的大慈悲心、憐憫心,我要救苦難眾生,就像人掉到水裡面去,快淹死了,我要救他,下水去救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游泳,如果自己不是游泳高手,下水去了白送一條命。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去幹什麼?學本事,學救度一切苦難眾生的本事。我到那邊學成功了,再回來度眾生,不遲!眾生還在六道搞輪迴,我們來幫助他,不遲,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不到極樂世界,想度眾生,佛經上說的「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我們想學,學到圓滿,經教學圓滿也得極樂世界,經教太多、太深,我們在這個世間壽命有限,時間不多,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學習。到極樂世界,第一個好處就是無量壽,壽命長久,有的是時間。又何況極樂世界修學的環境是最理想的環境,不但親近阿彌陀佛,而且能同時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自己沒有離開阿彌陀佛,分身去了,能分無量無邊身,同時親近無量無邊諸佛,供養修福,聞法開慧。到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福慧雙修,這個要知道。極樂世界沒有別的事情幹,就幹這樁事情,修福、修慧決定沒有中斷的時候,進步快,不會退轉,一生圓成佛道。

  我們往下看,這都是講的天臺、真言,真言是密宗。「日溪師云:聖道諸教,理是圓融,益是隔偏,以其頓機難得。是以教雖圓頓,望機自成漸。」我們學《華嚴》,學天臺,就是學《法華》,它是圓教,我們自己不是圓教根性,不是圓人,是漸根的,我們去學圓教,教也變成漸教了。「淨土言圓頓者,於圓滿速疾利益。」不一樣,淨土的圓跟《華嚴》的圓不相同,《華嚴》對上上根圓,對中下根就不圓。淨土對所有根性都圓,上上根圓,下下根也圓,都能夠一生成就,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底下說得更清楚了,「蓋指其他聖教,雖具圓融之理,但眾生根機粗淺,莫明其旨,無由躡解起行,而蒙法益」。根機淺的人,對這些大經深奧的理聽不懂,不能接受。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所幸運的是遇到近代,也不過三十年,量子力學家發現很多東西,跟佛經上講的是一樣,我們拿他那個一對照,懂了;沒有這個幫助,這個增上緣,我們很難理解。

  我們對於彌勒菩薩的話,經典上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的印象還是模糊,這信心不踏實。科學家他看到了,量子、粒子無緣無故的就蹦出來,一下就消失了。我聽到這個話,我就想起「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就懂了,就相信了。這三十年前沒人說!然後我們就能想到,古人讀到這個經他能信,善根福德比我們深厚,我們比不上他;因為我們還靠看到科學報告,這才恍然大悟。沒有看到這個報告,半信半疑,是真的嗎?佛是怎麼說出來的,這個道理我們懂,但是懂也不是真懂。佛怎麼說出來的?佛是從禪定當中見到的。甚深禪定,深到什麼程度我們也不知道,古大德這樣講的,我們相信古人不會騙我們。但是古人如果沒有真正開悟,他也沒見到,他也是聽說而已。必須自己真正開悟,真正見到,那就踏實了,這不容易,這太難太難!

  我們今天看到這些科學報告,現在的科學家趣向這個方向愈來愈多,新興的科學。過去三百多年來,科學偏重在物質,物理上的研究,最近發現他們不是搞物理,他搞心理。這個發現,我相信與普朗克有密切關係,這德國的科學家,已經過世了,愛因斯坦的老師。他一生就是一個問題解決不開,物質到底是什麼東西?他就專門幹這個事情。研究到最後,發現了,物質是念頭變現的,念頭沒有了,物質就沒有了。這個發現正好是佛經裡頭阿賴耶的三細相,境界相是從哪裡來的?就是從念頭來的。念頭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先有見分,後有相分。有了見分,見分要見就是起心動念,這一起心動念,那個所見的,物質現象就出來了。所以物質產生的那個能量是意念。普朗克說,物質現象的基礎是念頭,這個引起許許多多科學家去研究心理去了。所以,科學家又提出來,現代的二分法有問題,二分法就是把精神跟物質分作兩個學科,心理學、物理學,這是錯誤的,它是一不是二。這跟佛法講的是愈來愈相近。

  所以眾生根機粗淺,我們現在人說心浮氣躁,對於這裡頭甚深的義理不能了解,於是不能改變我們的思想、行為,得不到法益;如果真正了解,我們得的利益就太多了。譬如說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我們真正懂得意念的能量有那麼大,曉得了,馬上用在自己身體上,什麼疾病都可以不要用醫藥,自己好了。因為物質它是念頭變現的,身體為什麼有病?不善的念頭導致你的細胞帶病毒。如果念頭一改善,帶著病毒的細胞馬上恢復正常,就健康的。這有道理,不是沒有理由的。不但能改變自己身體,身心健康,自在快樂,而且能改變我們地球,地球現在災難這麼多,可以改變。

  念頭可以改變物質,這個在幾年前我們看到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發現物質跟人的念頭有關係。我們的善、我們的惡它知道,它會隨著我們念頭產生變化,江本博士實驗出來的。這個實驗被我們的悟平法師在網路上看到了,她下載拿給我看,四張。我說趕緊跟他聯繫,這個實驗對我們有用處,證明佛經所說的沒錯。邀請他到澳洲來做報告,他就真來了,對我們的接待很滿意,我們就交了朋友。我到東京去的時候,兩次去看他的實驗室,聽他的報告。真管用,證明祈禱有力量。琵琶湖那個地方一灣臭水,一次祈禱,六個月乾淨,六個月之後就又恢復了。我告訴他,你最好兩個月去祈禱一次,它不就可以長期保持乾淨嗎?證明祈禱是治標不治本。治本是什麼?人的念頭改變過來,這是治本。所以,教學標本兼治,地球現在這麼多災難,我們有辦法來應付,會把它變好。好,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

 

引用: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039&lang=zh_TW

敬祝 諸善菩薩 平安吉祥 福慧圓滿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1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淨空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十集)
此分類上一篇: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八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