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好處有幾人知道—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四十六獲陀羅尼願 (第一集)
2012/2/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188集) 檔名:29-264-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一十六頁,我們從第四行看起,第四行最後一句,《會疏》:
「《會疏》以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有這三個意思,清淨、解脫、普等。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是定,我們翻作禪定。初級的禪定,禪堂裡面坐香,盤腿面壁,這初級的。高級的禪定,像《華嚴經》的鬻香長者,他是修定的,在什麼地方修?在市廛,市廛就是現在的百貨公司,最熱鬧的場所,他在那裡修定。怎麼個修法?逛市場,逛百貨公司,什麼都看到,如如不動,那就是修定。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所以真正禁得起考驗,擺在面前不動心,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是智慧,那是福慧雙修,這是真的禪定,它管用。這個禪定能用在日常生活上、能用在工作上、能用在處事待人接物,活的定,活活潑潑。所謂是行(走著),住是站著,坐著,躺著,無不是定,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定中。
我見過這麼一個人,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你們看章嘉大師的照片,那個照片就是那個時候照的,如如不動,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他的動作很緩慢,走路很慢,說話很慢,沒有一樣不慢,從這裡看到他的穩重。以後我們在佛經上讀到,「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我們就會想到章嘉大師。那伽是比喻,那伽是梵語,意思是龍、是象。龍沒見過,象見過,你看大象,那個樣子都在定中,牠站著、坐著、走著都像在定中。佛用這兩種東西做比喻,菩薩修定要像龍象一樣,二六時中都在禪定當中。定生智慧,不生煩惱,智慧照了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明瞭。
特別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裡頭,第一個是清淨,第二個是解脫。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惠能大師見性,第一句話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一切諸三昧當中,三昧名稱很多,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三昧。三昧是相同的,怎樣得到三昧的方法不一樣,所以法門不相同,但是成果完全相同。這就是《金剛經》上佛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法門都是幫助你得定,都是幫助你開智慧,所以它是平等的。那用什麼方法能讓自己得定?各人根性不相同。那我們的根性很劣,又沒有智慧,也沒有人教我們,我們在八萬四千法門怎麼知道選擇適合自己的?實在沒有這個能力,釋迦牟尼佛慈悲,他教了我們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告訴我們,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那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這三個法運,我們現在生在末法時期,佛說了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就說明末法時期修淨土就比較容易成就。
佛給我們一個原則,指導原則,我們能夠遵守佛的原則,這也算是好學生,聽話。好學生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老實,第二個聽話,第三個真幹,這就是好學生,好學生三個條件。世世代代,十方世界都是這麼個條件。我們在這個時代,老實修淨土,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同時也是阿彌陀佛的好學生。好學生難,真不容易!我算不算好學生?勉強,不能真算。為什麼?學佛學了三十年,才真正老實相信淨土,如果是好學生,哪要三十年!一介紹馬上就接受了,那是好學生。我們接受了,有這麼多好老師來幫助,還是半信半疑,一定要在自己研究經教裡頭搞通了,理、事都明白了,這才相信。你想想看,耽誤了三十年的時間。如果一開頭我就相信,我相信現在早就成佛了,哪裡是這個樣子!這就說明,《彌陀經》上所說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容易。我們生到這個世間來並不具足,有,不是沒有,不具足,所以要搞二、三十年,自己才真正相信,真正接受。不過這個相信接受比一般人要高一點,這是真的。所以我們的信心是真信,我們的願心是真正求願往生,不是假的,我們念佛是真念。
但是看到現在的世間,現在世間人真苦,苦在哪裡?苦在造惡業,不是普通的惡業,真正像唐太宗所說的,全是地獄業。我們遇到了,遇到就是有緣,跟這些眾生有緣遇到了,遇到了不能不管,遇到了不能迴避,那就得全心全力幫助他。幫助他,自己沒有能力,最近三十年相信淨土了,這就有辦法。為什麼?只有淨土能救。可是人難信,跟我一樣,如果再要搞三十年才相信,來不及了,沒有那麼長的時間。我算還不錯,我搞了六十年,所以前面三十年還可以,也不能算是浪費,那個三十年的基礎才真正相信淨土,沒有前面三十年我也不能相信。我今天勸別人修淨土,我沒有六十年修行的工夫,人家也不相信。人家憑什麼相信我?我搞了六十年,講經講了五十四年,大家憑這個相信,不是憑別的。這就是世間人、一般人講的憑經驗,我有幾十年的經驗,有幾十年的學習,選定這一門不是偶然的。
所以清淨心是第一。首先,我們念佛,念佛是方法、是手段,目的在哪裡?把清淨心念出來。要怎麼念?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你才能念阿彌陀佛。這是李老師當年在台中教我們的祕訣,叫換心。我們現在這個心是亂七八糟,妄想、雜念、疑慮、貪瞋痴慢、自私自利一大堆,說不清楚,太多太多了!要把這些東西丟掉、放下,把心洗乾淨,把阿彌陀佛請進來,我的心就是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樣念佛就有感應,這樣念佛心愈念愈清淨,什麼顧慮都沒有了,一切放下。隨順佛陀教誨,這一點非常重要!你說你是學佛的人,你不能隨順佛陀教誨,那叫什麼學佛!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的受用你肯定得不到。佛所說的話,真的不容易隨順。為什麼?不相信,你怎麼能隨順!
學佛要掌握到佛陀教給我們的最高原則,你要抓住這個。現在教學法不是的,最高的東西不講給你聽,為什麼?你不懂。古人不是這樣的,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諸佛菩薩,你一進門,頭一個就把最高的講給你聽,不管你懂不懂,你有這麼一個概念。最高的原則是什麼?中國老祖宗講本性本善,《三字經》上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真不懂,小朋友念這些話,他真不懂什麼叫性本善。那性本善什麼意思?跟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講的一樣,《華嚴經》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個本善就是本來是佛,唯有佛才是善,真善、純善。你看佛菩薩、聖賢講話都講一樣的。儒家的教育、中國傳統的教育、佛菩薩的教育,教什麼?沒有別的,教我們回歸本善,我們本來是佛,我回歸到佛位,這教育就圓滿、就畢業了。這是一進門就告訴你,你就曉得你到底是學什麼、你到底希望得到什麼,你看一進門就告訴你了。
所以中國傳統教育是聖賢教育,中國這個族群是聖賢教育起家,後來又接納了佛教,佛教是外來的。湯恩比博士說得好,古時候的中國人心量很大,能接納異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佛教在中國這麼多年,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它融會了,雙方都得好處,相得益彰。可是現在的中國人心量很小,沒有那麼大的心量,自私自利。怎麼來的?把老祖宗的教誨丟掉了,把外國人的教誨引進來了,外國人的教誨都是自私自利,從小一開頭就教你自私自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九一一事件之後,校長邀請我跟和平學院的教授舉行一個座談會,我參加了。坐在我對面的是一位美國的資深教授,因為他排名排在第二,第一個是和平學院的院長,下面第一個教授是他的名字,我知道那是身分很高的,第一位教授,坐在我對面。我就向他請教,我說你從美國來的,我說美國的教育是不是從幼兒園就教競爭?他說是。我說到研究所還教競爭?沒錯,一直要爭到底。我就問他,我說競爭升級是什麼,有沒有想到?沒想到。競爭升級就是鬥爭,鬥爭再升級是什麼?就是戰爭。今天戰爭是核武生化,是毀滅性的戰爭。我說這個理念是死路一條。我說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從小教讓,教忍讓。小孩不懂為什麼要讓,就是要你讓,就要聽話,不讓不行,你得忍住,要忍讓;慢慢懂事,就知道要謙讓,謙虛點,謙讓;到真正長大成人,懂得傳統文化了,禮讓。你看一路讓到底,讓是活的,大家共存共榮;你們那個競爭是死路一條,到最後統統要死。
它那個學院的課程跟任務都是化解衝突,多半是在聯合國服務,畢業的這些學生,調解糾紛。用競爭這個理念去調解糾紛,怎麼能把糾紛調解成功?我跟他們說這個道理。調解糾紛一定要大家謙讓、禮讓,問題立刻就化解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調解糾紛的人,首先要把競爭這個念頭放下。一個人一生當中不跟任何人競爭,這個人生是幸福美滿的;如果人有競爭念頭,他痛苦一輩子,他到死還是跟人競爭,還沒競爭完,壽命到了,來生還繼續競爭,你說這還得了嗎?生生世世沒好日子過。然後才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大乘佛法的殊勝。所以湯恩比說,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大乘佛法。這兩樣東西都在中國,佛教雖然發源在印度,印度現在沒有佛教了,佛教在中國。
這三摩地,就是情緒穩定下來,精神就放光,智慧現前,智慧這才能解決一切問題。你看它這裡頭包含的內容,第一個清淨,第二個解脫。這個解念去聲,當動詞講,就是把它解開,什麼東西解開?煩惱解開、情結解開。煩惱情結解開之後,你就脫離什麼?脫離苦,就是離苦得樂,用一個脫字來形容。解開煩惱情結是因,離苦得樂是果,這果報就現前。從這個再向上提升,那就是普等。普等是什麼?以一個平等心看待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用一個平等心看待,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天下太平。今天這個世界我們所看到的,處處不平等,從小的看,看一個家庭,家庭不平等,夫婦不平等、父子不平等、兄弟不平等,麻煩不就來了嗎?所以社會不平等、國家不平等、世界不平等,這災難就來了。要化解災難,確實就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用什麼方法達到?那就靠教育,要靠聖賢教育、要靠佛陀教育、要靠傳統文化教育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念佛三昧裡頭,這三個統統具足,所以念佛三昧被尊稱為「寶王三昧」,這是讚歎到了極處。「具是一切三昧功德」,這個具是一切就是上面講的清淨、解脫、普等,念佛三昧裡統統具足。「自當同具種種三昧之名」,念佛三昧這所有三昧統統含攝在其中。
下面解釋這個名詞,三昧就是三摩地,就是正定、正受,前面說過。「總持,即陀羅尼」,總持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抓綱領、抓原則,這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裡頭解釋,「持善不失」,不失去,「持惡不生」。從什麼地方持?從心地,管住自己的心地,只生善不生惡,這就對了。這是總綱領、總原則,裡面包含的意思無窮無盡,深妙難思。我們用善心看一切人、看一切事,我舉的例子,一切人都是好人,佛菩薩是好人,魔王波旬也是好人,跟佛沒兩樣。佛勸善,魔王在懲惡。懲惡也是一樁好事情。這個人造惡,回不了頭了,魔怎樣?魔幫助他多造惡業,為什麼?叫他惡貫滿盈,他就受果報。他受果報才能回頭,他早一天受果報早一天回頭,遲一天受果報遲一天回頭,何不叫他早一天!所以魔王在慫恿造惡,幫助你造惡,惡到滿盈的時候就墮阿鼻地獄,你想想它是不是好事?不是壞事,是好事,因為這個人回不了頭。能回頭的人佛菩薩度去了,不能回頭的人統統交給魔王波旬。我看都是好人、都是好事。我們能夠用這種心,心平氣和來看事情。我們對魔王也很恭敬,我們這個攝影棚裡頭,供的魔王波旬的牌位,我們邀請他來聽經,一起來共學,那個魔王也很可愛。
所以佛菩薩總是以清淨平等覺待人接物。佛教給我們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常常記住,一個很重要的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千萬別忘記。一切法從心想生,換句話說,你修因證果,甚至於你一生你每一天所遭遇的苦樂憂喜這些,統統是自作自受,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為什麼?是從心想生,是你自己的心想,不是別人的心想。別人有別人的心想,我自己有我自己的心想。他心想不善,想要加給我,我不接受,沒事。那我要一接受,不叫自生煩惱嗎?你何必接受!所以自己要負責任,不能怪別人,好事、壞事都不可以怪別人,自己苦樂憂喜,知道跟別人根本不相關。我們的老祖宗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特別在苦難的時候,要反省,要找到原因,自己造的因,從這個地方去化解很容易,要到對方、外面去找化解,永遠找不到。國際和平會議解決不了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不知道向內反省,全都是別人的,所以它不能解決問題。我參加了十幾次,現在年歲大了,不參加了,我深深知道他們不能解決問題。
用佛法、用孔孟學說,孔孟學說只有四個字,仁、義、忠、恕,這四個字就能解決問題。仁是愛人,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核心的觀念,一定要愛人,愛人如己,要用這種心態。義,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求合情、合法、合理,情理法面面顧到,這叫義。忠,是我們待人接物的心不偏不邪,這叫忠,沒有偏心、沒有邪念,用真心待人接物。最後恕,人家做什麼壞事都要原諒他,不要去責備,不要去追究。為什麼?你要曉得他為什麼會做壞事,為什麼會起惡念?因為沒有人教他。沒有人教他,他不會做壞事,那這個人是聖人,是佛菩薩再來的,他不是凡人;凡人是決定會做錯事,決定會幹壞事,他六根所接觸的外面境界都在誘惑他,魔王波旬在誘惑他,叫他趕快做壞事,叫他多多做壞事,魔在那裡接引。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不能怪罪任何一個人,要原諒他,要勸他回過頭來學聖賢教育,這就對了。沒有學聖賢教育之前,幹的這些壞事一筆勾銷,從今以後好好學做人,學做聖人、學做賢人、學作佛、學作菩薩,這就對了。
所以這個總持,總綱領、總原則要抓到。我們為什麼放不下?把佛菩薩一句綱領的開示忘掉了,這句話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真正懂得,你就會放下,虛妄,不是真的,假的,連身體都是假的,何況身外之物!你才能真放下。這些總綱領、總原則就是總持法門,不但是總持,「深總持」。我們常常放在心上利益無窮,一切時、一切處統統能用得上,不會再跟人計較,自己能做一個好樣子。「十方菩薩,因聞名故,得諸三昧,與深總持,安住定中,得成正覺」。十方菩薩修念佛三昧,就有這樣殊勝的利益,他能夠安住在定中。我們現在要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念念不忘名號,把所有一切災難全部放到腦後,不要去理它,別人有災難,我沒有災難。為什麼我沒有災難?我有阿彌陀佛。凡是有阿彌陀佛的人都不會有災難,這不是我一個人獨有的,誰心裡頭有阿彌陀佛,誰就沒有災難。一切法從心想生,我這個心想念念是阿彌陀佛,我別的都不想,我怎麼會有災難?所以安住在阿彌陀佛,你就能往生,你就能成佛。
我們看下面第四十五願,「定中供佛願」: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三章後面的一段。請看註解,「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定中供佛,不失定意,同於《德遵普賢品》中,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正是普賢大士甚深境界」。這給我們說明,這是大菩薩甚深境界,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就做到了。這個話含著甚深的意思在裡頭,就是勸我們趕快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這樁事情我們就能夠做到。這樁事情,下面《往生論註》裡頭說的,八地以上的菩薩,那我們到極樂世界就等於八地以上,那就快成佛了。不到極樂世界,要靠自己修行到這個境界,可麻煩,不知道要多長的時間你才能夠修成,到極樂世界這垂手可得。這兩條路擺在面前,看我們自己選擇。
「《往生論註》云: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不需要自己身體去,定中就去了。這個我們能理解,禪定當中空間維次全都突破了,時空沒有了,遍法界虛空界的諸佛如來統統在面前,就在當下,諸佛如來講經教學,無量眾生也都在現前。所以你只要能入定,這是深定,不是普通的定,八地菩薩的定。大乘經上常講的,八地以上才見到阿賴耶,見到阿賴耶什麼意思?見到宇宙的源起,宇宙從哪裡來的,你看到了;怎麼回事情來的,你也都知道。這是今天所謂的最高的科學、最高的哲學,真正講到究竟圓滿。八地菩薩以上總共五個位次,就是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菩薩總共五十二個階級,最高的五個階級都看到。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某一個人專看到,不是,只要你到這個程度,你自然會看到,所以它不是假的。佛法確實符合現代科學所說的精神,科學的精神就是你要拿證據來,證明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這個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看到宇宙萬物生命的源起,不是一個,在最後五個地位的人全部都看到。這些人他常在定中,大乘教裡頭常說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什麼意思?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他的心沒動過,這叫定,就是他不起心、不動念。
凡夫可憐,眼見色起心動念,耳聞聲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大風大浪,他控制不住,他的心隨境轉,這個人就很可憐。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妄心隨妄境轉,這種的人生是苦不堪言,非常痛苦,不能自拔。真正修行人修什麼?就是修這個功夫,我不被境界轉,境界我看得清清楚楚,我不被它所動搖,不被它轉,我自己能做得了主,這就叫定功。這個定就有力量,不隨它,它隨我,我不隨它。順境善緣決定不生貪戀,守住自己清淨平等覺;逆境惡緣決定不生煩惱怨恨,沒有怨恨,不怨天、不尤人,心也住在清淨平等覺上,這個在佛法叫功夫。功夫不是每天佛號念得多,每天拜佛拜得多,不是這個;功夫是你的心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這叫真功夫,你自己做得了主,你自己無論在哪裡,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保得住清淨心,這是禪定,這就有功夫。
「德遵普賢」裡面說過,「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正是普賢大士甚深境界。普賢是等覺菩薩,當然沒有問題。「《往生論註》云,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身沒動,「而能遍至十方」。《彌陀經》上所說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能力每一天到十方剎土去拜佛、供養、聞法,時間也不要很長,吃一頓飯的時間,他就又回來了。他還要去、還要回來,這個比那個厲害,這不要去,身不要去他就到了,隨著念頭,那個念頭是什麼?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十方諸佛剎土在哪裡?就在面前,這是八地以上。《彌陀經》那個講的是七地以下的,這是八地以上的,不一樣,這境界太高了。你看供佛聞法,還幫助諸佛教化眾生。這四個字裡頭其味無窮,那個境界廣大深遠,無有窮盡,他能幫助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跟自己有緣的眾生,像觀世音菩薩一樣,隨類化身,隨機說法。
這些都是告訴我們,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自己的境界,我們自己煩惱習氣沒斷,也能得到這樣的受用,這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大恩大德,要知道,大恩大德。不是彌陀大恩大德,我們怎麼可能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讓我們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智慧、有這個緣分,不到極樂世界你決定得不到。所以經典裡頭、註解裡頭,這些都是幫助我們認識極樂世界、認識阿彌陀佛,鼓勵我們真信,發願求生淨土。我們現在信淨土,說老實話,半信半疑,說半信半疑還是太恭維了,半信半疑是百分之五十的信,百分之五十的疑,我們現在大概信百分之一、二十,疑百分之七、八十,大概是這樣的,甚至於還不到這個。這就是說,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此地。
如果真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為什麼?蕅益大師說過,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真信切願就肯定往生!品位高下那在功夫的淺深。說淺深,不是說多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不算多,一天念十聲佛號不算少,問題在哪裡?功夫,真功夫。真功夫跟信願有密切的關係。第十八願說得好,十八願是淨土的核心,裡頭沒有講念很多佛,臨命終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這是淨宗無比殊勝。那個一念、十念是真念,不是假的。我們現在念佛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是假的?這世界沒忘掉。實在講他念什麼?他念娑婆世界,他捨不得這個世界,他捨不得這個身體。百分之九十九想到身體,想到我現在這個世界,想極樂世界百分之一分,那怎麼能去?換句話說,你要決定真放下。決定真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去想它了,一心專想阿彌陀佛、專想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往生,保證往生。這本經書是保證書,你要真正得到它,家裡放這本書不管用,你心裡頭真有這本書、真有阿彌陀佛,你才是極樂世界的人。
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望西師謂住定供佛:約常途者,初地以上。又曰:初地以上,雖有此德,八地以上,是無功用」。我們看下面念老的註解,「蓋謂初地菩薩,雖初有此德,但尚不能全離功用。八地以上,才是無功用道」。這個地方的初地都是講的別教,別教初地他斷證的功夫相當圓教初住,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教下叫大開圓解,淨土宗叫理一心不亂,就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初得常在三昧,不失定意,他剛剛得到,但是還不能像八地那樣無功用道,這個境界沒達到。無功用道就是純是自然的,沒有絲毫念頭在裡頭。我們知道,實報莊嚴土的菩薩,圓教從初住到等覺,都是明心見性,都是轉八識成四智;換句話說,他們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所謂一切時、一切處都是不起心、不動念;換句話說,是平等法界。為什麼功夫還有淺深?初地淺,八地深,為什麼還有淺深?我們在學教前面學得不少,我們體會到,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初住菩薩的習氣很濃,八地菩薩習氣就很薄了,很薄的時候他就自然了,很嚴重的時候那就勉強。雖勉強,不落痕跡,我們凡夫決定看不出來。誰看得出來?比他高位的菩薩看出來,比他低的看不出來。我們要不是佛菩薩把這個事情說出來,我們哪裡會知道?不可能看到的。所以八地以上才全離功用,就是那種起心動念的習氣非常微薄了,真正的無功用道。
「《會疏》謂他方新發心菩薩」,這是初發心,初發心就是圓教初住,初住叫發心住,發什麼心?發菩提心。所以我們有沒有發菩提心?假的,有名無實,為什麼?真菩提心一發,你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就是初地菩薩,這個一定要知道。菩提心是什麼?這個經題上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心全發出來了。對象,對象是遍法界虛空界,上面應對的是諸佛如來,下面應對的是無間地獄眾生,全包了,全在你菩提心當中,上求下化。所以這個心才發,就成佛了。前面我們學過四種成佛,這是第一種,發心就成佛。這心一發,住哪裡?住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不住十法界、不住六道輪迴。這個我們要懂。
在這個世間有沒有發的?有,有發的,為什麼他還住在這裡不走?他真走了,他的真身在實報土,現在這個身是他的應身、是他的化身,留在這裡教化眾生,不一樣!他雖然這個身留在此地,你細心去觀察,他一塵不染,他不生煩惱,他只生智慧。所以你細細觀察,不一樣!眾生愈是苦難多,佛菩薩到這裡也愈多,佛菩薩慈悲來救苦救難。眾生為什麼救不了?業障習氣太重,不是佛不幫助,不接受!那不接受,這事怎麼辦?交給魔王波旬去,讓他先把他清理清理,把他送到三惡道,去幹什麼?去消罪業,三惡道是消罪業的。罪業消掉之後,他再出來,佛菩薩再來教他。所以你真正能給他看清楚,我覺得魔王波旬也是佛菩薩變現出來的。
「《會疏》謂他方新發心菩薩,因聞彌陀名號,頓登上地菩薩,得諸三昧,住定供佛」,《會疏》說得好。他方,不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以外的都叫做他方。他方,你看新發心菩薩,初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又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不得了!這末後的五願,我們同學要記住,包括前頭一願,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這個五願是阿彌陀佛為他方世界菩薩發的,不是極樂世界的。四十三願以前的統統是為極樂世界的,四十四願以後的這個五願是為他方菩薩。他方,沒到極樂世界去,能夠聽到淨土法門、能夠聽到彌陀佛號,都得阿彌陀佛加持。阿彌陀佛如何加持?這五願就說清楚了。我們今天發心要決定往生,而不是不想到極樂世界去,我們今天決定要往生。
所以住定供佛,這個住定供佛就是今天科學家講的念力不可思議,就是念力的祕密。我們心念到諸佛如來,諸佛如來都知道,沒有一尊不知道。這樁事情,《妄盡還源觀》裡頭講得非常清楚,過去我們學過兩遍,很多同學都熟悉。《還源觀》上講的三種周遍,我們起心動念「周遍法界」,這個傳播的速度沒有能夠相比的,光、電速度都太慢了,我們念頭才動,遍法界虛空界全都接收到了。我們身體細胞,細胞是動的,它不是靜的,這種波動現象也是周遍法界。所以無論是依報、是正報統統周遍法界,諸佛如來哪有不知道的事情!阿彌陀佛清清楚楚,釋迦佛也是清清楚楚。第二個,這波動產不產生影響?產生影響,叫「出生無盡」,整個宇宙都在起變化,而宇宙這個變化它是沒有停止的,它如果停止,停止就沒有了,出生無盡。我們打個妄想,在這個世界沒看到,其他世界出現了,這很有可能。所以起心動念要非常謹慎、非常小心,別去製造麻煩,惡念決定不能有,惡事決定不能做。
第三個,第三個太重要了,「含容空有」,我們的心量一定要拓大,那是什麼?那是本心,你本來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本來有的,個個都是這樣的。為什麼現在心量這麼小,不能包容別人,自己傲慢,自以為是,不能包容別人?這就是墮落,墮落在十法界,墮落在六道輪迴,墮落在三惡道,心量愈小墮得愈深。我們要承認,我們本來的心量,就是大乘教上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我們本來的心量。我們不能包容別人是我們自己錯了,這不能怪別人,我們迷惑了、顛倒了。所以十方世界初發心的菩薩,聽到淨宗法門,接觸到《無量壽經》,聽到彌陀名號,得到彌陀第四十五願的加持,就是這一願的加持,立刻就登上地菩薩。你看初發心馬上就變成地上菩薩,這多快!得諸三昧,住定供佛。住定供佛,成就就快了。供佛修福,聞法開智慧,為什麼要?希望我們的定慧早一天圓滿,定慧圓滿就成佛了,這是阿彌陀佛這一願幫助初發心的菩薩快速成佛,阿彌陀佛沒有捨棄一個人。
「《疏》曰」,還是《會疏》,「縱雖新發意菩薩,聞名字人,能得定慧相即,真俗相照,頓得上地菩薩也」。這比前面又更進一步為我們解釋,縱然這個新發心的、初發心的菩薩,雖然是新發意,就是初發心,聞名字人,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能得定慧相即。這個地方的關鍵就在「聞」。我們今天聽到這個佛的名號算不算聞?不能說算,也不能說不算。為什麼?聞思修是三慧,不是三學,戒定慧叫三學,聞思修是菩薩的三慧,真正發菩提心,有,不是真發菩提心的人沒有。聞是什麼?聞是表接觸,它代表的意思是接觸。聞思修是一不是三,他一聞就明白了,明白用思做代表。我們一般人給你講,我想一想再給你說,他要想一想才明白。菩薩不需要想的,菩薩一聽就明白,所以就明白來說叫做思。那修是什麼?修是迷惑沒有了。從斷迷叫做修,從明瞭叫思,從接觸叫聞,聞思修是一樁事情,不能分作三個。菩薩的聞慧。
他有這樣的智慧,他才能夠定慧相即,你看它起作用了,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相即。真俗相照,諸佛如來所證的是真,世間人情世故是俗,他全都明瞭、全都通達,沒有一樣不清楚,這叫聞名。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我聽到阿彌陀佛了,我就有了聞慧,錯了,意思全會錯了!你這個聞不是菩薩的聞,因為前面講的初發意菩薩,他就有三慧。所以比小乘高,小乘有三學,菩薩有三慧,小乘三學是戒定慧,那是有階段的,是因戒得定再開慧,它是有階段;大乘這個聞思修三慧,那是一次完成的,它裡頭沒有界限,它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三個意思,接觸、明瞭、破迷開悟,它是一樁事情裡頭所完成的,這個高!所以他能夠頓得上地菩薩,這把他為什麼提升這麼快說出來了。
那聽阿彌陀佛的名開悟,真不得了!我們對於這句名號不思議的功德,我們用了多少年的時間在經教裡,到現在才搞明白一點,才真正把它講清楚了一點,還不能圓滿。為什麼不能圓滿?我們年年講這句名號,年年意思不一樣,這就是年年有進步,沒有圓滿,隨著境界不相同,體會到的意思廣狹淺深不一樣。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程度淺的人見得淺,程度深的人見得深,其深無底,其廣無邊。什麼人能究竟?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不能究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然後你才曉得,佛的經典奧妙無窮,怎麼能講得盡?天天有新意思,你怎麼能講得盡?跟世間文章不一樣,世間文章一個意思,沒有什麼深意思,所以能講盡,文章看一遍不想再看了。世間最好的文學,中國古人所謂的中國四大小說,這是著名的文學,《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四大小說,我想你看十遍之後不想再看了。為什麼?意思盡了,它只有這麼大的範圍。這佛經你看千遍、看萬遍,愈看愈有意思,它沒有窮盡。中國儒家的東西可以達到百讀不厭,你念一百遍還有味道,還想看,甚至於二百遍、三百遍。如果說古人的話讀書千遍,讀一千遍大概不想再看了,為什麼?意思你都曉得了。唯獨佛法,佛法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自性沒有底,自性沒有邊,所以它的意思也就沒有邊、沒有底。
下面引「《文殊般若經》曰: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文殊般若經》上這段話,我們要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會起個什麼念頭?死心塌地專修一門,我不要再搞別的,不要再找麻煩了,一門深入就選定《無量壽經》。這部經學通了,法法全通了,就怕你這法不通。到什麼時候全通?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全通。事一心通一半,理一心全通了。這個道理要相信。許多人不相信,也說明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不相信是什麼?要廣涉經論。四弘誓願裡頭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學無量法門是有根據的,佛教我們的。可是四弘誓願你有沒有看清楚?確實看清楚的人很少,都是什麼?囫圇吞棗。它有階段的,第一條可以說那是本願,真的是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是菩提心,這是菩薩的大願。後面三願是為了完成這一願,你沒有後面三條,你那個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憑什麼度?所以後面三願完成第一願。
那我們從哪裡做起?先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不斷,你不開智慧。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斷煩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斷煩惱。煩惱斷了,心就住三昧了,菩提心就發起來了,因定開慧。慧一開,那就是這一經通了,一切經全通。全通之後,教你去「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法門無量不是指經典,為什麼?經典用不著再去學了,那個法門是什麼?生活,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到處看、到處聽、到處接觸,你這一碰到就智慧開了,那叫法門無量誓願學,五十三參。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你都要去接觸,你都要去看、都要去聽,然後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不成佛不能度等覺菩薩,你跟等覺菩薩一樣,你度不了等覺菩薩,你度眾生還有欠缺,不圓滿;成佛,等覺菩薩、補處菩薩你都能教他,這圓滿。所以四弘誓願是有先後次第的,不能顛倒。
現在學佛出問題,煩惱沒斷,他就搞法門無量誓願學。真學到沒有?沒有,他所學的全是自己的知見,開經偈說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他不是的,他統統是自己的意思,不是如來的真實義,讀一切經全是自己意思。那就是什麼?把佛法變成世間法,把經典變成了世間的一種學術。這就搞,現在說得對,佛學。佛法不是佛學,但是佛法現在變成佛學了,人用研究學術的方法來研究經典,就變成了佛學,它變質了。變質了,佛學也不能解決問題,這麻煩。
那現在到底什麼能解決問題?念頭能解決問題,現在只好這麼說法。這個說法也是佛說的,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告訴你用這個,絕對的善念。善惡有標準,佛家的善以十善業道為標準,認真把十善業道做到,你學佛的根基就有了;十善業道沒有做到,你學佛沒根,你學一輩子,你入不了門。因為十善業道是戒律的基礎,是戒律的源頭、根源,你沒有這個東西,你怎麼能成就戒律?有戒,那你的定就有根了,戒是定之根,你就能修定,定是慧之根,有根你才能開智慧,要不然不行!
現在為什麼這麼差勁?念佛能往生嗎?現在念佛往生的人,經上有一句話,是什麼人?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一生得人身,糊裡糊塗,遇到這個法門,無量諸佛加持你,你真信、真願、真念,真往生了,就這麼個道理。如果不是過去生中有這麼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哪有那麼簡單!所以我們對這些往生的人要禮敬,他的根不是這一生修的,是過去無量世所修的善根,不是容易。你看他們念佛,淨念相繼,一句一句都能念下去;我們念佛,念不到一百句,忘掉了,佛不見了,妄念起來了,妄念什麼時候起來不知道。這就是什麼?這就是功夫不如人,人家什麼都不會,經教一竅也不通,他念佛就能夠相續不斷,一天拿著念珠居然能念幾萬聲佛號,我們學教的人幾個人能做到?
所以不能高估了自己,高估自己就傲慢;不能輕視別人,別人過去生中怎麼修的我們不知道。所以人不能不謙虛,不能不尊重別人,很重要!我們現在還沒有這個能力,不能一眼看穿這個人前世是幹什麼的、再前世是幹什麼的,沒有這個能力。像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看任何一個人,都能看到他無量劫前。這個本事我們知道,都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力的加持,他得到的。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可以說,也是過去生中無與倫比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才遇到。遇到之後要珍惜,要認真學習,因為我們過去生中雖然多生多劫供養諸佛如來,對於事實真相還是迷惑顛倒、搞不清楚。但是這一生在經教裡面可以幫我們大忙,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但是要用真心去做,妄心不行,真心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我們同學當中有一個榜樣,劉素雲居士,大家曉得。她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她的恆心毅力成就了她。生病的時候,十年就聽一部《無量壽經》。她說我別的沒學會,就學會了一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就學會這八個字。她就真幹,就選擇了一套《無量壽經》的光碟,早年我在台灣講的,大概一百多個小時。《無量壽經》聽完,她就從頭聽。她告訴我一天聽一片,一片一個小時,但是這一個小時她要聽十遍,就是每天聽經十個小時,就是一片重複十遍,這得很有耐心。那這部經聽完了,從頭再來,一遍一遍的聽,聽了十年。除了聽經,她就念佛,她沒有妄想。所以十年之後,她真的成功了。現在許多人告訴我,劉素雲居士有神通,我相信。她沒有學過的經,沒有聽過的,請她去講,她講得頭頭是道。這是什麼?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了,她沒有困難,稍稍做一點準備,她就能講得很好。
佛給我們講的話,句句是真話,沒有一句是騙我們的,問題是我們肯不肯相信?肯不肯真幹?你要真幹,真幹就真成功,你這一生就成菩薩,將來一定成佛。所以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抓住這一門,決定別放鬆,十年你有大成就。你真的念一佛,曉得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跟念無量諸佛功德是一不是二,沒有差別。不是說我念一尊佛功德少,我念無量佛功德多,錯了!我學一切經,我的智慧大,我學一部經,我的智慧小,也錯了!學一部經那個功德大過學一切經。這裡頭有祕密,不能不知道。所以念一佛功德跟念一切諸佛功德沒有兩樣,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一部經跟一切經的功德沒有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一如是明心見性,成最正覺是見性成佛。成佛了、見性了,悉具無量功德、辯才,這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只要見性,它統統起作用。如是入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的人,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恆河沙數的諸佛法界你全見到了,你全明白了。於三昧中,遍知諸佛世界差別相,你看看,無差別相是見性,差別相是見相。「正與住定供佛同旨」,同一個宗旨、同一個目標。
願二十四章,前面二十三章我們學過了,後面是最後的一章。最後一章有三願,四六、四七、四八,最後的一章有三願。請看經文: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
這個經文裡頭很清楚,把條件說出來了,他方世界不是凡夫、不是二乘,是菩薩眾,這個要看清楚。所以他們能夠得,你看聞名,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是見到《無量壽經》,他得的利益,『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我們看註解,「右章」,這是最後的一章,四十八願最後一章,「具三願,獲陀羅尼以上,為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一二三忍以上,為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最後是「第四十八願現證不退願」。
現在我們看,「第四十六願」,離生,「證離生法」,「離生者,離生死也。三乘行人,入於見道。因見諦理,斷見思惑,永離三界之生,是云正性離生」。首先給我們解釋,離生法的離生的意思,就是離六道生死輪迴,就指這個。三乘行人,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這個地方的聲聞緣覺是小乘,菩薩是權教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佛也包括在菩薩裡頭。他們離開六道輪迴了,這三種人都離開六道輪迴,那是什麼?入於見道,他們證得見道位。因見諦理,這個諦理就是事實真相,我們今天講事實真相,佛經上也說諸法實相。真相明白了,所以見思煩惱放下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放下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出離六道輪迴了。所以輪迴不是真的,是假的。佛在經上用個比喻告訴我們,把它比喻一場夢,《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就是指的六道,六道裡頭的一切法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真正了解,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
這個事情佛在經典上講得很多,而且講的時間很久。經典流傳到中國也兩千年了,我們讀誦的人很多,學習的人很多,為什麼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雖然學,確實沒懂、沒有真懂;換句話說,都是半信半疑,因此煩惱習氣放不下。這種虛妄境界從哪裡來的?就是煩惱習氣變現出來的。就好像作夢一樣,夢從哪裡來的?阿賴耶識裡頭那些業習種子,我們睡覺的時候,意識不能控制了,它就冒出來了;我們清醒的時候能控制住,它不會出現,但是不能控制的時候,它就出現了,不是真的。有定功的人,行,他能把它控制住。所以阿羅漢修的九次第定,這《楞嚴經》上說的,超越六道輪迴。要功夫深,定功不夠不行。世間禪定,四禪定、四空定叫八定,出不了六道,能夠到四空天、四禪天,能生到那個地方去,出不了六道輪迴。真正到第九定,超越了,輪迴就不見了。就好像你作夢,夢醒了,夢醒了的時候,輪迴不見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這一願下午好好的來學習,很有味道。
轉貼自:http://ft.amtb.tw/dv.php?sn=29-264-0001&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吉祥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