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10 10:08:43| 人氣3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第四十四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十四集)  2010/12/4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44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好!我們剛剛一起學習《左傳》這篇文章「介之推不言祿」。這篇文章還有一個情況、一個說法,是介之推跟他的母親在綿上,而文公找不到他們,最後是放火燒山,然後留一條通路,希望把他們母子逼出來,讓他們走出來,因為他找不到。結果這對母子,最後寧可燒死,也不願意出來。這個說法當中有講到,在柳樹下燒死了。

  所以這篇文章當中也給我們人生很多啟示。從一開始,家庭為什麼會亂,我們家的領導者,要懂得節制欲望,女主人,要懂得心胸寬大。而接著講到,「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其實我們在盡道義當中,不能摻雜功利心,不能邀功,不然這個道義的心,慢慢就變質了。就像我們之前學的,「諫太宗十思疏」,「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要建國之初,那個時候群雄並起,國家很亂,抱著統一國家的信念,這是至誠。所有的臣子跟著他,很多開國的帝王,竭誠胡越為一體,要為人民帶來好生活。結果等他登上皇位了,開始貪婪好色,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這個心就變掉了。所以我們剛剛舉的是夫婦,彼此那一分道義,終生要保持,對方的恩,不能忘,「恩欲報,怨欲忘」。

  包含我們在推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道義、職責,我們不傳下去,何以見祖先?以後就不敢見祖先,這是我們應盡的道義。我們在做的過程當中,不能變成起了個念頭,我付出很多,我很有功勞,我很了不起。其實最重要的,是老祖宗的智慧好,哪怕我們在分享的過程當中,給人家利益,那也是因為老祖宗的智慧好,也不是說我們的德行多高,能給人家利益。所以顏回的德行,是我們觀照自己很重要的一個標準,顏子是「無伐善,無施勞」。這個無伐善就是不張揚自己的優點,也是不強調、不表揚自己的付出貢獻,這個都是無伐善的意思。一有這樣的心,人就傲慢起來了,就邀功起來了,就不好了。

  而孟子也說到,善養浩然之氣,這個浩然之氣就是集義而生,他的心裡都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利益這個態度,都是道義。跟人都是談道義、付出,從沒有求回報,從沒有在那裡計較的。而人當有貪念起來的時候,他的心性就在往下降。所謂「無欲則剛」,人沒有那種欲求,他才有那種正氣剛直。他一貪功名利祿,他道義的態度就慢慢下降。所以我們要守好自己的這一顆心,時時效法孟子,我對家應盡的道義是什麼?我對我自己的團體單位,以至於對社會國家,我應該盡的道義是什麼?人一自私自利起來,那德行良知就開始往下降了,不進則退,而且退會退得很厲害。

  你看年輕人出來,面對很多誘惑貪著,想不到父母了,想不到曾經幫過他的人,甚至有嫉妒心,連曾幫過他的人,他都對立,甚至於是陷害都有可能,就為了達到自己的欲望。所以我們在行道的過程,要很有警覺性。「從善如登」,一個人行善像爬山一樣,一步一步用力往上邁;「從惡如崩」,一個人惡的念頭、惡的行為一出來,就像爬山沒踩穩崩落下來、滾下來。爬上去很慢,掉下來很快。所以俗話有講,「一失足成千古恨」,人道義的心一離開,有可能就幹出一件終身悔恨、無法挽回的惡事。所以時時要高度警覺,不能墮落。

  後面,他的母親是用激將法,是用試探他,看看兒子是不是很堅定。其實大家看,介之推這麼有氣節,誰教出來的?所以母親試探完之後,感覺果然是我兒子。最後一句話,「與汝偕隱」,我陪你,我成全你。大家看到這一段,當你的孩子說:媽,我這一生不為自己活了,為文化復興而活。你會不會說,與汝皆幹,好,媽跟你一起,爸跟你一起。那您真的是成就孩子的功業道德。不只孩子,當你的另一半,他是很有道義的人生態度,我們能不能隨喜,甚至成就他的道義?

  這一次,剛好我們十一月二十九號,辦了一個中華文化進修班,來自很多地區,尤其我們祖國大陸,來了五十幾位學長們。他們一來,要四十五天。大家要了解,他們能來,背後一定有他很多親朋好友,甚至於是他的同事支持他。你好好去,去學習,這裡統統交給我們。所以這些學長們能來,他背後有多少都是以復興文化為己任的親戚朋友,這都是很值得我們佩服的。

  最後晉侯這八個字,「以志吾過,且旌善人」。文公也不簡單,接受人家勸諫之後,不僅面對過失,還昭告天下,讓天下人都記住他的過失,記住這個教訓。我們之前好像也有提到魏文侯,他不是有一天在那哼著,他當國君最高興的就是「所有的人都聽我的、所有的人都聽我的」。你們好像表情,忘了嗎?才教一遍,不是二十一遍,這很正常,不是你們有問題,是我有問題,我才提第二遍而已。五十頁,這些留名青史的人,都很不簡單,這都是我們的學處。

  你看另外一個,同樣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君王,師經鼓琴。師經是他們國家管音樂的,他在彈琴,「魏文侯起舞」,跟著音樂起舞,「賦曰」,他剛好有那個興致,就開始作賦,在念著說,「使我言而無見違」,使所有的這些臣子聽到我的話,都沒有人敢違背,都聽我的。結果他在那裡哼著、賦著的時候,突然師經本來在彈琴,馬上抱著這個琴,「援琴而撞文侯」,就衝過來。「不中,中旒潰之」,沒有撞著,為什麼沒撞著?因為師經是瞎子,他只是跟著聲音撞過去。古代這些樂師很不簡單,因為他希望他的音樂造詣更高,能創造出更能利益人民的音樂,他怕自己的專注力被眼睛分散了,所以把眼睛弄瞎。古人那種捨己為人,真是讓我們動容。結果他撞的時候沒有撞著,文侯一閃,因為太突然了,文侯也跌坐下去,所以他那個帝王的帽子,前面都是有玉串,就撞得都碎了。

  結果文侯驚魂未定,慢慢的緩過神來,「文王謂左右曰」,對著左右的人講,「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當臣子的撞他的國君,這個罪應該怎麼判?「左右曰,罪當烹」。要把他煮死,這個罪太重了。「提師經下堂一等」,這些左右的人抓住師經要去行刑才走下一步。師經曰:「臣可一言而死乎」?大王,可不可以讓我講一句話之後再死?文侯曰:「可」。師經曰:「昔堯、舜之為君也」,昔就是指往昔,堯舜這些先王當君主的時候。「唯恐言而人不違」,就怕他講的話有不妥的地方,底下的人不馬上糾正他。因為他們不糾正,可能決策錯了,傷害的是老百姓。所以也不希望底下的臣子變成不講,只是順著君王的意思,就有巴結在裡面,沒有正直。所以一直都是引導臣子,一定要把他們的不足講出來。「桀紂之為君也」,桀王紂王這些暴君當國君的時候。「唯恐言而人違之」,就怕講的話人家有反對的,有提出異議的,這是他最不高興的。所以「臣撞桀紂,非撞吾君也」,我剛剛聽到那句話,我是想到了桀紂,我是要去撞桀紂,君王,我不是想撞你。以前的臣子,歷史都讀得很通,而君王也讀歷史,這麼一勸沒有直接,但是間接提醒他的國君。

  結果「文侯曰」,文侯一聽完,對,桀紂就是講這種話的人。「釋之」,把他放了。「是寡人之過也」,不是他錯,是我錯了。「懸琴於城門」,把師經撞他的那個琴,可能也撞壞了,就放在城門上。「以為寡人符」,就是讓這個琴昭告天下,寡人曾經犯這個錯。「不補旒,以為寡人戒」,我這個帽子,這些玉串壞了,不修了,我每次看到,就知道我的過失,我就不敢再忘。「以為寡人戒」,這是一個領導者很難得的地方,過失不敢忘。包含像那些先王,像湯王,面對聖人的教誨,還把它用在洗臉的盆子裡面,「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盡一切方法,提醒自己,提起正念,不敢有邪念,不敢做錯事情。

  整篇文章,事實上也是代表介之推勸諫他的君王。我們一想到勸諫,就想到《孝經》說的,「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這個進,一般就是在朝廷之上,盡心盡力為國效力,出一些好的意見政策。「退思補過」,回到家裡,可以是退的意思,還不斷的在思惟,君王還有哪些不妥的地方,趕緊要提醒他。另外這個退也可以延伸到,沒有在朝廷裡面,可能在朝廷之外當官,也是想著、關心著君王的狀況。就像我們之前學的「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這就是進思盡忠;「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退思補過。「將順其美」,領導者對的,盡心盡力輔助;「匡救其惡」,錯的,趕緊善巧方便提醒。當然,伴君如伴虎,他權位很高,所以這勸也要有智慧。

  一般古代勸君王,當然這個勸是指君王比較大的過失,一些小過失,那就順其自然多提醒,因為它不至於會造成國家的動亂。為什麼這些忠臣一定要勸?因為那些情況,必造成國君跟國家的危難,這個時候義之所在,不勸是不行的。可是勸,也不要危及、危害到自己的命,所以勸三次不聽,可以離開。就像范純仁先生講的,「茍言之不用,萬鐘非所顧也」。他是當到宰相,假如他講的話,皇帝不聽、不接受,不能用他的建議,他宰相的俸祿,他也不領了。他來做這個官,就是為國家社會的,不是為這個俸祿的,真的不聽,可以走。走好不好?好!走也是勸,是不是?因為勸三次不聽,再勸可能就結怨,但又不想同流合污,這事情是錯的,不能跟著一起錯,離開。假如這個領導者,冷靜下來,還能關照到問題,一個大忠臣離開,他就會反省,所以有時候離開也是勸諫。後來領導者反省了,請你回來,要怎麼樣?趕快回來。你不要說,哼!耍大牌,那這個心態又偏了。至始至終,都是為了領導者好,這個心不能變,不能夾雜情緒在裡面,一夾雜就不忠。敬忠敬忠,忠誠,忠則是正,心一偏就不忠。

  而勸當中,《孔子家語》裡面指出來,勸有五種,譎諫、降諫、直諫、戇諫、諷諫。當然,用哪個方法,還得要觀察帝王的性格。大家想,我們剛上完「諫太宗十思疏」,魏徵有時候能直諫唐太宗,因為他是唐太宗,假如換做另外一個皇帝,這麼幹行不行?這麼幹,三個腦袋都不夠,所以還要看情況。第一個譎諫,是委婉的勸。降諫,變成委屈自己,好像很卑微,苦苦哀求的勸。第三直諫,很正直的言語去勸。第四戇諫,是很魯莽的去勸。第五是諷諫,諷諫是去勸但用暗示的,代表君王真的有心,他就聽懂了,他根本不能接受的,也不跟他發生衝突。比方說,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可以人而不如畜生乎?用這些言語、譬喻提醒,孔子是比較贊成諷諫。

  勸諫當中,孔子在《論語》當中,還舉一個例子,也很典型。孔子講,「直哉史魚」,史魚他的原名叫史鰌,字子魚。孔子稱讚他,「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看得懂嗎?這一段講到,史鰌非常的正直,不管他的國君有沒有道,這個「矢」就像弓箭一樣,很正直去勸。蘧伯玉又是另外一種忠臣的樣子,他是「邦有道」,他就盡力去奉獻他的學問跟智慧。但是假如領導者無道,他勸不聽,他就SAY GOOD BYE,自己就回家去了,他也不去強求。這個「卷而懷之」,就好像我們捲個東西把它捲起來,懷抱著。就是他把他的學問才能收起來,看哪天因緣再成熟了,他再出來,他不強求。所以很多很有德行的人,你很難請到他,只要這個領導者有私心,就留不住他,他不是為錢來的。所以「難進而易退」,你很難把他請進來,但他很容易就走了。但是小人,「易進而難退」,他要謀私利,你讓他進來,引狼入室,你要再把他推出去就不容易了。現在有的公務員,不認真工作,都在單位裡面打混,當米蟲,不為國家做事,只是在那裡領薪水,有時候記功嘉獎,還在那裡爭,那就是小人,易進難退。

  這個史鰌他在晚年的時候,因為敬畏衛靈公,他用了一個奸臣,叫彌子瑕,只會巴結諂媚,沒什麼學問,然後不用蘧伯玉,所以史鰌就非常擔憂,一直勸,最後他去世了,也沒勸成。雖然衛靈公沒有用蘧伯玉,可是他也知道史鰌是很忠誠,因為畢竟是他國家的老臣,所以也很傷心,就去祭祀。結果到了他們家一看,那個棺木沒有放在正堂,放下旁邊的窗戶底下。靈公看了,你這個兒子在搞什麼?你父親去世了,你居然這麼不守禮,就質問他的兒子。結果他兒子就對君王講,君王,我父親臨終的時候交代我,他沒有為國家盡到忠,沒有勸君王用良臣蘧伯玉,所以他覺得他沒有資格死後放在正堂,只能放在旁邊的窗戶底下。當下,靈公一聽,非常感動,也很慚愧,之後就用蘧伯玉,然後罷黜了彌子瑕。所以史鰌連最後一口氣都想著什麼?如何勸他的國君。你看勸動之後,影響的是一個國家的發展,人民的幸福。活著的時候,以身去諫,死的時候以他的尸體去勸諫,「死以屍諫」,這個也是讓我們非常感佩的一位忠臣。

  剛剛提到的是臣子的一個態度。而我們在談忠的時候,其實很自然也都會談到君的德行。因為這些忠臣勸諫國君,最重要的還是要成就他的德行。所謂「君仁臣忠」,希望他更有仁慈心,來愛護人民。而一個領導者,要能做好,很重要的,我們儒家三寶,叫君親師。道家的三寶,「一曰慈,二曰簡,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其實就是禮讓、忍讓、謙讓的態度。大家看,這是道家三寶。請問,金融危機,假如有這個三寶,會發生嗎?會不會?不會發生。你看能解決金融危機的,不是經濟學家,是誰?老子。有仁慈,還會幹那個事嗎?有節儉,還會出現這麼大的金融黑洞嗎?那不都是過分消費、奢侈造成的嗎?所以從這裡我們看,聖賢人這些智慧,千古不變,幾千年之後的大問題,他們幾個字就點出根本問題。儒道釋,佛家三寶是什麼?住世三寶佛法僧,實質三寶是覺正淨。這三教的三寶,我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時時記在心上,就得大受用,人就時時都在道德、在智慧當中。

  君親師當中,一個君者,一定要有使命,要有責任感,要大公無私,「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而且從我們這幾篇文章當中,我們還體會到,領導者要以身作則,還有沒有?大家剛剛背的那篇文章,叫「才德論」,要知人善任,你要知道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有德才,他假如才勝德,你再用他會怎麼樣?才勝德謂之小人,小人挾才以為惡,惡無不至矣。所以你要知人,知了人,你還要把他擺對位置,要善任。他是文的,你不要把他擺到武的去;他是武的,你不要把他拿去做文的事情。他的特質,你要充分了解,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再來,我們這幾篇一直在強調的,也要有受諫的雅量態度,這是君。

  領導者同時是子民的父母官,包含現在是個企業,企業是個大家庭,領導者就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應該有哪些心境?父母親的心境,高度信任。我感覺從小到大,雖然我成績不好,也挺調皮的,但是父母都還是非常信任我們可以愈來愈好。包含我成績不好的時候,我爸爸每次都笑著說,「加油加油,一定可以再進步的」。對我那種信任,就會讓我感覺到,不好好加油,對不起父母的信任。這是高度的信任。而且不捨不棄,不管孩子發生什麼情況,都是想著怎麼愛護他,怎麼幫助他,沒有嫌棄。我們對學生,對自己的員工,能不能保持這樣的心境?不求回報。父母的心就是不求兒女回報,但是這一分無求的付出,感得的是孩子的至孝。所以一個領導者不求回報,一心為員工,感得的是員工的盡忠職守,這是相互感應。孟子那一段話很有道理,「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領導者把底下的同仁當作自己手足一樣看待,底下的人,把他的領導者就當作自己的心腹一樣看待。

  而且這個親,也要護念我們底下人的成長。這個成長包含他的健康,你領導者,讓底下的人做到累垮了,這個也不妥,這對他的家庭就很難交代。尤其,像在祖國大陸,很多的企業,他的員工可能來自於各個省分,都是離鄉背井而來。他的父母也是信任我們的公司,信任我們的領導者,我們也有責任,要照顧好他的身體。不只身體,要照顧好他的心靈,不能讓他墮落,讓他長德行,讓他的人生往幸福去走。很多人到了大都市裡,那個行為一直在墮落,就不好了。所以我們很多企業家,接觸傳統文化,真的是這樣的心,照顧他底下的員工。我們最近接觸幾個企業家,我們從他的言談當中,真的把員工的利益,員工的未來幸不幸福,擺在第一位,而他們的企業現在也是發展得非常非常好。這個都印證古聖先賢講的話,「愛人者,人恆愛之」。「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領導者這麼仁慈,哪有底下的人不講道義的道理?他們很多員工,等於是公司成立以後就一直跟到現在,都非常忠誠。這是君。

  師,一個領導者,還要能夠教育他底下的人,長他的善心德行,而且這個長善當中,還要有因材施教的心去做。因為每一個人的差異還是很大,因財施教,栽培同仁,針對他的情況,去給他教導。包含,一個企業家在這個時代,因為以前是士農工商,現在是變成企業界的領導者,受社會國家的重視,受重視的背後,也是有更重要的社會責任。現在很多大學的單位,都邀請企業家去演講,因為他們覺得企業家就是成功的代表。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這些領導者,企業界的企業家們,要把承傳文化,承傳智慧,也要放在心上。然後,又能在員工出現任何一個狀況的時候,不只自己沒有情緒、沒有動火,還很冷靜的去應對,藉這個機會點,教育員工,使人覺悟。就像我們教小朋友,小朋友犯錯的時候,假如在那個時候,我們很冷靜去處理,讓他認知到他的過失,可能他一輩子都不會忘。不只是學生,不只是孩子,我們底下的同仁下屬亦如是。但是第一個,我們得要伏得住情緒,不能動氣,再來要真有智慧,很明理,一看就知道問題在哪,循循善誘去提醒他。

  這是從君親師來觀照我們一個領導者,有沒有跟這些心境相應。我們相信只要相應了,一定是一個非常好的領導者,受歡迎的領導者,也相信這個團體的凝聚力會很強。但是假如我們在帶領團隊的過程當中,覺得有很多問題存在,我們再回到這些觀照,是不是哪裡還做得不夠,一定能找到一些症結點,再提升,再突破。我們忠就講到這裡,告一段落。我們接著來看信,我們一起翻到一百四十八頁,信篇的「緒餘」。這個忠信二字,是一個人德行提升的動力,一個人時時講忠講信,他就會不斷的要求自己、提升自己。所以開始就講:

  夫信。德之固也。】

  信是德行能不能穩固的關鍵,因為信是誠信不欺,一個人誠信不欺,他才有可能德行提升。他假如不能做到,他就是自欺又欺人。所以:

  說文。】

  當中說到信:

  誠也。】

  所以我們常說誠信誠信,信一定從他的真誠流露出來。

  從人從言。會意。】

  信這個字,左是人,右是言,所以叫會意字。會意字,我們再舉另外一個字給大家體會一下。武功的武,CHINESE功夫,武功的武,這個武字叫止戈,那就把武的精神表現出來。武是什麼?動武是代表要化解衝突才動武,不是以強欺弱。所以以前歷史當中叫正義之師,動武是為了讓天下太平才動武,不是去搶人家的東西。在那裡耍自己的武力很強,這在我們整個華人覺得那叫蠻夷。所以歷史記載,幾千年來,我們沒有對其他的國家發動戰爭。從這裡我們看,我們老祖宗這個武字,就是這個意義。韓國好幾次,我們派兵去,為什麼?他內亂,是為了讓他國家安定,派兵出去幫助他,完了之後就撤回來。鄭和,二、三萬人的軍隊,那比哥倫布的船不知道大多少倍,軍隊這麼強,沒有去侵害佔領過任何一個地方。我們就看文化很可貴,我們中國人(華人)的修養,在這裡體現出來。

  所以現在西方有害怕說黃禍,怕華人強盛起來,會不會帶來災禍,不能怪他們,他們叫杞人憂天。他們還不算深入中華文化,他假如深入,他就知道,文化愈昌盛,這個世界愈能得到中華文化的滋養。你看鄭和下西洋,那時候幫助了多少國家地區。所以現在,當時候的印尼,有一個都市,現在還取名叫三寶隆,三寶就是指鄭和大人,六百年之後還感激他。諸位學長,你現在做的事情,會不會六百年之後的人,還感激你?厚德!我們不要想那麼大,六百年後的子孫還會不會記得你?你怎麼搖頭?還有時間,你現在搖頭不就已經蓋棺論定了嗎?現在做都不晚,尤其現在是文化危急存亡之秋,我們好好來承擔起來。六百年後,在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辦一場課程的時候,你的子孫就會上台來,我是六百年前某某公的後代,到時候會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這真的,不是假的。六百年之後,人家說我是沈慕羽老先生的後代,掌聲會響起來,「聖與賢,可馴致」。

  所以武是會意字,信也是會意字,代表什麼?人言,人講出來的話一定是信,所以一個人不守信,他講的就不是人話。大家注意,不守信的人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叫五常,仁義禮智信,人不守五常,他就不是正常人。老祖宗造字,也給我們很大的提醒,到底我們想不想活著像個人。而現在這個信字,還真的是很危機,有一個心理調查,調查現在的孩子,他最不能接受父母什麼?他說父母不講信用。信用危機,一個孩子連對父母的信用都提不起來,他還要去相信誰?所以注意,父母絕不能失信於孩子。曾子殺彘,這個故事我們都會說,到底對我們自己當父母有沒有高度的提醒。接著講到:

  是知人言之不可不信也。】

  從這個會意意思當中,人一定要守信,這做人的根本。

  言必有信。】

  言語必定要誠實守信。

  可以踐交遊之然諾。】

  這個『交遊』就是指常在一起的朋友,常有打交道的。所以守信可以實踐跟朋友之間的承諾。

  可以化倫類之猜嫌。】

  因為我們做出來,都是守信用的言行,就能夠化解,這個『倫類』就是同類,可能是親人、同事、同學,這個都可以稱為倫類,化掉之間的猜疑。假如我們很有信用,人家跟我們做生意、相處就非常沒有負擔,交給你我絕對放心。然後跟你住在一起,都不怕什麼東西不見了,錢也不怕有什麼危險,甚至於是跟你講一些祕密的話也不擔心,因為你很守信,不告訴別人。不過我看現在,這一點,一般人很容易做不到。我跟你講,你不可跟別人講,然後他說好好好。他也去跟人家說,我跟你講,你不可以跟別人講。然後那個人也是,我跟你講。所以密室相語,不相發露,這是一個當朋友的道義。為什麼他會跟你講,因為他太信任你了。他不講出來,又悶得慌,又很痛苦,他需要有人可以傾訴一下,但是絕對不能夠講出去。有時候真的比較隱祕的事情講出去,可能講一次,這個情誼就完全破損掉了。一個人都去實踐他的諾言,很守信的話,所有同類之間的猜疑就化掉,所謂日久見人心。

  可以孚州里蠻貊之心意。】

  這個『孚』字意思就是使人家信服,對他非常信任,使人信服就是這個孚的意思。使誰信服?『州里蠻貊之心意』,這個「州里」,其實就是指跟自己很近的人。州是二千五百家稱為州。五家為鄰,五個家族為鄰,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現在一家是四個人、五個人。以前的一家,那是整個大家庭,五家為鄰,五鄰為里,所以代表二十五個家族是一個里,以前的單位是這樣。這個「蠻」是指南方的民族,我們一般稱南蠻,南方的民族;「貊」是北方的民族。代表很遠的,甚至語言都不通的,文化差異很大的民族,都能夠讓他們的心意能信任我們。

  講到這裡,我們翻到十九頁,來看孔子的一段開示,就很能夠解釋,如何「可以孚州里蠻貊之心意」。我們看最後一段,在《論語》當中,「子張問行」。子張,他姓顓孫,名師,是陳國的人,小孔子四十八歲。我們注意到,孔子身邊很有成就的這些弟子,都小孔子四十幾歲的好多。曾子小孔子四十六歲,子張也是七十二賢之一,子夏小孔子四十四歲,當時候他們跟著孔子才二十出頭,就這麼有成就。我們現在想到這些賢人,二十幾歲學問就這麼好,不好意思,汗顏,我們要趕緊加油。子張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夫子,人要怎麼樣才能達得到,這個行是什麼?處處行得通,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結果,「子曰」,孔子回答到,「言忠信,行篤敬」。一個人言語非常忠誠,守信用,行為非常的篤實,恭敬,這個篤實就是很樸實、很實在。他有言忠信行篤敬的德行,「雖蠻貊之邦行矣」,雖然他在遠方,這些其他的民族,都能夠跟人相處得很好。這個行,就是沒有任何跟人家相處的阻礙,很快的就取得人家的信任。

  在周朝的時候,泰伯、仲庸,他們離開自己的國家,到了現在江蘇一代,那個時候也是還沒有開化的民族,其他民族,他去接觸了,居然這個民族推他為君王。你就看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人有德行,到所有的異族都佩服他,推他為君王,聽他的領導。「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這個人反過來,沒有德行,「雖州里行乎哉」,縱使是在自己的家鄉,最近的這些地方,能夠走得通嗎?這個「乎哉」就是帶著感嘆懷疑的語氣,能行得通嗎?而這些君子,他言忠信行篤敬的態度,就好像「立」,他站著的時候,就見到了這個教誨,「言忠信,行篤敬」。「則見其」,這個其就是指言忠信行篤敬,「參於前也」,就好像立在他的面前一樣,他時時不敢忘。「在輿」,就是他們坐在車上,這個輿就是車上,就好像又看到這個教誨,「見其倚於衡也」,這個衡是指車子的橫木,好像那個字就印在那裡。所以古人修養德行非常的慎重,不敢懈怠,不敢鬆懈,這也是不斷的往「不可須臾離也」的境界在邁進。

  接著夫子講,「夫然後行」,一個人對「言忠信,行篤敬」能時刻不忘去力行,如此,這個夫就是指如此這樣的意思,他假如能做到如此、做到這樣,然後行,他一定走到哪都行得通,都受人歡迎。現在很多父母都擔心,我以後孩子能不能跟人相處,會不會受人歡迎?起這個念頭,叫杞人憂天,應該怎麼樣?真正讓自己的孩子「言忠信,行篤敬」就對了,你以後就不操他的心。子張聽完老師的教誨,「書諸紳」,這個書就是書寫,就把這段話寫,這個諸是之於的意思,這個之什麼?就是指「言忠信,行篤敬」,於就是在,就把這個教誨記在,紳是指他衣服的衣帶,就把它寫在衣帶上,時時怕忘了,趕緊再拿起來看。所以子張的學習態度也不簡單。我們再翻回來一百四十八頁。從這裡我們感覺信很重要。接著又提到:

  信。則民任焉。】

  守信,言而有信,人民信任。在團體裡面,領導者守信,底下的人就信任。尤其身為一個領導者,最好常常有個小本子記事,講出來了,答應了,先把它寫下來,不然很容易忘。尤其現在生活步調太快,你不寫下來,二十分鐘以後,我剛剛講什麼忘了,在那裡想半天,腦細胞衰弱,想不起來。這個時候得靠工具,不然常常忘了,自己心又不安,身心耗損很厲害,用工具記下來。大家有沒有準備好明年的schedule,行事曆,每天都有一頁,這樣來管理。一答應人家的,一個月以後的,馬上寫上去,你都不會忘。因為一般好的shcedule,一個月前面有一張就是整個月的,接著才是每天一頁、每天一頁,你就先記上去,常常翻,你就不會忘記,不會失信於人。而且因為你常常有記錄,你的心是定的,你不怕忘,不會擔憂一大堆事。所以一個人心要定得下來,有時候還要多靠一些方法、工具。比方說,《弟子規》講的「置官服,有定位」,那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習慣,你動了要把它放回去,不然到時候找不到,心慌意亂。不只自己心慌,還罵人,家裡的人還被颱風給掃到。所以:

  故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

  這也是《論語》裡面的教誨。這個君子,可以指國君,也可以指一個單位的領導者,要跟人民建立信任,才能夠去指派他們做一些勞動的工作。假如還沒有信任這些領導者,然後就派給他們一大堆工作,他們就會覺得,這是『厲』就是虐待自己。比方說,一個員工剛來,跟公司領導都還不是很熟悉信任,你一下子終於來一個人,所有的工作都把他壓下去,這個人不被壓死才怪,不被嚇跑才怪。他就覺得你們把我當什麼?但是假如建立信任,知道你要多接受這些磨鍊,你可以積累很多能力,他信任你,他也了解你要栽培他,你再派給他很多工作,他是歡喜感恩,這樣就不一樣。

  信而後諫。】

  信任之後,才可以勸諫。這個勸諫一般指領導者才可以勸他,領導者信任我們才好勸。延伸開來,五倫也都要守住『信而後諫』。

  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比方說,新認識的朋友、同事,還沒有信任,我們就指出他的問題,他一下調整不過來,還覺得你看他不順眼,在毀謗他。所以我們到一個單位去,一定要先讓領導信任我們,進一步才好勸,才好提意見。

  古帝王之治天下。】

  古代帝王治理天下。

  上信下行。】

  領導者堅守信義,這個『下行』就是下屬效法學習。曾經有一個故事,是齊國商鞅變法的時候,就是先在城門,放了一根很大木頭,說把這個木頭拿到哪裡,就賞多少錢,都沒人拿。最後真的有一個人試試看拿了,就得到這個賞賜。從此就以這件事之後,上面的人就很守信用,慢慢底下的人就信任國家,『上信下行』。你不能上面的人講一大堆話,最後都沒有實現,都只是空喊口號,慢慢底下的人就不信任了。所以得要真幹,真做,才行。

  而人民崇之。】

  領導者做好榜樣,人民推崇他。

  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上面的人講信用,底下的人就很有安全感,就會感激上位者的這些付出,他們也會用真心實意來對待國家領導。其實就是說也會真心實意的盡好他的本分。接著講:

  可以去兵。可以去食。而不可以去信。】

  這段話的典故,也是《論語》裡面,子貢問政治,孔子講到,「足兵,足食,民信之」。這三件事對一個國家的政治非常重要,讓軍隊強盛;人民衣食無缺,叫足食;再來,人民要信任國家。接著子貢也很聰明,進一步問,夫子,假如出現狀況,這三者必須去一個,先去什麼?孔子說,去兵,軍隊可以先去掉,不能讓老百姓餓著。假如這兩個又要去一個?孔子說,去食,食物可以沒有,跟人民同甘共苦,但不可以失去人民的信任。自古皆有死:

  民無信不立。】

  所以這裡講,可以去兵,可以去食,而不可以去信,『民無信不立』。因為一個團體裡都不互相信任,不信任領導,他的內亂遲早發生。所以: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人假如不守信,真的不知道他能做什麼,真的不知道他的人生怎麼走?意思就是他的人生一定行不通,得不到人家信任,他連工作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人而無信就好像什麼?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做一個比喻,人假如沒有信用,就好像,這個『大車』是指牛車,『小車』是指馬車。這個『輗』跟『軏』,就是指車子的橫木,橫木接著要綁著這些牛跟馬,但是它要銜接就要有金屬貫穿物把它固定,金屬貫穿物「大車」叫「輗」,「小車」叫「軏」。而那個橫木,小車叫衡,大車叫鬲,有點不一樣。有列出來給大家看,大車的橫木叫鬲,小車的橫木叫衡,它要固定橫木,讓牛跟馬可以拉得動。當然要有金屬去固定,不固定的話,車子就拉不走,這個金屬固定物是輗軏。『其何以行之哉』,沒有這些輗軏固定,這個馬車就拉不動,就走不了。意思就是信是立身處世重要的德性,沒有這個德行,就沒有辦法在人群當中立足。

  好,今天我們就先談到這裡,我們下次把這三篇講完,三篇「緒餘」再加上「曹劌論戰」,這是信篇,我們來談這幾個部分。另外大家假如還有時間,可以再預習一下禮的部分。禮是四十二頁,「五帝本紀贊」,跟「孔子世家贊」,還有後面「緒餘」的禮,大家有時間都可以看,這是我們往後會講到的篇幅。因為我們守禮,首先要禮敬我們的老祖先,五帝都是我們的老祖先,還有我們的至聖先師,我們對他們的功業更了解,就生起這種感恩、禮敬之心。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3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幸福人生講座 |
此分類下一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第四十五集)
此分類上一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第四十三集)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