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9-21 09:11:50| 人氣41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答疑解惑---修持篇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問:聽《無量壽經》覺得很相應,很能契入,但是聽《華嚴經》就覺得很茫然。請問是不是境界不夠?

答:人有過去、今生,學佛同修決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學佛,每個人的善根都很深厚。過去你所修學的法門,這一生遇到了,就會覺得很投緣,很歡喜;從前沒有學過,這一生遇到了,就感覺很生疏,很茫然。你這種情形,大概過去生中修過淨土,《無量壽經》念得很多,所以一遇到就生歡喜心;可能《華嚴經》從前沒有學過,所以接觸之後就比較生疏,原因在此地。21-90-03

 

問:深圳是一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有許多密宗的活佛、法王來此地化緣。許多淨宗同修去灌頂,請問這樣做對嗎?

答:這是各人的因緣不同,無可厚非。但是要了解灌頂真正的意義,不是形式上的。形式上,用一點水灑在頭上就開悟了,那我們何必學經教,學得這麼辛苦!釋迦牟尼佛又何必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每天拿著水灑就好了。要明白道理。

 

  你去接受灌頂,他將水灑在你的頭上,你是不是真開悟?果然開悟,有效!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的上師,他在《無量壽經》註解裡講得很清楚,「灌」是慈悲加持,「頂」是佛法裡最殊勝的第一法門;灌頂就是將佛法裡的精華傳授給你。不是拿水灑頭。

 

  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每天將《無量壽經》或《阿彌陀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灌頂一次,念兩遍就灌頂兩次。那不是密宗的仁波切活佛給你灌頂,而是阿彌陀佛給你灌頂,十方諸佛如來給你灌頂。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法的道理,知道怎樣修學才是對的。

 

  你明白就好,遇到這些親朋好友,也應該將這些道理說清楚。至於他去不去,各有因緣,不必障礙,這樣就好。21-90-07

問:深圳經常有法師來結緣,並且講法,多數淨宗同修也去聽。請問這樣是否不專一?

答:佛法的修學,最重要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最好是跟一個老師學。何時才能離開老師?古人的標準是要開悟,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你就畢業了。古時候叫出師,可以離開老師了。假如你還沒有明心見性,不能離開老師;離開老師,你一定會走錯路。

  修學淨土宗,條件沒有那麼高,只要達到功夫成片,自己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什麼人講經你都可以聽,什麼地方你都可以去,因為沒有妨礙。如果自己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把握,還是專修比較好,也就是說不要離開老師。誰是我們的老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就是《無量壽經》,因此天天要讀誦,天天要思惟,要懂得經上所講的道理與方法,依教奉行。佛教我們做的,一定認真努力去做;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決定不能做。只要兩、三年的時間,你就有把握往生。

  淨土法門成就快,我們看《淨土聖賢錄》和《往生傳》,念佛三年五載往生的人很多。曾經有同修問我,是不是他們修了淨土宗,壽命只有三年、五年,剛好往生?我說不見得,哪有那麼巧的事!何以他們念佛三年五載就往生?他具足了往生的條件,什麼妄想都沒有,對於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毫無留戀,所以壽命不要,提早走了。因為兩個世界相比,一個是極樂,一個是極苦,既然極樂世界去得了,何必還在極苦世界受苦?但是有個例外,能去還不去,就是這個世間還有很多有緣的人需要幫助,所以遲一點走。如果在這個世間沒有緣,就先走了。明白這個道理,修行不能不專一,不專一很難有成就。21-90-07

問:朝陽寺有一位居士,止語修行兩年多。後來我發現他的心地並不清淨,言談中現煩惱相。我認為這種修行即斷了與眾生的法緣,這種苦行是很悲憫的事。請問這種修行方法對嗎?

答:你的想法很正確。止語目的是在專心,遠離外緣的干擾。口雖不說話,還常用筆寫東西傳遞給人,這個多麻煩!不如講話方便。他的這種止語是形式上的,念頭上並沒有止住。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修行要從根本修,根本是心地,要求的是心地清淨,心地不染,心地離緣。形式上,遇到有緣的眾生也要幫助,止語也可以幫助人。幫助哪些人?廢話太多的人。看到人家不說話,多話不如少話,少話不如不說話。但是要契機,你所示現的如果不契機,這個示現是白費,沒有人能懂,沒有人能受感化。

  總而言之,我們心之所思、行之所為,一定要利益眾生,對眾生有好處;不能利益眾生的,我們不做。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應當多做有利於社會大眾的事,感化社會大眾的事。21-90-08

問:實施觀心法門後,雜念妄想不多,能保持空念和無念的狀態。古德有云:「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到起不起時是煩惱魔。」有念與無念似乎相違背,請問究竟如何才好?又何謂天魔、陰魔、煩惱魔?

:「魔」的名稱、含義,《楞嚴經》講得很清楚。《楞嚴經》上說,無論什麼境界現前,決不可執著,這樣就好;而且《金剛經》也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離妄想、執著實在不容易,淨土宗教我們執持名號,專執著阿彌陀佛的名號,其他的都不要執著,這是一個好辦法。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其他的執著換掉,這個容易,所以念佛法門叫「易行道」。佛教我們要執持,一直到臨命終,還執著阿彌陀佛來接引,到了極樂世界再離一切執著。我們可以用這個方法取得西方淨土,這是穩當、可靠而且快速,往生極樂世界成功的果位是想像不到的,超越了其他法門的成就。正因為如此,十方世界諸佛如來都讚歎阿彌陀佛。21-90-15

問:小乘的四念處、大乘的禪及密教的大手印,與觀心法門,請問有何不同?可否截長補短,相輔相成?

答:各個宗派用的名詞術語、方法不相同,但是其目標、精神、義趣是相同的。四念處屬於禪。何謂禪?六祖在《壇經》裡說:「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心是定。」《金剛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不被外境誘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論是順境逆境決不受動搖、干擾,這是「禪」;永遠保持清淨心,不生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定」。

  這些法門可以相輔相成,但是修行一定要「一門深入」。其實一門就具足一切門,決不能三門一起修。所以,修學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適合自己現前的工作、程度,這樣容易成就。21-90-15

問:看很多佛書,請問對自己修行是否有障礙?

答:這個完全看自己。如果你看的東西很多,接觸的面很廣,心地依然清淨,沒有分別、執著,就沒有障礙;如果心地不清淨,還是要捨離。21-90-23

問:佛家說「相隨心轉」,法師說我們可以依自己的相貌來對照修行功夫。請問是否相貌較差的修行人,修行功夫也比較差?

答:不一定,因為人的相貌與前生所修的福報有關。四十歲之前,相貌好壞是前生注定的,這是過去生中的福報;四十歲以後,相貌好壞自己要負責任。這句話是何道理?從出生後,這四十年,心行的善惡決定影響你的相貌。所以,年輕時相貌很好,晚年之後相貌未必就好。相貌會變,變好還是變壞,與自己的心行(起心動念、生活行為)有決定的因果關係。

  佛說菩薩修行作佛,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善因得的善果。佛為何用這麼長的時間來修相好?這是一種示現,表演給我們看的。眾生都希望自己相貌好、身體好,佛就做這些示現,什麼樣的相貌是由什麼樣的業因修成的;你能修這個因,就一定得好果報。21-90-40

問:相貌較差的修行人,請問應如何克服自卑的心理?

答:要想把自卑的煩惱消除,只有一心念佛,不要想相貌的好壞。我們念佛修因證果,果報是究竟圓滿。現在相貌醜陋一點沒有關係,到極樂世界就是最殊勝的相好。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的造像,相貌各個不相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相貌,但是他有慈悲智慧,所以並不難看。明白這個道理,不要在相貌上生分別、執著,只要一心念佛,不知不覺我們的身體、相貌都會轉變。

  《無量壽經》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相貌就相同。為什麼要相貌相同?因為他方世界相貌好的人傲慢,相貌不好的人自卑。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在極樂世界把這樁事情消除了。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的相好都與阿彌陀佛相同,決定沒有差別。大家相貌都一樣,是否會混淆?到極樂世界每個人都有智慧,具足六種神通,所以絕對不會混淆。21-90-40

問:在對禪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當時為解脫麻煩而參加打七。老師打板的當時,我也進入了無量無邊的境界。當我入佛門選擇了淨土法門之後,才知道此事之大,怕妄語不該說,身邊又無明人,為此遠道來求法師開示。

答:在禪堂裡面參究,目的是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他的手段很特殊,他不給你講經,也不給你說法,只教你規規矩矩坐在那裡一念不生。你若生了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禪師就用香板供養你,這是真打,是要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你不打妄想了,老老實實什麼也不想了,還是要打,為什麼?無明。不是打你的妄想,就是打你的無明;總而言之,你非挨打不可。

  不過真正禪堂的堂主是不打人的,為什麼?這香板打下去,你會開悟,他就打你;打死都不開悟,他不打你。今天這樣的堂主已經找不到了,這些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能觀機,知道你的緣是否成熟。哪一天緣熟了,一敲你就覺悟了,這個板子打下去是無量功德;若打下去,你不開悟,這個板子打下去有罪過。所以,一定要有真正的道眼,看到這個人緣快成熟了,這一下幫助他,馬上就成功了。

  倓虛老法師是天台宗的傳人,但他是修淨土念佛往生的,他曾經跟大眾說:「他一生當中親眼看到念佛往生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的,有二十多人,聽到的都還不算數。而禪宗修禪得定的,他見過也聽過,但是開悟的,他一生當中沒有見過,也沒有聽過。」你就曉得禪之難!

  諸位要知道,參禪不開悟就不能了生死,將來到哪裡去?到四禪天、四空天;如果禪定不夠水平,就生欲界上面的四層天。欲界的四王天跟忉利天是靠福德往生的,修上品十善業道能生忉利天。而夜摩天不能全憑福德,還要加上定功,這個定功稱作「未到定」。換言之,這個定功還在欲界,不能生初禪天。參禪一定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能了生死,所以參禪不如淨土宗,淨土宗只要小小的定功,甚至沒有定功都能帶業往生,可見這個法門之殊勝不可思議。你能回過頭來念佛,這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21-90-62

問:感謝老法師苦口婆心講解《無量壽經》,使我學會做人。我堅定信心,走成佛之道,請問應如何提高修學?

答:修學在總原則上是講「相應」,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經典講的道理、方法一定要相應。譬如不殺生,我們對於一切眾生,如果還有傷害的念頭,我們就造殺業。菩薩戒跟比丘戒不同,比丘戒是論事不論心,我想殺牠但是沒有殺,這不犯戒。菩薩戒是論心不論事,你想殺牠而沒有殺,你已經破戒了。又如偷盜,如果還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這是盜心。所以,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去用功夫,這才是真正會用功。

  我們每天念《無量壽經》,為什麼要把經典念熟?因為念念當中都能想到經典中佛的教導,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有標準。遇到順境、善緣,我們要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遇到逆境、惡緣,別人想殺害我們,我們還是對人真誠,這是真功夫。

  經典上記載,釋迦牟尼佛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王是個惡王,將釋迦牟尼佛凌遲處死,用刀一片一片將他割死。釋迦牟尼佛心地非常清淨,沒有一點瞋恨心,而且非常感激歌利王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蜜。何以歌利王要這麼做?無知,不了解事實真相。他要是了解事實真相,他會非常恭敬,不會有如此粗魯的行為。

  所以,真正功夫要在逆緣當中修,在順境決定沒有貪愛、留戀,在惡境決定沒有絲毫瞋恚,永遠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心地平靜絕不起波浪,稱作「平常心」。我們總結佛的教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管在任何環境,不管面對任何人,這個心永遠不變,你的修行境界一定會顯著的提高,月月境界不同,而且法喜充滿。21-90-68

問:請問靜坐和禪坐有何不同?如果要修鍊禪坐該如何入手?

答:你要修禪坐,你去請教禪宗的大德,我不答覆你。21-90-70

問:當發心行善時,結果眾生所獲的利益並非美滿,自覺在其中必定有漏,請問如何做才能無漏?

答:這種事情總在「緣」字,緣的關鍵是眾生的善根、福德。眾生有善根、有福德,菩薩、有心人來提倡善法,提倡正法,自己依教奉行為大眾做榜樣,對他一定有啟發性。如果眾生沒有善根、福德,我們做再好的榜樣,他看了也無動於衷,麻木不仁。這種狀況,古人已經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所謂是「進則利益天下,退則獨善其身」。這是告訴我們,如果有緣,我們應當捨己為人,純粹做利益眾生的工作。如果沒有緣分,應當隱居,佛家講「住山」,就是隱居不下山,或者是閉關,完全做獨善其身的工作,把自己的德行與學問向上提升,等待機緣成熟。

  如果你「厚積薄發」,你積得愈厚,你發的力量就愈強。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好榜樣,他老人家七十歲之前,沒有人知道,這是獨善其身;七十歲之後才被人發現,但八十歲就往生了,他利益眾生的時間只有末後這十年,所謂是兼善天下,那個力量太大太大了。雖然時間短,但因為積得深厚,所以發的力量強,影響力就大了。

  鳩摩羅什大師也是如此,他到中國很長的一段時間都無法發揮,一直到姚興作皇帝,才把他請出來。他在中國弘法利生的事業只有七年,但七年的影響太大了。所以,要影響面大,影響的時間長,積德、積學一定要深厚。21-90-73

問:修心時要做到忍、讓、退,必能成大果,請問這是否為修心的一部分?

答:錯會「忍、讓、退」的意思,則是一無所成,不要說證大果,連小果都得不到。所以,不能曲解經典的意義,解要正解,千萬不能錯解,這非常重要。21-90-76

問:盲目受了菩薩戒後卻不能受持,學蕅益大師在佛前退戒,先持五戒,等以後境界提升時再重受菩薩戒,請問這樣做是否如法?

答:如法。古來祖師大德有例子,先學五戒十善,這就好。21-90-86

問:聽講經帶子或看講經書籍的時間多於念佛,請問是否能幫助自己提高修行?

答:可以的。大勢至菩薩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多看書、多看錄相帶,加深自己的印象,這是屬於憶佛。再加上念佛,就是古人講的「解行並重」。21-90-88

問:請問坐禪時如何安住其心?

答:你先要懂得什麼叫禪,你必須讀《六祖壇經》,依照《壇經》的方法修學。而念這句「阿彌陀佛」也是修禪,《大集經》講:「念佛法門是無上深妙禪」。禪的定義,就是《金剛經》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著相,用現在話說,決定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這是禪。「坐」,不是真的叫你坐在那裡,坐是比喻不動。人坐在那個地方是很安穩的、不動的,這是講你的心在五欲六塵裡面不動了,這是「坐禪」。你讀了《壇經》,讀了禪宗語錄就會明瞭,念佛人二六時中,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就是無上深妙禪。21-90-88

問:請問修苦行對成佛有幫助嗎?

答:修苦行對成佛有幫助,特別是在初學。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就是苦行,佛教導我們「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一個學佛的人不能嚴持戒律,不能吃苦,就肯定不能成就。在佛法修學上,只是結個緣,種個遠因。

  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就是以這種心態學佛,所以學了無量劫,還是這個樣子。雖然善根、福德深厚,還是不能成就,也免不了六道輪迴。如果你能覺悟,在這一生當中,真正相信並聽從佛的教誨去真幹,這一生肯定有成就。你過去生有深厚的善根,這一生中一發心,就得諸佛護念,三寶威神加持,那個力量很大。所以,苦一定要吃!

  要記住,貪圖眼前的一點享受,將來要受無量的苦難;如果肯受眼前這一點苦難,將來得大樂,果報不可思議!因此,學佛的人要有智慧,要有遠大的眼光,眼前這幾十年算得了什麼!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出榜樣,他捨棄富裕的生活去出家,他的父親是國王可以護法,但他還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天天托缽,這是做給我們看的。這樣才能成得了佛,這個用意很深!21-90-90

問:有些修行人在跑香或般舟行中,其身體上升在半空中,倒下於地面卻不停的轉動,請問這與四大有關係嗎?

答:這與四大有關係。四大是「地、水、火、風」,這是基本的物質,我們以前講原子、電子,現在講「夸克」,世界是由這些物質組成的。基本粒子組合成為電子,電子組合成為原子,原子組合成為分子,方程式的排列方式不相同,構成了整個宇宙,動物、植物也都是這個基本物質組成的。所以,佛家講萬法歸一,在物質上確實是萬法歸一。「地大」是代表物體;「火大」是陽電;「水大」是濕度,就是陰電;「風大」,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這是基本物質的四個現象。所以,這個情況與四大決定是有關係的。

  我們修行到底是修什麼,目的何在?佛法有無量無邊的法門,你喜歡動,佛就教你用動的方法修;從動當中,你能修到不動就成功了。你喜歡靜,佛就教你用靜的方法修。因此,佛教化眾生是隨順眾生的根性,佛教人無有定法。無論哪一法都能歸元,歸元到最後是動靜不二,你就回頭了。你動不是靜,靜不是動,你回不了頭。何時你用動的方法歸到靜,靜的方法歸到動,證明動靜不二,這就成就了。所以,隨你自己喜歡用哪一種方法,但是一定要有老師指導;沒有老師指導,如果發憤用功用錯了,就會著魔。若沒有人指導,最安全的一個方法就是念佛,這個自己也能修。21-90-90

問:經中說修行般舟三昧是得禪定最快捷徑的方法,請問是否如是?

這個方法確實是好,是得禪定的捷徑,但你求得禪定的心切,這就是魔障。中國古諺語常說:「欲速則不達。」若在三個月當中,禪定沒有成就,著魔障了,就大錯特錯了。佛法的修學一切都要順其自然,有心想成就,這個心是妄想,這個妄想跟魔相應,魔就來了。只要你有欲望:我想成佛、我想得定,魔就來了。所以,佛菩薩沒有念頭,任何境界裡,就是廣度眾生,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魔對他一點辦法也沒有。能到這個境界就是完全用真性,就是法身菩薩。


我們業障深重,會起心動念,晚上睡覺會作夢,這就是凡夫。會起心動念,要用什麼方法對治?用念佛的方法。《大集經》講:「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你們相信嗎?般舟三昧是勇猛精進,一句佛號九十天當中不間斷。念佛的原則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要九十天當中守住「不間斷」。而且如果你還有個「不夾雜」的這個妄念在其中,就不能成就。

 

  一般佛堂裡有善知識在旁邊輔導,就是要把你的妄念打掉。禪堂參禪也是一樣,一看這個人起心動念了,香板就打下去,把你的妄念打掉,不許可你懷疑、夾雜、間斷,功夫才能成就,那是真正上根利智的人,不是普通人。

  「般舟三昧」難!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躺下來當然更不許可,只可以站著走動,這不是普通人能修的。現代人最好採取諦閑老和尚教誨的方法,就是「一心專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這個方法好!諦閑老和尚有一位鍋漏匠的學生,修了三年多修成功了,預知時至往生,站著走的,走了之後還站了三天,等他的師父替他辦後事。諦老非常讚歎:「天下叢林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講經大法師也比不上你!」他就是一心專念,沒有妄想,三年成功了,這個例子太多了。

  所以,我們要發這個心,真幹!真放得下,這個世間的一切都不要去管,我要到極樂世界去,成就之後再回來幫助大家。我到極樂世界是去求學,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回來再幫助這些苦難眾生,這就是菩提心。決不是說「這裡的業障太重了,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福」,這是避難的心態,這個念頭是錯誤了,決定不能往生。

  念佛根性也有上、中、下三等,對於普通人就是普通的方法,諦閑老和尚的方法是對普通人,這對一般人非常有效。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到念佛堂再接著念;換言之,無論世法、佛法都不可以有壓力,只要精神、身體有壓力就不能成就,都會著魔障。這都是魔障的緣,這個緣要斷除、離開。身心一切放鬆,沒有一絲毫壓力,心地清淨快樂,法喜充滿,功夫才能得力。

  倘若在五欲六塵當中與大眾相處,一絲毫都不沾染,念頭都不起,你就成功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把握,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憑什麼?心淨則佛土淨。

  而我們要開自己的智慧,不需要聽別人的,不需要記別人的,連釋迦牟尼佛的東西都不要記。要開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智慧開了,與佛的智慧無二無別,佛經一展開,經文是什麼意思,自己統統都知道了,哪裡還要去想!所以,一個人能純淨純善就成功了。我們在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在當中練純淨純善,練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功夫在此,這是真功夫。所以,快捷的方法才是最穩當的。般舟三昧是一種方法、助緣,但是理、事都要清楚才行。21-90-90

問:修般舟三昧見到十方佛站在前面,請問是否花開見佛之意?

答:見佛,有真的見到佛,也有魔變現的佛。從什麼地方辨別?從你自己心裡辨別。心裡辨別也有程度上的差別,自己心真正到清淨,一切不染著,會見到真佛。見到真佛也不必生歡喜心,一生歡喜心,那個佛就是魔,他把你的清淨心破壞了。我們念佛人的目標是「一心不亂」,他來就把你的一心破壞了,因為你的心亂了。你一歡喜就告訴人:「我今天見到佛,佛如何…」,所以你是見到魔,不是見到佛。《楞嚴經》講:「見到佛的境界也不要理會,就是好境界;如果一著相,一生歡喜,這個境界就是魔境界。」因此,是佛、是魔不在外面,而是自己的心,自己見到了,心還是跟沒有見到一樣,依舊是清淨平等覺,沒有受外境干擾,這是佛境界。縱然見到魔,見到妖魔鬼怪、青面獠牙,你心裡還是如如不動,若無其事,那個青面獠牙也是佛。所以,只要讓你起歡喜心或者起怨恨心,你的煩惱被他勾起來了,這就是魔境界。反之,你不生煩惱,心地清淨平等,什麼境界都是佛境界。

  懂得此原則,你睜開眼睛看到許多人,你看到會討厭,魔境界就現前了;你看到就歡喜,魔境界也現前了。看到所有境界,心不動,就是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決定不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更深一步,是連這個念頭都沒有,那就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都沒有,你的功夫成就了。

  因此,真正修行在哪裡?就在境界上歷事鍊心,離開境界到何處去修?修行人到市場去觀摩,觀摩是修行,那個產品日新月異,樣樣看清楚,樣樣都懂,這是智慧。看了怎麼樣?如如不動,決定沒有「這個東西很好,我想得到一個」的這種念頭。「定」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甚深禪定;「慧」是樣樣清楚、樣樣明白。定慧等學都在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點點滴滴都是戒定慧三學。

  所以,見到佛,應當要保持見如不見,不必跟人家說。從前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從未跟人提過一個字。他到往生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現象又現前了,這時才告訴大家:「西方極樂世界以前見過三次,現在又現前了,我要去了。」人家問他見到的境界相,他說:「跟《無量壽經》講的完全一樣。」慧遠大師那個時代,經典翻譯得很少,只有《無量壽經》翻譯出來,《阿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都還沒有翻成中文,所以最初他們依靠的就是《無量壽經》。因此,不是到自己臨走,就不需要跟人講。

  以後祖師大德們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有境界可以跟自己的老師講,請老師印證,但不能隨便跟別人講。為什麼?你有想跟別人講的這個念頭,心裡就已經被污染了。能看到一切境界就像沒有看到一樣,事情都知道,心裡不落印象,這個功夫高!十二因緣講「愛、取、有」,「有」斷了,就是不落印象,這是最高的功夫。21-90-90

 

敬祝 諸大善菩薩 歡喜自在 吉祥如意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413) | 回應(1)|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學佛問答 |
此分類下一篇:答疑解惑---死生篇
此分類上一篇:答疑解惑 --對治篇

皮厚
法要能貼近親切人
處處皆法門隨時入
塵煙時刻飄逸空間
呼吸一息滲透宇門
如意心淨
2011-09-21 09:43:15
版主回應
感恩 皮厚 菩薩

敬祝 平安吉祥 自在如意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2011-09-22 10:25:2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