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10 00:12:16| 人氣6,8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Akira》-看大友克洋用破壞諷刺現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同為80年代的經典未來科幻電影,《銀翼殺手》和《Akira》同樣是設定在充滿未來感與不安定感的未來都市裡,但不同的是《銀翼殺手》裡雷利史考特所傳輸的未來都市不但墮落又充滿外族文化元素,更是街道永遠濕漉漉又充滿行為猥瑣的黃種人(這讓人不免懷疑雷利史考特是否有歧視黃種人的想法);而大友克洋的《Akira》則是利用宗教和科學預言,以及青少年次文化和對未來不確定的毀滅感來塑造這個未來的新東京市。

《Akira(阿基拉)》和《老人Z》是我最喜歡的大友克洋電影作品。在他後期的《最臭兵器》、動畫版《大都會》(他擔任本片編劇)、《蒸氣男孩》或是《蟲師》都沒有特別讓我驚豔。特別是《蒸氣男孩》和《蟲師》,前者的機械設定依舊讓人驚艷,但劇情卻過於四平八穩,少了《Akira》和《老人Z》那種對於科技與現實的批判與省思,反而讓人感覺和商業化妥協了。而《蟲師》更是讓人失望,除了扭曲原作品的中心思想,變成「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蟲」之外,在劇情組織上除了攀附原著外並未有更大的突破,實屬可惜。

即使大友克洋在這幾年的電影作品不太討喜,但不得不承認他的早期作品對於科幻電影的重要影響,特別是1988年動畫化的《Akira》。

光是《Akira》這部電影裡,大友克洋就毀滅了東京兩次,而《老人Z》裡一旦思念親人的老人和人工智慧結合後,一場浩劫也隨之到來,大友克洋似乎就是大爆破、大毀滅的代名詞。不過為了毀滅而毀滅不是大友克洋作品的重點,他的作品中的毀滅不但有其意義,更有著對現實的批判性與諷刺性。

Akira一詞在日文中象徵著「光明」,光彷彿給人無限希望與未來,也給人新生命到來的希望。因此,《Akira》視為大友克洋對於人類科技文明的「創世紀」想法也未能不可。電影中提到,地球誕生之初從光明到水、藍綠藻、阿米巴原蟲......猿猴到人類。經由幾億年的生命演化,人類擁有了目前的文化與科技。但若有一天像阿米巴原蟲這種真核單細胞生物都擁有了類似人類的智慧或思考能力,那麼世界會變成怎麼樣呢?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也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擁有像現在這樣的科技與文化,但在擁有這種「力量」時,人類是否會善用這股力量,還是以這種力量將人類帶往滅亡?科學的狂暴與執著是電影中探討的一個重點,Akira和另外三個脫穎而出的「超能力」孩子一直被飼養在軍方實驗室裡,不同的是有一天Akira無法控制自己的能力而暴走了,毀滅了東京市,但是當初開起他超能力量的卻是這群害怕他的科學家。人類因為害怕自己的創造物而將其掩蓋在地底下,其他三個孩子則終身生活在政府機構裡,只能利用藥物控制自己的能力。諷刺的是,掌權者抱著鴕鳥心態企圖抹滅失控的科技,掩蓋者居然是充滿希望未來感的「東京奧運建築物」。爆炸性的科技競逐與前瞻性的體育競賽,兩種不同的力量在這裡又形成一個奇妙的對比。

電影裡,三個超能力者之一的預言家律子重複說著:「總有一天他們也會,因為一切已經開始了」,這句話不但表達出身為超能力者對於自我能力的害怕,同時也恐懼對科學知識極度渴望甚至瘋狂的人們,濫用科技造成嚴重的毀滅結局。

長期生活在軍方研究室裡的三位超能力者和Akira原本是夥伴,但在Akira造成毀滅性後果後,這世界只剩下他們以及被封印在地底的Akira。有趣的是,故事中的金田、鐵雄和另外兩位一同飆車的夥伴也是相當要好的四人組,這兩個「四人組」在故事中做了一個不明顯但卻相當有趣的對比。Akira能力覺醒後,鐵雄曾「看見」過去Akira和另外三位超能力者的童年生活,可以發現在超能力的開發初期,Akira的能力就已經是這四位中最頂尖的,因此Akira在這四人「共有的能力」上他屬於「強者」,而且也是世界上絕對力量的強者。但是鐵雄卻徹底相反,從對話可以發現這四人是孤兒,不同於Akira的四人組一直生活在封閉但卻優渥的國家資源下,鐵雄和夥伴成長於自由奔放但卻物質相較貧乏的生活中,而鐵雄更是對於自己從小到大經受到金田保護而感到心有不甘。在同儕之間,鐵雄則不同於Akira,他是屬於被同儕保護的一方。

因此,當鐵雄得到Akira的力量時,他突然間從力量的弱者轉變為絕對的強勢,從開始的恐慌到對強大力量的理解,一夜轉變給鐵雄的不是保護同伴、維護自由的想法,而是反嗜性、侵略性、報復性、甚至於非理性的武力抗拒。大友克洋在此對於「力量」做了相當大的諷刺,他不認為弱者突然轉變為強者時會想起自己以前所遭受到的不平等,也不見得會維護其他弱者的權益,反而可能丈著突然德到的「力量」恣意妄為,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我相信電影中對於這種「力量」的暗示與諷刺,放諸各界皆準,它有可能是金錢、權勢或實質上的力量增援,但對於這種近乎「得來不費工夫」的力量,《Akira》的鐵雄則做了悲壯慘烈卻也貼切現實的詮釋。

電影裡更有趣的,是對于宗教狂熱的嘲弄。人們聚集於街頭期待阿基大大神的降臨,運用各種手段聚集信眾,讓人們在毫無概念下迎接這個他們自以為帶來光明燦爛新生的神明。而當鐵雄第一次以「神」的姿態出現在街頭時,面對鐵雄的超能力,軍方因恐懼而使用武力鎮壓,但人民卻相約蜂擁而上,舉著阿基拉大神的旗幟湧向街頭。但當他們發現這個阿基拉大神濫殺無辜時,人們開始恐慌,甚至批評這種無聊的崇拜現象。宗教的集體狂熱在給予人民希望的同時也給與毀滅的可能,一旦發現事實真相和期待不符時,除了內心的信仰崩潰外,更可能造成集體社會的恐慌,唯一從頭清醒到尾的可能只有宗教煽動者。電影裡那個阿基拉大神的日本祭司可說是最明顯也最典型的宗教煽動者代表,從開始的危言聳聽到拼老命逃生未果,篇幅雖不算多卻醒目又點題,讓整個電影的「Akira」主題更加力體鮮明。

除了傳統的宗教狂熱崇拜外,超能力研究博士對於Akira能力的研究也相當於宗教狂熱,除了主題不同外,在行為上他更像執迷於宗教而不悟的狂熱者。博士從一開始為了Akira計畫所做的種種堅持,幾乎都可預想到未來鐵雄暴走的可能性(仔細想想,律子的預言就在暗示許多資訊);鐵雄暴走後依舊執著於研究數據而忽視軍方指令,他可說是造成戰事延後的禍首。到最後,為了守住最後的研究據點而來不及逃生,博士可說是宗教狂熱者轉型為殉道者的最佳範例。

兩種不同型態的「宗教」與狂熱,形成兩種不同的對比,是我認為《Akira》電影裡最有趣也最巧妙的呼應。


而主人公金田在電影裡不是呼風喚雨的角色,也不是逞兇好鬥的市井遊民。在某些設定上我認為後期的《蒸氣男孩》Ray Stim的確承襲了金田的某些影子,但在人物特質上雖然Ray描述得較多,但卻不及金田來的吸引人。

Ray和金田都屬於「所面對最大之惡是自己親友」的尷尬處境下,但不同的是大友克洋卻選擇在《徵氣男孩》裡讓Ray Stim成為一個近乎「完美」的角色:他出身優良的機械工程師世家、年輕又有動力、聰明又富正義感、雖然不是絕對的強者但也永遠不會處於被挨打的角色中,而事實上他占上風的比例絕對高許多。一個「人品」近乎優良的角色,說真的,在面對邪惡挑戰下的故事就變得無趣許多,因此《蒸氣男孩》到最後不免也來個英雄救美的老橋段,而且還是青年才俊馴服千金大小姐的另類「馴悍記」。

說真的,無聊透了!

當然,我這裡重點不是要批評《蒸氣男孩》和Ray Stim,事實上現實生活中出現這樣的男孩子那可真是討人喜歡、人見人愛。而是要強調在一個科幻冒險性質的故事裡,過於正義的角色反而缺乏了冒險犯難者所需具備的「挑戰」性質。有點玩世不恭的金田就是這類電影裡最適合的主人公代表之一,如果不是金田對著女孩子死纏爛打,他有可能深入軍方機密找到鐵雄嗎?也可能根本沒有後面這些戲可看了!在此我所強調的冒險犯難就是指除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外,更不會永遠將天下大任掛在心頭上,但在能力範圍所及之處也會有意無意拉人一把。

金田在電影裡面對的挑戰是已經「神化」的鐵雄,鐵雄不但仗勢殺了自己的老夥伴更將東京市搞得亂七八糟。但金田表現得相當人性化,面對鐵雄他有恨也有愛。恨的是朋友居然一直不甘心自己的保護,自己居然沒考慮到鐵雄被保護時的心情,以及力量大增的鐵雄竟然背信忘義,為了一點小事可以殺了自己的朋友;愛的是鐵雄是他在孤兒院一起長大的好友,而這種力量根本不是鐵雄自己真正想要的,以及恐懼鐵雄即將被這種力量完全吞噬。各種複雜的心情纏繞著金田,讓金田的性格立體化,在大決戰的時候金田展現的不是男主角無敵或是知識力量萬歲,而是「我想要拉朋友一把、我不能丟下朋友」的單純心情。這種思考方式正是金田和鐵雄最大的不同所在,恐怕也是最初接觸超能力者時,Akira力量之所以選擇鐵雄而捨棄金田或其他人的原因所在。

電影《Akira》能夠談論的、反覆思考的東西太多。除了至今仍不嫌落伍的畫面和科幻設定外,大動作、大爆破也是《Akira》吸引人的地方。更難得的是《Akira》除了將日本動畫推向國際外,更將「動畫」的世界拉廣了,讓全世界的人知道「動畫不只是給小孩子看的娛樂而已」。我一直認為動畫電影擁有真人電影所無法具備的無限想像和創作空間,這種沒有限制的發揮也是《Akira》能夠成為80年代經典科幻動畫(或說科幻電影)的原因之一吧!





台長: 佐梵
人氣(6,8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看門道 |
此分類下一篇:《阿鼻劍》復刻版
此分類上一篇:動畫師 要有耐操DNA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