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怪物》大概都會有疑問:為何會有毀滅性人格產生了?
為何會有的窮兇惡極的人存在呢?
對於產生毀滅性人格的成因,
卡爾‧戈登柏格所著的《為什麼做壞事?》中有很深入的探討。
卡爾歸納出「毀滅性人格」的主要成因有四項:
「無可避免的羞辱」、「善意的忽略」、
「無法產生哀傷的情緒」、「無法用語言表達情緒」。
我們可以用這幾個原則來看一看《怪物》裡的例子。
「無可避免的羞辱」指的是對於孩童任意羞辱,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殺人狂魔尤根斯,
他媽媽小時候常常把它關在地下室裡,
毆打他,把它關在地下室裡,
他每一次都向洋娃娃求救,洋娃娃都不理他,
長大後就專找16至18歲的少女下手,
總共犯案謀殺了11名少女(6,39)。
可能是少女比較像是洋娃娃,
又有成年人婦女的身體特徵,
因而成了尤根斯性報復和殺害的對象。
當對孩童任意羞辱時,孩童會對自己憎恨,
導致的行為是越來不會內省,
因為想自己是痛苦,所以當有苦惱的時候,
會傾向於暴力發洩情緒,而不是反省自己。
「善意的忽略」指的是對於小孩子不聞不問,
表面是尊重孩子,但是孩子基本上是需要引導和安慰的,
父母沒有陪孩子走過人格塑造的兒童以及青少年期,
青少年在塑造自己的行為模式時,往往會成為無法無天的孩子。
最著名的例子應該就是連續殺人食人犯達莫(Jeffey Dahmer),
父母都是高級的知識份子,莫達一輩子都在不停的找別人同情和認同,
卻沒有辦法建立安全感。
當孩子缺乏了父母保護他對抗童年的各種恐懼、羞辱、不安、徬徨時,
小孩子往往會自己找尋替代的方式來排除心理的焦慮。
小孩子有時候會半夜哭,聽到一些鬼怪的故事可能會害怕,
這一些都需要父母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呵護,
當小孩子必須自求多福的時候,往往會把恐懼變成粗暴的行為,
不是自殘就是傷害他人,心理學家波拉克曾說:
「男孩子總是默默的對抗危機。
只有當他扣下扳機的時候,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怪物》裡的「511幼兒之家」出來的人,
大概都是在童年的時候就進去了,
在一個沒有「父母功能」的環境下生存,
葛利馬說「511幼兒之家」有「假父母」存在,
就是假裝是你父母的成年人(11,131),很恐怖的教育,
跟殺人食人犯達莫的「父母」一樣,
小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成長,
很容易培養成暴戾乖張的性格,
殺人食人魔達莫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實驗性的欺負小動物,
後來依樣畫葫蘆的對待其它孩童,
最後演變成虐待性的強姦、折磨、謀殺他人以及吃人肉。
人類往往會藉由其它的感官的刺激來發洩掉內心的恐懼、焦慮和不安,
達莫以虐待的方式重新取得事物的主導權,避免淪於各種恐懼的俘虜,
「無法產生哀傷的情緒」指的是根本就沒有感到哀傷,
就像是葛利馬說他每天要受很多教育,
學習各種表情,其中最難的就是「笑」,
他是跟書學的(11,132)。
通常父母不准小孩子表露失望之感時,
將使得孩童日後無法產生哀傷的情緒。
孩童如果生長在一個無法表達自己紊亂情緒的環境,
孩童通常都會尋找一些方法,
通常是透過了「奇幻幻想」(magical thinking)的方式,
為自己營造一個自己舒服的幻想世界,
讓自己覺得沒有實際情況中那樣無助。
久而久之,就無法表達出哀傷的情緒。
這時候,為非作歹對這些孩童來說就具有重大的意義,
因為表示他們還可以經營自己的生活,
他可以做任何他高興做的事,他不是那麼無助的。
《怪物》裡除了葛利馬外,
幾乎所有「511幼兒之家」出來的孩童都無法表達出哀傷的情緒,
不知道何時哭,何時該笑,而葛利馬也是經過漫長的學習過程,
才在臨死前知道何謂「悲傷」。
無法對於其它人的情緒反應表達出正確的表情,
主要是腦中的「邊緣系統」出來問題。
根據專家指出,人類的悲傷情緒主要是由腦中的「邊緣系統」主導的,
而「邊緣系統」的發育又跟父母親的親密度有直接的關係,
小孩子接受愛的質與量,會對於小孩子的腦細胞成長,
形成關鍵性的影響。通常疏於父母疏於照顧的小朋友,
頭圍尺寸較小,若施以磁共振掃瞄,
則可以發現大腦因喪失億萬個細胞而萎縮(《愛在大腦深處》,頁 244)。

哺乳類的動物需要親密的關係以使其神經生理機制可以正確連結,
而靈長類腦中抑制暴力的神經防線並非自動形成的,
必須藉由父母的關心和愛以引導孩童成長,
因此邊緣系統受損的人具有致命的危險。
當損害的程度夠深的話,
就會完全成為具備了「爬蟲類」冷血性格,
以及具有人類智力的「怪物」,
所以浦澤直樹才藉由波納帕達這位腦外科專家說出了「人類可以被塑造成任何形式」。
「無法用語言表達情緒」,
指的是無法用言語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一般人在痛苦的時候,會找到傾訴的對象,
說出自己為何感到痛苦,為什麼痛苦,
但是還是存在一些人面對自己的情緒異常,
無法用言語來表示,或是害羞說不出口。
當一個人長期處在一個不允許表達自己情緒的生長環境下,
情緒會收回去,在柴門文的《愛情白皮書》裡,
男主角掛居保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有一次面對的園田成美時,想到一些悲傷的事情,
眼淚在眼眶打轉,掛居保就讓眼淚慢慢回流,
不滴下來(2,236)。
所以掛居保總是冷冷的,
太多的情緒壓回去產生的後果是無法預料的,
就像掛居保在高中的時候曾經做過學生會會長,
學校要掛居去說服學生遵照學校版的校規
,掛居答應了,但是面對太多的同學,
壓力太大,竟然數落學校起來(3,28),
太壓抑自己的情緒,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
正是掛居的寫照:
《愛情白皮書》,(3,38)
松岡:「掛居想用意志力和理性來控制自己的感情,
但是有時候卻常常出現混亂的局面。」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常常說話的彼此,
彼此的問題就可以藉由說話解決一大部分。
美國的浪漫主要小說家梅爾維爾在《畢利‧伯德》(Billy Budd) 中有一句對白:
「要是我當時說說話,我可能就不至於殺害他。」
由以上的探討,
我們可以概略的知道造成毀滅性人格可能因素,
這些因素《怪物》裡的作奸犯科的人,
幾乎都有牽涉一至多個。
「511幼兒之家」出來的人,
的確稱得上是一種「實驗的人種」。
10,42
葛利馬:「每個人身都背負著各種罪,那些罪是不會消失的,
但是有些事卻非做不可。」
派特羅夫:「我已經說過好幾次,那裡的實驗室成功的。
沒有必要繼續進行。」
葛利馬:「什麼叫做成功?」
派特羅夫:「我一手建立的教育系統,的確能夠培養健全的人格,
這就是所謂的成功。」
葛利馬:「那種東西那叫做成功,那只是單純的人體試驗。」
派特羅夫:「你給我仔細的聽著,所謂的教育,創造出社會所需要的人,
施行什麼樣的教育,才能教育出需要的人才,
教育就是實驗....511幼兒之家,
曾經豎立了高度的教育系統...」
曾經有人對彌猴做實驗,
在隔離狀態下長大的彌猴會產生撞牆、挖眼的行為。
攻擊性的行為是可怕的複雜行為,必須以精確的神經系統加以調節,
而母猴的照料可以使得小彌猴腦中的「邊緣系統」獲得充分的發育,
產生了抑制攻擊性作用。腦的「邊緣系統」是情感的中樞,
藉由父母在孩童時期的給予足夠的照料和愛,
才能有完整克制情感和情緒神經機制。
「511幼兒之家」正是一種把人像「彌猴」一樣隔離起來的實驗,
派特羅夫說得沒有錯,所謂的「教育」就是創造出需要的人才,
人類的可塑性也遠遠超過我們想像。
派特羅夫後來流亡到捷克,
又開起了類似「育幼院」的兒童收容所,
他要創造出不為「黑暗」所動的「實驗人種」,
他得到的結論是要用「愛」:
10,93
派特羅夫:「我想創造出不為黑暗所動的人,
那真是全新的發現...愛情...」
葛利馬:「這是父母親對孩子...非常普遍...」
派特羅夫:「不...是實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