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何轉境
因為対自然社會身心環境的染著生愛,如膠水、磁石般,讓心起顛倒欲望,更發展為貪瞋痴等煩惱。因內心觸對境界而起愛瞋苦樂等煩惱。跟隨著對外境變動因而所染著有所不同,如何消除內心的染愛執著呢?
比如自己衣服被偷了,心?₩ワテ懊惱,如果樹葉落下,卻沒有感覺,因對自己衣服引起我所有執而深生染著,而不以為是我所有的樹葉,不起染著,不起我所見。因此,若生染爱,容易因愛生瞋,如対過路陌生人不會吵閙。但只要內心有染愛执着対象,就會失去宁静,產生貪恨苦樂的感情,因而失去理智。比如我们的身體,衣物,家庭,夫婦,子女,父子等种种与我们關係緊密的,无形中形成染著心,如同荊棘,心情被鈎住了,因而為境所轉,自己作不了主人。
佛教導解脱方法是要「解黏釋縛」。身心有如囚犯,被充满染著憂苦,热恼,悔恨心与缺陷心,等等被囚住在身內,應要从這些拘缚障碍中透脱出来。身心才能得到解脱自在。在去雜染愛心,若有合理的修炼与修养上,有如疏导江水免於泛濫,才不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
內心染著爱,起颠倒执着的欲望,發展為贪瞋痴等煩恼繫缚,由今生造业繋縛到將來,心识隨贪欲,被外在环境诱惑轉变,心也就跟著不得安宁了。应如何消除內心的染愛执着,体現自在的心境?
我們要解脱染著,使心能作主,对事物没有黏着,才能契入真理,离繫缚而得解脱。众生无始来繫縛染爱,有如火宅,憂苦无边,破除染愛,有如釋重担,軽快安乐無比。
重压消解,离繫縛得軽安自在,並非逃避家庭責任,无慚无愧,認為理所当然,一般人不知因緣果報法則,对不起自己的良知,好像逃犯一様,人永远逃不出因果法的制裁,囚犯是做好犯人,应負的责任,先认识犯下錯误所在,改邪歸正,対自己所做出一切職責,才能符合法律的要求。
若对自己已付出的贡献,不追悔求报,不计较得失,內心才能真正得解脱煩恼減輕,獲得軽安快樂。以智慧勘破无明妄执,知道自己吃虧是做好事,如果自己想像対自己家人付出,後悔像上当受騙一樣的不满,就應要觀想緣起無我執著,能放下自私的分别心。
比如想像画師所画的美女与悪鬼,內心因认识錯误,以为真是美女而起貪爱之念,对悪鬼産生恐怖害怕一様。只要正确认识,这一切不过是假的形象,並没有一奌真实性。就不会被困惑了。生死繫縛,不得自在,亦是认假作真,起染爱憂愁等苦痛。只有遠离无明,破除妄执,无有憂怖,名為慧解脱,或為心解脱。
解脱无明染爱,並非如石头压草,以为只要不起贪等烦恼,或断名聞利养。然若无智慧照破假相,只靠善念压抑,一但善念定力消失,五欲等境界,烦恼依舊再生,还会活起来,身心又不得自在。
真正看破是靠智慧,才是根本解脱。了生死,断煩恼都要有智慧力。否则处处起执着,处处是障碍,不得通达,无始来在无明的䝉蔽中,対於外在境界,执取為实。我見我所見,有見无見,常見断見,无边葛藤络索,触处繫著。
若能通达千差万别的身心內外世界,法法本性空,法法常寂灭。真如绝対平等无差别。心能从执障中透出,了知一切美悪幻相,都是假有,悟入平等无差别的法性。
「見空成圣」,見诸法空性无差别。在苦乐,得失,毁譽,生死境界中,去陶冶体悟,体验現实生活,达到醒时睡时,动静一如,理事无碍,出定入定,都能无分别,不是沈空滯寂,而是要悟入空性无差别智,等於画上美女与悪魔都是假相。不被假相所迷,认识自己真心平等无差别,互助互愛,相融无碍,才能心得解脱,一切境中得自在。
体悟真性要离妄执,离一切分别,在修行趣证过程中,難免必要合理的分别。但面臨大徹大悟,善与合理分别亦非离不可。先以福捨罪,先以善分别是非曲直,再能捨,捨一切福,都不被黏著。所以认识事物一切,都只是抽象幻相,不是事物的本性。若人能认识,能接触到事物本身的话,那想火之时,火应该燒起,但並非如此。所以為表达意境,所㝍与所说的,都只是假设符号。並不能表现事物自身。
真实体悟一切法本性空,非要遠「离心缘相」不可,还要「离语言相」与「離文字相」,「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如此功行纯熟,法性自觉,无我大爱,一切「离名言」,「离分别」与「离人我」是非煩恼的束缚,自知自证,不由煩恼它主宰。一切貪等煩恼,都会煙霄云散。如实体悟,遠离错觉的实在性,一切的认识,都只是相对,说有表示不是无,说动了解不是静。说此就非彼,落於相对而不是唯一的真性。在绝对真理前,所触到了解的经验意识知解,就是虚妄分别而来的我执与法执。非徹底脱落名言不可,不落抽象的相对界,「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实现超越主客覌的覚证,才是如实現证一切法的「真性」。
「法性」:是不二无差别,无二无别的平等性,是想像不到也说不明白,在自覚当下,也要「离四句,絶百非」,本无一法可说。
人自有生以来,為无始虚妄熏染,成为生死的妄识。虚妄心识,越来越分化意志力,讓认识與感情无法平?ᄐフ內心相互矛盾,有时自己又想入非非,很不著实际。如何息除虚妄分别,离卻妄执,实现內心一味平等,讓情意净化,离垢染得无漏的正覚。智慧与真理,本无二无別,无能知所知之対立,在证悟心中,本不可说,如唖吧吃蜜糖,自他平等不二,入一真法界。心识本来清淨光明,因客尘煩恼,迷真流轉生死,只有實际离却妄染,才能顯现本来清浄的自心。並非先有清浄,後有杂尘,从真起妄,要返本歸真,心性空寂,本来如此,超越时空性。不是先真而後妄,而是离妄便見真。了别意识认识错误,认知非事物本来面目,用虚妄分别心修证,超越能所,引發证智。证得诸法真性的境地。
自觉自证,心光焕發,无有恍惚与暗昧,渾融於光明心境中。直觉一切放下无碍,身心无一亳可粘滯,如蓮花不著尘,无煩无憂,平等捨中,湧出妙乐軽安自在。离喜离乐,通身自在,无我風光。
已作不追悔,未来不生憂慮,行所当行,受所当受,心安理得。廓然妙悟,飢來吃饭睏来眠。真知灼見,內心绝対自信,不疑不惑。不忘不失,和而不流,纯洁超脱,谨严拔俗,卓立不群,為法為人,勇於負責。
解脱圣者,简樸恬淡,少事少業,內心充足,如薄拘罗尊者,阿育王供养一銭於塔前,即刻飛出,少欲淡泊知足,一钱亦不受。大乘圣者心胸廣大,於人事物从不棄捨他人,不厌倦度众生,氣象万千,信慧深入,堅定精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宁静恬悦,利衰苦乐称毁讥譽,不会动心。
古人対生死关头,亦能保持宁静,安祥自在。预知时至,欢喜捨寿。坐脱立亡。撒手便走。因根除我爱,我所执,我見,有時达覌者都无法舒洩內心痛苦,有為親人死去鼓盆而歌,但真解脱者,只有黙然,世间本来无常不必鼓盆。
畢陵伽婆蹉尚有少分慢習,由过去生烦恼剩遺的惯性,大迦葉闻歌起舞習氣未了,因多生愛好音乐的习惯行為未了。纯净佛果,才能达究竟圆满解脱境地。
湼槃是一切圣者之所歸趣。意思為滅度,自由,安乐,舒适,圆寂,好的功德具足,不好的消散,平等自在的理想境地。不同印度教以為物欲满足享受為湼槃,有以為停止呼吸,令心念不起為湼槃。
佛法根本信念,生了会死,死並不等於没有,死了还要再生。現在這一生也是从过去死而来。生死无限延續,如太阳升起没落般,了解死後有生,生前有死。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乱極则治,治而復乱,升了又墮,墮了又升,无可奈何。
有如人生貧富窮通,皆成幻灭,皆陷入空虚痛苦,死生相續苦恼中。因不能保持永恒。想想誰在生死輪迴受苦?又谁了生死?
若认为自我执見愛染,才是生死苦恼的根源。和合相續的身心,智慧覌察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六识,六处,十八界等都是身心綜合活动,形成个体的假我。結胎出生是活动的开始,解体时,前生後世相續,新组合自体又开始活动,即是身心的和合活动。
佛说:「无我,但見於法,不見於我。」众生从生到死,都由善恶性的內心推动的力量叫业,「報由业感」,「业从惑起」。業在自己身心中保存著,且深切影响自己。行善乐,作悪苦,人有智愚,身有强弱,人有缘无缘,做事乖逆顺利,都由自造业感。一生生所感受都是善恶业力所招感。又感来生的苦乐果。自作自受,當然无关神的賞罰。
业从惑起,断除惑,生死就解脱了。惑是內心不淸浄,因煩恼而起。煩恼根本以我為中心。因起煩恼,所作善事,还是不徹底,可能变質,或演变成为悪。由於有「我見」,一切由我作主,一切由我支配,形成一股向心力,起著凝聚,攝引,招感,集合作用。使眾生身心成為一個個的個體,
我是生死的根源,罪悪的根源,我与雜杂相应,就成为害世人,如意見不和,家庭破裂。如我要爭杈奪利,發動戰爭,侵略他國等等。
聖者不以我見為中心,我見巳破除,通達無我,不會集成一個個個體,所以一了百了,從此了脫生死。現實人生中,無我執我,無常計常,永遠顛倒,自以為不會死,死到臨頭時,還求來生後有愛,所以,死了便依善惡業力去感果。
死生由業,業由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見,不破我見,永遠不能了生死。
若了生死,即是不生不滅,修持定慧,漸斷煩惱,體驗不生不滅的境地,叫做湼槃。真破除我見,一切是自由自在,無罣無礙。無往而不自得,哀樂不入於胸懷。在現生活中就能體證,湼槃寂靜之樂,非一定要等死了才知道。現生就能得大自在,大解脫。
生死身從過去的業力所感而來。因有煩惱,才造業感果,若能證無我,斷煩惱得湼槃,業力不起作用,生死截斷,業力之所以會感生死果,也要煩惱作滋生的助緣,如黃豆無水不會茇芽的,所以,斷煩惱業力,就無業力生感果,因沒有助緣。業盡果報息灭,再也起不了作用,煩惱斷,業就乾枯,生死果報永息。
愛莫過於己,眾生怕死,怕財富,杈位,眷屬,都成為不是我的。由我愛欲求,招感生死不斷,自我的愛見斷盡了,不再感生死果,報體結束就入湼槃。
必需「破我見」,「斷煩惱」,「證入法性」時。雖身體有苦,不致引起憂愁懊惱等心苦,叫「有余湼槃」。
身心組合離散,不再引生新的自體與新的苦果叫「無余涅槃」。
證了湼槃是如何呢?等於眼盲者問眼明後是如何一樣。眼睛明亮自然會知道。佛重實證,斷煩惱,證真如,自然達到自覚自證。生死滅了,證入湼槃,到何處去?如同把火息滅,要問火到那去?一樣不可說。
眾生無始來,各有煩惱,業感,苦果,差別不一,如冰箱結水成冰,冰箱冷氣除了,冰溶化為水,水而歸於大海。如問冰到那去?冰塊又是如何?还是不可说。
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無在無不在。不再以個體去想像。眾生執著個體的我,才有苦痛。證湼槃如冰入海,再無分別,融合一味,平等平等。滅者不可量。湼槃滅是無分量,無數量,無時空,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別,不能想像,如世間事物。它是無所從來,也無所去,無所在,無所不在。身心泯寂,慧證法性,銷解亇體的我見。一切平等同一味。
深悟法性時,不見一切相,真是見道,同入一法性中,但深知性相不相離,證悟甚深時,現見「法性離相」,一切如幻,空有無礙,宛然呈現,稱「真空妙有」,或「中道」。慧眼無所見,無所不見。性相不二,生死湼槃無差別,安住無住湼槃,不厭生死,不著湼槃。
菩薩度生無盡的悲願,成為不動本際,而起妙用的動力。圓滿成佛,是隨眾生的善根力,所感而起應化,現身說法。有感必應,自然起用,不用作意與功力。如日遍照,現一切身,說一切法,隨眾生機感而現。
釋迦佛是應化身,放棄小我個體,才有悟解證入湼槃。入湼槃,一切圓滿,不增多,不減少,永恆不變,最安樂,永無苦痛,無牽累,無罣礙,無雜染,最清淨。常樂我淨,(我)(指自由自在非個體)。
身心起了變化,轉化超一般,心是所依止,名染淨依。心從染到凈。從生死到湼槃的通一性。法性也是所依止,迷悟依,空性法性是究竟真性,迷則幻現雜染的生死。悟了顕出法性的清淨德性。(表顕德用。)
(一)約染淨依說轉:
煩恼,业,苦果是雜杂。戒定慧是清浄,染与凈都以心為依止。
所依心,是心識活動最微細深細,阿賴耶識為生死與湼槃樞紐,
心識中有不淨種子的功能,生起煩惱,業,果。又從不淨種,生貪瞋煩惱心行,所作善恶因,從自我出發,也是雜染業。感生死苦果。現起的不淨行,熏成不淨種子,持種起現,又熏成種,因果不斷,流轉苦海中。
「阿賴耶識」是雜染種子所積集,從業感報,它是受報的主體叫「異熟識」。攝取,執取的,被我見,錯誤執為自我,因(阿頼耶䛊有統一性,延續性,被錯執為常,是一,的自我)的対象。心中含藏染淨功能種子。無漏種被遮蔽。所以有煩惱業苦,現行不得解脫。
所以要聴法,誦經,持戒,信三寶,轉化熏習,使清淨功能增強。壓伏雜染,轉化成清凈法的所依,叫「轉依」。治伏殘餘煩惱,達到純浄。修三學六度四攝,到「轉染成浄」。「轉識成智」的無分別智,也就是利生妙用的大智慧。我們的生死苦滅,所作的清淨功德不失,以菩提覺為本,悟無我法性,佛佛平等,相融相入,一切対立矛盾,苦痛不生,徹證無我無分別心。
二約迷悟依說轉依:
「法性」,「真如」,(真):(非假),(如):(不二),指一切事物的實相,就是「法空性」,因不悟法性,顛倒妄执,造业受苦,若修持而悟证了法性,即得解脱。「法性不二」,「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諸法空性,本来如此,众生无始来有无明,我見,雜杂不浄因果迷䝉住法性,如云擋日,雖迷失,本性还是清淨光明,如虚空之性,本来明浄。具足功德。常住真性,不变不失。「如来藏即法空性」,通达无我,才能离煩恼得解脱。在众生位,為烦恼五蕴身所䝉蔽,不能現見,發心修行,逐渐轉迷成悟,如風吹云散,晴天万里,一片蓝天,即為清浄法界為「究竟湼槃」。通达无我,处处无碍,一切自在,凡夫执我,觸处成障,了无我,无牽掛,无衝突,无苦痛,无烦恼,一切自在安乐,淸浄永恒,寂静平等,消除人我対立与迫害,悲智浄德中,感应道交,隨感而应,只有从覚证中实践无我的深慧中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