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罷了《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後,筆者被戲中的男主角丹尼爾迪路易斯(Daniel Day-Lewis)深深所吸引著,於《因》片裡一身嬉皮仕造型的丹尼爾實在超酷。不論他在戲中演甚麼角色,甚麼造型, 也總會予人一種味道。這種味道是不能從甚麼萬人迷甚麼碧咸所感受到,可能這就是性格演員獨有的魅力吧!!!
丹尼爾於1957年4月29日出生於英國倫敦巿, 自小已對演戲深感興趣,年僅14歲的他曾在電影《Sunday, Bloody Sunday》中作臨時演出,(當時他的報酬只得五元英鎊)。主修戲劇的他於Bistol Old Vic School畢業,畢業後主要作舞台劇演出,演過的有《德考拉伯爵》及《王子復仇記》等著名劇目。踏入八十年代,丹尼爾開始其大銀幕生涯,早期的作品有《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A Room With a View 》、《Eversmile, New Jersey》以及講述同性戀的《My Beautiful Laundrette》,憑著其高大瘦削的身型及出色的演技, 早已得到影迷及影評人的注意。直到1989年,丹尼爾得到導演Jim Sheridan的賞識,在真人真事改編的勵志片《無悔今生》(My Left Foot)中擔演主角,飾演天生患疾導致全身癱瘓的文學畫家,此片贏盡各項電影大獎, 而當中,丹尼爾亦憑著其絲絲入扣的演出,登上奧斯卡影帝的殊榮 ,將其演藝事業推向顛峰。在這勵志片中,丹尼爾的演出確實精彩絕倫,實實在在地捕捉到一個脾性古怪的殘瘴人仕的神髓,加上劇中人那積極奮鬥的真實故事,無疑會贏盡各界讚賞。
當演藝才華得到一致認同後,丹尼爾有別於其他影星,走紅後並沒有埋首去接拍商業片種,他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非好劇本好角色不接 (據聞電影公司曾欲意找他來演「新占士邦」,可惜丹尼爾一一拒接了。可見丹尼爾對角色的挑選很嚴格)。1992至93年間可算是丹尼爾頗忙碌的時期,片約接腫而來。分別於米高曼(Michael Mann)執導的《最後的摩根戰士》(The Last Of The Mohicans)和大導演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的《心外幽情》(The Age Of Innocence)擔演主角,此二片的故事皆發生於中世紀時代,可見丹尼爾的臉上散發著一種古典的氣味(往後的《妒焰飛灰》及《紐約風雲》都是飾演中世紀人物)。拍罷這兩位大導演的戲後,丹尼爾再次與Jim Sheridan合作,拍攝真實故事改編電影《因父之名》。今趟他不再是中世紀人物,反而飾演七十年代的反叛青年,因一次偷竊而闖下大禍,並連累家人朋友被判囚十多年冤獄,其中父親更白白枉死在監獄中。在《因》片中,丹尼爾的表現不比《無悔今生》遜色。當中有一幕講述父親死後丹尼爾一個人困在監倉裡的內心戲,這算得上是丹尼爾的個人表演;由一個監倉裡冷清的氣氛作開始,丹尼爾輕輕吸了一口煙,臉上明顯展露出淡淡哀愁和喪父後的孤獨,然後對著錄給母親的錄音機自白,細訴父親生前對母親的牽掛和思念,亦難掩一直埋在心底的憤怒和冤訴,一句「他們對我家所做的一切,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後,接著就把錄音聲帶捲在自已頭上,打爛監倉裡所有的東西以示發洩,情緒猶如失控般……單是這短短幾分鐘的演繹,丹尼爾的發揮就叫筆者深刻不已。憑著在《因》片中的出色表現,丹尼爾再次獲得奧斯卡提名,可惜今趟卻遇上《費城故事》(Philadelphia)的湯漢斯(Tom Hanks),落敗也是無可厚非,畢竟兩者也是演技派高手。筆者相信,奧斯卡的勝敗對丹尼爾來說意義已不大了。
踏入九六年,丹尼爾減小了拍戲量(當然,他絕對是重質不重量的藝術家),只拍下《妒焰飛灰》(The Crucible)和《因愛之名》(The Boxer)兩部片,當中在《妒焰飛灰》邂逅了戲中編劇之女兒Rebecca Miller,二人現已結為夫婦,並孕育兩名兒子。在《因愛之名》中,丹尼爾再與老拍擋Jim Sheridan第三度合作,今趟丹尼爾不再流露其優雅氣息,穿起短褲,戴上拳套,飾演一個極力化解英、愛兩岸人民互相仇視的拳手。拍罷《因愛之名》後,丹尼爾毅然宣佈退出演藝界,返回家鄉過著平凡生活,任職補鞋工人的他鮮有機會與影迷會一會。(要在事業正處於高峰時隱居田園並非易事,從此可見丹尼爾的勇氣堅持和其藝術家性格)
一別就別了六年,經大導演馬田史高西斯極力游說下,丹尼爾願意與這位大使級導演再次合作,在其復出之作《紐約風雲》(Gangs Of New York)飾演仇視愛爾蘭人及排斥外族的紐約本土黑幫首腦。於戲中憑著他殺氣騰騰的外型、純熟的刀法(為了演好這部史詩巨著,丹尼爾專誠去學習屠夫的屠宰技術)和突出的演技,丹尼爾於今屆奧斯卡獲得第三次提名。這次丹尼爾的復出,確實令其影迷振奮不已。拍完這一部製作經年的巨著後,丹尼爾似乎又要回到老家「補鞋」了!但最近,丹尼爾已答應將會在其妻子Rebecca Miller執導的《Rose and the Snake 》作為復出第二砲,相信到時,丹尼爾迪路易斯的影迷都會期待著他們兩夫妻的「結合」吧!!!
Daniel Day Lewis電影一覽及簡評:
〔註:表現評分以★★★★★為最高〕
《布拉格之戀》(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筆者所看過丹尼爾的最早期作品,在沉重的政治氣氛和大膽性愛場面之間得到平衡,相當難得,Philip Kaufman拍情慾電影確實有一手,至於飾演風流醫生的丹尼爾表現難免比全裸演出的女主角Juliette Binoche遜色。當中Juliette Binoche對著丹尼爾性伴拍攝裸照時所流露的尷尬表情最為深刻。(表現評分:★★★)
《無悔今生》(My Left Foot):
如上文提及到,丹尼爾得獎之作,表現精彩絕倫,連隻腳也會演戲,問你服未?(表現評分:★★★★★)
《最後的摩根戰士》(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丹尼爾罕有地演動作片,身手不算靈活,勝在手長腳長,故看起來並不太礙眼。(表現評分:★★★1/2)
《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筆者最愛的丹尼爾之作。故事固之然精彩,但若果沒有一班好演員,《因》片拍得再好也難以引起觀眾共鳴。就像由丹尼爾飾演的Gerry Corlon,是整套片的核心人物,故丹尼爾的演出足以奠定《因》片的成與敗。而演Gerry Corlon一角有以下三個階段:
→不知天高地厚的反叛青年,終日偷扼拐騙,覺得父親只懂從自己的壞處看、疏於鼓勵深感不滿;(對於這個影帝來講毫無難度)
→闖禍入獄後更加放縱墮落,終日撩是鬥非、吸大麻;其父親反而積極埋首於為自己上訴洗冤,相反Gerry對法律失去希望,覺得自己的下半生註定要含冤受屈地在獄中度過;(開始入戲肉)
→父親病逝後,他沒流過一滴淚,而是逼自己堅強點,硬著頭皮去承受沒有父親在旁的孤獨和無助,更開始明白父親生前所做的一切,立志要還其兩父子一個清白。(表現成熟且悅目)
丹尼爾成功徹底地把外表堅強但其實內心如小孩般脆弱的Gerry演得有血有肉,年近四十的他來演繹二十多歲的Gerry Corlon,由鄙視父親至尊重父親,每個階段的內心演繹確實是無懈可擊。(表現評分:★★★★★爆燈!!)
《心外幽情》(The Age Of Innocence):
馬田史高西斯唯一文藝作品,丹尼爾盡顯其優雅氣息。(表現評分:★★★1/2)
《妒焰飛灰》(The Crucible):
《妒》片是由著名舞台劇搬上銀幕,故此丹尼爾便沿用他擅長的舞台劇式演繹,即是誇張過火的演繹,所以《妒》片中的丹尼爾彷如洪朝豐上身,眼水鼻水口水不停地「標」、青根盡現歇斯底里地喊著“God is dead!!” (表現評分:★★★★)
《因愛之名》(The Boxer):
「丹尼爾當拳手」初時真不能想像他當拳手的模樣,但出來的效果卻甚有說服力,每一揮拳都帶有拳手的風範,相信他也花了不少時間去緞練怎去演好這角色吧!又一方法演技示範作。 (表現評分:★★★★)
《紐約風雲》(Gangs Of New York):
總括來說,丹尼爾是個極具民族意識的演員,他所演過的角色均帶有很深的民族情義,像《布拉格之戀》的對俄國入侵的不滿、《因父之名》中因他的民族身份而被冤枉、《因愛之名》也對英、愛之間的紛爭作無聲批判、連《最後的摩根戰士》也要誓死保衛領土。復出後的《紐約風雲》也不例外,但今趟便要放下自己英國人的身份去扮演一個大美國佬主義者,還要揮刀怒斬自己的同鄉Liam Nelsson,感覺很格格不入似的。 (表現評分:★★★1/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