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時,因為要跟一位朋友買他自種的小油菊泡茶,於是跟朋友約在他的有雞田裡。看看風景摸摸他剛開始養的小雞。
前往面交的路上,經過了一個我們上課時老師介紹的一個東山區裡的一個叫北勢寮的小社區。
這個小社區保留了一段糖鐵的軌道,放置了一個柴油機關車頭作為裝置,並在鐵軌兩側種了樹。
連兩年上課我們都是夏末秋初的時侯前往,只見農田和綠樹,鐵道上留有一臺五分車車頭。
而這次經過,看到鐵軌沿線的樹—開。花。了。
開的還是近年來極夯的花旗木。
花季剛開始,只有幾簇花朵綻放,卻讓我很想知道花全開的模樣。
心中唸著這條上課來過兩次的鄉間剩餘的鐵道遺跡,我在學校附近花旗木大開的時間,找了一個氣候舒適的日子,透中午吃過飯出發前往再探一次。
原來花旗木種植範圍是沿著鐵道,大概有兩百公尺左右的一段路。
因為少雨缺水的關係吧,花況很好可說是爆開呀,開成一條粉紅的河流。
北勢寮是一個很單純的小社區,鐵道兩旁不是密集住宅區域,但有農田的風光。
這條粉紅色的花旗木花道,顯然是為了某種目地計劃栽種的。
花旗木花朵跟阿勃勒類似,一查發現阿勃勒的種子可以吃可以入藥,花旗木只是觀賞型的行道樹。
因為花朵粉色開花時又是滿樹花朵,很吸睛的風景,雖然心知這是外來種的樹花(原產是越南泰國一帶)還是被眼前的風景吸引,手機拿起來照片一張接著一張拍。
我們是因為學習文化資產而出校門來看糖鐵遺留下來的再利用案例,當時因為非花季,所以沒有發現這排綠樹原來花期時這麼繽紛。
還好這天是多雲乍緩,不然我這一排拍下來非中暑不可,也還好出門前有先裝了一瓶水。
我把車停在田邊的路旁,雖然是鄉下車子很少,我還是不想亂停車,避免造成居民的困擾。然而當我在停車處拍往車頭與花道的時候,路旁一台休旅車開過又退了回來。
我下意識讓了一下路,看一下我拍的照片,結果休旅車下來一個大哥,問我是不是來...巡田水的。
因為前陣子田土翻過,有人來灑了豆種,問我是不是來看種子發芽的狀況。
我回頭看著乾巴巴的田土,很抱歉的說我只是看到花開的漂亮,停下來看看的。
大哥顯然有點失望,我則是有些不好意思。
他是當地的農民,關心的是有沒有雨水能夠灌溉種植,說真的花開的漂不漂亮跟他並沒有關係。
如我一般的過路人只會興沖沖的看花,沒有注意到兩旁的農地狀況堪憂哪...但真正影響了人們生存的植物,其實是可食用的農作們...
並不是滿園色彩繽紛,只開一段時間、只能觀賞用的花。
糖鐵也曾經是為了採收製糖原料__甘蔗而在各地鋪設鐵道,而後成為交通運輸的一環,也因為社會經濟的結構改變,糖廠產能逐漸式微,糖鐵不再行走五分車。
而沒了火車的鐵道,許多變身成了觀光休閒的賣點。
不管是鋪設柏油水泥建設成觀光景點單車道,或是改成搭戴遊客的短路程五分車體驗,都不再是為了生產,而是為了休閒、為了有趣好玩。
在我們上課中,老師帶領我們回看糖鐵經過的地方,當地的人和地貌是如何受到影響,例如週邊土地利用:有鐵道經過的地方就是有大量種植製糖原料__甘蔗的土地,糖鐵才會因此而架設過來。(架設鐵道要錢要人要維護呀~~~)
有了鐵道更容易運輸原物料到糖廠之外,後來發展了載客功能,在汽車還不普遍的年代,讓偏鄉的交通得到改善。
這些曾經的生活經驗,成為了在地的歷史,成為了居民的共同記憶,也是臺灣的共同記憶。
現在的共同記憶大概要變成花旗木鐵道了吧...
說起來是跟我們學門是很不同的角度的呀~~
花旗木鐵道東邊有一小段分岐,還留了一個能動的轉轍器,突然覺得太好了,它還有作用...
當我在取景轉轍器和花旗木的構圖時,突然有一種感覺...
是不是我們在文化資產的保存上,學術面的原地原貌保存,跟實務上要經營景點,或是吸引利益的目標是分岐的呢?
但站不同角度來說,是否可以殊途同歸,最後能夠好好保存也能兼顧經營發展呢?
這目前是沒有絕對答案的,看著滿眼粉紅色漂亮的花,遠方一團熱鬧拍照的貴婦們開心自拍的模樣,只有我在這裡思考著跟浪漫春色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事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