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6-02 16:58:49| 人氣3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力戰五千年陰影──文字的魔毯(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文字究竟是文化的投影多些?亦或個人的投射強些?──「文字的魔毯」拉開了這場美麗的決戰!)


三‧文字的電影活「動」

來自對電影予人的活力或吸引力來思辯,「電影的」雜誌從一開始就不當以「一本」的形態來定位,而應當以其週期(時間)來定位。如果是月刊,就以這一個月對電影的書寫與活動為範圍(空間)。


現在,我們就可以直挺挺地站在地面上,話分兩頭來談論電影的雜誌之可能了。


所謂(A)「片斷到不行的放射性活力」,指的是(1)一種近似日報般的即時性報導文章(電影快遞)。

它針對即時新聞予以發稿,它的身體必須要比報紙來的得輕盈(看起來好像很粗陋),可以是一小張,可以賣很便宜或不賣錢。


(2)一種以照片為主(組)的定時性報導(電影快照)。

它具有一種像電影那種大影像附「下」對白的影像魅力,題旨可以妙趣為,同一影人輒不同戲之照像、各片在同時拍攝中之片場照像比對、現古影像之奇妙對比、國際間拍片比對。

這當然要賣錢,而且很可以賣錢。這種出刊的時間需要長一點,或一週一次,或兩週一次,端視該雜誌是以月刊、雙月刊或季刊而定。


(3)時事與電影內容的評論(電影論壇)。

這也是以該雜誌的定位週期為準,而定出出刊的週期。主題可以有來自對前面兩者的電影趨勢評論(前面兩者為此提供了紮實的基礎),也可以是策劃性專題。


如此,這三種放射性活力就連成一條連環而不斷釋出的光譜:(1)是即時到近乎每日的「特寫」─→(2)近似交叉剪輯般的現場與非現場之間的一週比對,具有「中景」那股可近可遠的彈性活力─→(3)有如長鏡頭凝視作用的評論,予人一種「大遠景」般的沉思魅力。


很重要的是一點是,在這個放射性方向上,負載這些文字或照片的「身體」,必須盡量朝向最低成本的紙張與印刷去走,使得它具有一種下至無產階級都可以購買、都想看的便利性與低價性。


所謂(B)「具有電影工業般的整體強大威力」,編輯台有如製片中心,它主要指揮調度出兩大方向:維持讀者對該雜誌一種不斷流動的活力;除了剪輯出該雜誌在原定週期終了時,最精彩美妙的「一本電影雜誌」出來外,還可因應時勢構思出版本年度的一本電影書。

由於(A)所紮下的基礎,使得後面這種剪輯活動呈現出各種可能的主題,這時便可在雜誌社經濟條件彈性地選擇年度出版計劃,這個年度出版便相當於該雜誌年度一部強而有力的電影!

而這個「東西」的重要性不全然在於年度結算或成果,對於「電影的」讀者,它更貼近於對這份雜誌一種美好的電影結局心理情愫。


如此,「一本電影雜誌」成為/只是這個週期活動最後成果的一部份。


如此,前面那些報導性與短論性的出版活動,就得力求壓低出版成本與販賣價格,這樣才能維持讀者對該雜誌社一股非常活躍的支持活力,同時也使得該雜誌社自身不斷維持知識累積與資訊累積的深厚基礎。


當然,這兩大活動的規模與活動,是以該雜誌社所能動用的人事資源(內稿或外稿),做為規模大小與活動頻率定位之下層建築。


四‧文字的電影活「力」──文字的魔毯


不,這絕不是電影雜誌的解構學(那太也知識份子地劃地自限了),而是回溯到電影發明之太初。


不,這種電影的雜誌的思考方式,並非來自馬克思的無產階級考量而出發,而是因為電影之迥異於人類其他藝術表現形式,其在發明之太初,就是針對所有人民(尤其是缺乏一定文化素養的民眾),強調一種不斷流動的活力而來。


許多電影研究者恐怕已經忘了,艾森斯坦對電影最初的定位是,一種宣傳鼓動劇,是要製造觀眾。當今世上幾本最有名的電影雜誌,由於成為少數知識精英份子的寵物,使得電影雜誌的讀者都喪失了一股貼近於電影所獨有的活力。


然而,對於必須以文字為主要表現符號(vs電影的影像)、以紙張為負載的身體(vs電影的膠卷或今之數位化),這麼做絕不僅只為的是即時掌握電影的脈動,更在於放射出「這份」由紙張構成的雜誌,一股絕然逼近電影般的活力──這種活力,在人類五千年的書本歷史上,還沒一本書(雜誌)做到過。


這種「文字的電影活力」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給予寫的人、編輯的人、「看」的人、「讀」的人,都能產生一種近乎文字從書中跳脫出去的奔放感、流動感,乃至一種近乎本能反應般的穿過紙面的不可扼止的神思感。


因此,負載這種文字的「身體」,在向電影膠卷乃至今天的數位影像汲取靈感中,不僅必須背向書本那種身體而走,還必須背離一本雜誌那種軀體而奔。


在一片接一片的身體中──在這個向度上,它又撕裂了與報紙的關係──,閱讀者有種前所未的輕盈感,書寫的人被一種跳躍的魔力所趨動,編輯的人的腦汁在那片片飛躍的魔毯之間自動而急速地流轉。


這些負載著文字的各種身體,在還沒有被統一成一本書──應該要強調的是,從開始就沒設定它們是在一本書之內,乃至沒設定它們最後是否將進入一本書。


正是如此,寫者、讀者與編者,都能感受到一種近乎電影般的流動的時間、變動(移動)的空間,那種迷人的活、動的真實感。


我們把這種集新閱讀、書寫與編輯活力的「身體」,稱之為「文字的魔毯」。


我們要再強調的是,當今之電影雜誌之所以無法擁有像電影那麼大量的讀者,除了硬體系統(播放、行銷與宣傳)之差異外,最主要是「一本雜誌」那種將文字固鎖在一定紙張品質與大小的傳統思想,使它不僅失去了吸取電影特有的流動不已的活力,還把文字繼續壓抑在「沒有電影」的地球重力場中。


這種看似瘋狂的想法之如此誘人,除了在於使人重新找回電影給予所有人的活力外,也在於革命地探索文字的新活力──文字如何汲取電影那股特有的活力。


尤其,在這個新世紀中,文盲已然直指,不會使用電腦書寫、蒐尋、建構、釋放資訊、情感與思想之人──當文字已經被電腦革命性地重新定義之際,當電影也已逐步接受電腦革命性地重新定義之際(數位化),電光石火般的文字活力,也將從積壓了千百年的書本中,呼之欲「出」!

台長: 顏士凱
人氣(34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創作與沉思 |
此分類下一篇:【追殺比爾2】→劉家輝訪台,練功一如刷牙
此分類上一篇:電影‧的‧雜誌──文字的魔毯(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