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1-29 15:02:34| 人氣4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11-29‧天文學攝影導星可能需要40吋以上螢幕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6-11-29天文學攝影導星可能需要40吋以上螢幕
筆者追隨聖人的腳步,從小就很賤所以會做許多卑鄙的事情(論語:「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Google  Yahoo! 搜尋「
8cm排序第一就是本格推理。


  筆者近期還是事多,能夠思考天文作業的時間有限,能夠想到的,就是未來『天文學攝影』的運作配置會有很大的改變。

  做到追蹤無誤差的硬體技術和操作技術都已由筆者建構完成,若是那種已經式微掉了的天文攝影要進化到天文學攝影,機材要要退化(改用比較便宜的小型機),但操作技術要有很大的改變,所以個人操作技術不好是不行的,這是沒辦法靠名牌就簡單混過去的,結果的好壞是比技術不是比名牌的,所以天文學攝影的技術是很趣味深奧的。

  話說回來,現在有採用8cm推薦的新式PEC技術的赤道儀已經充斥在天文攝影市場,大家看那幾家天文廠每年都在改款(因為新機推出一下子賣完又提升技術設計推出新款),每家的PEC追蹤精度都差不多,結果就變成沒什麼名牌可言了,這是筆者早說會發生的事。
講到這裡要提醒大家,除非赤道儀設計不容許,否則請放心開啟PEC追蹤模式併用光電導星,這樣使用效果最好,就算極軸精度沒有做到筆者水準,而且還是短導長,雖然只是用這麼普通平常的操作技術(完全100%沒用到8cm的操作技術),但焦長3,000mm以上的攝星鏡一樣拍出極為鮮銳的星雲照片(本地早就有人就照上面這樣靠光電導星做到,只是不想被知道是用新式PEC技術的名牌赤道儀才能做到,而且還是三年前的款式,竟然單單只是換台赤道儀就做到這種程度,更重要的是事實證明即使焦距超過3,000mm的攝星鏡也是完全不需要減焦鏡的,這下子既省錢又省去搭配銜接的麻煩,8cm的一貫技術風格就是這樣的


  現在已經沒有什麼名牌赤道儀,因為普及款式就是高級款式,以後天文學攝影攝星鏡一樣也不會有名牌,因為都是小口徑超長焦折射鏡(拜託低於F15的不要來乱),這種東西每家精度都做得差不多的,三十年以上的資深前輩都知道這點。以後的追蹤精度是比操作比團隊,比的是名家而不是名牌的,而且實質上也沒有名牌這種東西可言了。因為天文學攝影是為了自己或其他天文學者的研究進行現象攝影的,對天文學的概要和特定學科要有相當程度的認識才行,這就是學會組織可以運作的方向。 

  不過要做到最高精度的追蹤攝影,攝星鏡4吋就夠(但要合成焦距10,000mm以上),但導星鏡的螢幕的視野範圍要能由1度隨意縮小到0.05度以下才行(一般的筆電螢幕也可行,但怕麻煩的乾脆用40吋以上螢幕監控,還可以順便播放天体影片),否則放大到30秒角以上的導星會不到一秒就逸出0.05度螢幕視野,這個要是沒把極軸對準到萬分之一度就免談了,這是真正的尖端操作技術,至於那種極軸誤差必然超過兩百分之一度的漂移法不要來乱,從2008年開始,世間只有8cm的單星雙軸法可以攻進萬分之一度)。

  好在導星螢幕可以拿家裡的液晶電視去用,可以算是不用花錢的吧。不過要走進天文學攝影的世界,花費是不多的,但是要拿出覺悟,從操作技巧到天文學都要有深入研究,就可以準備在國際天文學界開闢自己的一席之地。就是要很多人做不到的巧手技術,才是有深奧趣味的,這是筆者(8cm)為大家創造出來的全新境界,但筆者還不知道是誰會先做到,也許在筆者不知道的地方有人做到了吧。

  漂移法不準又麻煩又浪費時間,在用漂移法的鐵定無法入門天文學攝影的境界,第一關就被淘汰下來。現在小型赤道儀精度高出快要十倍,但價格快要是一半的一半,不知未來會不會有比較適合天文學攝影的自動化機材出現,操作起來就比較輕鬆一些,這個筆者會開始構思。

  要說明漂移法不準的數學原理要花些時間,最不佔篇幅的扼要說明是這樣的,漂移法的絕大多數偏差來自於濛氣差導致極軸方位誤判,導星就會有天球座標南北向偏差(這是最主要明顯的原因和症狀,其他的次要的偏差細節就省略不提)。



用漂移法對極軸仰角會不準,就是因為大氣折射影響低仰角星軌
以至於造成當地緯度的誤判,極軸仰角的位置就會錯誤
這就是天文台赤道儀追蹤時無赤緯偏差但赤經速度不準的緣故
天文台都是拍天頂的,要校準極軸只能用天頂單星完成極軸校準

  天文台都是用漂移法,所以會有這種天球南北向偏差的症頭,加上望遠鏡高速運轉時有很大的反作用力扭轉了架台的方位,至於東西向的偏差是來自每日熱漲冷縮引起不舉(極軸每日下垂)所致。就算天文台就算願意每天入夜溫度降低後校正一次極軸,也很難解決大型機的形變問題,大型機的追蹤問題很多的(建議能用就用小型機,不得已才用大型機才對),要是由筆者來處理,就不會用雷射之類的對策,那些雷射和光電導星之類的只能作為治標的可行輔助,但算不上治本的方法。


  若是看到有天文台放著圓頂裡的一兩公尺口徑的大型機不用,而是改用外面的4~8吋鏡作為研究攝影的主力,千萬也不要覺得奇怪,因為大型機攝影時追蹤不準要靠集光力速戰速決,但小型機追蹤準確可以慢慢曝光得到最佳研究畫質,所以大型機攝影會輸給小型機(筆者要再說一次,多加幾支雷射也一樣沒用的)。口徑和名牌不等於專業,這是天文學攝影時代的基本常識,小型機的追蹤與操作精度無誤差已經是技術上的現實,太空望遠鏡和地面天文台都遠不及小型機的精度,結果20cm和200cm口徑的學術研究能力差不多是一致的(大小口徑各有關鍵弱點的,大口徑拿來拍光譜有比較好),但那些天文台大概還要再過幾年才會有心理準備接受這個現實,想要單憑口徑衝排名的觀念,未來恐怕禁不起考驗了。 

 

 

 

イプシロンロケット2号機/The Second Epsilon Launch
1220
打ち上げ予定

 

台長: 8cm
人氣(47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