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0-24 16:07:55| 人氣4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10-24‧天文攝影之無精度赤道儀 團隊操作量產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4-10-24天文攝影無精度赤道儀 團隊操作量產篇
筆者追隨聖人的腳步,從小就很賤所以會做許多卑鄙的事情(論語:「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Google  Yahoo! 搜尋「
8cm排序第一就是本格推理。


  目視觀察星雲星雲的時候,由於星雲星團亮度有限,因此要控制『倍率』,使星雲星團與夜空背景的反差達到最大,至於口徑則是次要的。每個星雲星團都有各自的最大反差倍率,例如M57星雲大約是100倍,倍率對了反差就大到容易看見,至於口徑不是那麼重要
參考資料  http://mypaper.pchome.com.tw/8cm/post/1321052305

 

   幾年來筆者解開了赤道儀的封印,如今小巧的攜帶型赤道儀精度已經超越巨大級光學望遠鏡的攝影分解能(而且還很便宜),有的天文廠也因此技術排名急速升頂。如今天文攝影的預算縱深消失了,十幾萬元預算的小型機就是頂級性能(多花錢反而會性能減退,像天文台大型機就是問題很多),因此要分出高下就看操作者的個人技術,既不是看品牌型號,也不用比大小的。


  因此觀念要改了喔,在無精度赤道儀出現之後,天文攝影不再是什麼『錢坑』了,也就是說功力不在花錢多,只要搜尋一下無精度赤道儀的3吋鏡作品(有光電導星)就可證實。


  筆者站在這樣的立場,如今要進一步解開業餘天文者的封印。首先要講的是初入門者買無精度赤道儀,只要買小台的就好,接著練好單星雙軸式極軸校正技術就好用好玩,日久也許就會發現根本不必買大台的自找麻煩。至於筆者自己呢?筆者還是習慣自己二十幾年前買的簡單機械赤道儀,有告訴過原廠要一直用到死,完全沒有換機的意願,一直沒有想做天文攝影。

 

  筆者看著業餘天文已經很多年,大家都以為要像『日本天文誌の讀者寫真』的『作者』一樣,才算是業餘天文,就這樣不知不覺,人機都陷入這樣的框框裡。為了滿足『日本天文誌の讀者寫真』的『作者』的形象,很多特殊的現象就這樣發生了 ,然後入門就開始一直拍星雲拍星雲拍星雲(當然偶而拍彗星),名牌型號持誦不懈,大家都認定這才是業餘天文的『典型』,但請恢復一下記憶,就會想起歷來滿足這樣條件又悄然隱退的的作者不乏其人,這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了。


  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近來持誦名牌型號的情況已經減少很多了。

 

  筆者很久沒碰望遠鏡,卻也不覺得自己不算業餘天文者,業餘天文者也不是以光學望遠鏡與攝影作為必需要件的。

 

  既然抬出望遠鏡照相,大家都希望一個晚上就得到很多好相片,但因立地、架台、極軸的管理不良,單靠光電導星敷衍,滿意的相片數量是有限的,為了提高相片產量,甚至有一人多機的情形,但這樣又能夠提高多少產量呢?


  若用無精度赤道儀加上光電導星,加上極軸偏差的方向剛好是東西向,雖然精度無法達到最高水準,但是已經很嚇人了(箇中道理就不贅述),上網看一下無精度赤道儀的3吋鏡相片(筆者初見被嚇到, 因此稱作恐怖片,有用光電導星一樣好恐怖),就可以稍微想像一下要是極軸對準不用光電導星的話,是要讓人驚悚到什麼程度。

 

  極軸對得再準,都會有追蹤偏差,但要是有天發現光電導星的一個修正動作,就會遠大於追蹤偏差的話,既然都已經練到這種程度,就要考慮技術升級,從此拋棄光電導星輔具了吧。

 

  但是想要到達極限的水準,極軸是一定要對準的,都是恆星時運轉就好(若是拍彗星、小行星,也是靠極軸偏移,保持恆星時運轉),到了這個境界,就不做導星了,只是用長焦鏡監控追蹤情況,並且在拍攝期間依據監控和相片效果,隨時趁隙校準極軸(相片拍攝間隙,或是遇到有雲通過),這樣相片的素質和產量都會數以倍計的提高。

 

  即使赤道儀放著不動,光是溫度變化,極軸就會下垂;有在運轉的話,極軸就會水平順時針轉動;有裝卸相機等配件或是地面震動,都會動搖極軸。

 

  這樣第一個問題就來了,這樣的攝影作業不要說是一人多機,就連一人一機也無法做到,依照筆者估計需要二至三人操作一機,才不會手忙腳亂,要是趕著要在半小時內從中發現新天体之類的話 ,在網路的另一端也是要有其他人同步作業(恐怕這個部門才算是作業核心)你看這麼多人一起作業,實在有違『日本天文誌の讀者寫真』的『作者』形象,但是要用來真劍級作業的無精度赤道儀是要小心慎重使用,連高速自動導入都不可以玩的(要用來作真劍級天文攝影的赤道儀,筆者是絕不敢這樣高速磨耗齒輪的),有許多無法自動化的手工作業不是一個人手忙腳亂支配得來的,想要在一個晚上要獲得最多優質相片,就不是那種『日本天文誌の讀者寫真』的『作者』可以實現的。

 

  但若是三人團隊要操作三機呢?這個是可以的,如果三機都是同型機的話,是應付得過來的,但是一機三鏡(還要外加一支長焦鏡監視追蹤情況)會是更有效的折衷辦法,因為極軸校準的人力負擔會減輕很多,這樣的攝影程序是先讓攝星鏡對準目標,接著要花三分鐘以上監控追蹤沒有問題(若需校準極軸就要花十幾二十分鐘但絕對值得,請放心這種低於數百分之一度的極軸微調不會影響攝野範圍),然後才讓攝星鏡開啟快門


  最理想的攝星鏡組合,就是搭載一支小口徑長焦屈折攝星鏡(很可惜沒有市售 F30 的長焦鏡),與一支小口徑長焦導星鏡(1,000mm算是勉強可用,用馬卡鏡應該也不錯,但筆者比較相信 3cm F50 的長焦屈折鏡),兩者都要『無形變』(小口徑不會形變的啦),在攝影過程中,導星鏡一直追蹤天頂恆星,天頂恆星追蹤無誤,不管哪處攝野就都完全沒問題的(有問題也看不出來的),要多支同架拍攝不同攝野也是可以,反正都只靠一個天頂恆星做監控追蹤就OK,這就又是很恐怖的技術了吧,但是糟糕的是沒有赤道儀是為多重攝野設計,所以要麻煩工作室改裝。


  要記得監視天頂恆星追蹤情況的長焦鏡才是主鏡地位,攝星鏡的立場算是『次鏡』才對,這種情況是和『建寧』公主差不多的(雖然是公主,不過排第四,至於這個建寧的諧音實在是有點......)。


  坊間的錯誤觀念是拍攝天体需要攝野內的導星,真相是只要是有稍微認真對準極軸,那怕比極軸望遠鏡精度還差得多,不管同時拍攝多少個不同天体,都是隨選一個天頂恆星做為導星就OK。


  筆者認為無精度赤道儀應該內嵌監控天頂恆星的小口徑長焦鏡,然後放棄既破壞剛性精度極差的內置極軸望遠鏡,改為選擇性外接配件,這樣就稍微專業一點了,當然這和筆者的理想專業還是有很大距離。

 

  天文攝影最好盡量輕量化,追蹤攝影要求的是集中力而不是集光力,望遠鏡越是重大就越不利於精密追蹤(天文台大型機的極軸不準,也不會天天校正,這還只不過是諸多問題之一),小型機搭載輕量化的精度才會是最高,而且強度有限的3D列印配件也可以滿足許多需求。

 

  極軸的監控也是有方法的,可以在極軸嵌入一支雷射(加到二至三支更OK),發射到十幾公尺之外牆壁作上標記,沒動的話就沒問題,但務必記得有動到的話不是讓雷射回到原點了事,因為可能是地面有在動或其他因素,必需靠導星鏡重新追蹤校準極軸才行(就是用手指關節一直敲到誤差三萬分之一度內)。未來要自動校準極軸是有可能的,但要等天文廠弄清楚單星雙軸法運作原理不知道還要等多久,而且這個機械超精密,價格也不會便宜的。


  筆者很想說這些都是次世代技術,但後來想想這都是三十年前就有的理論,只是到了這幾年才實證,看起來要說是古籍研究還比較貼切些。 


  想到兩三個人圍著一台小赤道儀操作,筆者就想起學校天文社的情況,但真劍級作業就是這樣,社團確實應該多練一些技術。既然是『真劍級』,就表示有些會因此而消逝,筆者早年就提醒要做好準備,有些會走入歷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0c0pVVuThM
ドクターX ~外科医・大門未知子~ 2分PR


X  一個未知數,上面講的是未知醫生,那些是教授不會教您的事
上面未知技術,一樣也是各國教授不會教您的事
這個『不會』有很多種意思,總之就是不會就是了,請別往壞處想
要往微妙有趣的方向去想才對......

 

 

 

台長: 8cm
人氣(4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