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10-23 22:07:43| 人氣3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觀雲居士的期中報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科學思考與日常生活思考】
人因思考而自覺存在。我們於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從事何種工作或處理何種問題,免不了的總是需要運用思考來找出合適的方法與便捷的途逕來解決生活中的瑣事,以完成我們的工作。科學的思考方式一般說來也是植基於觀察並解決問題,提出理論的假說為理論辯護甚或為整個典範作解疑的工作。

這兩類思考嚴格說來雖然全為人類自身的思維運作,但若以思考的主體來說,前者是所有只要是能運用思考能力的個體都可以從事。而後者一般則被歸類在科學研究社群的主體,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科學家。若以思考的目的來分野,日常生活的思考如前段所言,常為我們在工作或生活中的瑣事,當然也不排除更多不具目的的思維模式或者只為娛樂或滿足欲望單純刺激反應聯結的思考。而科學的思考,在性質上我們若不把Feyerabend的想法引介進來(因為他一定會說科學思考缺乏理性基礎),我們應該會同意這種思考一般是理性的。在目的上,我們可無庸致疑地認為它是環繞著科學的命題在打轉,與釋疑解疑為伍。舉凡邏輯實證論者在辨別觀察陳述或理論陳述時,或者當試圖以歸納法則累積經驗證據來證實或確證理論時,這些都牽涉到科學的思考。甚致先驗性質的科學一元性,Kand所認為絕對真理的存在,背後也有著近似科學的思維。(或許我們可以說這不能算是理性的)而若論及生活中我們運用的思考不見得完全是理性,甚或可能是漫無目的。

廣義來說,科學家受到自身背景知識所影響所對科學研究在方法論或理論所抱持一種近乎信念的思維模式這就是科學思考。如Poper以為理論能被證偽方是科學的進步,Kuhn對常規科學的釋疑程度來支持典範的存續,Lakatos的科學研究綱領揭示的精致化證偽與理論硬核配合輔助保護帶來說明理論強韌性等…不管科學家們對科學哲學抱持何種信念與想法,照著它來建構理論研究便是科學思考的範疇。這些思考背後支配的不是純理性,它含帶哲學信念意含,有時它甚至是具先驗性質的。

反觀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我們常說一種米養百種人,這所反映的正是人本身的一種異質性,當我們只探討心靈上思考型態的異質時,尤其當個體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後。其必定會內化外在的知識經驗,形成自身獨特的價值體系。這體系或許也有其先驗性質的假設,總之,它是對世道人心的基本看法,一個人的思考活動便繞著它打轉,產生的動機與行為也為其催生。這與我們探討科學哲學的思考有無相關?我們可列舉以下幾點﹕

(1)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大不分都內隱著自己的一些神聖價值或世俗的運作價值,它決定我們怎麼去看待問題,如何去作人處事。誠如邏輯實證論者也在自身假定元科學性質的前提下,將方法論定為絕對,不管理論如何發展,都能套在其如普羅克拉提床的方法論去削足適履。它背後延襲古典邏輯的信念便隱隱浮現。也就是科學思考與日常生活的思考一樣是跟著信念走的,進而落實到生活上或研究上。

(2)如同Kuhn對典範轉變的解釋,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價值體系也會轉變。當一位虔誠奉行努力必穫成功信念的學生,在經驗一連串失敗與他人投機有成的遭遇後,他可能會認為自身的價值體係無法解釋自身所經驗的事例,若他剛好是個粗糙的邏輯實證論者,他或許會因這經驗事實出現的頻率太高而無法去確證「成功必來自努力」的命題。當然,他若是Poper的信徒,在第一次努力卻導致失敗時就證偽這全稱命題了。日常生活中思考背後的模式也如同科學典範一般無恆常性。而價值觀(典範)的改變也如Kuhn所言,不見得是進步的。這學生可能因此成為功利主義的信徒,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3)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具有慣性,如果一個人自身的信念夠強或執念很重,他不會輕易改變他對世道人心的看法。筆者有趣地發現,這與理論具韌性的看法相似。若以Feyerabend的韌性看法,理論是有發展性的。它可能與錯誤的證據做了比較,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理論,理論能不斷增生來縮短與真實的差距,但這通常是不容易直接比較;Laktaos也為精緻Poper的證偽法而引進理論的韌性法則,藉由不斷更新的假說(保護帶)來鞏固理論的硬核(典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偏執地相信某種信念或僅因惰性產生慣性而不願改變觀念想法,我們往往發現他們會找不少理由(保護帶)來鞏固自己。對他們來說,就算全世界的單稱陳述全都證偽了他的全稱語句,對他來說也是缺乏改變的動機。因為他總是能找到更多的理由來說明經驗事實是謬誤的。若以之前的學生為例,他可能會去定義何為「成功」?改善「努力」的品質與數量,質疑投機者的穫利風險與道德意涵,進而更加發展他深信的「成功來自於努力」的信念。此信念發展為思考的慣性,並被預期地走下去。負面非理性的惰性思考也可以此來做解釋。

(4)日常生活中無意識或非理性的思考(如白日作夢)常發生於生活細節中,僅管我們可以說是受控於潛意識或夾帶一些扭曲後的價值信念。但可確定的是它常混雜有意識與無意識,二元並存的思考方式。我們常會訝異之前閃過腦際的想法或在別人看頗為怪異的思考取向。由於它是天馬行空的,所以與科學的思考顯然較有分野。科學的思考在一般人看來是客觀的,理性的,問題取向及觀察取向的。從邏輯實證論者要求區分觀察語言與理論語言以及存在永遠嚴謹的客觀方法論便揭示這一特質,但生活中非理性或無意識的思考卻和科學發現一般,是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關心的領域。思考模式的理性與非理性的分野,便如同Feyerabend對科學究竟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判斷一樣(僅管他覺得是非理性的) ,其中充滿著一定程度的含渾。又如同典範間的不可通約性,在霧裡看花始終分不清。在我們生活中,有時直覺會比理性思考來的精確。我們舉個例子,甲在某時某路上遇到乙持續了一段日子,但某日甲卻直覺地認為在另一路上會遇到乙,而或許真是偶然,這成了事實。但每次直覺又有著極低的成功機率,誠如Hume認為有限的經驗事實無法確證無限的全稱語句,我們也可以Poper的觀點來說明「直覺在特定時的準確」之單稱能否定「理性思考代表準確」的全稱,因為單稱陳述與全稱陳述存在著邏輯的不對稱性。由此看來,在生活中非理性的思考如直覺,猜臆等,並不能說絕對比理性的思考更不能地幫我們處理日常瑣事。(只是失敗機率實在太大)

筆者在為文時,不知不覺將人的思考置於科學思考與生活思考之上。在範圍上覺得生活思考大於科學思考。它們的差異在本篇中主要是以目的、對象、性質來作分野。但它們之間仍有共通性與關連性,所以行文之間才將科學哲學的觀點來作低層次的參照貫通,有所武斷實在所難免。其實越嚴格區分兩種思考方式越容易發現兩者的關聯性,就像Shapere認為觀察被理論所污染(或影響)一般 ,筆者亦覺得有一更高層次的未知價值體系影響這兩類思考模式中交互作用的部分。

台長: 丹陽青碧
人氣(3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期期難抑 |
此分類下一篇:給家教學生的範文
此分類上一篇:烏龍打工日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