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陳安儀的一段文章....
每個孩子個性不同,天生謹慎的孩子,可能表現出來的是「膽小」、「怕生」,而此時,他需要的是父母給予充足的安全感。唯有在「安全」的堡壘下,他的勇氣才能滋生,才能培養所謂的「成功經驗」。
因此,不要在孩子沒準備好之前,就貿然的將他送入全然陌生的環境、挑戰他所畏懼的遊戲、或是動輒以「膽小鬼」、「沒用啦」之類的負面標籤,打擊孩子的自信。畢竟,孩子不願意爬高、玩水,是一種生物本能、保護自己的能力,並不見得與「勇氣」劃上等號,等到某一天他的肢體成熟、準備好了,自然就可以克服。
此外,我也很不贊成家長動輒以警察、醫生、護士、老師等特殊職業去嚇唬小孩,威脅他們乖乖聽話,造成孩子對特定對象不必要的恐懼。
剛好相反的是,每遇生活中,有很多機會教育可以把握。舉例來說,每當孩子遇身體痛苦,需要看病、打針時,我會花極大的耐心,去和孩子解釋,我們即將面對的痛有多少?我們可以怎樣減輕不必要的痛?而且給他鼓勵、相信他可以克服。
同樣的,我也從不以「關廁所」、或是無中生有的「虎姑婆」、「鬼故事」去處罰、嚇唬小孩。因此,我女兒在五、六歲時跟我們去露營,就敢半夜三更自己一個人穿越操場那麼遠的距離,撐著雨傘去上廁所,因為她不怕黑。
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孩子的勇氣,父母也需要學習「放手」,鼓勵孩子嘗試一些他沒有過的經驗。比方說,自己上廁所、買東西、過馬路、坐公車,學騎腳踏車、爬高跳遠......等,不要在孩子想嘗試個沒做過的事時,就急著先說:「這太高了!你爬不上去的!」「這對你來說太難了,我們先做簡單的!」
………讀後心得…………………………………………………………
讀完陳安儀的這段文章後
讓我覺得很對不起弟弟,
小時候因弟弟常頑皮不聽話
或是上了床還不睡…
我就是用『虎姑婆』嚇唬他(因為我教他唱過虎姑婆曲子,也講過故事書)
結果
當他3、4歲有生活自主能力時
我想請他去別處(2樓或3樓)拿東西
他卻不敢單獨去,直嚷:『我不敢!』
『怕什麼?』我問他
他曾用過的理由有:『怕黑、大野狼、虎姑婆。』
當下我驚覺事態嚴重了!
這些不就是我造成的嗎!!懊惱不已的我馬上向他解釋…
世上沒有『虎姑婆』那是故事書才有的人物
他回我:『那…大野狼呢?』
大野狼只會在動物園或森林中,
我們的生活周遭是看不到的唷!
怕黑就開燈呀!
逐漸的他偶爾單獨敢去2樓拿玩具
我當下馬上肯定他:『弟弟你好棒吔!真勇敢呢!』
他信心滿滿地回:『對呀!』
這方面我持續努力中
重新幫他建設起信心和安全感!
老大就沒這方面的問題
因為他從小聽話所以我不曾用上述的代名詞嚇唬他
於是弟弟睡覺時常問他:『哥哥你要保護我!』
有時哥哥會回他:『不用怕,我們家沒有大野狼、虎姑婆啦!那是故事書裡才有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