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鼠》
文:菲力普‧普曼
圖:滿腦袋
出版社:謬思
三更半夜,一位小男孩敲了敲老夫婦的門,門開了,小男孩只說了一句話:「我以前是老鼠。」
這是我看過最具新意的改編童話。藉由小男孩的身份,作者開了心理學、哲學、科學、政治及社會大眾一個玩笑。
宮廷哲學家研究男孩的心理狀態時,表面上讚許男孩的回答,卻在筆記裡寫上:「知覺認知障礙,個性偏執。」科學家聲稱:「這是類人猿」,儘管他眼中看到的明明是一個正常的小男孩。政客們為了讓大眾批判的焦點從自己身上移開,協助媒體炒熱老鼠怪獸這條新聞。大眾們雖沒有親見老鼠怪獸為何物,但人云亦云,籠罩在一片惶恐之中,堅持怪獸必須處死!在科學家的證詞、法庭的審判下,男孩被判了死刑。
新婚的王妃到牢裡探望男孩,隨後男孩的死刑解除。這兩個人存在什麼關係?
本書的特色有三,一是諧音取得好,書中穿插一份「鞭擊日報」,標題上小字書寫:鞭出真相。細想想,即「編輯日報——編出真相」,所謂的真相其實是編出來的。二是插畫注入新生命,使原本可能全是文字的厚厚一本書多了輕鬆歐洲風。三是全書不定期報導皇室消息,關於王子、王妃的戀情,是大眾關注而又著迷的大事,這不是現實的寫照嗎?可是看到書中民眾如此,筆者身在事外竟感可笑。
原來,王妃本是灰姑娘,男孩是老鼠變成的侍童。他們的願望獲得滿足,卻發現比較喜歡原來的生活,可是再也回不去,王妃說:「她(指仙女)或許只來一次,許你一個願望,然後你就困在願望的結果裡。我想,我們只能善用這個結果了。」這席話賦予原本的童話一份新的意義,而且更深刻。
補充:妮可‧基嫚主演的電影《黃金羅盤》即改編自菲力普‧普曼的童書《黑暗元素三部曲》的第一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