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28 11:15:00| 人氣2,6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長濱文化

長濱文化  

長濱文化是迄今在台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出現在台灣尚與亞洲大陸相連時,是一個以漁獵和採集為生的隊群社會,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邊的洞穴及岩蔭,不知農耕畜牧,亦不會製陶,但已知用火,以敲(打)擊的方式製作石器,而其石器製作方式與當時中國東南地區史前文物相似,生活則靠狩獵和採集自然食物維生,分布地點則於台灣東部及恆春半島海岸。該文化由1968年台大考古隊於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現,並根據考古通則,以該地長濱為名。
 
\


 

  史前文化層序 > 舊石器時代

   八仙洞遺址遠眺,洞群位於濃密的樹蔭後

主要依據長濱八仙洞遺址發掘的內涵,李濟命名為長濱文化(宋文薰 1969 : 8 ),代表性遺址即為八仙洞遺址和新近發現的成功鎮信義里小馬遺址(黃士強等 1989 : 43 )。此外恆春半島最南端的鵝鑾鼻第二遺址 ( 李光周等 1983 : 1-41 、李光周 1984 : 99-131) 、龍坑遺址(李光周 1984 : 128 , 李光周等 1985 : 28 、 43 ), 也發現與長濱文化相近的舊石器時代文化。

   靈岩洞遺址現況,目前八仙洞大部分被佔用為宗教用途

代表者為長濱文化,時代距今 50000-5000B.P. 或更晚,主要的遺址包括位於東海岸的八仙洞遺址、小馬遺址(東河Ⅰ遺址)及恆春半島的鵝鑾鼻Ⅱ遺址、龍坑遺址,遺址大多是洞穴或岩蔭。

這個時代正是第四冰期晚期,今日的台灣海峽還是陸地,人類可以輕易的隨狩獵的動物由華南來到台灣,進而在台灣定居。但是冰河消退台灣海峽形成之後的全新世初期,華南和台灣之間的交通斷絕。大陸地區已經由舊石器時代晚期逐步演變為新石器時代初期,但是台灣地區的長濱文化可能因為長期的孤立而造成文化發展遲滯的現象,因此一直延續到距今五千年前左右才消失。

從長濱文化出土的文化內涵而言,當時可能是一種短期定居的小型聚落,甚或隊群( band )。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採集、狩獵、漁撈。從鵝鑾鼻第二遺址的情形而言,海域資源的採集顯然佔有重要地位(李光周 198 4: 127 )。由於器物偏向多功能,技術型態尚屬簡單,因此單位面積內能養活的人口較少,同時也需要豐富的資源才能維持小型聚落的生存與定居。因此往往居住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並且時常遷徙,從遺址的分布及大小而言,當時的聚落較小,人口也不多。最近東河小馬遺址發現的墓葬葬式是蹲踞葬,其型態相當罕見。(劉益昌 1994 :〈八仙洞史前文化〉)

   八仙洞採集之石器(劉益昌提供)

這個文化的內涵及特質,依據八仙洞遺址發掘人宋文薰的描述如下:

除了無農畜的跡象之外,完全不見磨製石器及陶器等新石器時代文 化應具備的任何要素。數以千計的長濱文化石器及製造石器所剩的廢料,完全以舊石器時代的打剝法製造而成,石器的原料皆採自海邊的礫石,故屬於最典型的礫石石器工業 ( Pebble tool or Cobble tool industry ) 。石器的類型,完全屬於牟維思教授所命名,在亞洲東部及南部自舊石器時代早期以來所盛行的砍伐器傳統 ( Chopper Chopping-tooltradition ) 。( 宋文薰 1981 : 48 )


長濱文化的年代最早可以推到距今約5萬年以上,一直到5000多年前才逐漸消失。此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長濱文化[編輯]
長濱文化是迄今在台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出現在台灣尚與亞洲大陸相連時,是一個以漁獵和採集為生的隊群社會,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邊的洞穴及岩蔭,不知農耕、畜牧,亦不會製陶,但已知用火,以敲(打)擊的方式製作石器,而其石器製作方式與當時中國東南地區史前文物相似,生活則靠狩獵和採集自然食物維生,分布地點則於台灣東部及恆春半島海岸。該文化由1968年台大考古隊於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現,並根據考古通則,以該地長濱為名。
長濱文化的年代最早可以推到距今約5萬年以上,一直到5000多年前才逐漸消失。此為舊石器時代晚期。

台長: kk
人氣(2,648)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