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05 09:09:21| 人氣2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本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

柳永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本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文學家、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其中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柳永作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有 《雨霖鈴》、《八聲甘州》、《鳳棲梧》等 ,現存有大量詩篇。

 


 

生平[編輯]

淳化三年(992年),柳永父柳宜通判全州,柳永被安置於福建崇安。至道元年(995年)回到汴京。柳永與張先齊名,並稱張柳。柳永的父親、叔叔、哥哥三接、三復都是進士,連兒子、姪子都是。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四十六歲時,參拜宰相晏殊時,因《定風波》中「彩線閒拈伴伊坐」一句過於俚俗,終不歡而散。[1]

景祐元年(1034年),才賜進士出身,是時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員外郎[2],又稱柳屯田。出言不遜,得罪朝官,貶為平民,從此出入名妓花樓,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3]

柳永一生都在妓院巷裡親熱唱和,大部分的詞誕生在青樓笙歌艷舞、錦榻繡被之中[4],當時歌妓們的心聲是:「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柳永晚年窮愁潦倒,在潤州去世時一貧如洗[5],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6]柳永墓在丹徒山(北固山)下[7],死後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墓祭、,並相沿成習,稱之「弔柳七」或「弔柳會」。

詞風[編輯]

柳永開始大量作長調,作品多慢詞,以長調的形式和手法為主,使北宋詞至此而一變,由小令時期進入慢詞時期。柳永精於音律,詞調多自創,作品音律諧婉,詞意妥貼,宜於歌唱。

柳詞風格婉約,細緻含蓄,纏綿悱惻,表現深刻,情感真摯,意境秀麗,情景交融。柳詞長於鋪敘,曲盡形容,善於白描,多用口語,語言通俗顯淺,普遍使用方言俗語。

題材內容上,柳永開拓和擴展詞的內容,鋪敘城市風物,觸及城市生活較廣的一面,寫妓女的不幸而寄予同情,沉溺都市繁榮生活的男女心理及男女之情;柳永也寫羈旅愁思,離情別緒,山川勝景以及懷古喟嘆。當時人說宋仁宗朝四十二年的太平景象全寫進柳永的作品裡。[8]

柳詞可分俚、雅兩派。蘇軾稱「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之『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9]秦觀深受其影響,蘇軾為此還批評秦觀「不意別後,公卻學柳七作詞。」秦觀答以「某雖不學,亦不如是。」東坡指出:「『銷魂當此際',非柳七語乎?」[10]張先譏誚他的早行詞「語意顛倒」[11]

作品[編輯]

柳永詞流傳甚廣。其作品僅《樂章集》一卷流傳至今。描寫羈旅窮愁的,如《雨霖鈴》、《八聲甘州》,以嚴肅的態度,唱出不忍的離別,難收的歸思,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極富感染力。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評說「耆卿詞格固不高,而音律諧婉,語意妥帖,承平氣象,形容曲盡,尤工於羈旅行役。」

軼事[編輯]

  •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據說金國海陵王完顏亮讀罷柳永的《望海潮》一詞,稱讚杭州之美:「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馬吳山之志」,隔年以六十萬大軍南下攻宋。[12]
  • 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柳永為舉子時,多游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余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台長: kk
人氣(28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