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3-20 11:41:08| 人氣1,3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百聞不如一見”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聽到一百次不如親眼見一次。

 

百聞不如一見
(http://www.epochtimes.com)
 “百聞不如一見”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聽到一百次不如親眼見一次。表示聽得再多也不如親見可靠。
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趙充國傳》,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渝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西漢宣帝時期,羌人侵入邊界。攻城奪地,燒殺搶掠。宣帝召集群臣計議,詢問誰願領兵前去拒敵。
七十六歲的老將趙充國,曾在邊界和羌人打過幾十年的交道。他自告奮勇,擔當這一重任。宣帝問他要派多少兵馬,他說:“聽別人講一百次,不如親眼一見。
用兵是很難在遙遠的地方算計好的。我願意親自到那裏去看看,然後確定攻守計劃,畫好作戰地圖,再向陛下上奏。”
經宣帝同意,趙充國帶領一隊人馬出發。隊伍渡過黃河,遇到羌人的小股軍隊。趙充國下令衝擊,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虜。兵士們準備乘勝追擊,趙充國阻攔說:“我軍長途跋涉到此,不可遠追。如果遭到敵兵伏擊,就要吃大虧!”
部下聽了,都很佩服老將的見識。趙充國觀察了地形,又從俘虜口中得知敵人內部的情況,瞭解到敵軍的兵力部署,然後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邊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擾,安定了西北邊疆。

百聞不如一見
 “百聞不如一見”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聽到一百次不如親眼見一次。表示聽得再多也不如親見可靠。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趙充國傳》,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渝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西漢宣帝時期,羌人侵入邊界。攻城奪地,燒殺搶掠。宣帝召集群臣計議,詢問誰願領兵前去拒敵。
七十六歲的老將趙充國,曾在邊界和羌人打過幾十年的交道。他自告奮勇,擔當這一重任。宣帝問他要派多少兵馬,他說:“聽別人講一百次,不如親眼一見。
用兵是很難在遙遠的地方算計好的。我願意親自到那裏去看看,然後確定攻守計劃,畫好作戰地圖,再向陛下上奏。”
經宣帝同意,趙充國帶領一隊人馬出發。隊伍渡過黃河,遇到羌人的小股軍隊。趙充國下令衝擊,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虜。兵士們準備乘勝追擊,趙充國阻攔說:“我軍長途跋涉到此,不可遠追。如果遭到敵兵伏擊,就要吃大虧!”
部下聽了,都很佩服老將的見識。趙充國觀察了地形,又從俘虜口中得知敵人內部的情況,瞭解到敵軍的兵力部署,然後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邊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擾,安定了西北邊疆。

 

成語故事:百聞不如一見

作者: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原文】

上遣問焉,曰:“將軍度(1)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2)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3)度,臣願馳至金城(4),圖上方略(5)。”

《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

【註解】

(1) 度:音“惰”,推測。
(2) 充國:指趙充國。武帝時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將;宣帝時破羌。
(3) 隃:音“搖”,遠的意思,同“遙”。
(4) 金城:古郡。在今甘肅蘭州之西北。
(5) 圖上方略:繪製地圖,擬定攻討計劃,一同奏上。

【故事闡述】

趙充國是漢武帝時代對抗匈奴的大將軍。後來宣帝時羌人為患,對人民造成很大的不安。於是宣帝召集群臣共商計策,這時趙充國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帶兵抗敵。當宣帝問他需要多少兵力時,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敵軍在遙遠的地方是很難揣測的,不如我親自到西北邊境去看看,然後擬好作戰計劃,再向陛下報告。”後來趙充國果真到了邊境仔細考察后,擬定了駐兵屯守,整治邊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邊境終於安定。

“百聞不如一見”這句成語就是出自於這裡,指的是聽別人述說千百遍,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

【討論】

(1)趙充國為甚麼不直接回答宣帝問他需要多少兵力的問題?
(2)“兵難隃度”是甚麼意思?
(3)你有沒有“百聞不如一見”的經驗呢?請和同學分享一下。

【造句練習】

例:我早就聽說阿里山的雲海十分壯觀,百聞不如一見,今天總算有緣一睹風采了!
例:百聞不如一見,神韻晚會的演出水準果真名不虛傳啊!

【課後時間】

填寫下列的空格。

◎ 百( )不如一見
◎ 一( )百諾
◎ 五十( )笑百步
◎ 百步穿( )
◎ 百( )百中

參考答案:

百聞不如一見、一呼百諾、五十步笑百步、百步穿楊、百發百中

 

台長: kk
人氣(1,3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