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19 10:05:21| 人氣1,0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

中國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 

Picture

              劉春霖年青照(1) 

 

           中國古代自隋朝實行科舉考試到1905年滿清廢除科舉有1300餘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裏,陸陸續續產生了600多名狀元(武狀元除外)。那麼究竟誰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呢?通過查閱史籍得知:清光緒年間的劉春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他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 

同治末年,劉春霖父親劉魁書經一個在濟南經商的遠房親戚介紹,到濟南府衙做了皂隸(衙門裏的差役),後來又到了保定府衙。他妻子隨劉魁書身邊,除照顧他日常起居,還為人漿洗衣服,得點小收入。劉魁書讀過兩年私塾,通曉文墨,知書達理,且為人忠厚老實,在府衙人緣也很好,日子雖不算殷實,卻也溫飽平安。

           Picture

           

劉春霖年青照(2)

    劉春霖,(1872--1944),字潤琴,號石雲,直隸肅寧人,清光緒30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所謂「第一人中最後人」。 

劉春霖自幼聰慧,在父親悉心教育下,兩歲熟背《三字經》;三歲閱讀的文章;四歲始臨字帖;六歲時的字橫平豎直,勻稱周正,凡見過他字的人無不稱奇。劉春霖有兩個姐姐,一個早亡;還有一個哥哥,名春堂,年長春霖兩歲。

    Picture

                 清代皂隸  

    清 代科舉規定,凡娼(娼妓)、優(賣唱的)、隸(皂隸)、卒(軍中執役打人的)為身家不清,要退免三代才能應試。劉魁書因在府衙為隸,為此大傷了腦筋。他怕 耽誤兩個兒子的前程,就讓兩個兒子回肅寧老家,寄養在北石寶村劉春霖堂兄家裏,又讓他們入其伯父戶籍,跟本村劉春熙先生上私塾。劉春霖倍受劉春熙喜愛,8歲時能將300餘首唐詩倒背如流,10歲時趕集賣字,被鄉裏譽為「神童」。 

  劉春霖出身貧寒,從小胸懷抱負,立志刻苦讀書,長大成才,博取功名。因此,他自幼勤學好練,少年時便能寫出一手好文章好書法,令一些文人雅士刮目相看。光緒年間,他連續科考,院試中秀才,鄉試中舉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適值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清廷舉行恩科會試,他又中試,緊接著在殿試中獨領風騷,一舉奪魁,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科狀元。     

 

劉春霖及第狀元內幕(傳聞) 

19047月,清朝照例舉行了一次殿試,主考大臣經過認真挑選,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后欽定    

    一說會試第一名本是譚延闓,但閱卷大臣擔心「譚」字會使慈禧太后聯想「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於是將第一名改為朱汝珍。但光緒帝卻認為朱的文章不佳,而把原定為探花的劉春霖晉升為狀元。這個說法不可信,因光緒帝於戊戌政變失敗後,已被軟禁,欽點狀元的事豈能過問? (案:光緒三十年(1904年)3譚延闓於開封會試第一名,成為中國最後一個會元,亦填補了湖南在清代200餘年無會元的空白。同年7月殿試位列二甲三十五名。)     

          Picture                          譚延闓 

    另一說法是閱卷大臣選定的第一名為朱汝珍,但慈禧太后看到朱的卷子後,即刻將其姓氏與朱元璋聯繫起來,並從「珍」字聯想起被她害死的珍妃,等等。又加上朱汝珍是廣東人,更使慈禧火上澆油。想起太平天國洪秀全,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人是她的剋星,是無法容忍的,於是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 

    這 些儘管與朱汝珍實不相干,但卻觸及了慈禧的敏感神經,令她從內心感到隱痛、厭惡,於是便把朱的試卷棄之一旁,再去翻閱其他卷子。當看到劉春霖卷子時,慈禧 不禁為之一喜:一是劉之試卷字體娟秀、文章亦優,二是「春霖」之名,有「春風化雨,普降甘霖」之意,劉之籍貫「肅寧」,又有「肅靖」、「安寧」之意。這一 切在迷信心理嚴重的慈禧看來,對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都是吉兆,於是便選中劉春霖為狀元。北京孔廟先師門內矗立的高大進士碑林,一排東數第一座便刻有劉春霖 之名。 

               

Picture

北京孔廟先師門內進士碑林(1)

Picture

北京孔廟先師門內進士碑林(2)

    經過主考官的保奏,為照顧社會輿論,朱汝珍的名字雖然沒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劉春霖之後了。             

Picture

科舉放榜的榜文

    劉春霖中狀元後的第二年(1905年)就廢除了科舉考試。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科舉制度被徹底取消,劉春霖便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 

    劉春霖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考中狀元後,原配夫人去世,再婚問題提上日程,人們紛紛給劉提親。 

劉春霖的家鄉肅寧縣屬於滄州,當時滄州有一世家,張姓,其女未嫁,經過多次說合,張家很同意,劉春霖也很樂意成就這門親事。但就在這時,節外生枝,劉春霖的老師楊士驤(曾任直隸總督)也給劉春霖說親來了,他說的是頗有地位和名聲的裕庚之次女(裕容齡)。「狀元配名人之女」,一時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婚事。

    

Picture

德齡、慈禧、容齡

    這門親事,當時在社會上傳得沸沸揚揚,人們都覺得一說即成。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劉春霖性格剛直,不求高攀,竟果斷地婉言謝絕了。

  劉春霖及第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並被派往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深造。光緒33年(1907年)回國,他歷任咨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法政學校提調、北洋女子師範學校監督等職。

    1909年當選為諮議局議員,繼而又被議員們選為資政院議員。1910104日第一屆資政院會議開始,劉春霖出席,多次質詢軍機處的政令。 

                             

辛亥革命爆發,他曾一度隱居家中,以讀書、弈棋為消遣,不參政事。繼而出任袁世凱大總統府內史,從事些文字應酬;191712月,任中央農事試驗場場長。在徐世昌、曹錕當大總統期間,被授予總統府秘書幫辦兼代秘書廳廳長。後又任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直隸自治籌備處處長等。曾兩次代表徐世昌到山東曲阜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並因此名噪一時。

          

Picture

            孔子大成節典禮  

          但在當時各派軍閥明爭暗鬥、政治腐敗的情況下,他根本無法有所作為,只能以超然物外的態度在官場生活。1927(一說1928年)辭職家居。先居上海,後移北平,脫離政界,終日以詩書、字畫為友,聊以自慰。儘管如此,劉春霖不忘國事,並堅守氣節。雖然生活清苦,曾以賣字為生但他先後嚴辭拒絕了偽滿洲國總理鄭孝胥和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的邀請,顯示出高尚的民族氣節,受到國人稱讚。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偽「滿洲國」政府總理鄭孝胥派人以宣統帝名義,邀其出任偽滿洲教育部部長,劉卻明確表示: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斷然拒絕了鄭孝胥之邀。

1933年,冀、魯、豫受災嚴重,劉為移民成員之一,為安置災民四處奔走。

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佔領北平,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以高官厚祿為誘餌,請劉春霖出任北平市長,遭到劉的當面怒斥。王惱羞成怒,派兵抄走 劉歷年珍藏的書畫及家中貴重物品,並將全家趕出門外,流落街頭,從而使他身心遭到極大摧殘,久病不愈,1944年與世長辭。

         Picture  

劉春霖博學多才,在古文字和金石學等方面尤有造詣。他工於書法,尤擅小楷,至今仍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可見他的書法備受書法界推崇!劉春霖所處封建社會之末,一生經歷複雜、坎坷,雖滿腹經綸,但在社會動盪背景之下,才華未能施展。他在《六十自述》詩中談道:「平生志不在溫飽」,「不崇高位崇高行」。這正是他一生中大節的真實寫照。

            Picture  

劉春霖的書法    

    劉春霖出身貧寒,劉自幼被寄養在肅伯 父家中。後因父親在保定當皂隸的原因,劉全家遷至保定,劉有幸進蓮池書院學習。蓮池書院是書風極盛之地,名人書跡甚多,現有《蓮池書院法帖》行世。特別是 以寫北碑聞名於世的張裕釗先生曾主持蓮池書院,對其書風的形成與推進不乏積極影響。張裕釗的《南宮碑》墨蹟現存,影響遠播日本。清代著名的書法評論家包世 臣對張裕釗書法有極高評價。

          Picture

                  蓮池書院

    劉春霖在蓮池書院的良好學習環境中,讀書習字認真刻苦,所以在少年時期即練就一手好文章及書法。據說在他中狀元之前,翁同見其字驚歎不已,預言他將大魁天下。作為科舉取士的幸運兒,劉的館閣體小楷是絕對一流的,對此似有公論;但僅僅一個館閣體尚不能概括他的全部書法風格,其書以唐為宗,特別是虞世南,歐陽詢書法對他的影響頗多。這構成了劉書法風格的主流。

               

Picture

劉春霖的館閣體

    劉春霖家書中所使用的行書,則是博采各家之長,筆力清秀挺拔,點畫精到,結體縱橫倚正多姿多變,充分體現了他在金石、古文字、史學上的造詣。家書的隨意與公文的拘謹,寫家書時父對子與寫公文時下屬上司的不同心態,形成巨大反差,故家書中的書法在其全部書法作品中應是最本色,最天真爛漫亦即最優秀的,特別是北碑成分的導入,更使這部分書法作品多了幾分陽剛與豪放,其藝術成就遠遠高過作為科舉工具的館閣體

             Picture

               劉春霖家書(1)

             Picture

               劉春霖家書(2)

興學和救災 

    春堂、劉 春霖兄弟二人,小時候在老家肅寧縣北石寶村跟隨伯父生活,由於家庭生活困難,只是由表叔王鐵山教他二人讀書。由此,劉春霖深知農村兒童讀書的困難。劉春霖 考中狀元後,沒有在老家廣修「狀元府」來光耀自家的門庭,而在本村修建了一所小學堂,學堂的房屋、教椅、教桌及教具等,全由劉春霖出資捐助,並在學堂門口 題有「鑄才爐」匾額一方,立有石碑一座,作有《勸學篇》一文留念。這所「北石寶小學堂」是肅寧縣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所私人捐資辦的「義學」。石碑至今尚 存。 劉春霖非常關心鄉梓教育,當肅寧縣建立「肅寧縣師資講習所」和「高級小學堂」時,劉春霖的入室弟子吳友梅(清朝末科秀才)校長,特請劉春霖為學堂正廳的明柱上寫書了抱柱對聯(木製雕刻的黑底金字),聯為:

       「天開新學界,地嬗古遺風。」 

            

Picture

吳友梅山水冊

    吳友梅並請劉春霖為學堂撰擬了校歌歌詞。歌詞為:

    「地嬗古遺風,毛公設帳,董相傳經。荊軻故里,武垣城。儒文俠武,燕趙遺風。莘莘學子,負笈來從,普被時雨並春風。春風暖,雨露濃,高門桃李及時榮。」 

    在 肅寧縣高小學堂的這首歌詞裏,毛公指漢代毛萇,注解《詩經》,曾在肅寧一帶設帳授徒;董相,指漢代董仲舒,曾在肅寧講學;傳說荊軻由魯地遷居燕國時,曾暫 住肅寧,今仍有荊軻村;武垣城,指漢代修建的武垣城郭,至今城牆仍存,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這一切說明瞭肅寧縣自古以來就是文風很盛的地方。劉春霖就以 此來鼓舞鄉梓青少年們努力學習,對之進行文化教育。 

    劉春霖在北京居住多年,他與民國時期旅居北京的河北省知名人士為同鄉在京的子女們籌建了一所中學,名為「燕冀中學」(由畿輔學堂擴建而成)。該校分為男、女兩校,男校在外城廣安門大街,女校在內城西什庫後庫。劉春霖不僅為建校捐款並贈書,而且還任燕冀中學校董。後來該校日益擴大,不僅限河北省籍學生,並招收外省、市籍學生。當年,女校在北京市成為有名的私立學校之一。1951年,燕冀中學改名為「北京市第十四中學」。

                 

Picture

燕冀中學老照片

     1933 年夏季,黃河決口,河北、河南、山東三角地帶洪水氾濫,受災嚴重,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當時的河北省知名人士劉春霖、段繩武、谷鍾秀、齊振林等,呼籲 援救河北同鄉人民,組織成立了「河北省移民協會」,會長一職大家共推段繩武擔任,負責協會主要工作。該會組織領導災區難民救濟,對無家可歸者,遷徙到包頭 城東15里的南海子一帶,開墾荒地,建立「河北新村」。先後移民兩次,共計330戶,1100多人,一切費用除發起人捐助外,並向多方慕集。劉春霖不顧年 邁,各方奔走,並聯繫當時的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學忠,於學忠明令各級地方政府給予協助。 

    包頭南海子這個地區,經河北移民的辛勤勞動,發展很快,人口日益增多,村莊逐漸擴大,發展成為四五個「河北新村」。一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方振武將軍遷移到抗日後方,這個地方淪陷,為日本侵略者佔領。 

一語救人危 

    1921年前後,軍閥割據,北方演成直(吳佩孚)、皖(段祺瑞)、奉(張作霖)三系軍閥混戰,發展成直奉戰爭、直皖戰爭。 

            Picture

                   吳佩孚

    有 一次,直系首領吳佩孚的一個師的參謀長,由於對直奉戰爭的觀點不同,有人誤解他對戰爭不滿,必定和奉系張作霖有聯繫,便報告給吳佩孚。吳聞之大怒,即將這 位參謀長逮捕入獄,師長蔣雁行也受到吳佩孚的嚴厲訓斥,並要槍斃這個參謀長。吳佩孚的將領為之求情,吳一律不准,而且決定了執行死刑的日期。這時有人想到 劉春霖和吳佩孚素有來往(因吳佩孚也是清朝秀才出身,善書法,他的大字草書很有名),便請劉春霖出面來說情。 劉春霖得知此事後,先到和平門里後細瓦廠4號師長蔣雁行家。蔣雁行見劉春霖到來,急忙出迎,請到客廳,把事情原委詳細介紹清楚,懇請劉春霖在吳佩孚面前說情。並作保證,那事純屬虛傳,吳大帥誤解。劉春霖答應去見吳佩孚勸說。 

    劉春霖很快就到了東城什錦花園吳佩孚寓所。他見吳佩孚後,說明來意,並告訴吳,請把這事弄清楚,不能草率槍決人,以免造成冤案,後悔亦遲。劉並作人保。吳佩孚當面應允。果然,到期沒有執行,挽救了一條人命。 有人問吳佩孚:「許多人前來說情,大帥不允;為什麼劉春霖來一說,大帥就馬上答應了呢?」吳佩孚笑答道:「劉殿撰(劉春霖曾任翰林院修撰)為人忠厚誠實,性格耿直,做事謹慎而細緻,我相信他不能虛言。……我不能不聽從他的話。」後來將此事徹底查清,確係誤傳。這位參謀長得救,深感劉春霖的恩情。 後來吳佩孚見到劉春霖,談起此事,吳佩孚自責說:「潤琴兄(劉春霖字潤琴),幸有你一言,否則造成冤案。這是我做事魯莽、草率失察,日後我做事當以此為記。」劉春霖謝道:「子玉兄(吳佩孚字子玉)予以小弟情面,我應謹謝。」 劉春霖的「一語救人危」之事,在報章上登出後,為當時廣大人士所稱道。劉春霖在其《六十自述》詩中,也記述了這件事,發出了「一語能回季布危」的感歎。 

與宋哲元的友情 

          Picture

               宋哲元將軍

    抗 日將領宋哲元將軍任河北省政府主席時,為了使部下將領和省政府高級官員學習古典文學,在保定(當時河北省會所在地)古蓮池公園開設了一個經學講習班。每星 期有一二次講課,讓官員輪流聽講。他聘請了劉春霖、傅增湘、潘齡皋、陳雲皓等老翰林輪流主講,並編寫了經、詩、易、四書等簡明講義,印發給學員。從這時 起,宋哲元就非常尊重劉春霖。 

    宋 哲元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冀察綏靖主任和第二十九軍軍長時,駐在北京,他便專門邀請劉春霖為他講學,每月「逢三」(即農曆初三、十三、二十三)劉春霖 就到西城豐盛胡同宋哲元家講學。劉春霖每次到來,宋哲元必親自迎接,在客廳內親手奉一杯茶,以師禮待之。如果「逢三」日宋哲元有事,他必先派人通知劉春霖 不要前往,有「宋哲元請假」之語相告。 

    同時,宋哲元也時常到王恭廠智義伯大院劉春霖住所,劉春霖給他談古論今,講述歷代帝王興衰之事和經史知識,兩人交往過從甚密。他二人的談話內容,當年曾在報章上披露,常有「劉春霖對宋哲元之言過……」為題的報導。 

    在交往中,宋哲元又常和劉春霖到和平門外琉璃廠文化街各古書店、古玩店閒遊,劉為宋介紹古書、古玩。對一部書或一件古玩,如果劉春霖有愛不釋手的樣子,宋哲元便默記在心,回寓所後即派副官將該書或古玩買來,翌日即令副官送到劉春霖家,告稱係宋委員長贈送。 

    劉春霖還曾向宋哲元建議創辦一所學校,以教育、培養青年。宋哲元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即出資創辦了「明軒中學」(宋哲元,字明軒)。該校成立董事會,宋哲元為名譽董事長,劉春霖則為董事,劉並捐贈了一部分圖書,建立起學校圖書館。 

憂國願豐年 

    劉春霖親身經歷了清朝、民國兩個時代的變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他目睹了庚子八國聯軍侵略中國,那時他正在保定蓮池書院讀書。八國聯軍的英國軍隊開到保定,將保定的城門樓、關帝廟、興善寺等燒毀(當時這些地方駐 紮著反抗洋兵的義和團)。英國的領兵杜德維於1900年11月11日在給他的英司令赫德的一份報告中稱:「把(保定)附近一個村的大小男女一齊殺掉!」劉 春霖親睹了這種混亂慘狀,在日記中曾寫道:「洋兵駐保定時,遊弋四鄉,姦淫擄掠,或乘醉殺人,鄉民苦之。」他對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的掠奪、侵略,極為憤恨。 

    民 國建立後,腐敗的清朝宣告結束。劉春霖希望民主建立,能使國家走上富強,不再受外國的欺辱,毅然參加了政界。可是,袁世凱的竊國稱帝以及黎元洪、段祺瑞的 府院之爭,繼之軍閥割據,直奉、直皖戰爭的混亂局面等等政權頻繁更迭的情況,使劉春霖對國家興衰頗感憂慮。所以,他不久便脫離政界,在家隱居。隱居期間對 國家的興衰仍很關心。 

    1931 年日本侵佔我國東北時,正值劉春霖的60整壽,家人準備給他祝壽。劉春霖卻攔阻家人說:「國不安寧,民不聊生,我的生辰不准聲張,不迎客,咱們一家人玩兒 一天就行。」然而,生日臨近幾天,滄州、保定的親戚便提前來了,各地摯友也相繼祝賀。兒子劉海雲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應酬答謝,只好請來個京劇、曲藝團在 家辦了堂會。演出京劇時,劉海雲並效法老萊子彩衣慰親,粉墨登場,四座賓朋為之歡呼不已。在這種歡樂情況下,劉春霖憂國憂民之心,依然是有增無減。他在壽 期的詩詞中,詠出了「憂國忍能看彩戲,為傳雪已兆豐年」的詩句,以杜甫「憂國願豐年」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這兩句詩也寫進了他的《六十自述》詩中。 

                Picture

          被破壞前的劉春霖墓地

  (為了發展地產項目,地方官員不理會歷史文物的保護。)

台長: kk
人氣(1,0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