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廟號,意思就是皇帝在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最初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1]
商朝所建立的,可謂最原始的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
自從始皇帝建立華夏第一個集權皇朝—秦朝之後,將廟號連同諡號制度一併廢止。原因是「諡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與廟法。
漢朝時期,兼採傳承自商朝時期的廟號制度及來自於周朝的諡號制度。初時,漢朝對於廟號仍本著商朝時期的初衷,廟號的給予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沿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並不多。
到了唐朝開始,原本慎重嚴謹的廟號制度大為放寬,除了部分亡國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因此原始的四種廟號不敷使用,因此逐漸參考諡法訂出新的廟號,不過甫開國的前幾代君王,其廟號大多仍使用傳承自商朝的原始四個廟號。而也是自唐朝以後,廟號在前、諡號在後的連稱方式,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
而由於唐朝之前的皇帝並非人人有廟號,而諡號從周武曌開始,帝王的諡號字數不斷增加,到明清甚至增加到十七字,稱呼上有所困難;又因為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廟號者較少,所以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明帝,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皇帝有廟號者佔絕大多數,所以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另外,由於後世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蓋棺論定的功用。
特殊情況[編輯]
- 明朝
明朝的基業是由朱元璋所建立,其稱明太祖,而由於朱棣推翻其侄的政權,等同於創立基業,其廟號初為明太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改崇廟號為明成祖。
- 清朝
清朝起於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部落,清朝建立時追封為清太祖,而清朝所統治的地區基本是順治帝在位時所佔領,故順治帝也被視為開創之君,是為清世祖,此後康熙帝由於平三藩、征準噶爾等軍事成就,被群臣認為「名為守成,實乃開創」,故成為清朝第三個稱祖的皇帝,廟號聖祖。
廟號列表(含諡號)[編輯]
以下是各王朝部分廟號列表,可能一人有兩個以上廟號,或同一朝代裡從這一皇帝身上改換到另一皇帝身上,並不是編寫錯誤
中國廟號(聖祖)列表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
李耳 | 唐聖祖 | 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 (唐玄宗追尊) |
王子晉 | 前蜀聖祖 | 至道玉宸皇帝 | (王衍追尊) |
鄭買嗣 | 大長和聖祖 | 聖明文武威德桓皇帝 | 902年—910年 |
趙玄朗 | 宋聖祖 | 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 (宋真宗追尊) |
玄燁 | 清聖祖 |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1661年—1722年 |
中國廟號(成祖)列表姓名 | 廟號 | 諡號 | 在位年份 |
---|
朱棣 | 明成祖 (初為:明太宗) |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初為: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 1402年—1424年 |
中國廟號(憲宗)列表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
李純 | 唐憲宗 | 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 805年—820年 |
段正嚴 | 大理憲宗 | 宣仁皇帝 | 1108年—1147年 |
蒙哥 | 元憲宗 | 桓肅皇帝 | 1251年—1259年 |
朱見深 | 明憲宗 |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 1464年—1487年 |
中國廟號(興宗)列表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
耶律只骨 | 遼興宗 | 神聖孝章皇帝 | 1031年—1055年 |
段思廉 | 大理興宗 | 孝德皇帝 | 1044年—1074年 |
朱標 | 明興宗 | 孝康皇帝 | (明惠宗追尊) |
中國廟號(仁宗)列表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
趙禎 | 宋仁宗 |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 1022年—1063年 |
李仁孝 | 夏仁宗 | 聖德皇帝 | 1139年—1193年 |
耶律夷列 | 遼仁宗 | 正德皇帝 | 1151年—1163年 |
愛育黎拔力八達 | 元仁宗 | 聖文欽孝皇帝 | 1311年—1320年 |
朱高熾 | 明仁宗 |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 1424年—1425年 |
顒琰 | 清仁宗 |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 1795年—1820年 |
中國廟號(文宗)列表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
李昂 | 唐文宗 | 元聖昭獻孝皇帝 | 826年—840年 |
圖帖睦爾 | 元文宗 | 聖明元孝皇帝 | 1323年—1332年 |
朱聿𨮁 | 明文宗 | 貞天應道昭崇德毅寧文宏武達仁閔孝節皇帝 | 1646年12月—1647年1月 |
奕詝 | 清文宗 |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 1850年—1861年 |
中國廟號(武宗)列表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
李瀍 | 唐武宗 | 至道昭肅孝皇帝 | 840年—846年 |
海山 | 元武宗 | 仁惠宣孝皇帝 | 1307年—1311年 |
朱厚照 | 明武宗 |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 1505年—1521年 |
中國廟號(神宗)列表姓名 | 廟號 | 諡號 | 在位年份 |
---|
趙頊 | 宋神宗 |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 1067年—1085年 |
朱翊鈞 | 明神宗 | 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 1572年—1620年 |
中國廟號(穆宗)列表姓名 | 廟號 | 諡號 | 在位年份 |
---|
李恆 | 唐穆宗 | 睿聖文惠孝皇帝 | 820年—824年 |
朱載垕 | 明穆宗 |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 | 1567年—1572年 |
載淳 | 清穆宗 |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 | 1861年—1874年 |
中國廟號(哲宗)列表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
趙煦 | 宋哲宗 |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 1085年—1100年 |
中國廟號(熹宗)列表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
朱由校 | 明熹宗 |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 | 1620年—1627年 |
中國廟號(懷宗)列表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
趙昺 | 宋懷宗 | | 1278年—1279年 |
朱由檢 | 明懷宗 |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 1627年—1644年 |
其他國家[編輯]
在東亞漢字文化圈除了中國以外,王氏高麗前中期、李氏朝鮮,以及越南的李朝、陳朝、後黎朝、莫朝、阮朝雖然他們的君主對中國自稱國王(越南對內稱皇帝),但死後也有廟號。此外,日本僅有諡號而無廟號制度。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