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lizabeth Gilbert 譯者:何佩樺
紐約時報書評:Gilbert的文字充滿了機智聰慧與無法抗拒的豐富情感
是意外、也是機緣,好友來電邀約看本片,巧的是另一好友先前已購入此書,於是乎,看畢電影,再閱書。經由朋友,我不花心神就進入這一場盛宴,分享一位女性覺醒的過程!
讓我更驚嘆的是,才參加了生活藝術的淨化呼吸課程,初識印度悟者在喜馬拉雅山上閉關悟出之智慧與呼吸技術後,旋即在影片和書中看到作者在印度追求心靈平靜的心路歷程。我無法確定作者追尋之智者與修習道場是否與我上課之導師同出一源,但授課師說悟道者是印度特產之一,釋迦牟尼佛出現於印度即為明證,這個命題似乎為真。再又見到作者從混亂忙碌的紐約生活中被印度開悟者吸引,嚮往尋求平靜,最終如願入住印度道場四個月淨心生活的經驗,更讓我覺得冥冥之中,有一股無名的力量牽引著我走向適合我的道場。
作者不知何時開始覺得婚姻生活非她所要,煩惱莫名,不自覺的罹患憂鬱症,為了解脫心靈不滿足的狀態,決定結束婚姻,然而曾經相愛攜手共渡婚姻的另一半,無法忍受師出無名的分手要求,作者無從想像的離婚過程,更讓她的憂鬱症狀深入心靈。書中有一段很好的形容:『婚姻當作手術,把兩個人縫在一塊兒,離婚則像截肢,婚結的愈久、或截肢的愈草率,就愈難痊癒』。放棄一切,解脫了婚姻桎梏,伴著罪惡感,作者踏入義大利學習全然放鬆無所事事享受美食的歐式生活哲學,再赴印度與印尼,花了一年的時間在三個國家生活。最後用誠實、勇敢與優美的文字道出自我追尋身心靈平衡之心路歷程。
『為什麼我所接受的教育和我所面對的世俗標準那麼不一致?』,有著這樣困惑的我,也在面臨身心靈轉變的過程,雖然面臨的問題與作者不同,但在賞析她的心境時,常有觸動心靈之應。這樣的感覺咀嚼再三,使我遲遲無法下筆為文!而這樣一本觸動心靈的好書,依照過往的生活模式,應是毫不猶豫速速購入成為書庫中的一員,但決心改變的我,只是把還書的時間,推遲至好友聚餐日,空閒時,慢慢的再品味作者的文筆與心境!因為我要「be myself」,我不要再作一隻順從的羔羊,我的後半生,要活出自我、要為自己而活,我不想再困惑於紛亂的世道,學著放下責任,舞出內心深處的自我!
『學習』一直是我生活的樂趣,『成長』一直是我生活的目標,受母親保守高道德標準耳提面命之影響,相信秩序、順從及忍耐的美德,相信『愛』的力量可以感化人的劣根性,然而面對著「害生於恩」、「軟土深掘」、「欺善怕惡」的人性,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不再以柔順的『愛』面對真實人性的黑暗面。
不知何時被「生病」是個人倫理道德失敗的表現,是業障、是前世今生冤親債主上門討債,『藥』是毒等觀念的植入,使我在一次次病痛中,被深深的罪惡感壓制,而「終日無所事事」更是難以承受之罪。然而,作者在義大利的生活經驗告訴她「美國是個尋求娛樂的國家,卻不是個尋求快樂的國家,即使渡假也無法放鬆」,是否從小生活環境西化之影響?我也不自覺成了認真工作、認真玩,不懂放鬆的機械呢?是的,年過半百後,我該學會享受義大利夢想:『閒暇舒適的無所事事』是最高的生活成就。過去的成長環境使我不會期待自己該如何享樂的過日子,但身處「無常」與「明天」誰先到都無法預料的混亂世界,又何必總是在為動亂不安預作準備呢?『活在當下』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瑜伽聖者說,人生所有的痛苦和喜悅皆源於言語,人類創造言語,藉以闡述自身經驗感覺,情緒伴著言語而來,牽動著我們,我們就像被皮帶拴住的狗,被我們所創造的言語困在情緒海中翻騰,「靜語」等同於除去言語的力量,讓自己活在靜默的自由中。然而思緒卻很無情,無論你是否靜默無語或是在想專心做著某事,它都如影隨形,打亂專注的心!據父親觀察,幼年的我是個非常容易專注於某一事件的孩子,所以學習效能很高,閉目不足十秒就入夢鄉,學自然科學的我,也很容易以理性的態度面對生活各個層面。但在執行符合習俗、傳統和秩序的生活過程中,卻深受重傷。最終我不得不認真的接受,人世間原來就是混亂失序、災禍連連、充滿詐騙的世界,唯有信賴藝術之美,才能維繫心靈不被腐敗。
身體微恙後,一直找尋重返健康之路,參酌不同朋友的意見,基於深呼吸可以調整自律神經因素,9/21踏入了生活藝術基金會淨化呼吸課程,再又意外的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影片與書籍,見識到印度開悟者之智慧。一直以來不喜歡人為操縱我執甚深的各宗教團體,生活藝術基金會它超越政治、超越宗教、超越國藉與種族之理念,強調以『人』為本的生活藝術,在一切變動都難以捉摸的人世間,經由神的指引讓我初窺在世開悟者的生活技術,每天在修習淨化呼吸的當下,我享受著純淨、空無、不受情緒波動的意識流,對身體上的疼痛不再有麼強烈的感受時,我知道我終於找到了今生屬我的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