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麼?當我的心正想為這字下定義時,卻意外的看到龍應台小姐在三少四壯集中「家」的文章。開場白是主人翁闡述她在千人演講會上,没想到對已體會過「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的她,會有讀者提出「家,是什麼?」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所困,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文章裏她對家定義的重點應該就是她的心路歷程,簡單描述:小時候被父母呵護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因為溫暖安心,和人作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那裏,家就在那裏,有了兒女,兒女在那,那裏就是家。
可是不管什麼樣的家,家裏的人,會一個一個走掉,因為人會變,生活會變,家也會跟著變質。渴望安定時,很多人進入一個家,渴望自由時,很多人又逃離一個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許會遇到一個渴望自由,尋找自由的人也許愛上的是一個尋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没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最後,她以「你告訴我,什麼是家,我就可以告訴你,什麼是永恒。」結尾!
兒子小時候曾經一本正經的問我:「只有我們二個人算是家嗎?」,「那當然」,也曾對我說「媽,如果我離開了你,你就没有家了。」「是阿!所以你不要離開媽,媽才有家。」可是,渴望自由獨立的兒子,住校後就像脫韁的野馬,不再有人唸他為什麼還不上床睡覺,怎還不出來用餐、、回家的次數,隨著年級遞減,回家後,乾淨的棉被反而讓他不習慣入睡,又擔心睡過頭,留在家裏睡覺的機會也愈來愈少,「家」這個人人嚮往的地方,才讓我有了和過去完全不同的定義。也可以說和龍應台小姐有相類似的情感歷程,卻有不一樣的詮釋。
生命如同春夏秋冬,可以依時序各展示其美,邁向老年的冬天,雖然寒冷嚴峻,可是點上了多彩的聖誕燈樹時也會變的溫馨,偶來的暴風雨,是生命中的插曲,我學著面對生命中各個不同階段,學著在每一個時序,發掘它的美。當我漸漸體會到,獨立的兒子,終將展翅高飛,離我而去的當時,當我學著從難耐的孤獨變成享受的過程,當我因單親身份,特別有機會見識人性脆弱面的生命經驗,讓我慢慢習慣了華人社會特有「家」的枷鎖,也看清了「中國式離婚」時,我對形式上的家有了更新的定義,漸漸的我也瞭解到無常才是永恒,真誠才是永恒,心安的時刻,處處可以為家,心不安定的時刻,有再多財富與人群簇擁著,也無以為家。家是什麼?家是心靈可以自由自在安頓的地方。
家人是什麼?當心緊緊的靠在一起,無論身體距離的遠近,那種心與心之間的信任就是家人,在現時科技發達,世界已變平的時代,各種因素使過往聚在同一屋簷下的家人,不得不散居四方時,重要的不是朝朝夕夕的相處,重要的在心與心的距離。
兒子住校後,相處的時間少了,但與兒子心靈的距離變短了,網路即時通的方便,兒子看不到我的思念與焦慮,他不會有壓力,聽不到我忍不住的嘮叨,他更自在與自主,偶而會說,媽這件事我接受你的意見是因為希望你高興,但也請你不要有更多的期待與要求時,我也能沉默但開心的接受!
曾經忙碌的工作,讓我無暇伴他的生活經驗,兒子早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獨立自主孤單過日子的習慣,當兒子習慣的告訴我,「媽,我要回我家時?」,那個租來簡陋到不能再簡單的窩,卻讓兒子有自在的感覺,不覺讓我回想大學時代幾位特別獨立讓校內女同學激賞的同學,不也是不愛回家,每年寒暑假,總會找個幫教授打工的機會留在學校,什麼時候我曾欣賞自主自立的人變成了自家兒子時,竟會是那般不捨?原來,孩子出生時,割斷臍帶是只是形式上的分離,父母與子女在感情上互相依賴是一條無形的臍帶,要讓兒子高飛,就不該用屬於我們這一代的教條網住他,不知什麼時候,兒子早把家定義為可以自由放鬆的地方了,相信兒子早忘了幼年時與我對家定義的對話,我也在面對孤單的日子中靜思生命的意義、家的真諦。家和家人只是世間無常變化的一隅!
寫到這我又想到龍應台的「父母的有效期」和「目送」,二篇文章所述父母子女間的關係,我想我的感觸應該是我們這一代為人父母共有的感覺,不覺得我又聯想「愛」是什麼?愛是相互的責任,無論距離遠近,冷漠的和欺騙的言辭,終將被拆穿,多少的婚姻和家,只是空有門號和形式上婚約的束縛!身體的距離雖短,心的距離卻好遠好遠,真愛應該是信任的放手,並在需要的時刻伸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