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用世紀末最常見口吻(完整版)
原詩作者:鯨向海
1
在酷寒的天氣裡
我們裹著火
等待詩生還的消息
2
過於濃密的頭髮長起來
一種想要將思想緊緊包裹的慾望
在多風雪的邊緣行走
周身光景那麼單薄
偶然一日
再抬頭向上望去
密林惡枝已經攫住了天空
歷史的經緯四處逃竄
一向陌生的世界不知不覺
又有了全新架構
3
床上漫漫寒冬
筋骨瑟縮不展
人文和自然相抗的小房間
最原始的獸在夢裡
掘洞築堤
向角落一褸骯髒神魂
投石問路:
幸福與傷痛的輪替
是否已找到妥協形式
4
徹夜思索
誰能詮釋歐亞大陸板塊激撞菲律賓板塊間的寬闊格局
一大早電視上傳來
六歲神童
獲得捷克「徹爾尼國際鋼琴大賽」青少年組首獎消息
5
我也就是這麼一副模樣
以男子的血肉在此
抵抗衰老
不時幻想有什麼龐然的隱藏
於深廣的歐亞內陸
當海嘯偶然掀起了峽谷
因為曾經鑿開我的靈魂一次
遂不忍在此冰寒斷代
任其繼續腐化
6
畫廊的陰暗
詩的惡質
哲學的蚊蠅滋生
怎麼說呢
我想我還對人生充滿了想像
在所有的網路新銳中,鯨向海是相當突出的,或許,在修辭技巧方面,不若迷惑和遲鈍兩位來得成熟老練,但暴發力驚人:不僅各領域的語碼(code)都能入詩, 並且經常有出人意表的創意。向海的詩,字裡行間潛伏著哲學的形上思維,誠如此詩中他所自承:「我想我還對人生充滿了想像」。抽象的思維,究竟如何以具體的意象來表現?會不會流於說理太過而落入言詮?且與筆者一起,安靜地來讀這首詩。
「用世紀末最常見口吻」全詩分為六個段落,呈現組詩形態,有序地串演情節營造氣氛。組詩的優點是可以省去段落間的邏輯關連和場景轉換時銜接筆墨,敘寫之際比較靈活而有彈性,缺點是不能一氣呵成,脈絡清晰。
在酷寒的天氣裡
我們裹著火
等待詩生還的消息
詩的起頭,意象鮮明觸目驚心,筆力著實驚人。「在酷寒的天氣裡 /我們裹著火」
,酷寒的天氣和火是鮮明的冷熱「對比」,「我們裹著火 /等待詩生還的消息」
,詩的指涉意涵相當弔詭,充滿象徵(暗示)性。首聯除了形式上的「對比」張力,還有來自象徵性的命意(mean),似乎暗示詩人在當下惡劣的創作環境中,
仍對寫詩抱持熾烈的熱忱。
過於濃密的頭髮長起來
一種想要將思想緊緊包裹的慾望
在多風雪的邊緣行走
周身光景那麼單薄
偶然一日
再抬頭向上望去
密林惡枝已經攫住了天空
歷史的經緯四處逃竄
一向陌生的世界不知不覺
又有了全新架構
次聯,過於濃密的頭髮和單薄的周身光景,又是一個充滿暗示性的「對比」修辭。
「抬頭向上望去 / 密林惡枝已經攫住了天空」,若解為橫生的亂髮,語意上可以和「過於濃密的頭髮」取得上下文的對位關連,但從「偶然一日」和「歷史的經緯四處逃竄」這兩句來推理,應為已經切換到另一個場景,亦即從風雪的邊緣轉至惡枝橫生的密林,若作此解,則應解讀為詩人原本以為置身風雪的邊緣地帶,遭詩壇忽略,後來發現詩壇竟是惡枝橫生的密林,如此的烏魯木齊,讓人洩氣。
象徵性的語意指涉往往是多面向的,所以非常難以詮釋譯解,除非創作者自願跳出來現身說法,否則,每個讀者所理解和感受到的「所指」都各自不同。而這種「莫衷一是」的情形,正是這類象徵性很強的詩,之所以給予讀者朦朧的美感的原因。
相較於前兩聯的象徵性的語意,三四兩段顯得比較具體。象徵性的語意,性質偏向「開放性的語言」,適宜「水平(跳躍或想像)思考」,所以多數為「虛筆」;反之,具象化的語意,性質偏向「封閉性的語言」,適宜「線性(因果或邏輯)思考」,所以多數為「實筆」。「虛實互補」是文章結構布局的基本義法,而「起承轉合」則是文章必然的基本架構。這兩聯較多實筆,和前兩聯形成「互補」,如此才不會流於「說理太過、落入言詮」。這兩段文字較為樸素,以接近「白描」的方式敘寫詩人自囚於斗室,徹夜未眠,因為他正作著夢,夢見自己是一頭「掘洞築堤」的獸。夢是潛意識的活動,夢見自己化身為獸,和德國存在主義小說家卡夫卡「蛻變」筆下的主人翁,一覺省來發現自己變身為一條大蟲,情調幾分相似。而詩人徹夜未眠,竟然是思緒沉陷於如何「詮釋歐亞大陸板塊激撞菲律賓板塊間的寬闊格局」這種幾近杞人憂天的問題上,頗為諷刺。至於六歲神童和自困斗室的詩人,則又是一次生命情境和現實遭遇的強烈對比,作為「抗議式的諷刺」。
末兩聯,詩人直言不誨,關於先前的種種,都是個人的玄思冥想,尤其「於深廣的歐亞內陸 / 當海嘯偶然掀起了峽谷 / 因為曾經鑿開我的靈魂一次 / 遂不忍在此冰寒斷代 /任其繼續腐化」,令筆者頗為「費解」,其一:海嘯掀起巨浪狀似峽谷,此說可通,但逕以「海嘯偶然掀起了峽谷」,則語意不免有過度簡化之弊;其二:遂不忍在此冰寒斷代 /任其繼續腐化,「斷代」在此所指為何?是詩人自身的生命或抽象的存在意識?使用「斷代」此一抽象名詞合適否?筆者認為頗值得商榷,而「斷代」經過「轉品」辭格的「辭性轉換」,變成「不及物動詞」,使得「遂不忍在此冰寒斷代」形成倒裝句,文法上也很唐凸,所以,筆者管見認為「斷代」此一「不及物動詞」應為贅語,不仿刪除。
畫廊的陰暗
詩的惡質
哲學的蚊蠅滋生
怎麼說呢
我想我還對人生充滿了想像
末聯,結尾收束處理得還不錯,氣勢較起聯和緩,「畫廊的陰暗 / 詩的惡質
/ 哲學的蚊蠅滋生」,首句實筆,二三兩句虛筆,以「排比」的形式出現,頗能虛實互補。
縱觀全詩,起結兩聯氣勢較強,作抽象思考,詩質較稠密且具暗示性,三四兩聯具象敘寫,為承上啟後的承筆,第五聯為情緒轉折的轉筆。
這首詩,筆者相信當然不是鯨向海的主力作,向海是值得筆者深深期待的新銳,
筆者還會繼續關心他的創作和觀察他的作品,並撰文解析他更多優秀的詩作。
本篇評論作者:陳去非
賞析:上帝的惡夢
原詩作者:遲鈍
這是我的左手
五指緊握
像一支螂頭
惡狠狠地對準前方
一張女人的臉
這是我的右手
輕輕挽住
一根白色繩索
我誤打了一個環節
圈住了十七歲的頸項
這是我的學校
董事和校長都勇於負債
我拿起手槍
四處掃射
老師和學生都叫我第一名
我但願曾經鬆開雙手
讓靈魂自由飛走
讓我自己墜入地獄
但這是我昨夜裡的惡夢
無法醒來
遲鈍的詩,結構緊密,意象精準簡約,音樂性自然平順,文法妥當修辭技巧成熟,稱得上是網路詩人中的翹楚。而詩中經常透露出的哲學的形象思維,更是詩人成熟的生命閱歷的投射。
以夢為題材,相當罕見,「夢」是潛意識的活動,遲鈍這首詩,採用幾近白描的寫實手法來敘寫,相當程度地賦予夢的內容以秩序,所以讀者閱讀時並未感受到任何困難。
夢的內容是由兩個主場景所串成,都是令人怵目驚心的暴力和兇殺的劃面,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尤其第二幕校園內學生持槍濫射的鏡頭,顯然就是美國高中校園槍擊事件的再現。作者在「虛擬實境」的夢中,出現過激的暴力幻覺,暗示著作者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遭受威權者(律法及師長)長期的壓抑,所以透過夢,找到情緒宣洩的出口。
前兩聯都是夢的內容和扮演的過程,但是讀者必須讀到結尾,才知道真象,而這個真象卻是置身在一個無法醒來的惡夢,十足的「吊詭」(paradox):
我但願曾經鬆開雙手
讓靈魂自由飛走
讓我自己墜入地獄
這段文字是作者在現實與夢寐的衝突中,復甦起來的理性活動,作者以「但願」的祈使口吻,彷彿兇手事後的「告解」,而暴力殺戮已然發生。可是直到最後,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前後兩場殺戮事件都是經由「夢」所虛擬出來的,讓讀者「虛驚一場」。
但這是我昨夜裡的惡夢
無法醒來
這首詩,末段才是高潮,作者直到結尾方點破這不過是一場夢的記錄片,前兩聯作者刻意使用白描的寫實手法,且以第一人稱主敘訴方式,讓讀者落入驚悚的暴力殺戮事件中,成為兇案現場的直接目擊者,驚魂未定地旁觀著詩作者的恐怖演出。作者扮演得私毫不露破綻,因為故事情節驚駭憾人,所以讀者也被矇住了。直到末段,這個夢才被全盤托出,懸疑乍起又被賦予一個耐人尋味的伏筆:這是一個從昨夜就發生且至今持續著的惡夢。
賞析:筍之告白
原詩作者:紀小樣
驚蟄過後;穀雨未來
我是一株從山林被盜採
到紅塵出售的筍。
那些仁慈的伯伯叔叔毛手毛腳
在我唇上抹口紅;乳房底下打針
他們用力扯斷披覆在我身上的籜
用一截截行將腐爛的朽木,插入
我的體內──探測他們想要的
春天的體溫。
愛酗酒的父親啊!我不
怪你;墮落是整個剝筍的過程。
愛賭博的母親啊!我不
恨妳;我看見中央山脈在流血……
──世界啊!是一片忍不住
抽痛的竹林。
即物詩要能在兼顧物的屬性的同時,注入生動鮮活的人性,古人的「託物起興」或「藉物詠懷」正是此意。物有人性,當然是詩人所賦予的,清末民初詩論家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色彩」,這裡的「色彩」即是詩人的精神意識、性格情操。而人性究竟如何滲透入物中?心理學上這是所謂的「移情作用」
(empathy),修辭學上則是以「擬人法」的方式來表意。
這首詩正是全程使用「擬人法」,以第一人稱主動敘訴展開:
驚蟄過後;穀雨未來
我是一株從山林被盜採
到紅塵出售的筍
接下來,這支被迫墮落紅塵的筍,悲慘的遭遇成為詩人著墨的重點:
那些仁慈的伯伯叔叔毛手毛腳
在我唇上抹口紅;乳房底下打針
他們用力扯斷披覆在我身上的籜
用一截截行將腐爛的朽木,插入
我的體內──探測他們想要的
春天的體溫
這段敘寫充滿性行為的暗示,「仁慈的叔叔伯伯」從未經世面的主角口中說出,反而是種「反諷」,因為這些叔叔伯伯其實都是披著羊皮的狼。「用一截截行將腐爛的朽木,插入 / 我的體內──探測他們想要的 / 春天的體溫」,詩人使用
一截截行將腐爛的朽木「替代意象」和春天的體溫「象徵語意」,作含蓄的表達,但是讀者透過「聯想作用」,立即知道作者的原意,這是作者的用心處。面對這種悲慘的境遇,作者不選擇使用赤裸裸的寫實手法,寧願透過主角稚氣未脫的口吻,在陳述自身遭遇的同時,不僅獲得讀者的憐憫及共鳴,且能適時保留主角最起碼的尊嚴。
愛酗酒的父親啊!我不
怪你;墮落是整個剝筍的過程。
愛賭博的母親啊!我不
恨妳;我看見中央山脈在流血……
──世界啊!是一片忍不住
抽痛的竹林。
詩的末段,主角以呼告的方式,來宣洩自身久鬱的情緒,對於沉溺於酗酒和賭博的父母她不怨不恨,因為萬般皆有命定,而這位被狠心父母賣掉的山花,自始自終都很「認命」,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故事,是如此真實地發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然而我們多半無動於衷,直道充滿人道精神的詩人,以詩提醒我們,
才讓我們有機會,把蒙塵的悲憫之心重新擦亮,讓大愛發光。
本篇評論作者:陳去非
賞析:熱戰邊緣
原詩作者:遲鈍
兩隻蚊子在海洋上空相互窺探
遠在雷達之外,欲望的底線延伸至雲層
波濤底下,新詩潛航
演練明日的戰術
是誰先靠近的
關於領海與領空,身體的邊界
是一則U型的秘語,請聽那輻射的波束
偽裝得如此圓融,卻又如此掩抑不住
你我的血都沸騰起來了,你質問
這一宗罪是好欲、饕餮、還是忿怒
好吧,我承認我侵入了我撞擊了,然後呢
征服的事如何道歉如何遺憾
然而這一切都無濟於事,無濟於燃燒的火
無濟於黑夜的母艦對峙與教堂禮拜
值得追值得問的是:如果我們要的不過是愛
翅翼下懷抱的鐘聲將擲落何方
政治詩中有一類型,時效性非常強,可以「新聞詩」(a poem of news)名之。這首詩正是典型的新聞詩,但作者巧妙地使用「擬物法」、反諷等修辭格,把原本性質嚴肅的政治議題,刻意加以「卡通化」,經過扭曲變形的劇情,充滿誇張、戲謔、嘲諷的喜劇效(笑)果,如此一來,題材的嚴肅性被稀釋淡化,而劇情的張力(tension)則被擴大強化。這種處理寫實題材的方式,筆者謂之「冷處理」(cold-handle)。
經過「冷處理」後,這首詩果然非常喜劇化,效(笑)果十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隻互相都不懷好意的蚊子:
兩隻蚊子在海洋上空相互窺探
遠在雷達之外,欲望的底線延伸至雲層
通過聯想作用,讀者很容易把這兩隻在海洋上空遭遇的蚊子,和4月1日美中軍機擦撞意外事件聯結在一起。在這場烏龍事件中,美中雙方各執一詞,中方
扣留機組人員和偵察機,要求美方認錯道歉賠償,並從此不許在飛入中國領空;美方則堅持錯在中方飛行員,美方按國際法有權於接近中國沿岸的國際領空和海域,繼續進行偵察活動。雙方各自透過媒體向對手放話,情勢為之緊繃。
波濤底下,新詩潛航
演練明日的戰術
此處的「新詩」,應為作者刻意佈置的「障礙意象」,用意有二:其一在混淆讀者的推理和判斷,讀者讀到此句,原以為會出現潛艦等水面下作戰的船隻,或者出現和此相關的「替代意象」,如:水母、比目魚、鯊魚之類,沒想到作者棋高一著,硬是丟出個令讀者跌破眼鏡且消化不良的「新詩」,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意象,大出讀者所料,把讀者的推理和判斷耍得團團轉。其二為讀者在一陣錯愕之際,作者別有用心地提醒讀者,正是作者正在寫詩的這一件事,而這兩個事件此刻正在這首詩的段落中遭遇。當然,如果解為美中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的外交辭令,則「新詩」此語和「外交辭令」間,就形成一個耐人尋味的「雙關語」(a pun)。這條思考線索,似乎是比較吻合底下段落的劇情發展,接下來的這兩段描寫美中雙方如何在外交辭令上攻防,以及進行詰問和辯論:
:
是誰先靠近的
關於領海與領空,身體的邊界
是一則U型的秘語,請聽那輻射的波束
偽裝得如此圓融,卻又如此掩抑不住
你我的血都沸騰起來了,你質問
這一宗罪是好欲、饕餮、還是忿怒
好吧,我承認我侵入了我撞擊了,然後呢
征服的事如何道歉如何遺憾
作者一改首節第三人稱的客觀敘事觀點,跳入事件中,搖身一變成為事件的一方當事人。從段落的「發言式」語氣中,諸如「是誰先靠近的」、「你質問」、「好吧,我承認」、「然後呢」,讀者可推知這兩段正是一場激烈的「言詞辯論」,彼此均不甘示弱。像這樣突然由旁觀者轉換身份成為當事人,從第三人稱旁白改為第一人稱主敘述,作者若不在「對話」的開始和結尾適時地以引號(「」)標示出,則讀者往往會被搞迷糊,弄不清作者到底是以第幾人稱在敘寫或說故事。
然而這一切都無濟於事,無濟於燃燒的火
無濟於黑夜的母艦對峙與教堂禮拜
值得追值得問的是:如果我們要的不過是愛
翅翼下懷抱的鐘聲將擲落何方
末段是作者對此一事件的理性思維和價值判斷,末兩句點出事件的雙方,如果不知深刻自省,只在軍事和外交上角力,那麼日後正面的衝突必將在所難免,寓有反諷(irony)與責難(censure)的語意。其中,「黑夜的母艦對峙與教堂禮拜」正是戰爭及和平的「象徵意象」,該如何選擇,雙方各退一步或硬是把兩國推向戰爭邊緣,正考驗著雙方領導人的智慧。
綜觀全詩,作者在本文中使用「微型小說」結構作為敘述主軸,小說結構提供這首詩所須的劇情張力,張力表現在情節的衝突和轉折上。若真要挑毛病,首段以蚊子開場,採「擬物化」的修辭手法,語氣輕佻,結尾的語氣卻正經八百形同「教訓」,讀者比較難認同;而蚊子的意象,被「用過即丟」,形同「拋棄型的隱形眼鏡」,也很可惜,如果結尾能再以「擬物化」的手法「出場」,語意和修辭策略(a ploy)方面肯定會有聯貫性,首尾相呼應而較具說服力(conviction)。至於在人稱轉換上,作者沒有適時以引號說明,應只是這首詩行文時的疏忽(carelessness)。
賞析:「九份旅懷」
原詩作者:迷惑
「寓情於景」或「緣景抒情」是寫景詩常用的兩種筆法,前者以
景為主以情為客,後者以情為主以景為客,切入點(起興)及著
力點(主題)雖各有所據,唯殊途而同歸,均是以「情景交融」為理想境界。
國輝兄這帖「九份旅懷」,以旅人遊客的視野,將所見所聞及
受想行識,用具體的意象再現出來。
詩人善長使用鏡頭捕捉景象及物象,長短鏡頭及廣角鏡交互替
代,令人目不暇給:
看一眼無名指上怯怯的反光
我可以理解妳千金散去的落寞
滄海在咫尺外波濤起伏
桑田披露山崖蓬頭垢面
時間拔河的聲音在風中叨絮著
詩的起興,鏡頭停留在無名指上的金戒指,近乎特寫的處理方
式,詩人不意之間瞥見金戒表面照映出清冷的反光,而有千金散
盡的喟嘆及昔日光華不復在的唏噓。鏡頭隨即拉向遠方,焦距放
至無限大,那是極目所見的無垠萬頃蒼海碧波,與錯落在山崖和
村舍間的狹長桑田(沿山勢開闢的梯田),可惜下接「時間拔河的聲音在風中叨絮著 」流於抽象,且有勉強硬套詩人余光中詩句
「與永恆拔河」的痕跡,整段的氛圍為之沉窒,形同陷落的山坳光影隱晦,語意模糊不清。
空亭裡我迢迢的目光
卑微地觸地及洗盡鉛華的黃昏
歲月原來
不過是一批批過客蹣跚的影子
此段因景寫情,詩人把對「歲月」此一抽象意識的主觀的認知,
以客觀的景物「過客蹣跚的影子」暗喻出來,性質上雖是「說
理」,卻能不吊書袋不落言詮。
黃金紛紛下山去了
歷劫之後
雞籠山盛況空前的芒花
逆溯光的流域
編纂一闕悲情城市的金屬的音響
第三段末兩句似覺牽強,尤其動詞竟使用「編纂」,令筆者不明語意所指,應可再修訂。
嘰嘰喳喳
是一對雀鳥回到簷下老巢
商計溫飽事宜吧
當然
金礦分佈的脈絡不在牠們關心之列
第四段,鏡頭急速拉回,聚焦在簷下一對雀鳥身上,又是一個特寫。
跟蹤我的腳步節節升高的市集窄巷
訝異四方湧入的人潮
販賣故事的小店家
據聞交易比之黃金買賣更加熱絡
鏡頭隨著詩人的步履拾階而上,將沿途所見所聞攝錄下來。
長腳的燈光擠在人群中穿梭徘徊
阿?這是那戶人家種的山茶
碎了滿地花瓣
浮世的興衰在其中顯示意義
第五段承接前段,鏡頭從燈光到滿地的山茶花瓣,由單純寫景逐漸轉入寫意。
而這些
與它無關
但是
與我有關
走到最高處
一顆從長安出發的圓月
迷失在九份尋找李白的仰望
今人不識舊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歷史原來不過如此
用荷葉包一片晚唐的月光
也會習慣
超薄衛生棉的禮遇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這末段缺點很多,包括(1)斷句不當:「而這些 \與它無關 \但是\與我有關 」,此段純說理的邏輯語言毫無詩意,卻硬是拆成四行,不妥,可考慮刪去。(2)語意不明:「一顆從長安出發
的圓月\迷失在九份尋找李白的仰望」 ,圓月自身既然已迷失,又何以與「李白的仰望」對位,因果關係有問題。(3)借用前人詩句轉化得不夠自然:「用荷葉包一片晚唐的月光 \也會習慣\超薄衛生棉的禮遇 」,「用荷葉包一片晚唐的月光 」是余光中的
句子,下接「超薄衛生棉」相當唐突且不妥,先前苦心經營的情調被破壞無遺。(4)自我顛覆:「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把這首詩所涉及的感官經驗統統推翻,這樣的思維邏輯,太不合常理了!
縱觀全詩,破綻不少,更埋有敗筆,唯浪漫情調在由景象轉入寫意之際,應再求深化沉淨,避免整段均流於說理,「情景互映、
虛實互補」是寫景詩的技巧要領,這首詩值得再深耕!
賞析:海韻
原詩作者:迷惑
二十年前有一首「海韻」,相當抒情的歌詞,舒緩的節奏中有抑揚起伏的旋律,鄧麗君曾唱過。國輝的這首詩,情韻正是原曲的
再版,有著女郎紅顏年少的湛藍色的輕愁。
杜甫詩:「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天地無情,生命何所寄託?如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難以承受的輕?」
「情詩」多半是有特定對象的,所以往往只有情愛事件的當事人
才能深刻體會。英國劇作家莎翁的「十四行詩」,德國詩人里爾克的「給奧菲絲的+四行詩」、李義山的「無題詩」,美則美矣
,然而不是當事人的我們,似乎總有隔靴的遺憾。
詩的首段,詩人如是說:
一隻鷗鳥從抬眼的遼闊折翅
帶著整片天空衝進海洋
留下的影子被心情下載成
沙灘邊緣長長的腳印
從海鷗俯衝海面,到心情下載成長串腳印,這是物象由外而內的
移情作用,故而「由我觀物,物皆著我色彩」。
走的好遠好遠
把背影走成兩行平行的線索
生活每天潮來潮往
過去或是未來,像
鵝卵石一樣
任潮水搓捏擺佈
輪迴成
妳指縫間逸出的沙粒
比鷗鳥渺小
比妳
難以掌握
生活起伏擺盪如潮汐,旋起旋落;而愛情卻渺不可見,茫然未知,兩個人各自陷溺在自己的生活裡,是永遠沒有交集的平行
線,所以,並不是女人的心思難以捉摸,而是生活本是如此,
人何等渺小且無力抗拒現實的浪潮,縱使有情,徒呼奈何呢?
誰能切實掌握自己呢?身不由己的那個我,又焉能掌握對方?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