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旅館
一、琉森湖畔
按電子郵件分類廣告上的地址,我開車前往位於琉森湖畔的天堂旅館。廣告中特別標示這是一家只接待藝術工作者的自助旅館。我想我的職業:旅行作家,應該算是藝術工作者吧?一週二十元瑞士法郎,比汽車旅館便宜。
我的生活周而復始,一直在自助旅行中,從一個主題到下一個主題,從這一站到下一站,從這個城鄉到下一個城鄉,就是所謂的旅遊報導記者或特約撰稿。路線都是按照主題下去排定的,有時報社和雜誌社也會指定主題給我,以配合當令的季節或特別的節日;多半時候,完全由我自己來決定主題,包括規劃內容及排定路線,我把完成的稿件交給報社和雜誌社刊印,每個月按約定從我戶頭裡領取固定的薪水,當然,旅行時的開銷,是由報社和雜誌社全額負擔的。我同時是兩家報社、三家旅遊雜誌的「特約撰稿」,他們各自提供一張信用卡給我使用,所以我的皮夾裡至少有五張以上的信用卡。比方這回報導琉森湖這個觀光景點,是我為其中一家旅遊雜誌撰寫的,那麼飲食、住宿和車子的油錢,都是刷卡簽帳由這家雜誌支付的。
這回我預定停留久一點,因此我選擇一處收費較低廉的旅館。琉森湖這個景點,除了旅遊報導,我還要順便另外撰寫一篇這裡的鳥類生態報導,是「鳥類生態保育協會」發行的雜誌向我約稿的,我經常順帶做另一個主題報導,在固定的支薪之外,額外增加一些收入,當然,也寫點散文和詩,這一直是我的興趣,所以我也是自由投稿作家。我的裝備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在我的四輪傳動的旅行車裡,一部手提電腦和一組配有腳架、長鏡頭、廣角鏡頭的數位相機,一組V8數位攝影機。如此我可以撰寫文稿攝錄圖片,並且把已完成的文稿和圖片,以電子郵件傳送出去。此外,望遠鏡、登山靴、羅盤、手機、錄音機、簡單的炊具以及帳蓬,也都是必要的旅行配備。
車子沿著環湖公路緩緩繞行,兩旁火紅的丹楓婉延著,彷彿兩道高大的火牆,而車子就走在防火巷裡。每兩棵丹楓間就有一條長方形的花圃,花圃裡種著各種顏色的觀賞花卉。路旁行人三三兩兩漫步著,騎自行車的青年男女優閒地晃著;還有些老老少少,看起來應是一家一家人,就在樹蔭下乘涼,有躺在吊床上休息的,有鋪坐在草坪上閑聊的,小孩追趕著蝴蝶或者相互追逐嬉鬧。
紓緩的生活步調,在湖光山色的鄉間,是很尋常的,而即使在城市,也沒有川流不息的人車,瑞士人似乎天生就是生活藝術家。不像台北街頭每天人潮洶湧,水泄不通,行人磨肩擦踵,走在人行道上,經常得側著身子,縮得像比目魚一樣才能走得過去;遇到尖峰時段,大馬路成為大小車輛的臨時停車場,好像新興國家的城市,東京、上海、香港都有著相似的市容景觀,就是這種無厘頭式的「匆匆忙忙」。
二、天堂旅館
循址找到這家自助式的天堂旅館,位於湖畔林蔭蓊鬱處,從一條岔路下坡彎進去,濃密高大的林蔭,全是高聳的桃花心木,名貴的樹種,樹齡應該都有一兩百年以上,旅館就在這片林蔭邊緣。說是旅館,從外觀上看就知道是中古歐洲的貴族的城堡,這片林園應該就是當時貴族的莊園吧?左側是小碼頭,停泊著三四艘小遊艇。從右側依路標指示,我循上坡小路,首先走進一片花團錦蔟的花園,園裡擺示著十幾尊造型各異的雕像,我沒詳細看,因為我趕著去櫃台訂房。
櫃台位在挑高的大廳右側,左邊是咖啡座,視野良好,可以俯瞰大半個琉森湖,只有兩三個白人坐著閑聊。櫃台很大,全是桃花心木做成的,卻僅有一位服務生,是位白頭髮的老先生。完成訂房手續,沿著迴旋扶梯走上去,我的房間在五樓,我想先看過我的房間,這是我的習慣。來到504號房,我打開房門,屋內的大燈也跟著亮起,接著是莫札特的小提琴協奏曲。廳裡掛著一幅壁畫,內容是一場戶外音樂會,三、四個作貴婦人打扮,盛妝的貴族仕女,坐在椅子上,六、七個樂匠或立或坐演奏著不同的樂器,背景是廣場裡的露天音樂台,後頭是噴水池,應該也是私人收藏品吧,從落款上看到的作者名字和日期,竟是中文的「黃立華」,這華人名字在我記憶中是很陌生的,而出現在這樣一幅油畫的落款處,的確是很不尋常的。
光線從淺咖啡色的落地窗斜照進來,落在寬大的波斯地毯上。一間臥房、一間客廳、一間書房和一套衛浴。書房裡有架鋼琴和一套桃花心木的大書桌椅。琴架上的花瓶裡插著新鮮的百合,看樣子是剛換上去的。
站在落地窗前遠眺近看,回字型的城堡,中間是紅色地磚鋪成的廣場,廣場上有座露天音樂台和噴水池,造型和我身後的那幅壁畫裡的一模一樣。一樓是長長的迴廊,迴廊和廣場間以花圃圈圍起來,花木扶疏。如此優雅的環境,我感到相當滿意,這裡的確是適合寫作的地方。
二、忘卻森林
當天,我按既定行程,開著車子出去,把琉森湖繞了一遍,順道以數位像機攝取了一些湖畔景色圖片,晚間就開始擬出大綱,確定撰寫方向和內容。幹我這一行的,講究的正是圖文並茂。如何取景,搭配圖片即可顯現作者的觀察視點與美學風格,這也是引起消費者閱讀興趣的第一步;至於筆觸細膩詞藻豐富則是起碼的要求,換言之「文字美」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些報導文章可不是尋常的旅遊指南,要使讀者有「身歷其境的臨場感」,關鍵就在文字和意象的經營處理,功力深淺就可從報導內容分出高下。
隔天,我向旅館借了部自行車,輕裝上路,沿環湖公路將各個風景點和人文景點如展覽館、露天音樂台、水鳥生態館和小市集裡的街頭畫家,以數位相機的長短鏡頭作了一次完整的掃瞄記錄。
第三天,我只帶錄音機和筆記本,騎自行車到每個景點,隨機地和本地人以及觀光客們搭訕攀談,瞭解本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觀光客對此地的觀感和親身體會。回到旅館後,我沒回房間,就坐在大廳裡整理我的筆記。我把景點按行車動線串連,先行過濾取捨,接著按照它們的特色分類,逐一撰寫內文並配置插圖,這部分都在是手提電腦的桌面上作業。
然而,奇怪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了。我抬頭望著湖面,腦袋裡正思索著報導文中的某一段落如何接續下去。傍晚的湖面水霧氤氳,陽光在水波上折射出金黃色的光芒,彷彿身穿黃金亮片,跳華爾玆的青年舞者。
三、中國男子
就在此時,一個穿著藏青色長袍馬掛,頭頂戴著扁呢帽,臉上架著圓鏡框眼鏡的青年男子,走進我的視線,看五官長相肯定是華人,一屁股就坐在我對面。他的人和身上的穿著立即引起我的注意,這裡是瑞士,華人已經很少見,何況他那身民初的穿著,更是「土得很另類」,因為在這旅館裡出入的客人,不論男女,多數是穿休閒服或運動衫的。
他推了一下鏡框,用中文與我交談:「這位先生,您也是華人吧?我看見您正在使用中文打字,是寫一篇文章吧?」,一口標準的京片子。
「嗯,我是一位旅行作家,正在寫一篇琉森湖的旅遊報導。」我回答說。
「您剛住進來吧?能住進來這家旅館,您一定也是相當有程度的藝術工作者。我叫黃立華,來自中國北平,我是來巴黎學美術的留學生。很高興認識你!」他先介紹自己,果然來自北京。
「你叫黃立華,莫非你就是我房裡畫那幅『露天音樂會』壁畫的畫家?」我立即聯想起那幅壁畫上的落款,因為叫做「立華」的,肯定是華人,此其一;而能夠以油畫方式,把人物的動作表情表現得那麼細膩並且栩栩如生,具有如此精湛的功力,肯定是受過學院裡那套正規的美學訓練的,絕不是街頭畫家那樣的等閒之輩,此其二。把黃立華和那幅壁畫結合起來,如此的華人畫家可說絕無僅有,應該就是我眼前的這名中國男子。
「是的,那幅壁畫正是出自我手,您好記性。但那幅壁畫,主題叫『天使的音樂祭』,不是『露天音樂會』。」他高興地回答說。
「我叫林曉陽,來自台灣,兩天前住進來,很高興認識你。」我把雙手移開
鍵盤,轉身面向他,並且主動伸出友誼的手。
「這八十年來,您是第二位出現在這裡的華人。」他悵然地說。但我的驚訝卻非同小可,因為我懷疑我自己耳朵聽錯了,「八十年來」,這是怎麼回事?
「抱歉,我有聽沒有懂,你說我是八十年來第二位出現在這裡的華人?」我驚訝地問。
「沒錯,我是1918年來到巴黎的,17年中國剛發生『五四運動』,1922年我完成學業,來瑞士旅遊,住進這家旅館,一直到現在,前後八十年。」他平靜地說。
「怎麼可能?照這樣算『您』今年就不就百多歲了?」我不敢置信地問。
「是的,我甲午戰爭那年出生,算算應該有一百零幾歲了。您還記得那幅『天使的音樂祭』上的落款日期嗎?」他回答我的問題,隨即反問我。
「我記不得了。」我搔搔頭,只記得作者,卻忽略了落款日期。
「是1925年4月13日。」他說。
「哦?可是『您』看起來還不到三十歲,樣子還比我年輕呢!」我說。
「那是因為長住在這旅館裡的人,都不會老化。」他說。
「『您』說笑吧?怎麼可能?」我繼續追問。
「我是認真的!」他說這話時語氣肯定而且表情非常誠懇。
我心裡忐忑不安地想:「糟糕,莫非我活見鬼了?」
「我是活鬼,也是活人,有血有肉不老不死的活鬼,有感情有思想的活人。剛剛我們不是才握過手嗎?我的手心是熱的,您應該還有印象。」他此話一出,又讓我嚇一大跳。
「『您』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我故作鎮定地問。
「是的,我能聽見您的心聲。」他說。
眼前這人竟然有此能耐,莫非這就是所謂的「特異功能」?
「這八十年來,『您』都一直住在這旅館裡嗎?」我再追問。
「是的,我未曾離開過這片林園。不請我喝杯咖啡嗎?」他說。
「『您』佬稍等,我去端杯咖啡過來。」,我起身,往靠牆的那排自動販賣機走去,從口袋裡摸出兩角錢的硬幣,投下硬幣,然後端著一杯熱騰騰的咖啡回來。
「謝謝您的咖啡。」他說。
「『您』難道不曾想過離開這裡,去別的地方或者回去中國?」我的好奇心越來越像一杯濃咖啡,香味蒸騰。
「幾十年前曾經想過,現在,我哪裡也不想去,其實是哪兒也去不了。」他說這話時,眼眸中隱約閃過一絲淒涼。
「哪兒也去不了?館方人員限制了『您』的行動自由嗎?」我繼續追問,決心問出個究竟。
「是我自己走不出這座『忘卻森林』的。」他說,隨即端起咖啡啜飲著,把自己的眼神藏進杯子裡。
「我不懂,這兩天我可是來去自如呀!我可以用車子帶您出去。」我大膽向他提議。
「不行,我不能連累您。我們是生活在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帶著我,您走不出這座森林的。況且,即使我僥倖出得去,身體也會快速老化,死在外面。」,他說完,隨即低下頭,把臉平貼在桌面上,一隻手指向我身後。我回頭往後看,大廳門口走進來四名穿白色醫務人員服裝的白人彪形大漢,其中一人手上拿著一件厚厚的長袖白色大衣,我認得那是精神病患的防護衣。
「這是為什麼?莫非這座森林裡面機關重重?」我壓低聲音繼續追問,同時挺身坐直,試圖幫他遮掩住對方搜索的視線。
「來不及跟您解釋清楚了,現在,請在我的手掌心寫上您的名字和日期,接著仔細聽我說,不要打岔,不要問為什麼,記住我講的每一句話。首先,趕緊去櫃台退房,在日落之前務必離開『忘卻森林』,除非您打算和我一樣,永遠被困在這裡。過了今晚,邪惡的13號星期五,如果您想再見我,明天還可以回來這裡,我就站在大廳前面的雕像園,到時您會找得到的。繞到我身後,看我手掌心的字,您就會完全明白。記住我的話,我不會害您的…….。」他的話還沒說完,那四個白人大漢已經往我這邊走過來,其中三人迅速欺身向前,將那名黃姓中國男子壓制在桌面上,隨即把防護衣穿上,將他的雙手反制在背後。另一人走到我面前,以德文說:「對不起,先生,這位中國男子精神異常,我們要把他帶回療養院,希望沒有驚擾到您。」。
我說:「不要緊,你忙你的。」,望著那四名白人,把黃姓中國男子五花大綁,前拉後堆地帶離開大廳,我心裡雖然半信半疑,還是懷著不安的情緒,去櫃台退房,迅速回房收拾行李。回到房裡,我湊近那幅壁畫的落款處,看清楚「立華1925年4月13日。」,竟然就是他剛才跟我說的日期,此時,我感到毛骨悚然,心中的不安已經轉為恐佈情緒,倉皇地收拾好行李,直奔停車場。
四、水落石出
發動引擎,我加速駛離天堂旅店和那片「忘卻森林」,幾乎是「落荒而逃」。當車子駛出桃花心木林,我回頭遠望,那片森林已完全籠罩在濃厚的山嵐裡。那晚,我就近換了一家旅館投宿。躺在床上,我把這三天來發生的事,從頭詳細回想一遍,覺得今天遇到的中國男子,若不是瘋子,這其中肯定「大有文章」。
隔天早上,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又回到天堂旅館,我決定查個水落石出。
走入大廳前面的雕像園裡,果然在角落處找到黃立華的雕像,雕像看起來很新,沒有青苔和厚厚的灰塵,基座旁的花草都被踩爛了,我據此研判這座雕像可能是最近,甚至可能是昨晚才被搬來,豎立在此的。黃立華的雕像,全身衣著不就是昨天傍晚出現在我眼前時的裝扮。他一隻手拖著調色板,嘴裡叼著一根畫筆,另一隻手則擱在背後。
我按照昨天的指示,繞到「黃立華的雕像」背後,只見那隻原本半握著拳的手,這時五根手指頭正緩緩張開。掌心裡出現三行字和一卷顯微膠卷,「林曉陽2002年4月13日」,正是我昨天在他掌心簽寫的姓名和日期,太神奇了。
「速速遠離此險地,這裡的活人都是吸血鬼。」,原來如此,黃立華昨天才會形容他自己「是活鬼,也是活人,有血有肉不老不死的活鬼,有感情有思想的活人。」,只怪我當時沒聽懂。
「帶走膠卷,將我的作品公諸於世。」,我懂了,他要我特地回來,就是要我帶走他的作品,拿到外面替他發表出來。
從他掌心撿起那卷膠卷,那瞬間,我似乎感覺到他的掌心,跟他昨天與我握手時一樣,還是溫熱的。離開雕像前,我轉身回頭注視著雕像,只見他嘴角緩緩往上翹起,嘴裡叼著的畫筆跟著滑落下來。我輕聲對他說:「老前輩,我會讓您的作品重見天日!感謝您捨身相救。」
當天,我就把顯微膠卷送去照相館,請人翻拍出底片和投影片。三天後,館方來電話通知我去取件,竟有近千幅的畫作,數量相當驚人,多數是油畫,小部分是版畫和水彩畫。作品最後,還附上一份法文寫成的自書遺囑,聲明由我代為管理這批畫作。
帶著這些畫作的底片和投影片,我隨即來到巴黎,特地去函邀請幾家公立和私人美術館的負責人,一塊來欣賞同時鑑定這批為數可觀的畫作。花了兩天工夫,他們逐一看過每一幅畫作的投影片,嘖嘖稱奇,一致認為這位畫家天縱英才不可多得,堪稱是本世紀初最驚人的發現,所以他們討論後決定共同出資,蓋一座展示館,全數保存並展示黃立華的畫作。他們還問我「開個價錢」,轉讓我的管理權,而這價錢最好是在他們「集資起來負擔得起的範圍內」。只是有一點他們心中一直感到不可思議,那就是這位來自中國的天才畫家,創作時間前後竟然長達八十年。對於這個問題,我沒正面回答他們,但我告訴他們,這些畫作目前被私人收藏家以「違法程序」藏匿在瑞士琉森湖畔的「天堂旅館」內,倘若這批畫作能順利起出,我願意以象徵性的20元瑞士法朗,轉讓這批畫作的管理權,同時,我提醒他們,最好會同警方一塊去起出,因為住在「天堂旅館」內的,「都是活鬼,也是活人,有血有肉不老不死的活鬼,有感情有思想的活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