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做十六年,前幾年做的是精神病人,
做精神病人對於我在做親職教育有很深的影響
因為精神病人其實是在囚籠裡頭不會回來的黑暗份子。
原先我跟很多人一樣,一直認為一個人會住到精神病院
一定是腦袋秀斗,前半段的假設是對的,但是有一部份的假設是錯的....
我們以為他笨,事實上我在醫院裡頭看到很多孩子其實很聰明。
我在醫院曾經看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孩子,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他接觸,他只要看到穿白袍的人走近,
就會狠狠的瞪著對方,有時甚至會無預警的搥對方,
所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很怕他。
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跟他坐下來慢慢談,
大概半年後他才能意識到我對他的關心。
我常利用下班時間去陪他下五子棋,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讓我覺得很難過。
我常在想:「一個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現在只能跟我坐在這兒下五子棋?」
於是我開始追尋他生命的歷程,我從他身上發現兩個秘密:
第一個令我驚訝的是──他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
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東方不敗,這時我才領悟到原來....
東方不敗指的就是一敗塗地。
有人是東方不敗,但是只要一敗就會塗地,
所以由中抽離出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就叫做成功。
有人十幾歲就成功,有人中年成功,也有人老年才成功,
但是太早成功所代表的就是壓力重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他要的是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比學習結果重要,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
不重視歷程,這樣一來,對孩子而言就是壓力。
我們期望孩子成績好,永遠名列前茅,而孩子就會想辦法保持第一,壓力因此而來。
在心理學來講這就是「高期望」,但是「高期望」=「高壓力」。
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得第一,有一個專家勞瑞爾曾說:
「我是物理學專家,所謂的『專家』就是在我的領域裡我會,
其它的領域我就叫白痴, 但是現在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全會,全會也就代表了全不會。」
所以一個人要演活自己,何謂演活自己?
就是一個人演一個自己才能全心全意的演好自己,
如果一個人分兩顆心,就叫做半心半意,
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如果什麼都會就不叫「專家」。
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又想到金庸筆下的另外一個人,叫做獨孤求敗,
獨孤倒過來就叫做孤獨,獨孤求敗好孤獨,這意謂著人在高處不勝寒。
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考試第一名,
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他好孤獨、好寒冷,也忘了他有壓力。
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孩子成績好應該很有自信,但是由研究中我們發現:
「成績好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信,成績差的孩子大多數很自卑。」
以前有部連續劇叫保鑣,裡面有個人物我非常喜歡,叫做賈糊塗,
我喜歡他那種難得塗糊的個性,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是賈糊塗解決。
我們在老子裡頭有看到一句話:大智若愚。
有的時候有些人看起來笨笨的,學習笨笨的,走的笨笨的,其實是最聰明的。
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是一個醫生,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
他大學沒考上,後來因為他手風琴拉得很好,所以進了大學唸歷史系,他大學畢業後,
三十歲才開始念醫科,卅八歲醫科畢業,人生過半的史懷哲畢業之後到了非洲創造了
一個不朽的基業,成為非洲之父─慈悲的代言人。
另外一位,印度的勝雄叫甘地,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但是他在四十歲之前是紈跨子弟,
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穿著很英國、打扮很英國,直到有人告訴他,他是印度人。
四十歲他的夢才幻滅。
他四十歲的時候帶領著印度做和平的革命,創造了不朽的勝雄甘地。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有一位是日本人叫小才昌俊,他研究微粒子。
他念書時的成績是慘得不能看,但他在得獎時說過一句話:
「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子。」
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研究、做實驗,所以我不可能背很多東西,
「背」跟「思考」、「想像」、「創意」是有差別的,
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
但是你可有想過,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
「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
而我的理解是:
「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考、不會想像、不會創意。」
因為它同時進行,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不是送給會背的人。
前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
「會思考、會想像、有創意。」
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
宇宙是無限大,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
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全亞洲,甚至全世界.....
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
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
例如: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
所以,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
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
不是會讀書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
未來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例如:
志氣要高、勇氣要足、骨氣要硬,我想這是一個孩子應該要俱備的。
而這些是我在這個台大醫科的孩子身上所發現的。
另外一個秘密,就是他告訴我:
「如果我學音樂,我現在會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家。」
換言之:如果他學音樂,他就不會住在精神病院,
如果他沒有住在精神病院,他就會有人生。
還有另外一個個案,原本應是孩子住進來,最後卻是媽媽住進來……
一個孩子他的求學過程很辛苦也很順利,因為他媽媽對他的期望很高,
而他也很順遂的考上托福出國留學,在他畢業拿到學位的當天,
寫了封信寄回台灣給媽媽,之後便跳河自殺死亡。
信中有句話非常刺痛人心,
他說:「媽媽,妳的夢,我幫妳圓了,請妳放我一馬。」
媽媽看完信之後受不了,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
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構,
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
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
會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
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
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
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
行行有狀元,而且未來一定是每一行每一業都有狀元。
當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
所以.....我們要教孩子:
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不要因一時的跌倒而失志,
人生是可以轉個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看完了這一篇讓我想到了:黑幼龍出的一本書叫:慢養妳的小孩。
而且,很讓妳興奮的是…有本書:慢活…
我覺得…它的目的不是要我們什麼事情都慢半拍,
而是有許多的時候可以放慢自己的腳步去關心、關愛自己,
用心去看身邊我們不曾注意到的…妳將會發現…
原來,我們的身邊除了這一些之外還有更多更多我們忘了去體會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