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出來面對!這短文看起來就像生活當中不起眼的小故事…
我們都認為…很正常啊!
若能在當下察覺或事後檢討自己的想法和動機…
如果自己願意這樣的面對自己的內在思維…
給自己幾分鐘的時間…別急著跟對方要答案!
只有你自己改變了(改變了想法或說話的方式),
與你相處的另一個人也會跟著改變!
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通常得到的回應都是這樣…
不去做的結果都是一個樣…又來了!
所以,生活當中試著去做做看…很多事情是需要透過"練習"的!
【叛逆為什麼不早一點來】
她媽還以為她真的跟她感情很好,只是她一時之間不知道為什麼叛逆了。
唉…,她只是遺憾,為什麼她的叛逆沒有來得早一點?!
母女之間最近吵架的導火線是,她要減肥,她媽硬要她把已經準備好的飯吃下去。
她以前先說過了,但她媽媽「忘記」了,煮了她的飯,
要她別浪費,還一直說減什麼肥,這樣哪有力氣上班…
她妥協過,她自己也怕浪費,還是把飯吃了,然後再次叮嚀她媽媽,
她沒有要吃「飯」,只要吃菜。
她媽一邊嘮叨說,這樣吃飯的人太少,不好煮,一邊又很不耐煩地答應她。
但是,她媽又煮了、她媽又忘了、她媽覺得其實吃一點點飯沒關係…,
反正她媽就是有理由,重複了好幾次,就是要她吃飯。
她覺得她媽是故意的,她媽是想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一些掌控感、權力感。
更深一層的,可能是她媽想藉這個機會,知道女兒還是聽話的,
她媽沒有因為女兒經濟獨立了、出去見世面了,就失去她了,
她還可以用這種方式跟女兒保持連結…
這其實是一種她媽媽的測試。
她媽其實有唸她不知感恩,她真的很想跟她媽說,
那她乾脆從今以後在外面吃,請她媽媽不用煮她的,感謝她媽媽這麼多年來照顧她。
可是,她還不敢,她知道這個對她媽的衝擊太大,她還想要兩全其美,
主張自己的界線,但又同時顧及媽媽的心情。
講白了,她已經有能力搬出去自己生活了,不是她要靠她媽媽養,
是她媽媽要靠她,將來身體的病痛還要她照顧。
講得難聽一點,她媽媽擔心自己是個沒有用的老人,
她之所以現在還繼續容忍她媽媽在生活上的各種「介入」,
就是希望她媽媽不要這麼想,希望她媽媽覺得自己還有一些價值,能開心一點。
所以她是叛逆,但是又不敢鐵了心叛逆。就是那兩全其美的顧慮啊,綁住了她的手跟腳。
她想到小時候經典的一幕,是她媽媽跟親戚說,不管怎麼打她、罵她,她還是很貼心,她還會主動跟媽媽道歉,說知道她自己錯了,會改進。旁邊的親戚,還會異口同聲,說她怎麼這麼乖、這麼聽話,生到這種女兒,真的是所有媽媽的夢想…
她現在想起來,真的噁心死了。
她完全能明白,當初為什麼她會這麼做—因為她要活下來啊,她只是個小孩,
她能有什麼選擇?
她哪知道還有其他選擇?
而且大家都說她這樣很好啊,她也只能相信,不是嗎?
所以她也忍不住討厭自己,如果自己以前不是那麼討好,
讓她媽媽習慣從她身上獲得情感的滿足。
會不會媽媽現在就不會把那麼多注意力放在她身上,
變成她是她媽媽生活的重心、精神的依靠?
會不會這一切是她自己造成的?她的罪惡感因此也很深重。
她媽媽完全誤會了,她對她媽媽的情感,是懼怕居多。
現在她長大是沒那麼怕了,但壓力還是很大。
不是愛不愛的問題,是懼怕與壓力,蓋過了喜歡的感覺。
「愛」這個字,好像是她要勉強自己相信的,她感受不到愛的感覺,
她比較確定能感覺到的是她有責任照顧她媽媽,但又因此有罪惡感,
怎麼會有女兒不愛媽媽,這樣她自己也覺得很奇怪。
所以,她一直要自己相信,她是愛媽媽的。
而且,在別人面前演久了,好像不繼續演母女情深,就不對了一樣。
她現在才要跟她媽媽保持距離,她可以想像,大家的口徑一定一致說她不對,
更何況她媽媽最會營造團體壓力了。
覺醒是痛苦的,而且很多人撐不住,又會回到原來不喜歡但又熟悉的生活。
覺醒之後,常有反反覆覆的測試,所以不是痛苦一次就好,是來來回回的。
不過,克服一次痛苦,就會多一分勇氣,所以也不是白白受苦。
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受苦,為了找到什麼樣的生活而受苦,
某種信念或意義就會越來越清楚,這本身就是禮物。
她這個階段,不少人走過。雖然難捱,但不是不能捱。
有人放棄了,所以乾脆麻痺自己的痛苦,要自己別想那麼多,否定自己的想法。
表面上暫時的痛苦好像少了,其實心裡很沉重,因為壓抑與否定自己,要耗費許多能量。
麻痺自己,也常有副作用,常讓自己的活力也跟著削減了。
其實她的決定,真的礙著了她媽嗎?其實未必。
那麼,她的生活,她自己掌控,她媽媽的生活,也靠她媽媽自己安排,這不是雙方都輕鬆自在嗎?
只是這種雙方都能解脫自在的終點,還會很遠,但能走到一半,也很值得了。
用另外一種想法來說,她能走出來,她媽媽才會開始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知道為自己生活的美好,這種互利共好的事,如果早一點發生,那不是更好?!
所以她才遺憾,自己的叛逆,為什麼不早一點來?!<文 \ 洪仲清>
--------------------------------------------
我較能認同的是…
母親背後隱藏的動機傷害了與女兒的情感…
如果媽媽願意坦白的說出自我內心的想法…
我不相信小朋友不會被感動!
"情緒勒索"。(或語氣帶有威脅、或恐嚇)
很多時候父或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常不自覺的用這種方式,
或者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方法好不好,
他們想要得到的就是好掌控,小孩子乖巧就好了。
如果再深讀…是媽媽跟不上女兒覺醒的腳步…<參考以下內容>
……她討厭自己,如果自己以前不是那麼討好,
讓她媽媽習慣從她身上獲得情感的滿足。
會不會媽媽現在就不會把那麼多注意力放在她身上,
變成她是她媽媽生活的重心、精神的依靠?
會不會這一切是她自己造成的?她的罪惡感因此也很深重。
她媽媽完全誤會了,她對她媽媽的情感,是懼怕居多。
現在她長大是沒那麼怕了,但壓力還是很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