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21 15:28:05| 人氣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20)/證嚴上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20)

 

◎證嚴上人

報父母、眾生師長與三寶恩

佛弟子真正要報父母恩而行大孝,就必須從奉持如來的教法開始,如來的
教法不只是報父母恩,也要報四重恩──除了對我們有生育、養育、教育
、關心、愛護的父母恩外,還有眾生恩、師長恩、三寶恩,合稱四重恩。

要發揮良能,需要教育,教育分兩種,一種是世間法,一種是出世間法。

世間法如現在所辦理的教育,聘請老師來教授人生的功能,培養人們知恩
知禮的常識。但現在的社會,有很多當老師的人,他們在教育孩子時都會
教他們要有愛心,要孝順父母,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佔為己有……這些道
理他都會說,可是卻不一定能以身作則。所以社會教育會有偏差,很重要
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教育別人的人無法教育自己。

另外一種教育是出世的教育,佛陀給我們的教育是出世的,我們要實行出
世精神,必定要打好入世的基礎──行為光明正大就是基礎。「人」如果
都做不好了,要成「佛」做「菩薩」,那是不可能的。這就如同我們要入
學一樣,國中基礎沒打好,要考高中就很困難,唸高中時如果不用功,要
考上大學是比登天還難的。既然大學考不上,要想當博士、教授,就更不
可能了。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佛陀生生世世不捨娑婆,不斷倒駕慈
航來人間的目的,所以稱他為娑婆教主。諸位,你們不要以為佛陀是二千
多年前的那位悉達多太子,其實在這之前,佛已經無數劫在人間來回了。

法華經中說得很清楚,二千多年來,佛陀去而復返,雖然只活了八十年的
壽命就示滅了,其實他這一段人生的過程,也只不過是示現給大家看,讓
大家了解他雖然身為太子,在榮華富貴當中,卻能體會富貴如浮雲,視名
利如草履,心心念念只繫在苦難眾生的身上。

眾生最可憐的就是在世間顛倒、煩惱,心有千千結,因此佛陀放棄名利地
位,以身作則,教人們不要貪、不要鬥,要看清人生本來就是無常的,這
是一種以身作則的教育。甚至他現比丘相讓我們了解,人生就是因為一分
癡迷情愛,所以常常過著愚癡懵懂的生活,永遠墮落在六道的漩渦當中;
佛陀視怨親皆平等,辭親割愛現出家相以度眾生,這也是佛陀用身教育我
們。

佛到八十歲示滅,就是要向大家宣告──佛和大家一樣都是平常人,同樣
是父母所生的身體,同樣必須依賴社會人群生活,佛只不過思想和看法跟
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的思想,只是在自己家庭中的幾個成員而已,只放
在父母、子女、家業、名利上面,所以有時不免爭取爭鬥,而佛的心是在
眾生群中,不斷的付出。佛抱著這種態度在世間生活,經過了八十年的時
間,跟一般人一樣會老,會病,也會死。這就是佛在平凡中現出他的不平
凡,也是在不平凡的超然思想中,現出與人生同等平常的人生,這就是佛
陀的身教,也是教我們要把人做好,然後提昇思想、生活、智慧,這就是
出世的教育。

如來的教育是這麼的超然,我們應該拳拳服膺,除了報師長之恩外,還要
報三寶恩,如果沒有三寶引導我們,我們的心就無法解脫,只不過在社會
上學些功能來競爭,無法啟發我們的良知,去發揮這股良能,所以我們還
要報三寶恩。

父母給予子女的愛實在太多,子女應如何報答父母恩呢?佛陀講說種種方
法,除了物質孝養之外,還要從內心由衷的恭敬;除了在身行與心念對父
母付出之外,更要普遍施大愛於大地眾生,並且要供養三寶,不論是今生
或未來世,都要有奉行聖教的心念。



業上加惑,果報可畏

「寧以鐵鉤,拔出其舌,長有由旬,鐵犁耕之,血流成河,經百千劫,誓
不違於如來聖教」──發願修行者,應該修身、口、意三業以報父母恩。

有些人會感覺自己好像運氣特別差,做事時經常遇到許多障礙,其實這些
障礙是自找的──一個人如果在過去生中曾造口業,今世如果不小心說了
不好聽的話,也會惹來很多是非啊!

學佛的人要修正語業,所謂「正語」,也就是要說真正的話、實在的話、
誠懇的話。假如有人要我們幫他說些不實在的話,我們寧可口含鐵丸,也
不說一句不實在的話,意思也就是寧可受苦,也不去造業。

一個人的「業」存在於過去、現在、未來,現在的業是承過去的惑(無明
──不透徹道理,不去實行道理)而來。由於過去生在無明當中造了業,
延伸到今世,而發生了種種的不如意;也由於現在的不如意,又沒有因緣
接觸正法,就會在「業」上加「惑」;惑中再造煩惱業,所以現前的業報
實在令人可畏。



佛陀與提婆達多的業緣

佛陀的過去生也曾有「惑」。「本生經」中引述,佛陀在未修行、未成佛
,前也難免有煩惱和障礙。

佛在世時社會的生活條件不比現在,當初佛陀講經的場地常常是在大自然
中,不論有多少人,只要有樹蔭的地方,大眾圍坐下來,佛就開始說法。

有一次,佛陀為了讓聽經的人都看得到他,所以坐在石頭上,而弟子們全
部席地而坐。佛陀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等到講完經要站起來時,因為腰背
疼痛難當,竟然無法站立,只好又坐了下來!從他臉上的表情,弟子們可
以體會到那分疼痛。

當時,舍利佛坐在最前面,他趕緊上前扶持佛陀站起來,佛陀臉上露出了
安慰的微笑,意思也就是告訴弟子:「沒事了,不要擔心。」

舍利佛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他不因看佛露出笑容就放下心來,他知道佛
陀的笑容只是在安慰弟子,其實他的腰背還是疼痛不堪的。舍利佛因此問
佛說:「佛陀啊!您是大覺者,您應該具有超越一切苦痛的能力,為什麼
還會受這種身痛的業呢?」

佛陀伸伸雙腳、動動身體說:「既然你們心中有此疑問,我就為你們解釋
吧!」佛陀說完這句話,又坐了下來說:「你們聽好,現在所受的一切果
報,都是承過去無量劫延伸到現在的業。雖然我已經成佛,智慧已經開啟
,能夠透徹宇宙的真理,可是我的餘業仍然未除。」

佛說,在無量劫之前,有個小國家舉行一個祭典,國王下令大家做競賽活
動,其中有個節目是展現體力互相打鬥,如同現在的摔角一樣。大家選出
一位剎帝利的貴族,和另外一位婆羅門的宗教者,讓他們對決,這對人選
彼此都孔武有力,勢均力敵,而看起來婆羅門勝過剎帝利。

他們一上場,剎帝利就向婆羅門低聲說:「請你稍微禮讓我一些,如果我
勝利了,我會重金報答你。」婆羅門認為禮讓一些也沒有什麼關係,何況
又有重金要禮謝。因此正當打鬥到最緊要關頭時,婆羅門真的禮讓一些,
因此兩人打成平手,都獲得了國獎賞。

當第二回合要開賽前,剎帝利又要求婆羅門讓他,婆羅門也答應了,因此
由剎帝利獲勝。

第一、二回合比賽完畢,剎帝利雖獲得了很多的得勝獎金,但卻沒有一點
要報答婆羅門的心態,婆羅門心中有些不舒服。在第三回合要開始前,剎
帝利又向婆羅門說:「在第一、二回合時你都已經禮讓我了,第三回合也
請你繼續讓我,結束後,我再一起報答你,賞賜你。」但婆羅門心中卻不
這麼想,他認為:「連續二回合都讓你了,你不但未表示感謝,還要我讓
第三回合?」因此他只是笑一笑,沒有答應。

上場後,剎帝利認為婆羅一定會讓他,但婆羅門卻是有備而來,步步逼進
,直到剎帝利招架不住被撲倒在地,婆羅門一手抓住剎帝利的脖子,一手
抓住他的腰椎,把他抬起來;拉拉扯扯的弄斷了他的腰椎,也扭斷了他的
脖子,然後把他摔到地上,剎帝利因而往生了。

但這種比賽不管對方是傷是死,只要是贏方,就是英雄。

佛陀說完這件事時向弟子說明:「那位婆羅門就是我,剎帝利也就是提婆
達多。我過去生因一時的無明,對提婆達多下毒手,所以無量劫來,不管
我到那裡,提婆達多的怨氣總是跟隨著我,如影隨形般的到處都有他報復
我的業障。」佛陀說:「現在我的腰椎疼痛,那是因為餘業未盡。」



謹慎身口意,不造惡業

佛陀提及他過去生中與提婆達多的過節,他雖已開悟證果,但因過去的無
明,造成今生的業報現前。過去生中既然已造了業,今日他也只有歡喜受
報啊!

現在遭受種種的不如意,是過去的無明所造的業,我們千萬不要因為現在
的不如意而再造身口意業。學佛就是學不要再造惡業,以免未來再遭受果
報。

法華經中,曾提到不要輕易讚歎別的好,也不要動不動就說別人的過惡。
為什麼不要輕易讚歎別人的好呢?有時候你讚歎別人也會生出毛病的──
因為對方到底對不對?有沒有這麼好?我們其實並不知道,萬一誤導別人
盲從也不好。

所以我們一定要深入了解別人的好或不好,是否確實值得我們讚歎?以免
造成錯誤,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

以我個人來說,我對對方沒有完全了解之前,絕對不會輕易去讚歎他,因
為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的隨意讚歎,那等於是自己迷惑了,而且不夠誠懇。
自己迷惑再去誘導別人跟著迷惑,那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反之我也絕對
不去說對方有多不好,要知道話一出口,若是說錯了,則無論怎麼彌補、
怎麼修飾,也不一定能挽回我們的口業。所以經文說:「寧以鐵鉤,拔出
其舌,長有由旬,鐵犁耕之而血流成流,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要我們守好口業,無論遭受再大的苦,我們也要報答父
母恩情。即使把我們的舌頭用鐵鉤鉤出來,拉到四十里長,而且用鐵犁從
上面犁開割破,所流的血成了一條河,經過了長久無可算計的時間,再怎
麼痛苦,也不敢向父母說一句不好聽的話,絕對不敢違背佛陀的教誨。

「寧以百千刀輪,於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違於如來聖教」──不只是
舌頭,即使在我身上,用千百支刀組成的刀輪在我身上輾轉穿插,雖然身
心遭受的痛苦萬般難耐,也不敢違背佛陀教育,仍會時時對父母保持應有
的恭敬形態。

「寧以鐵網周匝纏身,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即使全身被鐵
絲網網住,刺痛不巳,經過百千劫的時間,也不敢違背佛陀的教育。這意
思也就是:不管環境多惡劣,也心甘情願孝順父母,絕對不敢有一絲絲違
背佛陀的教育。

「寧以剉碓斬碎其身百千萬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經百千劫,終不違於
如來聖教」──我願意全身被橫切直斬或是被剁被割,直到皮肉和筋骨分
成一段段一塊塊的散開來,即使如此經過了百千劫的長時間,也心甘情願
,不敢違背如來的聖教。

凡夫都是帶業而來,在現世承過去的業因,於現在的人群中會互相造緣,
有了過去的因,才會有現在的果,現在果加上現在的緣,將來的報仍是源
源不息,如是因緣果報,相互循環!

我們與父母不管是因於好緣或是因於惡緣,我們總是要很歡喜的感恩報恩


爾時,阿難從於坐中安詳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經當何名之?云何奉
持?」佛告阿難:「此經名為父母恩重難報經,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爾時大眾、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退


佛陀的比喻說畢,在座的弟子將內心的感動化為最誠懇的懺悔,立願永不
違背如來的聖教,所以阿難站起來問佛陀說:「佛啊!這部經典要稱為什
麼經呢?而我們要如何把這部經的精神流傳下去呢?我們要如何來奉持這
部經呢?」

佛向阿難說:「既然你們要知道這部經的名字,那我就把它命名為『父母
恩重難報經』,此後你們一聽到這部經的名字,就要好好奉持,而且要很
恭敬的依照這部經的方法去實行孝道。你們要感念母親十月懷胎的辛苦、
父親用心教育我們的恩德,以後聽到這部經的名字,就一定要懂得知恩報
恩。」

這時候除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佛的四眾弟子外,天龍八部
等在場的人與非人等,聽佛說了這部父母恩重難報經後,都很歡喜,立誓
立願要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行,他們歡喜立願之後就作禮而退。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何況在聽法呢?話已說完,聽的人又已明白,當然
大家都高高興興的向佛陀頂禮,而後退席。



眾生皆我父母眷屬

父母恩重難報經到此全部結束,希望大家在聽聞此經後,能夠及時把握因
緣,孝敬父母,在家人固然要避免「子欲養而親不在」,及時孝順父母;
出家人也一樣要發揮大孝──視普天之下老者皆如我父母,年紀相當的就
像自己的兄弟姊妹。

要知道,今生此世和我們相處在一起的人,都是過去生無量劫當中,與我
們互為父母、互為子女,現我們對人人好,也就是在對人人行孝道,任何
一個對象,都可能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也許也是未來生中的父母,所
以我們要好好的和對方結緣,抱著那分孝敬天下眾生的心態。不管是出家
或在家,孝道同樣不可抹滅啊!

希望大家以父母恩重難報經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教法,如此就能人圓、事
圓、理也圓,皆大歡喜。

請諸位多用心!(完)

轉貼慈濟月刊第331期

台長: 自如
人氣(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甘露清涼 |
此分類下一篇:最美的笑容
此分類上一篇: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19)/證嚴上人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