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生每天都在讀書,可我這個老師卻並不常讀書,實在是慚愧!這次從杭州帶回來一本新書:
中國“現代書法”論文選 王冬齡主編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4.11版
許江 形•象•境淺說 (代序)
感悟:
將文字的書寫演化為一種風規謹密、器識深厚卻又生動多彩、氣象萬千的文化系統,進而向內收而定為一種內修的方式,向外發而顯為一種表現力的藝術。
(許氏的文字功力果然一出手就不同凡響。)
書法作為一種獨立藝術的本體追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自覺而強烈,也沒有像今天這樣事功而迫切。傳統書家的那種平靜祥和的內心體驗,那種“游於藝”的放達人生姿態,恰為藝術創造本身的激情熱量所溶變,更被現代工具理性——信仰、道德與理性的二元分裂——所深深扭曲。當我們面對今日書界空鑿附會多、魚龍混雜眾的現象時,不能不感喟那個在傳統文化社會中自下而上、活躍跳蕩的感性生命的失落,那個內在豐實的傳統人文精神世界的遷徙。可以這麼說,書法曾經活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之中,今天隨著這個文化整體的根本變遷,當代書藝面臨巨大挑戰。現代書法,正是直面這樣的挑戰所提出來的書藝創作出新的一面旗幟和一條道路。
(對於現代書法崛起的根本原因分析得很精到。)
在伊斯蘭的宗教文化中,誦經和寫經是接近安拉的方式。
(佛教也一樣,古人的刺血寫經,除了表達虔誠還有一種今人無法企及的精神高度。在今天的中國,對於沒有信仰的人這很難理解,即使對於有信仰的人也只能是高山仰止的敬佩而已。)
如何才是好的書法,米哈依以為難以簡單回答,但和諧卻是根本要點,……
(任何藝術都應如此)
“天命之謂性”的深刻意義,並不在於製造“類不同”的效果,以各種不同手法的混合形成相對主義的文化氣氛,而在於提倡對於藝術行動的更為本源的關注。在傳媒時代的今天,在文化的交錯和混血的當代景象之中,藝術的判斷在於其根源之處是否承接著那種天道流變的博大之力,是否承接著那種生生不息的創造之真幾,是否承接著民族性、時代性、創造性等諸性所維繫著的根性。相對根性的層面來講,求新、求變都只是類不同之性,如果不在那個創生之性的幾微上,來承接天道運行的博力,來體味“因時之所宜而受之”的精妙,一味求新、求變,都是不可靠的。也只有這樣,各種民族的文化才能在全球背景之下保全氣脈,滋長體格,形成可能的多元文化的格局。
(好!能抓住問題的根本。在高行健《另一種美學》裏也有這個觀點,但說得沒他明白。)
現代書法則取怯形、反象的險途而自創新境。“怯”者,心有所懼戒,有所提防,但並非決然斷離,也就是說,對於字形書體有所懼,有所不為,卻並不放棄。……“反”者,有二層說法,一則,正反之反,違反、反對、顛覆、打破,……二則,反者返也,有回返、歸宗之意。張懷瓘在《書斷》中說:“善學者乃學之於造化,異類而求之,因不取于原本,而各呈其自然。”……
(這種試圖用古人的話來支撐現代書法理論的做法似乎有點牽強。)
今天,當代書藝論者日眾,我亦應邀加入行列。但終因門類有隔,趣長筆短,差難僂陳。謹以管見,供大家警評。
(“門類有隔”還能寫得那麼精要,不愧為國美的院長,有水準!)
作者簡介:許江,1955年生於福建。1982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1988年在德國漢堡美術學院研修。現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浙江省油畫家協會主席。作品曾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第一、二屆中國油畫展、96年上海雙年展等。部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海外美術機構以及私人收藏。
關於許江,可以說的有很多,只要在搜索器上面打上他的名字,就會跳出不下十頁的內容來。一個人的名聲、地位有此可一斑而窺全豹!呵呵,身為國美的“准學生”,我覺得有責任給澳門的觀眾們介紹一下這位國內的大紅人。
作為一名藝術家,我們首先要看看他的作品,正巧許院長最近就有個展覽:
展覽名稱:遠望:許江作品展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中國油畫協會、浙江省文聯、中國美術學院
場地:中國美術館1、8、9號展廳
展覽時間:2006年6月15日至6月22日
展覽介紹: 此次展覽共展出作品100餘幅,新作近百幅。展覽按照主題框架分為三個部分:被切割的遠望、歷史的風景以及世紀之弈。期間將舉辦“兩個世界的交疊——許江藝術之路”學術研討會,就“平面的疲憊:繪畫在當代的境遇”、“觀、望與呈現:圖像時代的視覺真實”、“歷史、記憶與遠望:許江的繪畫”等不同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當然啦,沒空跑北京,我也可以在網上發張他的作品給大家瞧瞧:
除了繪畫作品,許江的文章也寫得很棒:
《一米的守望》是一本以文化隨筆和學術雜論為主要形式編輯而成的文集
文集集合了許江作為畫家、藝術活動家近幾年涉入當代藝術研究和批評的文章,視野廣闊,內涵深厚,文筆沉穩而生動。文章中既有本人的生動的繪畫體驗,體現了繪畫的當下詩意和境域學說;又有他所處的美術學院人文傳統和自然境域的富有深度的描繪,構劃出中西文化傳統的詩化的通境;還有對於當代藝壇形象而準確的分析和介紹,深入地揭示了全球境域下、技術文化氛圍中當代繪畫所面臨的困境。
文章以第一手的“架上繪畫” 的資料,以畫家的生動經歷和犀銳的眼光,透徹地分析了今天視覺文化的深刻變遷,呼喚人類對於繪畫——那一米的視距以及內在的文化精神的守望。它是一本有感染力、有使命感的文集。全書約15萬字,編排生動,配以各類圖像,具有可讀性和吸引力。
《視覺那城》是一本關於中國城市建設的隨筆雜文集
作者以畫家的生動而犀銳的眼光,透過城市的表層,深入都會的肌理,揭示中國城市的歷史性格和今日表情。
視覺中的“那城”包括北京、上海這樣的巨型都城,它們的歷史、今天、建築、人群;包括西湖這樣的人文自然風景,它們的風花雪月、陰晴圓缺;還包括柏林、伊斯坦布爾、德黑蘭這些十分不同的城市,它們的文化、地理、族性、民俗。其中的“視覺”,一方面帶有對城市歷史和人文機緣的把握,通過諸如“地之緣——文化亞洲考察”這樣的活動,提出如何讓傳統活化在今日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重要命題;另一方面充滿著對城市建設景觀化的警覺和批判,通過城市建設和公共藝術的鞭辟入理的分析,凸顯城市建設的文化意義及其生動性。
這樣的“視覺”,在關於城市建設的同類書籍中,既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又有生動的觀視效果,是一本文化性和閱讀性俱強的讀本。全書約11萬字,還配有作者關於城市的一系列詩作,配有生動城市圖像,編排精美,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吸引力。
《視覺那城》和《一米的守望》的出版發行,在人民網、新浪網等均有報導,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文章定位:
人氣(202)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