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28 13:44:51| 人氣1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求同存異(上)---古典文學專題作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求同存異
——比較〞文人精神〞與〞人文精神〞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表現



文學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文學作品的主要審美對像是人,文學圖式的中心是人,文學作品中作家靈魂投影的凝聚點也是人。作為個體的人千差萬別,作為群體的人卻有許多共性,這猶其體現在人的精神性上。在中國傳統文化積澱下生成的〞文人精神〞與在西方傳統文化積澱下生成的〞人文精神〞,不僅反映在各自相應的文學作品中同時〞人文精神〞也同樣能夠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找到例證。

一〞文人精神〞的表現
傳統文化的〞文人精神〞意指中國知識份子的〞道統〞即〞穩定悠久的精神傳統〞,它是在儒、道、釋三家合流的思想體系中產生的,而其中又以儒家的思想為主體。其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 憂患精神
儒家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對於國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關懷,是對個體和整個人類生命存在的命運、未來變化的責任和使命意識的表徵。憂患意識之所以孕育,基於聖王的分裂和士的自我覺醒。孔子講“士志於道”,士作為道德價值理念的維護者,肩負起拯救社會無序的宏願,激發起無限憂道憂民的悲情。“君子憂道不憂貧”,這種憂道的積極入世品格,使憂世憫民精神得以提升,而與仁相融合。孟子繼承孔子,提出“憂患”的概念,認為人的生命存在,事業興敗,國家存亡,都與有否憂患意識相關聯。憂國憂民之心是責任意識、承擔意識得以生髮的活水,是以自我關懷和群體關懷的博文情懷,與民同憂同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以百姓憂樂為自己的憂樂,百姓也會以君王的憂樂為自己的憂樂,和普天下人同憂同樂,就可以達到聖王的境界。《周易》是憂患之作,孔子韋編三絕,為之作《傳》,就是要使人懂得知危則戒懼,才能平安無危;知平安無危則偷安,就會傾危。這就是要居安思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蚤,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魏晉‧曹操《蒿裏行》
此詩真實地描寫了東漢末年由董卓篡權而引發的軍閥混戰的歷史事實,從第十一句以後,詩人筆鋒一轉,使我們看到軍閥混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鎧甲生蟣蚤,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這是一幅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它表達了詩人對黎民百姓的同情,流露出對連年戰亂造成的國敗民亡的憂慮和憤懣之情。尤其是〞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是詩人真情實感自然而然的流露。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此詩通過寫茅屋被風雨吹壞後的窘狀,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進而舍己為人的廣闊胸懷,並從側面寫出杜甫憂國傷時的一貫思想。〞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樣的感嘆是悲痛而蒼涼的,在如此困苦的環境中憤起的激情也就顯得特別真摯感人,其精神的崇高自是不言而喻。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宋‧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不盡長江滾滾流〞,是杜甫《登高》詩中的名句。﹝1﹞那是一個客居異鄉的詩人,看到時節的代謝、大江的流去,有感自身身世飄零的一種低沈的嘆息。但這句詩到了作者的手上時,他便與恢復失地的宏大志願聯繫在一起,同眼前祖國南北分裂的形勢,同千古興廢的歷史往事結合在一起。因此,作者在此所發出的是一種憂時憂國的感慨。較之杜詩,境界更為擴大,意蘊亦更為深遠。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張養浩《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
這支小令,宛如一首雄渾深沈的管樂曲。在潼關這自古兵家必爭之地上掩埋了多少戰死沙場的將士屍骨,曾為幾代古都的長安,秦皇漢武,先後大興土木,耗盡民力國力,苦心營建萬千宮殿廟堂,如今都已灰飛煙滅。詩人撫今追昔,反思千古歷史,得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精闢論斷,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元代統治階級的無比義憤,對庶民百姓的深切同情。
五風十雨亦為褒,薄夜焚香霑御袍。當知雨亦愁抽稅,笑語江南申漸高。
――明‧湯顯祖《聞都城渴雨,時苦攤稅》
這首詩作於萬歷二十六年,這年天旱,明神宗效法歷代帝王在宮中露天祈禱求雨,而當時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廣大市民正紛起反對明王朝的苛捐雜稅。詩人對神宗禱雨的行動進行了諷刺︰一面重稅盤剝人民,一面又裝模作樣地為民求雨,這顯得多麼滑稽可笑。此詩充分體現了〞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精神。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清‧黃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詩人在家家歡渡除夕的熱鬧聲中,卻獨自一人孤寂地挨到天明。他從乾隆盛世中預感到國家的危難,〞憂患〞意識直接出現在作品中。
(二) 和合精神
和合是儒家對人的生存、意義及可能世界的思考活動,它是儒家所普遍認同的理念,它橫攝社會倫理道德、心理結構、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審美情感等。儒學和合精神是其價值理想,既是宇宙精神,又是道德精神,是天道與人道、即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衝突融合而和合的精神。和合是天地萬物存有的根據或原因;是存有的方式;是動態的、開放的過程;是心情寧靜安詳,心緒和平恬淡,心靈充實愉悅的境界。其目的是達到人和而天和,人樂而天樂的天人和樂的和合境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魏晉•陶淵明《飲酒》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詩人心的飛翔,是神與境的化入。詩人飄然欲仙,彷彿飛向南山,與南山融為一體。這自然是〞心遠地自偏〞的哲學意味的努力,也是歸隱行為在想像中的升華。既然如此,他便得到了心的寧靜與暢想的自由,樂於是從中裊裊升起了。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澹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魏晉•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這是首山水哲理詩。清麗淡遠的山水令遊子忘歸,藉此渲染出山水迷人的畫面。〞清暉能娛人〞,山水之美,一時間竟與詩人心靈相互感應,彷彿山山水水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與詩人成了一對心神相契的至友。這時,不是詩人流連山水,而是山水娛樂了詩人。李白詩︰〞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辛棄疾詞︰〞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確實,這幾句詩,情貌相似,意象相同,都寫出了那種物我兩忘的境界。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唐•王維《竹裏館》
詩的意境清幽絕俗,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淨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產生共鳴並在其間彈琴長嘯悠然自樂。
(三) 篤行精神。
它凸顯了儒家入世品格和剛健精神,是儒家積極投身現實社會,奮發進取,自強不息,追求自己理想價值實現的精神。儒家認為,憂患精神的化解,和合精神的追求,都有賴於篤行精神的支撐和踐行。孔子主張聽言觀行,重視對行為的考察,“君子不以言舉人”,選拔人才不能只聽言,否則能說會道者,阿諛奉承者會被選拔上來,而埋頭苦幹者,能幹實幹者就會被冷落。孔子看到了言與行、知與行的衝突,主張轉知為行,知行統一的篤行精神。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魏晉•曹植《白馬篇》
這是詩人的內心獨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忠勇兼備,方為英雄。尤其〞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兩句氣沖霄漢,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詩人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詩言志〞在《白馬篇》裡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唐•楊炯《從軍行》
此詩熱情謳歌了將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奮勇從軍的戰鬥精神,抒發了詩人關心國事、投筆從戎、忠心報國的赤誠胸臆。在邊境軍情緊急,烽火逼近長安的嚴峻形勢下,詩人的心是波瀾起伏難以平靜的。〞寧為百夫長,莫作一書生〞正是基於現實環境的考慮發自詩人肺腑的呼喚。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這首詩是孟浩然游長安時贈給當時的丞相張九齡的一首要求引薦的詩。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自己期望有人引薦,積極出仕的心理狀態。

二〞人文精神〞的表現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于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按照筆者對這一傳統的理解,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可以確定為三個層次:
(一) 人性:尊重人的價值
人文精神的起點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確認人是宇宙間的最高價值。這一方面是相對於物而言的,人永遠比物寶貴;另一方面是相對於神而言的,不能以神的名義壓制人。 從這一點出發,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塵世幸福,認為人生的價值應在現世實現,人有權追求塵世的幸福,不能把幸福推延到天國或不可見的未來。其中也包括肯定感官的快樂,反對禁欲主義。 但是,和人的生物性欲求相比,人文精神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品格,認為後者是人的尊嚴之所在。也就是說,對於人來說,尊嚴高於幸福。關於這一點,康得的解說最有代表性。他認為,人一方面屬於現象界,具有感性,受制于自然法則,追求快樂(幸福),另一方面屬於本體界,具有理性,能夠為自己建立道德法則,“人的尊嚴就在於這個能夠作普遍律的立法者的資格”,它證明人是自由的。正是在人的尊嚴之意義上,他進一步提出:人是目的,永遠不可把人用做手段。
(二)理性:頭腦的認真
人文精神之尊重人的價值,不只是把人當作一種生命存在,更是把人當作一種精神存在。關心精神生活,尊重精神價值,是人文精神更深刻的方面。從人文精神的立場看,人的肉體生存的權利必須得到保障,物質生活有其不應貶低的價值,在此前提下,精神生活又具有獨立於物質生活、甚至比物質生活更高的價值,不可用功利標準來衡量。精神生活可相對區分為智力生活和心靈生活,前者面向世界,探尋世界的奧秘,體現了人的理性,後者面向人生,探尋人生的意義,體現了人的超越性。
(三)超越性:靈魂的認真
超越性指人對超出生存以上的意義之尋求。與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質。動物有某種為生存服務的認識能力(低級理性),但決不可能有超越的追求,不可能有哲學、宗教、藝術。

台長: 玉堂
人氣(1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求同存異(中)---古典文學專題作業
此分類上一篇:境界說的異化與回歸(下)---古典文學專題作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