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05 00:37:13| 人氣7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歐洲】@ (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王盛弘

5
  彼時上網多半還只是為了收發email,email雖不盡如邛.凱茲所說,是有史以來最佳的溝通方式,畢竟也是跨時代的發明,既跨世紀又跨世代;可惜街頭雖然不乏華人面孔,卻乏中文輸入系統;後來到了倫敦,一日在利物浦地鐵站出口甬道看見一張海報,直指中文將在二零多少年成為最重要的語言,屆時中文網站將占相當比例云云;看過後我自然興奮,這種興奮大概不脫民族主義作祟,另還有,雖忘了確切年分,可是我仍有機會見證,其三,也就是為了純粹的方便。

  第一封email由工程師瑞.湯林森在一九七二年發出,若此時他寫的是「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誰曰不可?可是他說:「喔,如果我知道它會成為最早的一封電子郵件的話,那我可能會寫得好一點,但我可能只是隨手打了一些字母『qwertyuiop』或『this is a test』之類的。」或許位於鍵盤第二排由左至右的「qwertyuiop」,應該收入字典,用來指涉電子郵件相關物事,比如,我的qwertyuiop,遲至一九九四,當兵放假的我到嘉義找讀研究所的大學同窗,他高談闊論電子郵件種種,我聽得一頭霧水,他馬上當著我的面寫了一封信給嫁到美西的女同學,我們還談著話,回信竟已翩然而至,我瞪大眼睛,不能置信,好像更早幾年在《週末派》上看張小燕、楊帆示範使用傳真機,驚嘆怎麼有這樣聰明的發明,真想循著線路從這端到那端,看物質在哪一個環節作了轉換,後來我看到奇士勞斯基《紅色情深》片頭,真的模擬了聲音從電話這頭通過線路到那頭,電影院裡我好像跟大導演分享了同樣的秘密。

  Email由三個部分組成,名稱和位址中間是@;@實在是個可愛的符號,像寵物店櫥窗裡的迷你鼠,正酣甜無夢地將尾巴繞著身體捲起來,睡覺,小女孩大女孩走過,總要停下腳步,指指點點,哇~卡哇伊ㄟ,@中文便讀作「小老鼠」,英文是「at」;當初湯林森為了讓電腦輕易分辨出名稱和位址,瀏覽了33型電傳打字機的鍵盤上十餘個符號,「很自然地我選用了『@』,因為據我所知,沒有人名字會用到『@』,而且這個符號本身有『在』某個單位的附加意涵,諷刺的是,現在『@』已經成為許多名稱的一部分了。」

  Email,@世紀末前來報到,它的身影並不翩躚輕盈,反倒地在許多人心頭,帶著逐鹿中原的霸氣,好像一個龐重的陰影欺壓而至,如果引起的質疑過分稀寥,倒不能襯托出它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了;擁護手寫信件的人,深怕自橫豎點捺讀出情緒的樂趣將被剝奪,等候綠衣人的期待感也成絕響,好像鄉愁找不到故鄉扎根,愛苗沒有大地著床。

  有人拒絕使用電腦,宣稱印刷字體是不禮貌的,有人自詡不用email,遙向梭羅致敬,這樣種種,那樣種種,其實不必做過度的詮釋,對多數人來說也不過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固然電腦、網路、email掀起的不只是科技界小範圍的波瀾,而更深入普羅大眾,使得選擇權並沒有太大;我越來越覺得,時代是往前的,堅持著固著不變的方式面對世界,或者復古懷舊嚮往葛天氏之民,回到用毛筆用炭筆用利器雕刻或者用柳條在沙地上鬼畫符的日子,真的就比較能夠保全自我嗎?能不能說,隨著時代之流而改變身段,才是不變?堅守孤高的品味固然帶著一種自賞的況味,卻往往要面對更巨大的衝激、流變,好比鋼骨建築比起傳統鋼筋水泥建物能抵擋更強烈的地震,便在於它有更大的彈性係數。

  網際網路在哈佛輟學生比爾•蓋茲等人主導下如強勢外來種改變生態環境的年代,卻有一個哈佛畢業生西奧多•卡辛斯基背逆時代潮流,不滿美國的生活形態,辭去加州柏克萊大學數學系教職,效法也是哈佛畢業的學長梭羅,隱居蒙大拿州,自耕自食;但是激進的態度使他以為可以憑一己之力抵拒科技發展,遂寄出了十六個炸彈郵包給科技界人士,造成三死二十三傷的慘劇;科技呢?卻是往前跨步不曾遲疑,好像初抵愛丁堡的那個早晨,歇斯底里的狂吠在門後響起,畢竟只是惘惘的威脅,並不能真正阻止門外的人的作為。

  如今,閱讀卡辛斯基的反科技宣言,最為便捷的,是網路。

6
 
  另有一個早晨,這幾年來我常常記起:千禧年十月間,一家雜誌社委派我採訪科技界大老李國鼎先生,我提早十分鐘抵達和平東路科技大樓李先生的辦公室,李先生的助理讓我稍等一會兒,我隨意瀏覽報紙,當天所有報紙頭版頭題都是高行健膺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片刻後,我被引入會客室,李先生自裡間慢緩挪步現身,他的年歲已經很大了,但是身量頎長,著深色西服,打棗紅色領帶,衣著儼然,背梁儘可能地挺直,神態則是和煦、親切;握過手後,李先生拿著我事先傳真過去的問題回答,口齒黏糊,但並不含糊、不輕忽,遇我聽不清楚的,再三再四重述,沒有一點兒不耐煩;當談到對科技的前瞻時,我補問一句:您看科技的發i有沒有盡頭?李先生沒有多考慮,回答我,我看是沒有。語調十分堅定、自信。訪談結束,李先生拿出預備的記述一生行誼的紅棗色小冊,艱難,但是慎重地題贈給我。

  半年後,李先生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年九十一,我看著報導,思之憮然。

  這幾年來,李先生的身影一直矗立在我心頭,一是他的人格感召,發散於無形、薰陶於無形,好像他立在那裡就說明了,嘿,小子,科技和人文並不是對立的。那幾年間,我對科技發展的態度很是搖擺,拿不定主意,若有人說它好,則覺得也不錯,若有人說它壞,則覺得並不很好,我相信那短短不到一個小時的晤面,李先生既是科技界大老又富含人文素養的形象,相當程度地引領著我凝塑面對科技的態度:雖不能放棄懷疑論者的立場,不能相信科技發明將是實現烏托邦的保證,不能忽視質疑的聲浪是享受高空彈跳快感時繫在腰胯間的繩索,卻應該抱持著正面、肯定的基調。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科技改變了生活形態時,立即地於律法、道德、倫常等各個層面有彈性的因應。

  而李先生所說的,科技的發展是沒有盡頭的,更是讓我心頭一驚;比如這幾年間影響大眾生活最廣,大概可以居於榜首的網際網路,三天兩頭便有新技術產生,龐大的商業利益促使不斷地升級不斷地精進;我嗜讀報紙的國際新聞版,前一天有一則消息是Google即將對外開放的免費信箱可容一般長度信件五十萬封,這是Hotmail的五百倍;後一天又有一則消息:一名叫做吉特曼的行動藝術家想方設法,竟讓他的腳踏車變身成無線上網的行動基地台,「走著瞧」非難事……日後還有什麼樣的發展呢?如果哆啦A夢口袋裡的法寶全都成了真,我也會欣然迎接的。

  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問題逐一浮現,因為科技走在前頭,新的秩序新的價值還沒跟上前去,這是電話、汽車、電視……大半重要發明都曾面對的機器和人的從扞格到交融的磨合,我們能因此摒拒嗎?六○年代,另一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來到倫敦,他雖不耐煩電腦程式設計的工作,卻明白只是他做不來罷了,從未否定這個工作的重要;科技由人所操持,科技為人所使用,問題的產生回歸到原點,終究還是人的問題,「只是/但是」這時候,場景登上了虛擬空間。
  
  Email出現伊始還滿心憂慮的幾名長輩,如今六十歲七十歲的,不管主動還是被動地,不乏有人開始學習上網、收發email,編輯台上就曾接過一名老作家的電話,唉,某報副刊說以後不接受手寫稿了,世界要這樣走,擋不住的,我也開始學打字學上網寄電子郵件了……我心頭一驚,日後留意前輩作家手稿,抽屜裡收藏了一疊。
  
  電話裡老作家還說,我們這一代啊……似乎有許多委屈,靜心想想,其實哪一代不是呢?夾在兩種價值觀之間,夾在兩種生活形態之間,往回顧是傳統,往前望是現代,每個人都在夾縫裡變換著角色,每個人卻也都是一座橋一艘船一個擺渡人,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好像車子往前開,風景向後退,終有一天,網路也會變成復古和懷舊的對象,email將熬成或也可以說是將退位成世紀新鄉愁。

圖說,亞維儂街景
本文發表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4期,2004.10

else的讀後意見:

台長師兄好:)
常來潛水,不意看到這篇新文--因為月前剛從愛丁堡回來,而且竟還提到了我們家李前大老闆
有種被召喚不得不吐點泡泡的感覺哩^^

這文一路交雜了旅人心情,電腦網路,網咖/email...(照片也由easyEverything, 921,拉到亞維儂...)
最後透過老科技家與老作家以科技/人文的融合與喟嘆作結
果然是筆力縱橫開闔自如,真正四處趴趴走啊:)
--不過原文發表時的題目就是這個"歐洲"嗎?好奇...

聊聊題外話,我印象中阿比對網路(或說Web)的態度剛開始是遲疑輕忽多過勇敢擁抱的
或許可以提提當時網景(Netscape)剛開始初生之犢單挑微軟,一時氣勢如日中天可謂如傑克單挑巨人的架勢哩!差不多可以以現在的Google擬之...
只是後來微軟幡然悔悟,展開帝國大反擊,挾大選綁公投..呃不是,是OS綁Browser,將Netscape打的落花流水不知所終...
結局自然是成王敗寇,歷史的現實也只能任由贏家形塑了

不過這些資訊八卦史當然不是文章重點,我只是個小程式設計師權充白頭宮女發發小牢騷罷了^^

140.92.66.3 -- 2004-10-06 18:20:01 --


台長: 王盛弘
人氣(71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