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進電影院觀賞《行者》,它是講述舞蹈家林麗珍的紀錄片。人物為主的紀錄片,最無聊的是呢喃文青風的類型,其次無趣的是光輝歷史型,前者可能只有文青不會睡著,後者倒不如直接給幾張A4紙表列得獎紀錄即可,何必浪費觀眾時間?
陳芯宜的《行者》能讓對紀錄片有成見的觀眾都看得下去,因為它的敘事完整,整部影片好好講完了林麗珍的信念,這是最重要的。該片中,林麗珍一直強調「緩的力量」,其不將舞作視為商品,不認為應該一年一支舞的推出。她很幸運的,無垢的舞者們支持她的理念,有位舞者舉例光一個圓背伸展的動作,十年前做到十年後,依然能夠有不同的感受。
無垢舞蹈劇場林麗珍說的話讓我想起阿原肥皂江榮原的文章,這兩個人對「文化」觀點是很接近的。記得,她是說,文化不是需要去尋根的,它就在日常的生活裡。
以下三段文字 摘自 阿原
『不停重複才是積極的創新,只想創新其實是消極的逃避,但最使人絕望的是沒感覺。』
『文化是秩序的徹底延伸,秩序能使物件在時間裡越陳越香、在歷史上越久越美,當我們用「文明」這兩個字來代表某個歷史年代的光榮,其實我們珍惜的是那種一路走來的「不忍摧毀」,這其中必定有極大的感動是人類集體心之所向的秩序,換個方式來說文創是為了造橋進入舊文化,使後代子孫和先民智慧能前後有序的牽手,「文」者,字可書,「化」者,變可通,文創絕對不該也不能是只想把人帶進未來的創新和一時興起的流風,一念之間大大分別了「文創」和「設計」的殊途不同歸,當我們把韓國偶像表演都視為文創成功案例的時候,或許已經說明了台灣在尷尬的太平洋邊陲一直搖擺著自己的文化定位。一個觀念沒弄通你大概就不懂李安為何在全世界都重要,魔戒為何難以被超越,他們都是用新手法把大家帶回舊世界的人。回到舊是文創工作者很重要的核心價值。』
『要我說台灣文創產業人才需要具備哪些能力?那真要一竿子打到許多在業界以此自詡的人,請多多包含!「文化創意」是一種極具冒險性的工作,「文創產業」又比傳統產業更難制定SOP,所以文創人才需要的不僅僅文化力、研究力與創新力,具有這三個條件的人力資源,台灣多到不行,每年大學畢業出來的也是一串,但一直發展不出成功獲利型的文創公司,是因為怕冒險、不接受管理。你可能會說法藍瓷、雲門、布袋戲、書店…不是很成功嗎?客觀看他們好了,都是幾十年打掉牙齒和血吞,而且基本功力紮實到嚇人,文管、物業、行銷、供銷鏈哪一點「文化」了,全都是製造業的嚴格標準。他們不是靠創意起家的,是「管理創意」,他們不賣弄文化,是「賣流行」。
「文創口號」漫天響、「文創產業」街邊爬是台灣的現狀。這塊土地上動腦筋出嘴巴的人已經太多了,文創產業需要的是執行力、管理力。至於如何培養相關人才?我不是專家不能亂說,就經驗看見,技術和理論都是容易技轉或建制,很多教育單位也紛紛設置相關學系,課程和資源絕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基礎的美學教育實在太差,美學教育差,消費者就不會主動購買美的東西,美學教育差,生產者就不會斤斤計較產品的精緻度。少了市場的期待和商人的改革,人才自然沒有發揮的機會,先把美學教育做好再談文創吧。』
舞蹈之於無垢,是一場人生的修行,之於觀眾,也是一場價值的轉變。
人生路崎嶇,徐徐而行。
說實在的,這個預告片絲毫沒有吸引我,無垢的宣傳MV影像之類的跟鬼片一樣,超級討厭把身體塗白,塗白的身體實在聯想不到什麼「白無垢」也聯想不起什麼山茶花,只覺得塗白的身體跟人偶沒什麼兩樣,尤其平面看來真是詭異。可是在舞台上,在立體的空間裡,卻會被無垢劇場所感動。
《行者》裡面,我覺得最美的一幅畫面是在海邊,一位女舞者幾乎仰躺在漂流木堆襯著海波浪。
跳舞的人,都認為美是美在肢體延伸到盡頭,那樣極致的綻放。可是,有時候延伸到盡頭是一種猙獰。
題外話,最近看了一本書,書中『在你的內在旅程途中,遇到險阻困難時,你永遠必須直接穿越那些險阻困難才能找到出路,不能跳過去,也不能繞路。』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