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十日至華山創意園區欣賞西瓦印度舞團的演出,其中舞者Ricky Q讓我十分驚艷。
會想觀賞印度舞,並不是因為被Bollywood熱潮燒到,只是看到「印度舞」三個字立即聯想到佛教、婆羅門教、印度教,神像真是太美了。
想像跟現實差距不大,當天演出除了Bollywood舞蹈,團長Ricky Q也舞了Kathak——北印度古典舞,我發現印度舞蹈跟他們的神像一樣,嫵媚銳利眼神,繁複的手部動作,即使靜止都還是充滿韻律感的肢體,充滿了生之喜悅。
光看Ricky Q一個人就值回票價,希望整場都是他的獨舞。
我自己是覺得看Ricky Q的曼舞,彷彿飛天就在眼前。
西瓦印度舞團官網
http://tw.myblog.yahoo.com/shiva-dance/article?mid=555&prev=692&next=186&l=f&fid=7
Ricky Q
http://tw.myblog.yahoo.com/jw!L3ZlbPmdBhK.TAdHSaYgtP6xhX0N/
名詞解釋一下~~飛天
引用http://blog.yam.com/meet2spirit/article/12531472
飛天的名稱由來佛教中把化生到淨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金光明經疏〉中雲:“外國呼神亦為天。”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領先仙”、“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
飛天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徵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升天。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為飛仙,是飛天、飛仙不分。後業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稱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樂為飛天。
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唐代慧琳〈音義〉上解釋說:“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間樂天,有微妙間響,能微妙音響,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為妻也。”乾闥婆與緊那羅被佛教列入天龍八部神後,隨著佛教理論和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要,由原來的馬頭人峰的猙獰面目,逐漸演化為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飛仙了。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有區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淨土世界裏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淨土世界裏,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去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飛天。莫高窟西魏時已出現了持樂歌舞的飛天。隋代以後,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一體,已無法分辯了。只是音樂界、舞蹈界寫文章時,為了把他們和樂伎加以區別,把早期天宮奏樂的乾闥婆定名為天宮樂伎,把後來合為一體、持樂歌舞的飛天定名為飛天樂伎。
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敦煌飛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事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是不長翅磅的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淩空翱翔的飛天。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