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見張惠菁
是在我和我秋虹姐姐逛電腦書店時
當時秋虹姐姐想買電腦相關的書
而我這個門外漢發現了一區文學書
於是便隨手揀了張惠菁的新書~你不相信的事
翻看了幾頁之後便喜歡上了
心想有機會一定要找來細細品味
前幾天利用開學前的空檔
我從圖書館裡將它借出
果然還保有新書的氣味
封面依然純淨
利用許多空檔的時刻
例如:等人、或準備開始讀書前、睡前
我將它一篇篇地讀完了
由於只讀過一遍
說真的還無法有什麼明確的想法
不過我喜歡她的敘述手法
以一些簡單的生活事件、場景為背景
清晰地指出她個人的觀察角度
那些獨特的 包含了史學觀的
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
有好些次忍不住掩書回味
像是喝了一口好茶
不由自主地閉上眼睛
專注地去感受喉頭的回甘那樣
我是這樣認識並喜歡上張惠菁的
閱讀一本新書就像新認識一個人
如果是一本好書
那麼心裡就像交上了一位好朋友那樣欣喜
於是我暗自計劃著
在已經開始顯現忙碌的閱讀生活中
要一一把她的書都找來
例如:閉上眼睛數到十、活得像一句廢話、
流浪在海綿城市、惡寒、末日早晨等等
就像她在.跟蹤這篇所提到的那般:
『其實我跟變態跟蹤狂可能有一些共同點。
比如說,意外讀到一本好小說,
就想把同一個作者寫的每本書都找出來讀。』
本書裡還談了她的閱讀經驗、電影欣賞及看法
而最令我激賞的有很多篇
如果硬要指出,那應該是.時間之窯
裡面有許多段落讓我印象深刻:
『一件器皿像是一本打開的書,解開的秘密,你朝它望進去,
看見曾經發生在它身上,在那高溫的窯裡,
火焰與化學元素的對話。。。。』
而在人身上何嘗不也是如此呢?
所以她又說:
『人作為一種技藝,
它的內涵是那樣深邃。
即使天地逼仄,時不我予,
最終,當你在記憶裡回望,去完整地認識一個人,
猶如辨認一件瓷器在窯中經歷的種種。
那過程並不全然令人欣喜,
人世間的醜惡總比美麗更多。
但人的某些最美好質地,
竟然是在醜惡的環境中顯現,
如同瓷器燒出罕見的釉色。
時間是一巨大的窯爐,
鍛燒著每個人經歷的種種,
一些循環往復的主題。
分離。想念。困頓。得意。
遺忘。以及回憶。』
之所以喜歡,是因為,
她提醒了我,
看待一個人,一件事物,
就該像這樣:
穿透表層,去認識那些深邃的、
原始的、美好的與醜陋的質地。
有太多時候,
我總是匆匆一撇
倉促地走過了別人的,
與自己的人生。
而在其間錯失的,
往往也是最可貴的。
但願從今而後
我能找回緩慢的步調
在時間之外
預留更多的時空
仔細地對待
與我相遇的
和在我心上經過的
美好與醜陋的一切
我想唯有這麼作
將來,在某些個回首的時刻
我才能驕傲地說:
是的,我對得起自己的人生。
~感謝張惠菁。
城市木棉
2005.9.1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