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晚全球獨家發表﹕
前不久,李姓大陸友人與我共乘「威尼斯小艇:貢多拉GONDOLA」在「澳門威尼斯人」大運河廣場中,雖然只有15分鐘,每人忍痛付出澳幣120元(NT500元),只因友人想一嘗宿願:
憶起小五那年唸過語文課本中譯自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威尼斯傳記」書中之「威尼斯小艇」一課,全文摘自「百度百科」如下: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縱橫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車。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彷彿田溝裏的水蛇。
我們坐在船艙裏,皮墊子軟軟的像沙發一般。小艇穿過一座座形式不同的古建築,跟來往的船隻打招呼,有說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行船的速度極快,來往的船隻很多,他操縱自如,毫不手忙腳亂。不管怎麽擁擠,他總能左拐右拐地擠過去。
遇到極窄的地方,他總能平穩地穿過,而且速度非常快,還能作急轉彎。兩邊的建築飛一般地往後倒退,我們的眼睛忙極了,不知看那一處好。
商人夾了大包的貨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婦女在小艇裏高聲談笑。許多孩子由保姆伴著,坐著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鮮的空氣。莊嚴的老人帶著全家,夾著《聖經》,坐著小艇上去做禱告。
半夜,戲院散場了。一大群人湧出來,走上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擁在一起的小艇一會兒就散開了,消失在彎曲的河道當中。水面上漸漸沈寂,只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搖晃。
高大的石頭建築聳立在河邊,古老的橋梁橫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碼頭上。
夜色籠罩著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沈沈的入睡了。」
友人企圖藉「澳門威尼斯人」的貢多拉遊船經驗回溯兒時的夢想,再來期許未來有生之年,能夠親赴義大利威尼斯水都,乘坐道地「貴到半死」的「威尼斯小艇」(每人30歐元=NT1,350元),則此生無憾!
返台後,因為工作 & 興趣之故,無論是在尋購「威尼斯」書藉或上網搜尋相關議題,沒料到竟有驚人發現!或許可以藉此大膽提出:
「威尼斯小艇」的作者並非「馬克吐溫」!
世間事許許多多是是非非,以全球最知名的「威尼斯人」:馬可波羅而言,到今天還引發「他是否曾到過中國?」的爭議,既便發生在其身上最戲劇化的是:當他離開中國後歷經萬難,終於回到家鄉威尼斯,向眾人訴說「他到過遙遠的中國,見到百萬人口的杭州&百萬元朝軍隊…」
導致後來他有了新的綽號「馬可百萬」(指的是「吹牛」),直到他撕開「陳舊 & 發臭」的大衣,有不少大塊的瑪瑙從中掉出,親友們才正視他所陳述的經歷…
發現「威尼斯小艇」可能不是「馬克吐溫」所寫的3件事…
1.上網搜尋不著「威尼斯小艇 & 馬克吐溫」之間關係…
網路上的無遠弗界,要查出一個名人的祖宗18代所有相關事,其實一點都不難,差的只是時間。因此,當素有「自由的百科全書」的【維基百科】顯示「威尼斯小艇」→「沒有找到標題符合的頁面」,而號稱是「中國搜尋引擎之王」的【百度百科】所顯示「威尼斯小艇」只有「威尼斯小艇」課本內容,導致因奉老師之名做作業的小學生只得留言如下:
*蔔抄襲課文噠 弄點別的啊 我老師叫額們查資料 這樣照抄卟被打死! 552028523
*這個是課文裏的內容,有沒有關于小艇的資料啊?!......... 〖ㄆㄆㄒ
按照倪匡的「衛斯理定律」:「在不可能有其他答案的情況下,唯一的答案,無論是多麼不可思議,也一定就是事實!」如果「威尼斯小艇」真是「馬克吐溫」所寫,那麼為何在Google、維基&百度,都只能搜尋到「威尼斯小艇」課本&教學之間封閉的資訊,而找不到其它Info.,若改用英文不論是「Venetian’s Boat」或「Venetian Gondola」或課本片段英譯等來搜尋也找不到相關Info.?
除非,「馬克吐溫」根本沒寫過「威尼斯小艇」!就成了唯一的合理解釋。
↑圖:本圖由William E. James於1867拍攝於船上,圓圈處即為當時年僅33歲的馬克•吐溫…
2.馬克吐溫不曾寫過「威尼斯遊記」這本書…
這從上述網站搜尋也可獲得相同的答案。馬兄以「湯姆歷險記」&「頑童流浪記」聞名全球,又是蕭伯納口中所讚許「美國第一個文學作家」,但是,馬克吐溫就是不曾寫過「威尼斯遊記Venice Travel」這本書,原因是:威尼斯在馬克吐溫的印象中,是個瀕臨死亡的城市,而這也是引發本文的最開始。
而馬兄當年以33歲「加利福尼亞日報◎特約通訊記者」身份,在1867年隨著紐約市布魯克林的普里茅斯公理教會發起「乘船到歐亞朝聖」擔任「教友城號(The Quaker City,1,900噸,如上圖)」輪船上的通訊記者長達5個月之久,而這也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海外觀光旅行…
當時年輕的馬克吐溫,白天忙著觀光&航行(補眠),夜晚凌晨開始動筆至天亮,每日完成3000字,在接下來5個月裡大致寫出20萬字…後來這些旅遊雜文先是在加報上以【The Innocents Abroad(天真的遊客)】專欄名稱發表,2年後則集結成同名書籍【The Innocents Abroad(書名中譯有:天真的遊客、老戇出洋記(台灣)、傻瓜國外旅游記(中國)、傻瓜旅行)】出版,該書最大成就是:以美國人的幽默觀點重看「故鄉◎歐洲」,不再是事物皆美好&歎為觀止之朝聖心態,藉此提昇當時美國人面對歐洲母國的自信。
↑圖:1884年版的「The Innocents Abroad」原書封面
3.基於「一景不2寫」原則:
如同「一案不2判」、「一稿不2投」、「一女不事二夫」…扯遠了,以「惜墨如金」如馬克吐溫,對於1867年初遊威尼斯(下文節錄自邊城出版的「作家們的威尼斯」,如下圖)的印象是:雖然,馬兄對於水都的沒落不堪早有心理準備,他寫道:
「…威尼斯,這個近1,400年來高傲、戰無不勝、莊嚴崇高的共和國,靠著軍隊博得世界的掌聲,不論他們在何時何地戰鬥,戰艦幾乎都主宰著大海,而商船則無遠弗界,綻放著自己的白帆…然而,如今卻窮困、遭到冷落、衰敗難堪…她的名聲以及周遭宮殿斑駁下的華麗,迷失在自己死寂的潟湖中,成了乞丐,被世界遺忘…」
↑圖:邊城出版的「作家們的威尼斯」
威尼斯在馬兄眼中看來是一個「黯淡無望的城市」,甚至是被大家歌詠的主要交通工具「威尼斯小艇」,在他悲觀嘲弄的目光下都變了樣:全黑的搖船像「靈車」,而當「衣著襤褸」&赤腳的街頭小混混(指「船伕」)突然唱起情歌時,馬兄忍耐了一會,接著對船伕說:
「現在你給我聽好,我是個朝聖者,但可不想讓我的感覺被這種鬼哭狼號搞得四分五裂,要是你不停下來的話,我們之中便有一人要跳下水…再有一聲尖叫的話,你就給我滾下船!」
既便在後來的「夜遊威尼斯」& 12年後重遊威尼斯,馬兄對威尼斯的印象有所改善,但是對於課本上描述「威尼斯小艇」與馬克吐溫原著中有極大的反差,加上能夠在網上尋獲這兩者相互有關的資料,只有:「威尼斯小艇」課本來自馬克吐溫所寫「威尼斯遊記」…之類的重覆語句。
↑圖:桂冠出版的「老戇出洋記」(「The Innocents Abroad」中文版)
在誠品書店找到「The Innocents Abroad」中文版:老戇出洋記(如上圖)
該書上P239頁第23章上顯示(陳紹鵬譯):
「威尼斯的平底船在水上自由自在,樣子很優美的行駛,像一條錦蛇。那種船二十英呎或三十英呎長,又狹又深,像一個獨木舟。那種船的尖尖的首尾,像新月的兩個尖,掠過水面,只是彎的角度不那麼大。」(原文:The Venetian gondola is as free and graceful, in its gliding movement, as a serpent. It is twenty or thirty feet long, and is narrow and deep, like a canoe; its sharp bow and stern sweep upward from the water like the horns of a crescent with the abruptness of the curve slightly modified.)
上述部份是出自馬克吐溫原著中描寫「威尼斯小艇」與課本上唯一有相近之處:
課本: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彷彿田溝裏的水蛇。
【末記】:少數人相信:透過重新組合某些片段的資訊,可以讓多數人誤以為那就是事實。
究竟是誰寫了「威尼斯小艇」?
為何要託馬克吐溫之名?
生活週遭還有那些事是如此?
如何來求証事物的真偽?
在一個人人都活在「謊言」充斥的世界裡,「Trust No One」的尋根究底精神就變得重要!
而網路世界的無遠弗界 & 資訊自由,藉此我們才可以還原事物的真相…
若任何網友有新發現足以推翻上述種種,敬請賜教&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