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20 20:17:24| 人氣2,8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歐洲游記:尋找韃靼人(張筱雲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歐洲游記:尋找韃靼人

作者﹕張筱雲 寄自慕尼黑


--------------------------------------------------------------------------------

牛肉濃湯(Gulasch)、魔術方塊、音樂家李斯特、匈牙利舞曲、歷史悠久的溫泉文化、算命維生的吉普賽人,匈牙利給中國人的印象不只這些, 長久以來,傳說蒙古騎兵曾經兵臨城下,留下「痕跡」。出發前,我天真地幻想:匈牙利、匈奴,名字聽起來挺像,不是都有個「匈」字?和中國人應該多少沾點「血緣關係」吧?!所以,感覺上她是中國人的「遠親」。
到了布達佩斯,當地駐外代表冷若水處長提醒我,即使匈牙利和韃靼人真有那麼點八竿子打不著的血緣關係,他們不是漢人,算外族,應該不算數。冷代表果然人如其名,立刻潑我一盆冷水。(題外話:實際上,他竭盡地主之誼招待,令我們難忘的浪漫之夜— 多瑙河船上燭光晚餐,便是他以外交部名義招待)

*韃靼人和匈牙利人的「孽緣」

我心想,中華民族不是號稱融合漢、滿、蒙、回、藏、苗、傜嗎?為何如此「見外」?回家仔細翻閱史書,都說: 「不要懷疑,匈牙利人的祖先正是亞洲遊牧民族」,但是,看到這一段記載我就笑不出來了:「十三世紀,韃靼人(蒙古騎兵)陷花刺子模首都烏爾鍵赤,屠城決堤 慘絕人寰,焚匈都布達佩斯燒殺掠奪,毀西亞名城巴格達。數十萬無辜居民被屠殺,華麗建築和無數藝術珍品都付諸一炬.........」,可以想像美麗家園 被夷為成平地的慘狀嗎?這種情況下結的「緣」,恐怕是「孽緣」吧!

匈牙利小國寡民,素來與世無爭,卻多災多難,曾經多次被外族「解放」,韃靼人的浩劫之後,修生養息了幾百年,十六世紀,土耳其軍隊佔領匈牙利一百五十年,留下土耳其浴和拜佔庭風格的建築,作為今天的歷史見證。十九世紀末,併入奧匈帝國版圖(匈牙利人對這段歷史似乎頗為懷念,暱稱西西的奧匈帝國伊麗莎白皇后,她最鍾愛的行宮,至今仍是他們引以為榮的熱門觀光景點),二次大戰期間遭德軍入侵,戰後,他們前腳剛走,蘇聯的鐵蹄隨即駐進。當了幾十年附庸 國,受高壓統治,至今匈牙利似乎對俄羅斯人並無好感,連俄語都懶得講,反倒是德語到處通行,或許德國軍隊雖曾入侵匈牙利,但是時間不長,再加上奧匈帝國的 淵源(奧地利亦屬德語區),更何況,熱衷旅遊的德國觀光客是帶來財源的衣食父母。

*一口山東腔普通話的匈牙利導遊小姐

或許看好中國大陸龐大的觀光市場,對我們這批筆桿的隊伍,匈牙利國家旅遊局相當重視,局長迦勒(Dr. Gabor GALLA )先生設歡迎酒會親自出馬殷勤招待,除了發給一大袋翻譯成中文的詳細資料(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早就有備而來,中文已經成為各國觀光資訊的必要語言),還特別為我們請來一位精通中文的導遊,這個年輕美麗、黑頭髮的匈牙利姑娘原名Mariann Varga,給自己取了相當通俗的鄰家女孩名字,李雅娟,李小姐做事認真負責,尤其,一口濃厚山東腔的北京話,捲舌地道、不打折扣,標準流利得令一幫子說台灣國語的同胞汗顏。沒想到只留學北京一年,竟然中文就可以說得字正腔圓,對她的語言天分,眾人莫不嘖嘖稱奇。她除了匈牙利母語,還會中文、英文、德文、俄文。顯然這是許多「獨門語言」國家在不得已的困境下,激發出來的語言潛能,丹麥、荷蘭、芬蘭、瑞典人民,能使用兩種以上語言是很平常的事。可惜,匈牙利年輕的一代,德文、英文、俄語都不行,到麥當勞買沙拉,發現服務員忘了給沙拉醬,折回櫃臺索取,雞同鴨講老半天,德文、英文全出籠,仍無法溝通,最後找來略懂英文的領班,費盡唇舌還是不得法,最後只好放棄,以牛吃草方式乾嚼。

一到匈牙利,走在路上,我特別留心觀察,努力盯著匈牙利人看,希望能找出一些蛛絲馬跡,研究半天,發現當地人除了黑頭髮的人較多,已經嗅不出熟悉的共同點。或許,韃靼人是「外族」,和漢人本來就有段距離,再加上千百年來與鄰近歐洲國家混血,亞洲人的特徵逐漸模糊。雖明白這道理,還是忍不住若有所失,這份宿願,直到驅車前往布達佩斯附近小鎮參觀聞名寰宇的馬術特技表演時,終於得到補償,騎士們身著長袍馬靴,躍馬揚鞭,從他們身上,彷彿看見七百年前馳騁疆場、躍馬中原的韃靼人向我奔來。

*布達佩斯唐人街規模龐大

在布達佩斯沒碰上韃靼人,卻遇見不少「貨真價實」的中國人,他們大半來自大陸(台商也有,但僅百餘人),一九八八年之後,放寬入境居留法令,簽訂免簽證雙邊協定,一下子成千上萬的華人大批湧入,幾年內暴增數十倍,匈牙利當局一看苗頭不對,趕緊採取緊縮政策。即使如此,境內已經聚集了兩萬多華人。

當地不僅華人社團林立(如:匈牙利華僑華人社團聯邦總會、匈牙利華人婦女聯邦總會、匈牙利華人青年聯合會、匈牙利華人佛教協會、匈牙利中醫藥學會、匈牙利華文作家協會、匈牙利浙江商業總會、匈牙利上海總商會、匈牙利河南同鄉會、布達佩斯四虎市場華商自治會等),中文報刊也有七、八家(如:中華時報、市場報、聯合商報、歐亞新聞報、歐洲論壇、新導報、每日觀察報等),甚至,還有多家專作中國人生意的旅行社。

開餐館之外,作小生意是一萬多名華人維生的主要方式,布達佩斯四虎市場為遠近馳名的商品集散地,不僅匈國當地,連鄰近國家,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南斯拉夫、捷克、波蘭也到此批貨,它原是火車站附近的廢棄廠房,被華人承包下來,作為商場,目前共有三千五百多家,儼然歐洲最大的中國城。看勤奮的中國人,操著結結巴巴的匈文,把原來鳥不生蛋的地方搞得人氣興旺,財源滾滾,匈牙利人不免眼紅,不僅藉機漲房租,還打算收回用地,甚至黑道也趁機撈一筆。

房地產公司見有利可圖,特別耗資興建了佔地遼闊、外觀新穎現代化的「中國商城」和「亞洲中心」,希望取代簡陋的四虎市場,但目前為止駐進廠家並不多,一來租金太高,二則地點偏遠,離市區有段距離,再說,少了攤販們的叫賣,和顧客討價還價的嘈雜聲浪,似乎樂趣大減,好像缺了點什麼。

*「相見時難,別亦難」

相聚三日之後,最後一天,會議結束,大家各自打道回府,早上的餐桌上充滿鳥獸散前的離別愁緒。「我只不過 打電話跟她說再見,她就哭了起來!」鳳西(註:郭鳳西女士為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秘書長)對協會裡的「林黛玉」有點束手無策。很難想像吧!?一個近六十歲,在海外生活大半輩子的女子,竟然依然多愁善感,動不動就掉眼淚。

為了這趟旅行,大明(註:呂大明女士為華文地區著名散文家)搭了十八個小時的火車,從巴黎轉車、換車,幾番折騰,千里跋涉,總算來到布達佩斯,最後仍須面對曲終人散的淒涼,這種不堪的情境,每年上演。其他人大概也都有份不忍與不捨之情吧!?只是不像大明姊這般脆弱敏感。

異鄉寂寥,所幸有協會(歐洲華文作家協會)這個組織,將歐洲各國文友串連起來,十幾年來,固定每兩年舉行一次年會,會員珍惜相聚機會,但「相見時難,別亦 難」,雖說日久他鄉是故鄉,大家在歐洲生活了大半生,基本上已經融入當地社會,語言、文化沒問題,但是,說再見時,仍然忍不住感傷。

無論如何,利用這次會議,除了和歐洲各國文友歡聚一堂,終於完成多年「尋根之旅」心願,找到我夢中的韃靼人!@

台長: 娟子
人氣(2,87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