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後把團員送進迪士尼,並很神奇地夾帶了半隻烤鴨及半隻燒鵝進場,因為香港迪士尼規定不能帶食物進去,所以在嚴如機場海關的層層檢查下,這~可是一項創舉,有夠給它刺雞的,我還刺陵哩(小朋友不要學哦,汗顏)!今天我有將近一個白天的時間可以逛逛香港,坐在米老鼠車廂內翻翻地圖看有什麼景點沒去過而且交通方便的,就是它了~非常冷門的【屏山文物徑】。
屏山文物徑蜿蜒於坑頭村、坑尾村和上璋圍間,長約一公里,將多座典型中國傳統建築接連起來,一出地鐵站就能到達,遊客只須花半天時間,便可領略早前新界的傳統生活面貌。
在文物徑沿線的特色古蹟包括聚星樓(香港唯一的古塔)、鄧氏宗祠(香港最大的祠堂)、上璋圍(一座古圍村)、覲廷書室(專為村中子弟準備科舉考試而建)、洪聖宮、楊侯古廟等傳統建築。
在地鐵天水圍站內向外看,就能看到第一個景點【聚星樓】,此塔原高七層,但後來因風雨侵蝕,上頭四層已塌毀。現今的聚星樓呈六角形,建基於一矮台之上,主要以青磚及麻石砌成,三層的聚星樓約高十三公尺,最上層供奉著主宰文運、掌管功名的魁星。聚星樓每層均有吉祥的題字,由上層而下分別是「凌漢」、「聚星樓」和「光射斗垣」。
參觀完聚星樓內部,在樓外遠處拍正面全景照時,坐在裡頭的管理員一直告訴我要往回走,原來他以為我會往村內走去,好心提醒我參觀方向,說真的若他沒告知,我還真的走錯路哩!大約走三百公尺,轉角處就能看見有數百年歷史的【社壇】,社壇又稱為「社公」、「神壇」,“社公”即土地公。傳統中國村落皆設置社壇,以祈求福澤,保佑闔村平安,主體多為簡單的磚砌築成,有時不設神像,只以石頭代表社神。
社壇不遠處即為【上璋圍】,它是文物徑沿線唯一的圍村。上璋圍在十八世紀末由坑頭村的鄧氏族人所建立,原本有以青磚築起的圍牆,圍內佈局整齊,房屋分排而建,門樓及神廳則位於中軸線上。現今部分圍牆已經拆卸,而門樓、神廳和圍內的一些古屋則得以保留,仍然依稀可見傳統圍村的佈局、結構和風貌。
香港的圍村多設在新界,住在村落裡的大多是一個家族。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當時粉嶺龍躍頭的老圍便是香港最早的圍村。清康熙八年(1669年)「遷海令」解除後,原遷出的居民獲准返回舊地,於重建家園時,在四周加建高牆,更有挖掘護河,安裝鐵閘門,藉以自保,這些築有高牆圍繞的村莊,即為「圍村」。
【屏山古井】位在楊侯古廟與上璋圍之間的小路旁邊,當天我一度找不到這口井,請教一位剛下車的大哥,他竟好心地帶我走到古井旁才離開,實在就感心耶!古井正確的建造年代已無從考證,據傳是由坑頭村村民所建,在十八世紀末上璋圍立村前已存在,曾一度是坑頭及上璋圍兩村食水的主要來源。
古井前方就是【楊侯古廟】,是元朗區六間供奉侯王廟之一,其修建日期亦無從稽考,但村中父老相傳此廟已有數百年歷史。古廟結構簡單,只有一進三開間,正廳供奉侯王、左廳供奉土地公和右廳金花娘娘。有關侯王來歷的說法頗多,村民認為是宋末忠臣楊亮節,他因保護宋帝而捐軀,深受後人景仰而加以供奉。
參觀完古廟,走進彎彎曲曲的村內小徑,沒多久「鄧氏宗祠」及「愈喬二公祠」兩座祠堂就在眼前,但吸引我目光的是廟埕旁的“鄧錫洪先生文孫彌月之喜”大紅色祝賀竹架,依此規模來看,鄧先生一定是此地的望族。
【鄧氏宗祠】由屏山的三圍六村所環抱(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新起村)。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馮遜公興建,至今已有十百多年歷史。鄧氏宗祠是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亦為香港法定古蹟。
宗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築,最大特色是正門沒有門檻,前院卻有砂岩通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當時朝廷要職者。大廳上的樑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皆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後進祖龕供奉著鄧族先祖神位。宗祠現時仍用作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
【愈喬二公祠】位於鄧氏宗祠右側,由鄧族第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聖)和鄧世昭(號喬林)昆仲於十六世紀初興建,距今已有逾五百年歷史,亦為香港法定古蹟。
宗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築,結構和規模與鄧氏宗祠相若,它除了是祠堂外,在1931年至1961年間,達德學校在此開辦,是屏山各村子弟讀書之場所。
【聖軒公家墊】位於愈喬二公祠右側巷子內,因為大門緊閉無開放參觀,故只能在門院拍拍照囉!值得一提的是這條文物徑真是冷門到了極點,由鄧氏宗祠開始終於遇見其他旅客了,一個是一直在聽歌的學生妹,另一個是一直在拍照的阿度仔,這二個人一直到參觀洪聖宮時都還有遇到,但我們三人都沒有任何交集。
照片左即為“愈喬二公祠右側巷子”,由這條巷子彎彎曲曲向上走就能到達屏山鄧族文物館;照片右上為鄧氏宗祠前方旗石;照片右上為鄧氏宗祠前埕的休憩區古砲台。
【覲廷書室】是鄧族廿二世祖香泉公為紀念先父覲廷公而興建,設立書室以培養族中子弟考取科舉,進身仕途,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書室兼具教育及祭祖的意義。科舉制度廢除後,書室仍舊是作育族中子弟的地方。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覲廷書室仍是坑尾及鄰近村落青年讀書的場所。1899年四月英國接管新界,駐兵於覲廷書室、清暑軒等作為鎮壓中心,同時亦以該處作警署及理民府。
左照為【清暑軒】與覲廷書室相鄰,為當時的訪賓客及鴻儒的下榻居所。“清暑軒”名原指樓房底層的一間小廂房,原建築物其實並無真正的名字。由於作為客房之用,故裝飾華麗,木刻、壁畫、灰塑、漏窗及斗拱等裝飾顯示出傳統中國的豪門氣派。只是清暑軒是私人的物業,不開放參觀!
右照為【述卿書室古門樓】位於塘坊村,由鄧均石興建,是為紀念其父鄧述卿。述卿書室為鄧氏族人修業的地方,妣培養鄧族子弟考取功名,成功登科。書室於1977年被拆卸,現今只餘下門樓及匾額,門樓後為住宅。
【洪聖宮】座落於坑尾村公園內,鄰近屏廈路,至今已有逾二百年歷史。現存的結構於同治五年重修而成,內供奉唐代廣利刺史洪熙。
洪聖宮為兩進一院式建築,左右為福德祠及太歲殿,中有天井,結構簡樸。香港其他廟宇的天井多加建上蓋,改作香亭,但洪聖宮仍依原來設計,有較佳的採光及通風作用,此亦為這所廟宇的最大特色。洪聖宮內現存有乾隆廿九年(1764)鑄造響板,及同治五年(1866)之《重修洪聖宮題名記》。
【屏山鄧族文物館】位於文物徑最高處山頂,由三座建築物組成,舊為屏山警署。主樓是一座拱形長廊的雙層建築物,外牆為白色,屋頂其後加建瞭望台。文物館功能為介紹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家族歷史及屏山文物徑沿途古蹟。
部份內文參考節錄於:維基百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