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01 22:07:10| 人氣1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武夷禅茶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名山藏美景,古刹出御茶。茶中之尊的大红袍,源自天心禅茶,誉传人间千百年,让天下多少茶客陶醉!

受聘“闽北慈善会”顾问,我有缘结识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的主持释泽道法师。每次访问禅寺,存素心、悟茶道的主持总是把茶当酒,与我谈禅论道,说理释经,讲述人与茶的自然和谐。

引茶入禅,茶缘佛法。引茶入禅,源于禅宗寺院经济。“茶佛一家,天心永乐也”。自北魏到隋唐,佛教子弟提倡农禅并举,以补充寺院经济来源,形成禅茶合一的文化传统。九曲武夷方圆百里,寺院从唐贞观年间就开始种植岩茶。明末同安人,一代茶僧释超全禅师,援禅如茶,融茶于禅,巧制茶工艺,善烹工夫茶。他云游山川名刹,尝天下名茶,最终向往武夷自然仙境。在这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茶园里,超全禅师始创了乌龙茶工艺,并写下七言四十六句《武夷茶歌》,刻画出天心禅茶的风采:“如梅斯馥兰斯罄,大抵焙时候香气”。至今,半山岩上那三株老茶树的灵姿如茶歌所赋,“岩阿宋树无多丛,雀舌吐红霜叶醉”!

品茶悟经,茶融政教。禅茶,叫人和平相处,和气长生。一日茶会,我笑问:“何为和尚?”主持答:“以和为尚!”三教相融,茶是天使。据寺中记载,从小受禅学影响的朱熹,进士及第后,贯通儒释,来武夷天心寺与大慧禅师彻夜品茶论禅,日后创立了集儒、释、道为一体的理学体系,留下北有孔子,南有朱子的中国理学灿烂文化。进山的大弥勒佛雕像后的岩壁上,留有清康熙御书“佛”刻大字,浮现政教和通!茶,教人修心养性,安静、思考、理智、清和就是茶的灵性。韩国人说茶是“清和礼乐”,日本人道茶为“和敬清寂”。而中国的儒家在茶中“清心寡欲”,道家在茶中“清修无为”,佛家在茶中“清静般若”。世人在喝茶中交流思想,在融通百家中喝茶。佛学的“普渡众生”,儒学的“以民为本”,道学的“一视同仁”,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这里,茶中味的浓与淡、苦与甘就是辩证法。

岩茶通神,茶红御封。茶,让人理性,给人明白。一日雨夜,我领友人到寺,泽道笑云:喝茶,愈喝越清楚,愈喝愈有味。唐散文家孙樵把这丹山碧水的茶取名“晚甘侯”,宋代诗人苏轼也将这嫩叶为紫红色的岩茶拟姓名嘉,称之“嘉品”。明洪武年间,天心岩山北的茶叶代替溪南御茶园的茶为贡茶。明代闽县知县徐柳,崇佛好茶,游九曲胜景,品天心禅茶,茶浓情更浓,茶醉心不醉,举笔一气写下了著名的《天心茶疏》,描下“玉雪飞时,香遍阎浮国土;白云生处,光摇紫极楼台”。茶中,有禅的意境;禅,在茶香中跃出。天心禅茶,由于引入黄山僧人的松萝制法,以炒代蒸,茶叶色香味美,品之如甘露玉浆,成为茶中极品。制茶过程中,僧人还发现茶的入药功能。据说明初有举子雷镒进京赶考,病倒寺旁,用茶得救,高中榜首后以大红袍披茶谢恩,于是大红袍茶名不胫而传。永乐初年,尚书胡潆献茶朱棣帝,龙心大悦,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下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我思之,一片茶叶,是金、木、水、火、土的集成。寺旺茶兴,是禅茶培育在这片净土上,一方山水之功,展一方贵茶之美!武夷处于丹霞地貌,重岩滴泉,茶树以山岩为骨,饮露沐风,人勤种护,方现茶之本色!大红袍的美丽传说,让人如痴如醉……

贡茶利乐,茶荣民福。茶是社会文化贯通的桥梁,是人们思想共识的载体。在下山的路上,泽道主持说:“茶,奉献人生,禅,愿众生得安乐!”以茶会友,以茶为媒,造福了武夷山人民。过去的崇安县,已变成武夷山市。为国茶一绝的天心古岩茶,进入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接待外宾之用,万茶之冠的武夷大红袍,远销五湖四海!禅茶之德,觉我,觉他;禅茶之道,律己,律人。天心永乐寺的茶僧们,广辟茶园,以永乐茶坊为手工制茶基地,把天心禅茶居为茶文化交流窗口,让“大红袍旅行社”为接待友人的禅茶之家。禅茶利乐有情,带来武夷的兴盛,迎来山寺的金光。如今,重建的天心永乐禅寺辉煌一新,十万茶农在茶文化中得到经济实惠…… 玉女羞对大王峰,天心贡奉皇家茶。神山胜景,禅寺名茶,引来了无数来客,国家领导人杨尚昆、李瑞环、李鹏、吴邦国等相继莅临观光。禅是缘,茶为诗,景如画,展现“红袍施满恒沙界,永祝龙图亿万春”!

武夷山景美,天心禅寺古,大红袍茶醉!

台長: 陳婆娘
人氣(1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包種茶 |
此分類下一篇:禅茶茶道
此分類上一篇:武夷风光 武夷岩茶生长环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