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是否贊同對方,在傾聽過程中,
不要急著給建議,而是等他自己說。
從他談話內容,再增強可行的部份。
因為,成年人多有自己的打算,做朋友的不見得全盤了解,
如果冒然給建議,恐怕不夠完善。
如果事情發展不順遂,當事人也許還會怪你,損及兩人情誼。
也有可能,是朋友的另一半發生狀況,帶給他難堪。
此時,別過度追問或加油添醋,就是最好的陪伴。
有些人會希望別人別再問,因為那像在傷口上撒鹽。
有些人會覺得很丟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如果是這樣,不妨安慰他:「那不是你的錯,我們也不會這樣看你。」
站在他那邊,給他情緒上的支持。
如果,是他受到八卦或攻擊,不妨等候他的反應或需要。
假如是他受到委曲,一定會想澄清,此時聽就好了,
但在他想報復或還擊時,適時提醒一下:
「這樣做好嗎?可能會對你更不好。」讓他冷靜下來。
假如他根本不願意提,就跟他一樣,若無其事,
一直到他想講或需要協助,這就是沉默的陪伴。
如果他離婚了其實,我更常碰的問題是,身旁的朋友離婚了。
我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
我找了好多專家的意見,特別是美國人的,
因為他們離婚率比我們高(美國是每兩對有一對,台灣是每三對有一對),
他們應該有更豐富的經驗,教人如何陪伴離婚的朋友,
整理如下:
別隨便說恭喜。
雖然現在離婚愈來愈普遍,對有些人來說,離婚甚至是一種解脫,
但《療效對話》的作者南絲.格爾馬丁仍提醒,
真正離過婚的人都知道,那是很大的失落,實在說不上恭喜。
先陪伴寬慰他們低落的心情。
某些人離婚後會變得很沮喪,特別是因配偶外遇而離婚的人,
會對自己有所貶抑,認為是自己留不住另一半。
這時朋友能做的,是先聽他說任何低潮沮喪的話。
需要時,適時提醒一下:
「婚姻是兩個人的事,不是只有一個人的問題,別太自責。」
別批評他過去的配偶。
可陪伴、可傾聽,但一定要勒住自己的舌頭,
別批評他過去的配偶與婚姻,因為那對於安慰他,一點幫助都沒有,
只會讓他更沮喪,覺得自己的過去,好像做了一件很糟的事。
康乃迪克大學健康中心的心理學教授茱莉亞.福特說,
「做朋友最容易犯的錯是,過度投入別人的婚姻,並告訴別人該怎麼做。」
謹守朋友的本份,就是讓他知道,你願意陪伴他,並相信他有能力處理。
看他的支援系統夠不夠?
有時候,還得問一下:「錢夠用嗎?」、「小孩有沒有人照顧?」、
「有其他親友的支持嗎?」把他拉回現實面。
支援系統較強的人,適應得較好,也容易走出婚變的陰霾。
若有需要,建議他尋求專業的婚姻輔導。
有些人在離婚後,會想和對方復合,或者和其他人約會,
也可能陷入混亂的情感糾葛,若有需要,
不妨建議他去找婚姻輔導人員,給他較好的協助。
如果他被資遣失業
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幾年常發生的,那就是因組織的縮編或解散,
朋友被資遣、優退或解僱了。
最近發生在我身旁的,是個跑了十幾年新聞的男記者。
也是一大早,打電話到辦公室找我,一開口就說:
「我上個星期已經離開報社了。」
「什麼?你怎麼沒跟我說,這麼重要的決定,」
我大叫,雖然之前已略知一二,但還是令人吃驚。
「我什麼人都不想見,我已經躲起來好幾天了,
但今天狀況實在太糟了,所以才打電話給你。」
我想起來前面幾位輔導人員所說的,當朋友主動找你時,
表示你是他重要的支援系統。
所以,我趕快放下手邊寫不完的稿,專心聽他說。
「那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我為這地方賣命十幾年,
這麼熱愛新聞工作,但現在,連戰場都沒了,」
他打開心中的鬱悶,一點一滴說了起來。
和前面幾位朋友一樣,我也很同情他的遭遇。
大環境的不景氣,加上工作場所的人事糾紛,讓他不得不離開戰場。
才四十出頭,還不到退休年齡,
這對有社會壓力的男人來說,應該是很大的打擊。
所以,我跑去請教同是男性的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張德聰,
問他怎麼安慰這樣的朋友?
他說,中年失業的人,多是中階主管或資深人員,
所以會夾雜著許多情緒與不平,像是面子上過不去、不甘心,
或即將而來的經濟問題。
因此,除了聽他們倒垃圾,也可從這幾方面安慰他。
像是別急著問問題或給建議。
剛失業的人,最怕別人問:「你接下來要幹什麼?」
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當然不知如何回答。
也別一直「指導」他該怎麼做,好像我們比較能掌握人生,
實際上,失業的人,自信心已經很低,別再讓他們覺得自己很蠢。
小心自己的言語,肯定他們過去的表現。
失意受挫的人,很容易把事情放大或扭曲,
所以,我們得留心自己的言行,也要同理對方的遭遇。
告訴他:「你以前就很棒、很負責。」
或是「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做的某件事,真是太好了。」
這些都是肯定他的價值與表現。
別讓他太封閉自己,適時邀他吃飯、做喜歡的事。
中年失業的人,很多是靠朋友才站起來的,
因為,中年人多有豐沛的人脈與資源,可互相支持。
邀他出來,讓他知道,朋友一樣支持他,情誼不受影響,
這是給失業者正面的經驗。
小孩考試升學不理想時中年時,還會碰到親子升學與教養的問題,
特別是中年的媽媽,很容易覺得挫折沮喪。
像前陣子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揭曉了,
我有個朋友的朋友,為了小孩的成績哭了三天三夜。
我朋友問我,她的眼睛都哭腫了,怎麼勸比較好?
主修兒童心理和輔導的葉貞屏建議我,
轉告那個朋友,先肯定那個傷心媽媽所做的努力,
包括每天照顧小孩的三餐作息,接送他上下學與補習,還有其他的。
再提醒她,是不是對小孩有過高的期待,
如果繼續責備孩子,會不會讓兩個人更加疏遠,關係更緊張?
如果那個媽媽還是很傷心,不妨找她出去逛菜市場、爬山運動,
把負面的能量釋放出來。
過了幾天,我朋友告訴我,這幾個建議還滿管用的,
那個傷心的媽媽,不再那麼執著孩子的學測成績,
母女倆終於可以說話,也願意和她出去逛街買菜。
得著安慰的勸,有時真管用。
經過這幾次事件,我也比較懂得怎麼安慰別人,
但願你也能從這些建議得著幫助,陪伴需要的人。
因為,我們永遠會記得並感謝,
在我們最傷心失意時,曾拉我們一把,或說一句貼心話的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