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07 21:30:36| 人氣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睡眠障礙的診斷與治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 :林志堅

前 言
睡眠和飲食一樣都是基本生理需求,
每一個人都需要睡眠,
所以二次世界大戰時集中營就利用「睡眠剝奪」,
趁人精神疲憊的時候對人進行洗腦。
照理說人不應該失眠,
但實際上「睡眠障礙」卻是門診患者最常見的主訴之一,
不過所謂「失眠症」不過是敘述性的「症狀」描述,而不是「診斷」。

大多數的「失眠症」是屬於次發性,
也就是導因於其他各種不同的生理或精神疾病,
找不到病因的「原發性失眠症」比率僅在10%以下。
本文將分別由:
(1)正常的睡眠現象
(2)睡眠障礙的種類
(3)睡眠障礙的原因
(4)睡眠障礙的影響
(5)睡眠障礙的治療等,
五個不同層面來加以探討。

正常的睡眠現象

一、睡眠節律Sleep-Wake Rhythm

人類正常的內部「生理時鐘」週期約在二十五小時左右,
生理時鐘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光線變化、進食、工作、生活作息等影響,
而調整到二十四小時左右,形成一個規律的「晝夜節律」。
人體生理節律的形成是十分複雜的,
主要受到腦幹和邊緣系統的「網狀賦活系統」、
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及身體各機能相互協調影響。

正常「睡眠需求」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少則四~五小時,多則將近十小時,
但大多數人的睡眠時間約是六~八小時。

二、正常的睡眠週期Sleep-Stages

依據睡眠時腦電波及眼電圖觀察的結果,
大致可以把正常的睡眠分為數個不同的週期,交替循環出現。
「常型睡眠」即「非快速動眼期」約佔所有睡眠時間的75%,
其中淺睡期(第一期佔5%、第二期佔45%)約佔50%,
熟睡期(第三期佔12%、第期佔13%)約佔25%「異型睡眠」
即「快速動眼期」約佔所有睡眠時間的25%。

常型睡眠:
第一期:淺睡期,由清醒逐漸昏沈。
第二期:睡眠漸深,出現睡眠紡錘波及K叢的腦波變化。
第三期:睡眠較深的熟睡期,腦波出現相當緩慢的波型(<50%)。
第四期:睡眠更深的熟睡期,睡眠的緩慢腦波比例超過50%。

「常型睡眠」時期的生理變化為:
感官敏感度降低、肌肉放鬆、動作減少、心跳和呼吸頻率減慢、
血壓降低、消化道分泌稍許減少、口腔、鼻腔、眼睛分泌明顯減少、
尿量減少、腎上腺素降低、生長激素增加、
神經細胞的蛋白質合成顯著增加、基礎代謝率下降
(清晨二到四點達最低點,約下降10%)。

異型睡眠:
當入睡約九十分鐘左右,腦波會突然回到第一期的波型,
伴隨眼球快速運動,此時腦波圖與淺眠期或清醒期相類似。
「做夢」通常發生在此時期、臉及頸部肌肉張力消失、
身體動作較大、陽具勃起、呼吸、心跳皆較快,變化激烈。

正常睡眠週期由「常型睡眠」第一期循序進入第四期,
睡眠由淺而深,「異型睡眠」之後,又進入常型第二期,
如此週而復始,約一至一個半小時循環一次。
睡眠的前半夜以「常型睡眠」第三、四期的熟睡期比例較多,
較熟睡不易被吵醒;
後半夜的「異型睡眠」時間延長,第三、四期消失,
天亮前會有短暫的清醒。

睡眠障礙的種類

一、正常的睡眠變化與睡眠障礙

影響睡眠因素很多,幾乎每一個人都曾經有睡不好覺的經驗,
偶發性的失眠或睡眠障礙不一定是病態的。
可能影響睡眠的因素,
包括:個別差異(與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有關)、
年齡(老年人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容易失眠)、
生活事件(如:考試、升遷)、環境因素(如:旅行時差)等。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DSM-IV對睡眠障礙定義包括兩個要點:
(1)連續睡眠障礙時間長達一個月以上
(2)睡眠障礙的程度足以造成主觀的疲累、
焦慮或客觀的工作效率下降、角色功能損傷。

二、睡眠障礙的種類
失眠:
睡得太少或睡醒後覺得沒睡夠、難以入睡、
半夜覺醒或是睡眠品質不好。

嗜睡:
睡得太多,整個睡眠時間已經足夠,但是該清醒時還在打盹,
例如「睡眠暫停呼吸症」患者。

睡醒週期失調:
常見於國際旅行,例如搭飛機到美國,因為時差導致失眠。

類睡症:
睡眠時或前後出現異常的行為,
例如:夢遊、惡夢驚醒(夢魘)、夜尿、夜驚等。

三、失眠的臨床表現
入睡困難:
到了夜晚就擔心會失眠,焦慮緊張、胡思亂想、坐立不安,
以焦慮症的患者最常見。

維持睡眠困難:
睡眠很淺,一點點聲響或光線就覺醒。

睡眠品質不佳:
主觀地認為睡眠不好,不能熟睡或頻頻作夢,
或是雖然有睡覺,卻仍然沒有精神。

過早覺醒:
半夜或凌晨醒來,輾轉反側,難以成眠,
臨床上以內因性「憂鬱症」患者最常出現。

四、失眠與做夢
「做夢」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西元一九五三年克第特曼(N.Kleitman)記載睡眠時的腦波及眼電圖,
發現「異型睡眠」現象約佔所有睡眠時間的四到五分之一。
「異型睡眠」時期被喚醒,通常有做夢的現象。
若前一天沒睡好,則隔天「異型睡眠」比例會大幅增加。
「做夢」是正常睡眠的一部份,不等於失眠,
夢的內容則與情緒狀態、白天的生活事件、夜裡睡眠的環境等因素有關。

五、失眠的環境因素
所謂「最佳睡眠環境」有很大個別差異,
每個人對睡眠環境的需求不盡相同。
有人怕光線,有人喜歡開燈睡;
有人喜歡獨自睡,有人喜歡熱鬧;
有人嗜睡硬板床,有人喜歡彈簧床。

影響睡眠的環境因素有:
生活節奏:
以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現在「朝在台北,夕至洛杉磯」,
緊張忙碌的生活節奏、國際旅行的時差,都容易導致失眠。

物理環境:
舒適、安全、熟悉的情境較易入睡。
有人會有「認床睡覺」的習慣,如:床的硬度、房間溫度、明暗、
噪音等都可能影響睡眠。

心理因素:
環境刺激的心理意義會影響睡眠,
如:母親對小孩的哭聲、對別人叫自己的名字、
值班時對呼叫器的聲音均特別敏感。

睡眠障礙的原因

一、失眠和身體疾病
失眠症:
患者有較高比率的身體不舒服症狀,但是經詳細評估後,
真有身體疾病的比率並不多。
除非刻意的嚴重「睡眠剝奪」,一般失眠並不會引發嚴重的身體疾病。

類身體症狀:
失眠者經常抱怨身體不是,比如:頭痛、胸口發悶、呼吸困難、
心悸、胃腸不適、肌肉酸痛,
這些症狀常常是誘發「失眠症」的「精神官能症」本身諸多症狀之一。

二、病痛導致失眠
人很容易因為身體的病痛或伴隨而來的擔心、焦慮、憂鬱等,導致失眠症。
心臟病患者可能因為對疾病的焦慮、疾病本身造成的疼痛、
代謝異常、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的副作用等而失眠。
其他疾病,例如氣喘病、胃腸潰瘍、慢性腎病、內分泌疾病、
關節炎、神經科疾病(帕金森氏症)及過度肥胖症等,均容易引發失眠症。

三、失眠與藥物
許多食物或藥物的成份可能導致失眠,
例如:咖啡因:茶葉、咖啡、可可等飲料。
安非他命類:
提神藥物、減肥藥物等。酒精少量有興奮作用,
多量有安眠作用,酒癮患者一旦不喝,會有戒斷症狀。

麻黃素:
如某些感冒藥的成份。
此外,氣喘藥、消炎藥、偏頭痛藥物、高血壓藥物、
治療過動兒的藥物等,均有可能引發失眠。

四、失眠與精神疾病
據報告80%的失眠症和精神疾病有關,
失眠也是許多精神疾病所呈現的主要症狀之一。

焦慮性精神官能症:
白天覺得心慌、不安、心跳、發抖、頭痛等症狀,
夜裡下床,雜七雜八的事情湧上心頭,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憂鬱性疾患:
情緒低落、煩悶、自責、罪惡感。
尤其是精神病性憂鬱症及更年期憂鬱症患者,
早起性失眠為診斷的要件之一。

躁症:
精神亢奮,家屬常說患者睡不著,
其實患者主觀的感覺是精力充沛不須要睡覺或已經睡飽了。
精神分裂病患者可能因為妄想、幻覺等症狀導致失眠。
個案在發病初期,睡眠及夢均顯著減少,
恢復期「異型睡眠」比常人為多,可能是一種補償作用。

酒癮或藥癮:
不當使用酒精及某些藥物會影響睡眠,
停止使用時,又會產生「戒斷症候群」。

器質性腦症:
尤其是年老者或動脈硬化所引起者,
常常在白天安靜,到晚上出現失眠、激動不安、失定向感、幻覺等症狀。

其他精神疾病:
可能伴隨有不安、焦慮而導致失眠。
如:妄想症、歇斯底里、人格違常等。

睡眠障礙的影響

一、失眠對工作、學業的影響
失眠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影響的程度與失眠的嚴重度及時間長短有關,
輕微或偶發性的短暫失眠,對工作或學業並不會造成明顯影響。
持續睡眠時間低於生理的需要(約六~八小時),
達二、三天以上,由於生理上有補足睡眠的需求,
會造成立即且明顯的影響。

最先受到影響的注意力、專注力、精細操作、
高智力思考及記憶力,學習效率及創造性思考力也顯著減退。

二、失眠對家庭、人際關係的影響
持續性失眠對身心均有明顯影響。
失眠會影響生理功能,導致食慾不振、身體疲乏、性慾減低,
更容易因為疲倦、情緒低落、發怒、容易衝突、爭吵,
進而影響到家庭和諧與人際疏離。
失眠使工作效率降低,與同事相處困難。
學生成績退步,注意力、集中力、判斷力及記憶力下降,使父母親失望。

睡眠障礙的治療

一、失眠症的環境治療(睡眠衛生原則)
良好的睡眠習慣:
(1)正確的認知,老年人的睡眠需求較少,
是正常的生理變化,不用過度擔心。

(2)臥室及床只做睡眠用,不要在床上看報紙、電視、讀小說等,
不要躺在床上想東想西,真的有睡意了再上床。

(3)保持臥室的舒適,如:燈光、聲音、溫度、通風、被褥等,
盡量調整舒適。

(4)盡可能定時就寢及定時起床,即使是前一晚沒有睡好,
隔天仍要定時起床,才能養成規律的睡眠型態。

(5)找出自己最適當的睡眠數,盡可能保持每天睡一樣長的時間。

(6)每天適度運動,可以緩和交感神經系統,改善睡眠,
但是不要在睡前做激烈運動。

(7) 睡前喝一小杯加糖的牛奶。

(8)尋找適合自己的某些幫助入睡的活動,
如:洗熱水澡,做柔軟操等。

不良的睡眠習慣:
(1)午睡或白天補睡。
(2)晚上做激烈運動或刺激的活動。
(3)傍晚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咖啡、茶葉)。
(4)進食過度豐盛的晚餐。
(5)太晚進食或睡前喝太多水或飲料。
(6)空肚子上床。
(7)上床前一小時喝酒。

二、失眠症的藥物治療
關於睡眠障礙的治療,
首先應有正確的認知:「藥物治療」不等於服用安眠藥。
再決定使用安眠藥物之前,
應先針對可能引發失眠的各項身心疾病詳盡完整地評估。

藥物治療的原則:
能夠不用藥就盡量不用藥,
先使用環境、生理、行為、心理等層面的處理方式,
針對失眠的病症和原因,給予特別的處理。

身體病痛所引起的失眠,針對身體疾病給予治療,
如:氣喘、心臟病、風濕痛等。

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針對精神疾病給予治療,
如:焦慮性精神官能症、憂鬱症、
精神分裂病、妄想症、藥癮及酒癮等。

必需使用安眠藥時,選擇安全性高、副作用少、
不影響隔天工作的藥物且盡量以短期使用為原則。
在使用安眠藥時,仍須給予環境、生理、行為、心理等層面的處理,
以建立良好的生活節奏及適度的運動習慣。
酒癮、藥癮產生的失眠,必須按照醫師指示,
先轉換成安全性較高的藥物,再逐步減輕劑量。

三、失眠症的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
失眠症患者容易對外在環境的刺激產生制約反應,
無法放鬆自己,導致失眠。透過放鬆技巧訓練,生理回饋訓練等,
學習放鬆全身的肌肉,控制自己的呼吸、心跳等,
來減輕焦慮,紓解緊張,經由對睡眠環境、外在刺激的操控,
除去引發失眠的不良刺激之制約反應,及尋找能幫助睡眠的新的制約反應。

四、失眠症的心理治療
失眠症狀通常伴隨著各種壓力事件與複雜的心理因素,
如能適當處理將可發揮良好效果。
暫時性失眠:除了失眠症狀之外,並無明顯的身心症狀,
這類患者的治療較困難,除使用環境、心理及行為的治療之外,
常常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可以讓患者明白自己個性上的缺陷,
並學習如何表達及控制個人的情緒。

結 語

睡眠異常是最常見的臨床症狀之一,
了解正常的睡眠生理,建立正確的認知,
有助於減輕對偶發性(短暫性)失眠的焦慮。

睡眠異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經由醫師審慎評估才能確定病因,
睡眠異常的治療,必須針對造成睡眠障礙的病因進行處理,
並配合環境、生理、行為、心理等層面的整體性介入處理,
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台長: 靜子
人氣(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